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1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精Word格式.docx

2010年以后的经济运行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对通货膨胀应当持有怎样的预期,以及如何避免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扩张期

如果依据波峰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总共完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166年;

若依据波谷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间也已经完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133年。

这就是说,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15年左右,或者说,经济周期的波长平均在9—10年之间。

在经济周期性运行过程中,扩张期和收缩期的长短是因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大相径庭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具有扩张期短而收缩期长的特点,与之相反,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具有扩张期长而收缩期短的特点。

1999年以前的经济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的扩张期都只有2—3年的时间。

例如,从1981年到1984年的扩张期只用了3年时间,1990年到1992年的扩张期更缩短到2年。

而从波峰到波谷的收缩期通常会长达5—7年的时间。

例如,从1984年到1990年,收缩期为6年,从1992年到1999年的收缩期更长达7年之久。

而从1978年到1981年的收缩期只用了3年的时间,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仅仅是个例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张期和收缩期的长度出现了相反的变化:

在始于1999年到2009年的本轮经济周期中,扩张期长达8年之久,2009年如果完成筑底,那么收缩期就只用了2年的时间。

之所以存在上述不同的特点,这是由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造成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一种把经济自动推向过热的力量和机制,因此计划经济制度下周期的扩张期一般都比较短,通常只需2—3年的时间就可以把经济从周期的波谷推向波峰,形成过热的经济态势。

与此相联系的是,要抑制强烈的扩张驱动,把过热的经济压缩下来,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会长达5—7年之久。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就存在一种把经济自动推向收缩或衰退的力量和机制,经济周期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特征的,并且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因此,在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制度中,经济周期的扩张期一般比较长,而收缩期比较短。

前者通常需要6—8年的时间,甚至更长,而后者一般只需1—2年的时间,甚至更短。

例如,美国经济的收缩期最短为7个月,最长为17个月,平均为11个月。

虽然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始于1978年,但从理论上确立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并付诸实践则始于1992年。

这就是说,中国真正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实际上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情。

因此,始于1999以后的新一轮经济周期,就出现了扩张期长而收缩期短的特点。

正是由于经济周期的这一制度特征,才使我国1990年代以后的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即在1992年和2007年之间,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个长达15年之久的开口很大的“V”字形。

显然,这是两种经济体制转换造成的。

既然中国经济周期的波长平均在9—10年之间,并且市场经济体制下又存在扩张期长而收缩期短的特征,据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始于1999年的本轮经济周期,在经过10年的扩张和收缩以后,已在2009年完成筑底。

2010年,中国经济将步入新一轮周期的扩张期,并且在没有随机因素对经济形成大的冲击的情况下,新一轮的扩张期可能会长达7—8年之久。

42

二、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可能是在波动中完成的

虽然未来的扩张期可能长达7—8年之久,但经济扩张很可能是在波动中完成的。

这就是说,始于2010年的经济扩张,不一定像2009年后三个季度那样,表现为直线和快速的上升,同时也不一定是稳步增长的。

这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从经济复苏必须具备的条件来看,要实现可持续的而非扩张性经济政策导致的“激素刺激型”的经济增长,仅就国内经济而言,至少需要具备如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在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和筑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必须积蓄足够的能量。

所谓实现持续的经济复苏必须积蓄能量,主要是指居民购买力必须稳步增长。

而居民购买力的增长既有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也有赖于物价水平的下降。

二是在经济萧条阶段和筑底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还必须进行充分的结构调整。

经济运行从波峰进入收缩阶段,不仅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总量失衡造成的,而且与结构失衡相关。

实际上,经济衰退的实质就是调整。

只有经过充分的结构调整,才有可能在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步入下一轮周期的扩张阶段。

结构调整既包括存量调整,也包括增量调整。

这意味着在调整过程中不仅要消除产能过剩,在新的技术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也应当允许甚至促使大量效率低下的企

业倒闭破产,进行重组并购,当然也要允许大量的新企业诞生,包括允许新企业进入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

