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8364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docx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里面有两个关健词,一个是相似原理,这两个国家最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走的道路基本上是一样的。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不同的方法,它们通向富裕的道路,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

在这么一个题目下,我准备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

关于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我认为可以概括起来有这么五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印度崛起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提供了新的希望

世界银行联合国“千年反贫困”计划里面寄厚望于中国和印度,为什么?

两个人口大国。

这两个国家把人口加总在一起大概要占到将近世界人口的40%。

所以对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增长而不是收入分配是解决贫困的首要的任务。

那么这一点,在最近已经被中国和印度(中国是将近三十年,印度是改革以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的事实得到证明。

我们看一下数据就知道了,中国现在是短短26年的时间,从1979年到现在,已经使得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个被联合国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贡献。

再来看印度。

印度在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它的贫困人口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6%。

但是在1992年走向市场化改革以后,仅仅8年,它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就下降了8个百分点,到了28%,然后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二)和平的经济崛起

如果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和发生在15世纪以后的发现新大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世界去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方世界经济崛起的时候,西方各国它们的工业化,它们在通向富裕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它们是制造贫困的。

我们如果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读过恩格斯和马克思写得《英国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那么首先,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在经济崛起的时候造成了它的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产生了贫困。

从外部性来讲,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又通过对外扩张、殖民,造成了世界性的贫困。

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从一开始就是和平的,非掠夺性的。

所以我们中国经常在讲我们要和平崛起,其实你从现在我们走的路径来讲,很可能就是和平的崛起。

(三)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会做出更为积极贡献

我刚才说从存量角度来讲,中国已经有那么多人了,印度已经有那么多人了,那么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减少贫困人口。

那么如果我们放到流量的概念里面,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可以有效地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

中国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已经负增长了,农村的增长率也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下降。

印度这个临界值还没到来,所以它的人口增长还很快,我们相信随着印度的经济增长,人均GDP突破3000美金以后它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什么?

因为收入增加以后,人们生儿育女的成本和收益的函数会发生变化。

生儿育女是有成本的,直接成本就是女同志的产假,间接成本是什么?

你失去工作的可能。

然而还有什么呢?

生儿育女的直接费用,你收入水平越高,你生育孩子的成本就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就越高。

因此随着人均GDP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生儿育女的动机会迅速地趋于下降,人口就可以得到控制。

(四)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必经之路

这两个国家的崛起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一个普遍的真理。

任何一个国家,传统经济也好,计划经济也好,要走向富裕,改革开放是必经之路。

中国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

所以,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当中,凡是还没有对外开放经济的,还没有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的地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停滞,就落后。

我们看一下我们周边的地区,很多国家目前就还处在这种状况,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包括还在战乱的阿富汗等等这些国家,只要它还没有对外开放,没有走向市场经济,它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发生。

所以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必经之路。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五)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这个新的动力我想从三个角度简单地做个概括。

第一,中国和印度,特别是印度,都是人口年龄很轻的国家。

这就有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它们所需要养的老人很少,都是年轻人,它们所索取的社会保障很少,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所以它有人口红利。

中国最近几年的发展和出生率的下降,已经使得人口慢慢地向老龄化过度,所以中国面临的课题是将来不要未富先老,但是我们人口红利还没有耗尽,还可以继续,印度更加明显。

第二,因为有大量的年轻人口的存在,有成本极其低廉的劳动力,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它就可以让整个世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不至于发生通货膨胀。

最近石油危机以后,9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印度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面临过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冲击,为什么?

我们看到美国人不断地在印钞票,发达工业化国家在不断地采购,不断地消费,为什么世界没有通货膨胀?

就是因为有了两个低成本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在提供廉价商品,为世界经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增长空间,有增长而不至于发生通货膨胀。

第三,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它们会消费,它们会形成一个世界上有史以来没有过的,20多亿人口构成的一个新兴的市场。

这个市场就可以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消费空间。

当中国和印度要开始进口的时候,全世界就可以分享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成果。

从现有的国际规则条件下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所产生的这种世界性的影响不是破坏性的,也不是侵略性的,只能是和平的、建设性的,为什么?

