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7638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docx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

 

  篇一:

20XX.05毕业论文

  榆中方言俗语研究

  学生姓名:

张怡蓉指导老师:

洪帅

  [摘要]俗语与地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又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面总结。

本文主要以榆中方言中的俗语为例子,联系榆中的理背景和文化环境,从经济、文化、生活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一些特殊的方言俗语现象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俗语;生活;文化

  “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近代语言学家对“方言”最普遍的理解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方言俗称“土语”,“土话”,“土白”,旧时又叫“乡音”,“乡谈”,“乡语”,是局部地区使用的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语言”。

社会语言学认为,“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个人习语”三大基本方言,本文所研究的是通俗意义上所指的“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理区域而分化的结果,一般而言,同一种地域方言主要分布在同个一地区和同一个地点,“地域方言又可分为地区方言和地点方言,地区方言使用于较大区域的方言,地点方言则是相对于地区方言而言,指用于某一地点,较大城市的方言”。

古老的中国发展到今天,存在着许多方言区域,它们存在的历史久远,使用人口众多,通行范围极其广泛。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使榆中的方言融合了各地方的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1。

榆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语言,分布地域最广,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73%[1]。

榆中方言在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中又属于西北方言。

榆中方言作为一个小的方言片段,属于西北方言中的兰银官话,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通行,但也有一定的体系,除了语法系统,词汇系统外,在语音方面的差别最大。

这种差别的产生应该和以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就从榆中方言中的俗语入手,联系榆中独特的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从方言俗语中阐述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榆中俗语所蕴含的文化。

  一、俗语的来源及定义

  

(一)俗语的历史渊源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这里的“俗语”一词,指的是民间流传的河伯娶妻的故事,这里的“俗语”就是民间的传说故事2”。

  

(二)俗语的定义解释及作用

  俗语的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句、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于两者之间。

现代汉语中解释俗语就是惯用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通用口语,是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的语言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3]。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本文就榆中俗语中出现的常用的具有典型代表的谚语来进行分析,将俗语分为天时节令,农事活动、反映家庭生活、人类精神生活、表达的哲理观点等四个方面,来阐释榆中方言俗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研究。

  二、榆中方言俗语分类

  1.关于天时节令和农事活动的俗语

  榆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半干旱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自古以来,环境的变化规律受到人民群众的寻找与注意,因此指导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榆中属于内陆地域,这使得这里的农民有着悠久的从事农耕的历史,人们常常习惯用农谚的形式积累经验,使得俗语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进而指导农耕生产。

例如:

  “扛过三九的(di)活神仙”。

“扛过”在榆中方言中是“熬过,坚持住”的意思。

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在十二节气中在小寒和大寒之间,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

榆中方言中把所有的助词“的”“得”“地”都读“滴”。

  以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坚持熬过三九天的就是活神仙,这里是形容榆中冬天及其寒冷,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熬过了这些日子,等来年春天天气转暖人们日子就好过了。

  “云跑东,一场空;云跑西,水飘飘(piapia)。

”“水飘飘(piapia)”在榆中方言口语中是形容水份很多的样子。

意思是云(:

二十四节气毕业论文)往东飘,不下雨,云往西飘,会下大雨。

这和榆中的自然气候紧密相关。

榆中属于西北干旱地区,一年降雨量极少,遇到云彩往西跑的情况,大多有狂风暴雨。

这就是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关于天时节令的俗语,他们在长期的劳作的过程中,经过慢慢的积累经验,用于劳作也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这种方式被广泛流传并保存下来,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毛杏塞(se)鼻子,家家种糜(mi)子”。

“毛杏”,指的是春天的没成熟的青杏,为何要叫毛杏,是因为没成熟的青杏上有一层弄到皮肤上使人过敏而发痒的物质,故有此名。

再者因为,毛杏是小的杏子,在北方方言中,部分地区将小的女子又叫“毛女子”。

这个道理和毛杏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榆中方言中的“塞”字读音为(se),指能塞住鼻子,“糜(mi)子”在书面语中读(mei)指的是一种谷类作物,五谷中的黍。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劳动人民在青杏成熟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五月中旬播种糜子这种农作物,这也是关于农事的一则俗语,它指导着庄稼人何时种植粮食作物。

