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9451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docx

曹刿论战课文同步练习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

《左传》

一、佳篇回放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人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循,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完整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句中加粗词释义全对的一项。

[]

①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③神弗福也④小大之狱

A.①隔开②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③赐福,保佑④案件

B.①参与②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赐福,保佑④案件

C.①挑拨使人不和②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幸福④监禁罪犯的地方

D.①空隙②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③福气④监禁罪犯的地方

3.表明“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B.公将战

C.战则请从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论战时,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答案:

1.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B3.D4.B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走向智慧创新

一、牛刀初试

1.指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有何不同。

2.指出下边各句中加粗字的句中义和常用义。

二、过关斩将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选段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又何间焉”的“间”的意思是________;另找一个表意不同的古文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粗词必须准确译出。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勺之战中,曹刿运用“彼竭我盈”、后发制人的战术一举获胜。

其实,影响一场战争进程的因素很多,请抓住其中一点,结合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任意一个战例,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结合下面一段材料,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曹刿论战》的体会。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疲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

牛刀初试

1.

(1)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或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

(2)诉讼案件、罪案监禁罪犯的地方

(3)实情感情

(4)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忠诚

2.①参与间断、间隔

②独自占有专门

③赐福、保佑幸福

④击鼓,这里是命令军队出击之意。

名词

过关斩将

(一)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或:

忠之属也。

2.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或:

立有间。

3.

(1)那些做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种小恩小惠不会遍及老百姓,人民是不会跟从你的。

(大意对即可,注意加粗字的翻译)

4.略(可以从民心、综合国力等宏观角度来谈,也可以从用人、用兵等具体策略来谈)

(二)1.要深悟为将之道,在于与士兵同甘共苦,以激励士气。

2.

(1)yànɡ忧、病

(2)yù够、超过

(3)wú通“毋”,不要

3.

(1)楚子发的母亲,就是楚国将领子发的母亲。

(2)越王派人把酒从上游倒进江中,而让士卒饮用下游的水。

4.作论据。

证明只有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人,才能激励士气,立于不败之地。

5.不可。

这样的顺序表明子发母深明大义,深明用兵之道,而不只是关心自己的儿子。

(三)略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fa2)虽不能察(shui1)肉食者谋(mou2)

B、小信未孚(fu2)遂逐齐师(sui4)小惠未徧(bian1)

C.公与之乘(chen4)登轼而望(shi4)小大之狱(yu4)

D.又何间焉(jian1)忠之属也(su2)牺牲玉帛(bo2)

2.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曹刿请见()A、拜见B、看见C.引见D.见到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A、相信B、信服C.确实D.信用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A、充满B.有余C.旺盛D.节约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A、因为B.按照C.用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8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等,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状,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战则请从。

8.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曹刿肯定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

9.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第六单元

26曹刿论战

一、1.B2

(1)A②B(3)C(4)D3.B

4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②作战,(是靠)勇气的。

5.春秋左丘明

二、

(一)6.①参与

(2)同“遍”,遍及、普遍③可凭借

7.①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

②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8.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

“肉食者”、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

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

得满分)

《曹刿论战》练习

【课内四基达标】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牺牲玉帛()4.下视其辙()

5.登轼而望()6.望其旗靡()7.小信未孚()8.曹刿请见()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2.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4.牺牲玉帛

5.小信未孚6.小大之狱

7.可以一战8.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1.伐()2.将()3.请()4.谋()

5.惠()6.必()7.衰()8.伏()

四、下面加点字均有几个义项,请将其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写出来。

1.故A.既克,公问其故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桓侯故使人问之D.温故而知新

2.夫A.夫战,勇气也B.其夫呓语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予观夫巴陵胜状

3.于A.告之于帝B.战于长勺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生于忧患

4.之A.公将鼓之B.登轼而望之

C.小大之狱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揣摩语句:

1.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再而衰:

“再”后省略了“鼓”字。

B.必以分人:

“以”后省略了“之”字。

C.夫战,勇气也:

句中省略了判断词“这是”。

D.问:

何以战:

“问”前省略了“刿”。

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何以战?

(2)忠之属也。

(3)战则请从。

(4)虽不能察,必以情。

(5)夫战,勇气也。

3.下列各句中属判断句的是:

()

A.忠之属也。

B.下视其辙。

C.夫战,勇气也。

D.十年春,齐师伐我。

4.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

试根据加点字说说下边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

,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4)夫战,勇气也

七、填空。

1.《左传》是一部体史书,相传作者是。

书中对鲁国以“我”来称代是因为。

《曹刿论战》一文论叙了齐鲁的全过程,这是的著名战例。

2.全文分三段,请概括每段的意思。

(1)

(2)

(3)

3.本文最后一节中,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

4.体现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5.体现曹刿作战思想的句子是

6.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故克之。

夫大国。

,,故逐之。

八、判断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1.“忠之属也”指的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件事。

()

2.《曹刿论战》是一个主谓短语。

“论”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本文是以议论为主的。

()

3.《曹刿论战》记的是史实。

主要记叙方式是“记言”。

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先发制人等。

()

九、语段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字词。

(1)鼓()

(2)驰()(3)作()(4)衰()

(5)盈()(6)靡()(7)既克()

2.写出由下列词义而联想到的成语。

例:

故克之:

克敌制胜

难测也:

三而竭:

观其辙:

惧有伏焉:

彼竭我盈:

登轼而望:

3.选出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故逐之B.公将鼓之故克之

C.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D.下视其辙公问其故

4.选出加点词义不同的一项()

A.公与之乘公将驰之B.故克之故逐之

C.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D.遂逐齐师齐师败绩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一句的正确翻译是()

A.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到长勺作战。

B.鲁庄公和他乘坐(车),在长勺作战。

C.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作战。

6.文中的一个成语是,它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在的意思是。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与哪一句相呼应?