今天这个世界有了联合国,有了世界银行,有了IMF,有了WTO,是在有规则的、友善的、相互有利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开展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

所以它和早期的西方世界的崛起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很多人喜欢用“中国威胁”或者“印度威胁”来描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没有道理的,或者是别有用心的。

最后我们与以往发生在西方的大国的崛起相比,印度、中国能够把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解放,能够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脱贫,那么它将对人类的解放、世界的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当中,都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选择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

我不太赞成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看成是“龙象之争”,看成是兔龟竞赛,与其这么说,还不如说这两个国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国情选择了不同的通向富裕、通向市场的道路。

所以我用的标题是什么呢?

中国和印度选择的是不同的模式,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入到世界经济,进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实现经济增长。

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一个比较。

(一)通向市场化的道路,中国和印度不一样

1.中国的市场化道路

从历史遗产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公有制为基础的、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

而印度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

所以印度私有财产早在它走向市场经济以前就存在了。

这两个国家在根本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决定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必须要走不同的改革道路。

我们有了这个背景的历史遗产的理解,那么我们来看中国是怎么走的。

中国的第一步是建立产权。

这个建立产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明确了土地的使用权。

使用权是所有权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的一个完整的所有权包括占有、处分、处置、交易。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产权改革至今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我们已经开始通向产权,通向市场经济。

然后从农村开始以后,迅速地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到城市、到工业,产权改革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1978到1984年间,在这六年当中,由于中国农村明确了土地产权、使用权的一个产权改革,就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出提高了42个百分点。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着高度的正相关的关系。

我们看一下今天的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越好,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

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就越是缓慢,贫困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看看大西比,看看东北地区,基本上是传统产权制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地方,经济增长一直面临制度的瓶颈。

但是你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到了南方,产权改革进展顺利的地方,经济在高速增长,人们的社会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2.印度的市场化道路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印度。

在改革开放以前,印度已经有私有化,有私有经济。

但是它又是计划,是政府管制的一种经济,因此印度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不是改革产权,而是自由化,所以它选择了自由化。

与中国相比较,在1992年印度进行改革开放以前的那段时间里面,我们发现印度已经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它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只要放松政府管制,取消计划经济就可以了。

对内让企业在市场自由竞争,对外让企业能够自由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

印度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期它开始采取了一些减少贸易限制的政策,但是真正的改革是从1992年开始的。

在1991年的时候,印度的平均关税率是83%,到了1998年的时候,它的平均关税已经降低了30%以上,现在还在进一步降低。

1992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印度的GDP已经翻了一倍,人均GDP已经提高了四倍,并且和中国一样,印度也非常显著地减少了贫困。

我刚才已经说了,每年一个百分点。

3.关于这两种不同做法的小结

到这我们关于中国和印度两国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的不同做法上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小结,这个小结是什么呢?

不管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过程当,它们采取的方法有多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和印度在改革上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就是“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什么意思?

“新房子”没有造好,“旧房子”不要拆掉。

不要搞那种大爆炸式的,bigbomb,大爆炸式的改革,“新房子”还没盖好就把“旧房子”炸掉了。

我说的这个“新房子”和“旧房子”指的是什么?

制度。

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

就是你新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以前,旧制度不要去破坏它。

破坏了我们就会成为一种制度上的无家可归者,homeless,这就是我们看到了中国和印度选择的正确性。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今天很多的那些错误的言论所左右,迷失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向。

因为中国改革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开始有争论了,我们回顾一下改革的进程和事实,我们怎么可以往后倒退呢?

(二)中国和印度的对外开放模式不一样

1.中国的发展模式

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一个是出口,我们大量的商品流向国际市场。

第二,我们是引进外资。

所以我们出去的是商品,进来的是外资。

而印度选择的贸易是完全自由贸易,政府完全不加任何干涉的,然后它也不是吸引外资,它是本埠的资本往外投。

所以印度有跨国公司,中国没有跨国公司,而是跨国公司被引到中国来。

那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在对外开放上所采取的这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为什么会发生?

