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9347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文阅读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在备考中,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考查角度一:

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

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

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题探究

1.人物形象

【典题】(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题思路:

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

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参考答案: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景物形象

【典题】(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

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题思路:

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怎样的景色”,需要抓住原诗中的“雨”“江乡”“叶”等意象具体解说,“氛围”要抓住“萧萧”并联系后文加以理解。

参考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3.事物形象

【典题】(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题思路:

此题分析“事物形象”。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要立足诗歌内容,密切结合诗中的文字,从外在特征入手,步步深入加以分析,力求将作者赋予“物象”的内在情感、内在意蕴挖掘出来。

参考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方法归纳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

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诉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诗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基本步骤:

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

①沧洲:

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的意义)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什么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意味。

(形象的特征)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前面的写景往往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

基本步骤:

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烘托了一种萧索而凄清的环境。

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体现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体现出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以及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感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基本步骤:

提炼物象特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眇①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注:

①眇:

通“渺”,辽远。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

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下面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

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总之,在鉴赏诗歌形象时,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概括形象特征,要结合诗意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对点训练

1.(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寒花:

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g):

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 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上阕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词,请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考查角度二:

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诗眼型

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是“诗眼”。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有的让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2.鉴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

对古诗“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生动传神的字”,然后分析其运用之妙,或指出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让分析好在哪里。

3.鉴赏炼句型

古人总是在打造亮词丽句方面颇费功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成为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

从命题形式看,多是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分析其妙处,有时让找出诗中意蕴深厚的句子加以品析。

4.鉴赏风格型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

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

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要求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评析。

典题探究

1.诗眼型

【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

(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炼字型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

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

第三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了人的衣衫。

“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

参考答案: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3.炼句型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见嵩山

张 耒①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①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属“炼句题”。

抓住对“数峰”描写的两个关键词“清瘦”和“出”,解说其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精神内涵”可以由物及人,结合注释的提示“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风格型

【典题】(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

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题思路:

答题时要分别举出体现优美和壮美的诗句,对诗句分析时要讲出其所用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

既有举例,又有赏析。

参考答案:

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方法归纳

1.分析“诗眼”要立足情感主旨

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或诗句的以下特征:

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感情。

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基本步骤:

(1)明确诗眼的价值。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

(2)一字传神型,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

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3)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

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2.推究“炼字”要注重表意效果

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

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述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

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分析“惜”字和“爱”字的妙处,可回答为:

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阴爱恋,富有情趣。

基本步骤:

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意境或情感义。

(说明:

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一般用两三点即可)

3.解读诗句要关注遣词造句

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

一般的形式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妙处在于:

“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前面加以强调,并用“生”“入”使之拟人化,无意说理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基本步骤:

句意解说——技巧阐释(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分析。

4.分析风格要抓住关键词句

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

一般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在表现感情、主旨方面的作用。

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极其口语化。

儿化音“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后两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思念丈夫的美梦。

该诗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基本步骤:

风格术语——举例说明——感情主旨作用。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夕次①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

①次:

停泊。

②逗:

停留。

(1)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

请结合诗句分析“客”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诗以“惊”字开头,并贯串全篇,请简要说明。

(2)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宝月山作

仲 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

晚初归。

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

①仲殊:

北宋僧人,曾住杭州宝月寺。

②篆香:

又称百刻香,寺院常将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上阕中的“乱”字用得很有分量,请简要赏析。

(2)请具体赏析本词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词人心境的。

4.(2012·广东湛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

①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2)简析在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2012·苏中三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

①崔与之:

南宋名臣,广东人。

此词写于词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

当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金人之手。

(1)这首词上阕以词人立马剑门、遥望中原开篇,写了哪几层意思?

(2)“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