  “伏里的(di)雨,缸里的(di)米”。

这是一则押韵天时节令俗语。

“伏”,指的是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指的是三伏天下雨缸里就有米,极力说明三伏天的雨对丰收作用极大。

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盼望之情,同时也在说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事劳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

  “过了春,冻筋骨”。

榆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冬冷夏热,年温差特别大,所以其他地方过了春天,气温渐渐回暖,榆中过了春天气温依旧寒冷,气温低的连骨头都疼也是一种夸张的表达。

这一俗语是在说明榆中的气候的差别性特别大。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这是传统地农耕方式,意思是要想庄稼长势好,就要多家施肥,这是千百年来我国智慧的劳动人民从事劳动生产时的经验总结,农民施肥除了当代科技的发达使用的化学肥料外,多使用的是农家肥,所谓

  农家肥,就是农民饲养的家禽动物的排泄物,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对环境污染非常小,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这种方法同时响应了国家最近的环保政策。

  “春打六九头,庄稼人苦出头”。

“六九”指立春在六九这个时节。

一年分二十四节气是按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计时的,这样计算的目的就是农民便于农时计算,这与天气密切相关。

解放前用阴历记月,阴历是按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月,不便农时。

冬至开始记九,冬至与立春间隔时间相对固定,往往在六九前后,农谚为了便于记忆,故叫春打六九头,遇到好的农时,自然农民苦日子到头,他们就要起早贪黑的下地干活。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就要就进行农业活动了。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意思是到了清明节前后,就到了种瓜种豆的季节了。

  “腊月里打春,年馍馍少蒸”,“打春”是立春的意思,是春回大地的节气。

如果是在腊月打春,那么在过年的时候天气将变暖,人们准备的年馍馍也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发霉和发酸,所以在提醒在家准备过年的东西时,一定要准备的少些,以免浪费。

  “立春寒,寒半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如果在立春的这天,天气寒冷,气温骤降,那么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天气相比较往年,气温偏低。

  “三十年等着个闰腊月”,“闰腊月”是为了保持和公历的回归年同步而设置的,它是所有闰月中最罕见的闰月,所以这个俗语就是在说明闰腊月的不常见。

  2.反映家庭生活经验的俗语

  用方言谚语浓缩家庭生活,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这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农民身上散发着的淳朴的心境,这种平淡又不失积极的生活情绪给人的是一种正能量,在享受这种平淡无华的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出的一种对生活的客观反映。

  “过家要细,待客要盛”。

“过家”就是操持家庭的意思,这里的细,在榆中方言中是细享、节约、不能浪费的意思,待客就是接待客人,盛就是大方的,热情的。

这句俗语表达的就是榆中人们热情的待客之道和贤淑的持家之道,体现淳朴的民风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现炒的(di)肝子比肉香”。

这里的“肝子”特指的是猪肝,肉特指猪肉,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刚炒的猪肝比猪肉好吃,但是我们都知道精肉总是比这些五脏六腑美味,所以其实这句俗语的深层意义是先得到的比后得到的好。

表现的是人们要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不要干让自己后悔的事,是一种积极地向上的正能量。

这种思想态度常被大人们或是老师们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是学生。

  “把粉往脸上搽(ca)”。

这里的“粉”特指的是女人的胭脂,榆中人民把所有的能使人变白的化妆品一律称之为“粉”,“搽(ca)”指的是抹匀,这句话就是说做事要做到表面上,不要背后给人捅刀子,这也表现的是一种西北人豪爽,做事直接的性格特点。

  “有枕头的(di)没(mu)瞌睡,有瞌睡的(di)没(mu)枕头”。

这句俗语在榆中方言中有“牙的(di)没(mu)锅盔(kuai),有锅盔(kuai)的(di)没(mu)牙”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这里的“锅盔(kuai)”是特指,指的就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小吃,类似于大烧饼的食物,这句俗语意为有主观条件的没有客观条件,有客观条件的没有主管条件。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二者都不能够拥有的豁然心理特点。