我们发现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劳动力几乎无限可供给。

第二,我们生产能力那么强大,有那么多的劳动力,但是我们内需是不足的。

第三,我们有效地把国内的居民储蓄转化为生产性的资本。

那么在这样的初始条件下,中国如果要对外开放它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

空间非常有限。

所以不是任意的,我们不能任意地去做任何事情。

我们可以想象,但是不能任意地去做各种事情,因为你有约束条件。

从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来讲,我们根据中国这些初始条件决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第一,要出口,因为你没有内需,所以你必须要出口。

那么这个政策主要是两个做法:

第一,让人民币汇率贬值。

第二,出口退税,给出口的企业减免出口退税。

原本政府是可以通过你出口来增税的,或者政府税收收入。

那么从金融和财政这两个政策双管齐下,让中国的企业大幅度的生产产品,把大量增加的产品输送到了海外,解决了我们国内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问题,结果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产生。

我不太赞成我们现在有一种观点,这个观点说什么呢?

说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了,你看它造成了多少人口失业了,但是你想没想,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就业机会?

我们把国有企业减少的几千万就业机会和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因为国有企业被改革,被退出市场以后,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创造的几亿的就业机会做个比较,中国的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所以我们看问题千万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样,摸着一个大腿,摸着一个国有企业,你看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了,它让工人下岗了。

首先我们要问很多国有企业是企业吗?

它不是企业,它注定是要倒闭要破产的。

所以你要做这个对比,总量上的对比。

你要放在一个整个宏观经济一个大的系统框架里面去对比,你突然发现,中国的改革是完全对的。

第二,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然后引进跨国公司增加了有效的资源供给,并且引入了企业家精神,导入了市场竞争,激活了我们市场竞争。

所有以上这些为中国企业的成长实际上是带来溢出效益的,不是替代效益。

2.印度的发展模式

印度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有这么几个:

第一,它有比中国更好的企业,它长期实行私有制度。

第二,它有更好的金融体系。

因为它有市场诚信,私有制形成的市场诚信是在的。

但是它有问题,它的问题是什么?

劳动力素质不高,文盲率要达到40%以上,而且基础设施非常糟糕。

印度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比中国要糟糕的多,办事效率非常的低,面对这样的初始条件,印度在开始对外开放时所能作出的选择只能是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

第一,印度政府不作为,低效率的高度分权的政府。

背后都有利益集团在,无法制定一个有效的鼓励贸易出口的政策。

你看一看东亚所有鼓励出口贸易政策的成功的国家都是“温和的”独裁政治体制,带引号的“温和的”。

你说日本是民主国家吗?

其实它是自民党,一党专政。

为什么?

统治这个国家的精英人才全部在自民党里面,离开自民党没一个政党可以执政,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然后我们看看朴正熙领导的韩国,他写过《我们国家富裕道路》这本书。

他领导下的韩国是在集中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出口。

新加坡那么一个小国,政权集中到什么程度?

总统号召大家做广播操,星期天大家都在街上做广播操了。

权利能够集中在这个程度,它还有出口导向的政策,当然可以推行。

但是印度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分散的、联邦制的国家,所以导致它的弱政府无法去制定一项补贴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走向世界市场参与竞争的这么一个经济政策,所以印度只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第二,我们把印度素质比较差的劳动力和糟糕的基础设施这两个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印度是没有能力吸引跨国公司到它国内投资生产的,并且只要印度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它突然就会发现在国内找不到合格的劳动力。

所以它必须出口,企业出口,不是产品出口,走跨国公司的道路。

所以印度有跨国公司不是印度的幸运,是印度的不幸的表现,因为它在国内找不到合格劳动力。

我们很多人没有去过印度,不了解印度的情况的人经常这么比:

中国没有跨过公司,印度有跨国公司,所以印度比中国发展得好。

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个问题背景说清楚,大家就发现,印度不行,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它就没有劳动力了。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企业是否到了要大规模走出去的地步?