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只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经济扩张才会持续下去。

但是,

从我国2009年经济回稳的原因以及尚未完成结构调整的现实来看,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所需要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

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不利于消费的增长;

物价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价格不降反升。

同时,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重,结构调整实际上还没有起步。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济的持续、稳定

增长。

第二,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征来看,尽管我国目前基本上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但经济中

依然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特征。

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经济周期的机制不同,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任务和难点应是如何抑制经济过热而不是刺激经济增长。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任务和难点应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抑制经济过热。

但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经济中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成分。

因此,目前我国经济既存在把经济推向过热的力量和机制,也存在把经济推向过冷的力量和机制。

两种力量和机制并存,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扩张期中,经济忽冷忽热的状态可能会交替出现,即未来经济的扩张极有可能是在波动中完成的。

第三,来自经济体和经济系统外部的随机因素的冲击,也会导致未来的经济扩张具有波动

性的特征。

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今天,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

但目前无论是世界经济形势,还是世界政治形势,其变化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难免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形成或大或小的外部冲击。

此外,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不仅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还会受到来自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尽管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会改变宏观经济的

43

2010年第1期总第147期

整体走势,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运行形成冲击,从而使未来的经济扩张具有波动的特点。

三、对未来扩张阶段的通货膨胀预期

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从2010年进入复苏阶段已经基本成为现实,但伴随经济形势的好转,又引起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如果排除制度变革、战争、自然灾害、供给冲击等随机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一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出现产出正缺口,特别是当经济呈现出过热的状态时;

二是货币政策出现严重失误,导致过度货币供给或流动性过剩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

如果是后者,并且是在实体经济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由于货币当局投放了过多的货币而引发通货膨胀,就会导致滞涨局面的出现。

从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来看,只有在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产出增长率即出

现产出正缺口时,通货膨胀才有可能发生。

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未来几年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为915%左右。

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

这就是说,当经济增长率低于915%,特别是低于9%时,中国经济就会出现产出负缺口。

在出现产出负缺口的状态下,由于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经济运行就会呈现冷的状态,其主要表现就是失业,有时也会伴随通货紧缩;

而当经济增长率高于915%特别是高于10%时,中国经济则会出现正缺口,在经济存在正缺口的状态下,由于资源被过度利用,经济运行就会呈现出热的状态,其主要表现是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

这就是说,只有当经济呈现热特别是过热状态时,通货膨胀才有可能出现。

而在此之前,伴随经济的复苏,尽管物价水平也会有所上升,但一般都是恢复性的增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在研究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时,通货膨胀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观察图1,可以看出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公报。

图1:

物价水平的波动与经济波动

图1中的纵轴是用GDP表示的经济增长率和用CPI表示的通货膨胀率,横轴表示以年为

单位的时间。

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轨迹。

其中2009年的数据是作者根据推测给出的。

对2009年的推测数据是:

经济增长率为813%,通货膨胀率44

为零增长。

从图1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最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年份要滞后于波峰年1—4年;

由于在萧条期价格的波动滞后于波谷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两个季度的时间,因此,最低通货膨胀率基本与波谷年同步。

物价水平的波动滞后于经济波动的原因是,市场经济中产出变动机制通常总是先于价格机制发生作用。

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当总量出现失衡时,首先是产出变动机制发生作用,而后才是价格机制发生作用。

这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出现失衡时,厂商一般总是首先通过调节产量来平衡供求,只有当供求失衡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厂商才会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来平衡市场供求。

因此,价格的波动一般总是滞后于产出的波动。

物价水平的周期性波动滞后于经济波动的事实表明,能够引发实际通货膨胀的不是本期而是上一期的经济运行状况,本期的经济运行状况只会对下一期的物价水平形成压力。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2009年作为经济筑底的一年,产出存在负缺口,不可能

对2010年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2虽然2010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扩张期长而收缩期短的特点,因此在短期内,尤其在经济复苏阶段不会爆发通货膨胀。