8.文字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

9.曹刿在“齐人三鼓”之后才令进攻的原因是。

10.第二段文字通过论述的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的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了。

11.第一段(A.详写,B.略写),第二段(A.详写,B.略写),这样详略安排材料主要根据的需要,这样剪裁,使文章的中心。

12.选出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B.“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C.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

D.第二层指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

【能力素质提高】

一、比较阅读。

甲文:

《曹刿论战》(见教材)

乙文

(宋)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③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⑤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

“君子不重伤⑥,不禽二毛⑦。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泓,河名,今河南柘城县北,当时是宋的界河。

②司马:

宋国司马(官名)名子鱼③公:

宋襄公,宋是殷之后,殷为周所灭,所以宋襄公后文自谦为“亡国之余。

”④陈:

通“阵”,列阵,动词。

⑤门官:

卫队,侍卫官。

⑥重(chóng)伤:

(对敌人)不伤第二次。

⑦二毛:

指花白头发的人。

1.注音:

泓()咎()隘()

3.将甲文与乙文作一比较,然后填空。

(1)从作战时间看,甲为,乙为

(2)从作战地点看,甲为,乙为

(3)从交战双方看,甲为,乙为

(4)从战争结果看,甲为,乙为

4.

(1)在两次战争中,鲁国和宋国所处地位基本相同,即都处于弱方,《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国是弱方的句子是“”,本段中表明宋国是弱方的句子是“”。

(2)这两次战争,作者着重写一方,另一方略写。

但究竟选择哪一方作为描写的重点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作相应的选择了。

《曹刿论战》中写了的一方,本段则写了的一方。

两文都采用“记言”的写法。

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表明了的原因,子鱼和宋襄公的对话则揭示的原因。

(3)写失败的一方,作者在两文中都用了“”一词,本段还写了“”、“”两件事,《曹刿论战》中则用“”和“”两句表明齐国战败的狼狈相。

5.乙文中宋公最本质的个性是:

()

A.固执B.虚伪C.迂腐D.武断

6.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略写作战,对战争规模,作战图景等一概不提。

B.两文主帅的鲁庄公和宋公都很糊涂,但庄公能听取正确意见。

C.宋公是一位仁义之君,因此虽败犹荣。

D.宋公失去了两次战机,一是“楚人未既济”,二是“既济而未成列”。

二、上题中乙文后还有一段话,是子鱼反驳宋襄公的。

请你站在子鱼的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反驳宋襄公的话。

【渗透拓展创新】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女”同“汝”。

②顾反:

等(我)回来。

③彘:

zhì猪。

④婴儿:

孩子。

1.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中考真题演练】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选出对语句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A.十年春,齐师伐我。

意思是: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又何间焉?

意思是:

你又何必参与呢?

C.何以战?

意思是:

您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呢?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意思是:

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2.这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能力自测一

一、选择题: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战于长勺()A、shāoB、sháoC、diào

2牺牲玉帛()A、bóB、jīnC、mián

3遂逐齐师()A、sùiB、suíC、suì

4公与之乘()A、chéngB、chèngC、shèng

2、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

B、下视其辙(zhé)小信未孚(fú)齐师败绩(jī)

C、登轼而望(shì)小惠未徧(piān)民弗从也(fú)

D、彼竭我盈(jié)望其旗靡(mǐ)夫战,勇气也(fū)

3、选择加点的字的词义,将序号填入括号里:

1衣食所安()A、安排B、安定C、养生的东西

2弗敢专也()A、专有B、专门C、专权

3小信未孚()A、信任B、信实C、为别人所信服

4彼竭我盈()A、多余B、旺盛C、充满

5望其旗靡()A、倒下B、华丽C、浪费

4、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其”选择正确的解释:

备选答案:

A、代曹刿B、代齐军C、代鲁庄公D、结构助词“的”

E、取胜的F、语尾助词

1小大之狱()2公将鼓之()3公与之乘()

4登轼而望之()5公问其故()6吾视其辙乱()7其乡人曰()

5、选择正确的译文: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A、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消失了。

B、第一次鼓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就鼓不起来了。

C、第一次击鼓能振作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消失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A、大国难猜测,怕有埋伏呀。

B、那大国是难猜测的,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C、(齐国)是大国,难以猜测(它的军事布置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A、吃肉的人偷偷商量,别人怎能参加呢?

B、大官们在筹划这件事,你有什么资格参与呢?

C、大官们自然会筹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A、损失的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B、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C、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增加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A、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B、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遍,老百姓是不会随从您的。

C、这种小恩小惠,,不能偏向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按事情实情处理。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我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要用真情处理。

7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

A、这是属于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

B、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用这个去打一仗。

C、这是尽忠君主一类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

6、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E、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在括号里给加点的词填上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

1、以A、必以分人()B、必以信()

2、谋A、肉食者谋之()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焉A、又何间焉()B、惧有伏焉()

4、从A、民弗从也()B、战则请从()

5、鄙A、肉食者鄙()B、蜀之鄙有二僧()

6、故A、故逐之()B、公问其故()

7、间A、又何间焉()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立有间()

8、属A、忠之属也()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司命之所属()

9、信A、小信未孚()B、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C、宁信度,无自信也()

10、其A、望其旗靡()B、公问其故()C、其乡人曰()

三、辨别加点词的古今词义:

1、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3、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可以一战古义:

今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的实词:

1、神弗福也词用作,译为:

2、公将鼓之词用作,译为:

五、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体史书《》,相传是时期的(作者)根据编写的。

2、《曹刿论战》记叙的是国和国的之战,这次战争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