其实没有必要。

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优质的劳动力,你为什么要出去呢?

所以中国的企业没有一个愿意出去的。

我们政府天天在讲走出去,企业就是不出去,为什么?

企业很清楚,劳动力就在中国,出去就是提高成本了。

我们中国有好几家通讯公司到了印度,基本上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找不到合格的劳动力。

(三)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道路是不同的

一个是改革道路不一样,一个是开放的策略不一样。

1.中国的增长结构

我们先来看中国的增长结构,我们是按照规范的、传统的这种演进的路径在走。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增长结构:

1990年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占GDP的比重27%,工业包括制造和采掘业在一起是占GDP比重的42%,其中制造业占了33%,服务业占了31%。

但是到了2003年的时候,以上的数据相应地变化成为农业降到了15%,制造业也就是整个工业上升到52%,其中制造业39%,服务业只增长了两个百分点,33%。

中国就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农业是相对小的,服务业是相对小的,制造业很庞大。

所以这就有中国制造一说,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组装厂就是这么来的。

从中国各大产业年均增长率,我们来计算就很容易得到结果,分别农业是3.5%,工业是12.3%,制造业是11.7%,服务业是8.8%,这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结构上是这样。

2.印度的增长结构

再来看印度的增长结构,印度的增长结构与中国刚好相反:

在1990年的时候它的农业占GDP的比重31%,工业占28%,其中制造业占17%,服务业高达41%。

这个经济结构,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讲有一点畸形,服务业太大了。

服务业大就说明什么呢?

它的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富人在享受着大量的服务,贱民们无偿地在为富人们提供非常廉价的服务,你去过印度那个国家你就会有这种感觉。

到2003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印度的产出结构相应地变化成为农业降到22%,工业降了一个百分点,变成27%,服务业从41%增加到了51%。

所以我说印度从现在的统计数据和迹象来看,它走的是一条从农业到服务业的一条增长路径。

3.我的评论

到这里我想给出两个必要的评论:

第一个评论,很多人认为从事软件业外包生产的印度要比大规模制造的中国更有发展潜力,因为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当中,印度似乎要比中国处在科技含量更高的国际分工层次上。

我的研究表明,这个论点不能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

首先,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所做的都是各自行业的低端,印度人在做的是软件业里面的低端,它是写软件,不是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是在比尔·盖茨手里。

我们也没有能力设计产品,我们是加工组装,所以我们干的活和印度人干得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第二,我们来看,如果我们把印度和中国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具有优越性。

为什么?

制造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它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通过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衍生出很多很多的就业岗位,然后造成了中国农民工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

贫困的问题就在很大的范围内得到了解决,你在印度,农民工是进不了城的。

没有就业机会,他能参与软件分包吗?

不可能。

因为这是做了有知识的产业,所以它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是扩大的。

而我们做的是制造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没有扩大的,在机器旁边工作的和在工地上灌水泥的人的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

大家都增加了就业机会,收入是比较公平地分享的。

但是在印度不一样,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参与国际分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不能参与国际分工的,所以它的收入差距反而是扩大的。

第二,有人认为,印度基础设施上的供给不足是属于硬件上的一种硬伤,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中国在制度与技术,因为不能做软件,很多人就把它说成是中国人的技术落后,是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得到克服的。

因此从长期来看,印度的发展潜力要大于中国。

那么对于这样的看法能够认同吗?

我也不认同,为什么?

我也有事实根据。

从现实经济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国家经济发展都会面临双重制约,软实力和硬实力。

硬实力是你的基础设施,交通、港口、码头等等这些东西;软实力是你的文化,是你的技术,是你的制度设计。

中国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

但是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构成世界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在构成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当中,名列首位的不是制度,也不是技术,对经济增长构成最大障碍的是什么?

是基础设施。

为什么?