  “借下(ha)的(di)鸡儿(er)不下蛋”。

榆中方言中的“下”读音“ha”,很据古代音韵,我们知道,j、q、x和g、k、h声母之间可以相互转换3,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在榆中方言中的“下”字就可以看出,说明在榆中方言中保留了比较多的且珍贵的古音资料,这些对我们考察俗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8]。

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别人借的鸡是下不了蛋的,也就是说做事借用外力是靠不住的,教育人们做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

  “兔儿满山跑,回来归旧窝”。

这句话的原意是兔子满山的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旧窝里安宿。

就人来说,无论走出多远,在社会的哪个角落,或者天涯海角都不忘记家,不会喜新厌旧,还是要回到家里落叶归根,意同“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这是对家是温暖的港湾的通俗解释。

还有比如“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土窝”。

  “娘老子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

意为父母的心牵挂着儿女,而儿女一心想着物质钱财,反映的是当代一种亲情淡化的社会现象,在现代化步伐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狂热,以至于出现的“空巢老人”的情感缺失,人们心灵的空缺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年

  篇二:

毕业论文答辩稿244068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晚上好!

  我叫xx

  来自xx班

  我的论文题目是《关于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之成就-历法的基础研究》

  这是一个综述性的研究

  所以可能论文里面自己研究的内容比较少

  还望老师们给与意见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论文题目

  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兴趣

  因为我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天文学

  而当初选择物理专业也是出于想深入了解这些有关天文的神奇现象

  所以这次毕业论文我便选择对中国古代天文学进行了基础研究

  2、天文学的科学重要性

  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里说:

要研究自然科学各部门之不断地发展

  首先就应研究天文学

  "单单为了定季节

  游牧民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

  是的

  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

  就已经有相当的研究了

  那个时候没有大城市、大建筑物

  没有工厂的烟灰

  人们可以很自由自在地欣赏自然界的美丽

  不过

  那时候农牧民族欣赏自然美

  并不单纯是为了求心灵的安慰

  而是从其自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

  3、有助于教学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

  让我对天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有助于我今后从事物理教师的工作

  增加我与学生们交流的话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动态

  20世纪70年代以前

  几乎没有西方学者认真对待过中国历法史的研究

  在西方学者眼里

  中国历法改来改去

  无非是附会天象

  没有什么科学体系

  倒是日本学者从17世纪的和算家

  到20世纪的科学史家

  对中国历法中的研究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以京都大学薮内清为核心

  形成了一个京都学派

  1994年

  薮内清博士论文《隋唐历法史的研究》的出版

  标志着以现代科学的方法

  深入到中国数理天文学中真正核心部分的研究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可以说

  在很大程度上

  正是由于薮内清的开创性工作

  才使得国际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所蕴含的研究价值

  并由此树立了现代科学史家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价值信念

  除日本学者外

  外国学者对中国传统历法的研究不是很多

  其中比较系统的成果

  大概只有洪天赐对《大衍历》的翻译

  这事他的博士论文

  可惜尚未正式出版

  

(二)国内研究现状

  发展动态

  20世纪中国学者对历法史的研究

  以70年代为界限

  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前70年

  在深度上落后于日本学者的研究;后30年则全面赶超并保持领先

  70年代以前关于汉代以前的研究

  大多数是历史年代学的老问题

  与数理天文学的核心内容距离较大

  在通史方面

  深入到隋唐以后历法中的研究不是很多

  因此

  这一时期虽然投入的人力不少

  但是

  对于真正困难问题的解决

  只能是差强人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选题原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结论等问题向

  2宇宙学说

  2.1盖天说

  2.2浑天说

  2.3宣夜说

  3数理天文学成就--历法

  3.1中国古代历法概览

  3.1.1两汉魏晋南北朝历法

  3.1.2隋唐两宋历法

  3.1.3元明历法

  3.2星表、星图与三垣二十八宿

  3.2.1星表、星图与数理天文学的关系

  3.2.2岁差

  3.2.3三垣二十八宿体系

  4历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4.1太阳运动与二十四节气8

  4.1.1二十四节气与农业9

  4.1.2平气与定气9

  4.2月球运动9

  4.2.1月球运动的几种周期9

  4.2.2朔的推算10

  4.2.3日月交食的推算11

  4.3行星运动13

  4.3.1行星视运动13

  4.3.2会合周期14

  4.3.3行星位置计算15

  选题原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结论等问题向

  首先

  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设计编写在线考试系统

  是基于以下几种目的: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资源

  提高组卷效率

  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二是摒弃传统的手工整理、以试卷(纸质)的形式存放到档案室浪费大量纸张等原材料