只有当经济运行进入扩张期的繁荣阶段以后,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才会真正降临。

(3在经济复苏阶段,伴随经济增长率持续上升,物价水平也会有所上升,但不会爆发通货膨胀,即不会导致物价水平持续、显著的上升。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张期长的特点,可以预期,在未来3—5年内,物价水平的上升有可能保持在2%甚至115%的水平以下。

图1显示,在上一个经济周期的复苏期,即2000—2003年就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4排除外部随机因素的冲击,在未来3—5年中,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失误,经济较快增长和低通胀就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

四、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与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取向

要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7—8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并把通货膨胀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不是

没有条件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以及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不失误。

政府应当在什么时候使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在什么时候使用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呢?

这首先与产出缺口有关。

一般而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常在产出出现负缺口,经济出现冷的时候被采用,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只有在产出出现正缺口,经济出现热的时候被采用。

根据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质和我国的经济实践,如果GDP年增长率保持在9—10%之

间,经济的运行状况就是基本良好的,经济的冷热状态都不很明显。

一旦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9%,经济运行就会呈现冷的状态,并且经济增长率越低,经济就越冷。

在经济出现过冷的状态

时,现有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产品滞销,企业生产不足,甚至大批企业倒闭破产,工人下岗,农民工返乡,并且还伴随着价格水平下降或通货紧缩。

反之,当经济增长率高于10%时,经济运行就会呈现热的状态。

并且经济增长率越高,经济就越热。

在经济出现过热的状态时,资源被过度利用,不仅表现为资源短缺、产品短缺、生产能力短缺,甚至出现劳动力短缺,同时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过热的经济增长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9—10%45

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最理想的或最优适度区间。

在此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9%,政府就应当使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同样,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10%,政府就应当使用紧缩性的经济政策。

并且产出缺口越大,政策的力度也应当越大;

反之亦然。

当然,如果经济运行在9—10%的区间之内,政府使用中性的经济政策是适宜的。

由于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因此产出正负缺口的出现也就具有周期性。

与此相联系,宏观经济政策也必然存在周期性。

问题的关键是政策的取向和转换要及时,并且政策的力度要适当。

要把经济增长控制在9—10%的最优适度区间内,应当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然而这却

是我国宏观调控所要实现的最优目标。

退一步说,如果要放松调控的难度,就要放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的适度区间。

可以考虑以915%的增长率为中心,以上下浮动1个百分点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即把经济增长率控制在815—1015%这一次优适度区间之内,应当是可行的。

把经济运行控制在适度区间之内,不仅可以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而且可以避免破坏经济稳定增长的机制。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体系的现状而言,最差的或勉强可以接受的控制区间也应当是把经济增长率控制在8—11%之间。

目前,我国在实践中只是对最低经济增长速度设定了下限,即力图把经济增长率控制在8%以上。

例如1998年和2008年经济处在萧条阶段时,政府都提出了要确保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的口号,并采取了相应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但是对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界限却从来没有作出过明确的界定。

甚至当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3%时,我们仍然没有认为这是经济过热,而是定义为增长速度“偏快”。

之所以在宏观调控时只设定最低下限而没有设定明确的最高上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和人们都无法容忍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所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失业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的压力。

但对于过热的经济增长,就有较高的容忍限度。

这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都有追求高增长的动机和部分领域仍然存在软预算约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高增长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

它可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和财政收入、提高政府的业绩等等。

但是由高增长所带来

的坏处,例如环境污染人们有时是感受不到的,即使感受到了,但由于大多数人基本上还处在追求收入水平而没有达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对此往往采取容忍的态度。

实际上,经济出现过冷和过热都同样有害,都要付出代价。

因此,要在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同时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政府不仅要确保最低经济增长率,也要确保经济增长速度不越过最高边界。

参考文献:

刘树成、张连城、张平,2009: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张连城,2007:

“当前我国所处经济增长阶段研究”,《人民日报》,2007—09—28。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研究》,2008,8。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

《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经济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刘英

46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