基础设施是刚性的,是不可以进口的,技术是可以转让的,是可以借鉴的,制度是可以借鉴的,是可以learningbydoing,可以干中学的。

基础设施是学不会的,有投资就有,没有投资就没有。

印度缺的就是这个,所以印度是硬伤。

我们是有弹性的那种制约条件,我们可以学,学会了我们这个瓶颈就可以打破,印度只要没有现金流量来投资基础设计,它就始终无法发展制造。

所以我认为这个论点已经被世界银行2005年研究调查报告所驳倒,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中国和印度之间所存在的经济增长上的差异,来判断谁更加具有将来的增长潜力。

三、中国和印度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

就是为什么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要素和禀赋都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量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为什么一个走了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一个走了制造业主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的投资环境决定了中国要比印度更加适合发展制造业

我们反复强调了,中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工业比服务业要求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

那么现在大家就要说了,为什么中国和印度在基础设施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就和财政制度有关系,和财政结构有关系。

我们看一下中国财政,非常有意思,中国的中央财政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

主要来自于商品和服务税,流转过程当中的、交易过程当中的税收。

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基本建设。

中国政府有投资的偏好,了不起的,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世界上有投资偏好的国家是很少的。

你看上海市政府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马上隧道、铁路一条条给你造出来,到2010年开世博会的时候400多公里的地铁就通车了。

就有这种投资偏好。

然后钱是从流转税、交易税里面来的,这样基础设施就发展了。

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是印度,印度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呢?

所得税,不是交易当中的。

交易当中产生的税收流量大,所得税在你一个低收入国家能收多少钱?

所以印度的财政来源是非常稀缺的。

它的所得税包括利得税、资本收益税、国际贸易税等等,都是变成财产、变成你的收入以后来征税的。

那么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部分为穷人的国家里面你是收不到税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政府的聪明所在,收的是交易流转税。

只要你有一笔买卖,就收税,只要你有一笔交易就收税。

这就是两国在财政体制制度设计上的一个很大的差别。

然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

印度的中央政府就没有钱来维持它的正常的开支,因此它就要借债。

一借债以后印度中央财政的支出的30%是用于归还利息,沉重的利息负担使得印度的中央政府再也没有投资基础设施的能力。

但是你查一查中国政府,内债、外债极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在生产基础设施上与印度相比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

那么最后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的行为也不一样,因为很多公共基础设施是地方性的。

那么我们中国的财税体制非常有意思,中央政府收的是流转税、交易税,把收入所得税,各种各样的收益的税收交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就有激励动机,通过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

因为企业到了我这个地方就可以创造利润,就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就可以拿到工资税、利润税、所得税。

然后中央政府又把事权不断地下放到地方政府,你要管这个,你要管那个,那么地方政府在财政危机的压力下,一方面要大力地支出,一方面要大量地搞钱,于是怎么办呢?

争夺企业。

要争夺企业最重要的条件创造企业生存的空间,基础设施。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也拼命地在修路,拼命地在建立开发区,是为了争夺企业。

而且在争夺企业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的腐败逐步下降了,你敢腐败吗?

企业就不来了。

大家都说中国的腐败很严重,其实不严重,为什么?

因为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所以我们说竞争在任何场合都是出效率的。

为争夺的竞争导致地方政府的腐败程度大幅度地下降,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国和印度的不同。

那么在印度地方政府是没有多大的税收权利的,它收流转税,当企业不发达的时候,流转税是收不到的。

结果中央政府所得税很少,地方政府收不到什么税,于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动力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因为企业过来了所得税也不是它的。

企业的交易可能是在海外进行的,企业注册在班加罗尔,交易可能是在孟买发生的,他拿不到税收的。

因此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呢?

争夺企业的结果是它付了成本,基础设施成本没有任何收益,所得是归中央的,交易是在它的临近的一个邦里面发生的,它就没有,因此它是负激励,我们中国是一个正激励。

所以我们研究了中国和印度的财税制度体制的安排,它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