  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

  在线考试系统能对试题实行科学的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卷策略

  减轻任课教师组织试卷的工作负担

  避免人工组卷过程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保证同一教学大纲指导下多班级考试的公平性

  其次

  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设计共分六章

  第一章前言

  阐明了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盖天说

  盖天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讨论天地结构的体系

  早期的盖天说认为:

天就像一个扣着的大锅覆盖着棋盘一样的大地

  这样的天地形状很容易让人们产生疑问:

圆形的天怎么能够与方形的大地合拢呢?

随后

  盖天家又主张:

天像圆形的斗笠

  地像扣着的盘子

  两者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

  这种盖天说即能克服天圆地方说的缺点

  也能解释很多天象

  2、浑天说

  张衡在《浑仪注》里阐述了浑天说的主要思想:

天是一个球壳天包着地

  像蛋壳包着蛋黄

  天外是气体

  天内有水

  地漂在水上

  全天为3651/4度

  其一半盖在地上

  一半环于地下

  所以二十八宿恒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半

  3、宣夜说

  在盖天说和浑天说中

  天都是一个壳层结构

  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壳上

  而宣夜说认为:

地面之上不存在固体的天壳

  天之所以呈现出蓝色

  那是因为离我们太遥远的缘故

  地球以外到处都是气体

  日、月、行星、恒星

  甚至银河都是会发光的气体

  它们在气体的推动下

  自由来往

  互不干涉

  宣夜说打破了天的边界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的宇宙空间

  第二章数理天文学成绩--历法

  1、中国古代历法概览

  中国古代历法的中心课题可以归结为两个:

原理和数据

  原理:

是指日、月、五星运动规律在历法中得到的反映;数据:

是指历法对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值描述

  历法之疏与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根据原理和数据这两个要素

  对中国古代历法作纵向考察

  可以按时间顺序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篇三: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诵读内容

  七言诗

  【清】郑燮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谷雨节气特点及相关农事活动。

  2、积累描写谷雨节气的谚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七言诗》,体会诗人手捧香茶一杯,闲谈诗词歌赋,兴起挥毫涂鸦,坐看风竹墨迹,其乐融融之乐。

  教学过程:

  一、开启黎明

  1、诵读《二十四节气歌》《清明》

  2、在农历的课程下我们一路走来,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眼睛一点点感受着农历的神奇,气候万物的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谷雨。

  二、了解节气小常识

  1、关于谷雨你知道哪些呢?

  2.你发现最近天气有什么特点了吗?

家里的长辈们最近忙什么呢?

  3、教师简介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今年4月20日)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

“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三、积累谷雨谚语

  1、出示

  ◇农谚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天气谚语

  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

  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

  2、读一读,说一说。

  四、诵读《七言诗》

  1、出示内容,简介作者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2、学生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

  3、抽生读

  4、范读(注意节奏语气)

  5、同桌讨论诗意

  6、引读

  无风无雨,天气和暖的日子里,院落中那翠绿的竹子更加清秀挺拔了——生读“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喜欢在这凉爽宜人的傍晚,有好友到来,泡一壶新鲜的松萝茶,品茗赏竹话诗词——生读“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吟诵间,好友到来了,诗人兴奋无比,再读“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望着眼前美景,诗人一时兴起,提笔绘画,数枝舒展的新叶在萧萧清风中,影姿绰约;几笔横皴,一座山石便跃然纸上——生读“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翠竹挺拔,山石耸立,你能不赞叹吗?

带着赞美之情再读“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此时,过清明,近谷雨,正是品茶的好时候,手捧香茶一杯,闲谈诗词歌赋,兴起挥毫涂鸦,坐看风竹墨迹,其乐融融——生读“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闭上眼,想一想,诗人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品茶对诗作画赏美景,其心情怎样?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7、齐读

  五、写一写,画一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