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1743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菏泽市政府报告.docx

菏泽市政府报告

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1日在菏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刘士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左右,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4.6亿元,增长39.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9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5655元,增长1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92.6亿元和803.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2.6亿元和172.9亿元,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圆满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提升年活动,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2亿元,增长22.6%,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完成320亿元,增长26%。

新落地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230个,总投资930亿元。

东明石化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玉皇化工10万吨顺丁橡胶,郓城洪达焦化,曹县凯雷圣奥(一期),成武达驰电气750千伏级变压器,单县舜亦新能源(一期)、宇泰光电,市开发区玉皇化工20万吨苯乙烯等185个过亿元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牡丹区华润电厂、华盛荣镁合金,郓城赵楼煤矸石电厂,市开发区聚隆能源,巨野铁雄新沙20万吨甲醇,成武呈祥风力发电塔,东明方明化工聚合切片等260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大力推进“1655”企业成长计划,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1家,新增22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36亿元、利税295亿元,分别增长28%和6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1%,提高0.6个百分点。

“1655”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增长4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3%。

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2家,过亿元的632家,分别增加6家和223家。

郓城富仕达食品、成武九州科技、曹县富洋木业、巨野龙泰果蔬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6.3亿元。

  (三)深入实施城建三年纲要,城镇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提高2个百分点。

市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

开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35个,其中市区71个;完成拆迁面积386万平方米,开工房地产面积1650万平方米,竣工11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开工680万平方米,竣工405万平方米。

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赵王河下游和洙水河公园景观建设基本竣工,中山路、长城路等43条道路新修、改造工程完工,新烈士陵园、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启用。

市区安装路灯3355盏,栽植乔灌木30多万棵,绿化覆盖率达到40.3%。

菏泽大剧院获得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赵王河公园景观工程获得全国市政工程质量最高奖——市政金杯奖,并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

全市启动整村建设项目298个,开工建设10万户,改造危房4.5万户。

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公路迎国检、规范治理户外广告等活动,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粮食总产113亿斤,实现连续七年增产;棉花总产474万担,瓜菜总产188亿斤;新增造林面积23万亩;新建林下规模养殖场区249个、大棚1803个;水产品总产13万吨。

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1个、优质农产品基地40万亩,我市被批准为“全国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佳农果蔬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58个。

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疏浚中小河道和田间沟渠8896公里,引送黄河水11.5亿立方米。

启动新农村建设310个,涌现出了东明玉皇新村等一批先进典型。

  (五)强化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项,其中16项被列入省重点推广计划,14项获得省以上奖励。

实施技改项目482项,完成投资210亿元,增长45.3%。

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1家。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40亿元,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7%,提高3.4个百分点。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单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基地”。

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25项,淘汰高耗能设备892台套,能耗水平明显下降。

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11公里,重点排污企业“十个一”工程全面竣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4%和0.6%。

开发整理新增耕地940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万亩,为保障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

  (六)狠抓“四大载体”建设,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

  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完成服务业投资142亿元,增长77.5%。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33亿元,增长16.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亿元,增长19%;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724亿元,增长28%。

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主辅业分离,新增地方税收1.2亿元。

完成进出口总额18.1亿美元,增长44.2%,其中出口12.1亿美元,增长39.2%。

我市被确定为“中国木草柳出口基地”。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36亿元,增长32.4%。

鄄城孙膑旅游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七)积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社会保险参保49.7万人次,牡丹区、市开发区新农保试点全面实施,东明县正式启动。

城乡低保标准有了较大提高,新建保障性住房5570套。

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57.9万平方米,城乡教师工资实现县域内统一标准发放,公开招聘教师1431名。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单县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和巨野、郓城、东明3县扩面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

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7个、农村文化大院1015家、农家书屋1000家,送戏送电影下乡计划超额完成,元代沉船考古发掘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0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1.1万户,新开通公交线路8条、新上公交车100辆;改造农村公路1062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4万个,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60万人。

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扎实有效。

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监察、审计、统计、人口计生、广播电视、人民武装、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红十字、气象、档案、史志、体育、人防、老龄、残联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0年的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坚实保障。

纵观“十一五”,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我们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突破菏泽”战略机遇,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大干苦干,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

  ——综合实力大幅攀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483亿元增加到1145亿元,年均增长15.8%。

地方财政收入由30亿元增加到84.6亿元,年均增长32%,总量在全省前移3个位次,上升到第12位。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498.3亿元增加到1092.6亿元,年均增长22.8%;各项贷款余额由398.3亿元增加到803.5亿元,年均增长18.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342元增加到14419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92元增加到5655元,年均增长12.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由32∶43.6∶24.4调整到19.2∶51.7∶29.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2.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821家发展到2001家,增加1180家;主营业务收入由427亿元增加到2436亿元,年均增长41%;利税由29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年均增长59%。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15.2%增加到25.7%,提高10.5个百分点。

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57亿元增加到582亿元,年均增长22.6%。

东明石化、步长制药、洪业化工、玉皇化工、达驰电气、尚舜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膨胀,铁雄新沙、巨润玻璃、艺达家纺、金正大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彭庄、龙堌、赵楼、郭屯四对矿井先后投产运行,郓城矿、万福矿建设和陈蛮庄矿、张集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曹县煤田勘探进入详查阶段,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提高8.5个百分点。

有30余项城乡规划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市区累计完成投资320亿元,大剧院、演武楼、赵王河公园、长江路黄河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完工,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市综合开发顺利推进,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县城建设快速推进,小城镇开发全面启动。

市、县经济开发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

东明至巨野、曹县至鄄城一级公路基本建成,洙水河航道菏泽段工程完工,日东输油管道建设顺利推进。

日南高速、济菏高速、德商高速(南段)相继建成,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8%,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农村中小学生课本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标准不断提高。

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达到30项和60项。

成功承办了十一届全运会武术散打决赛。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

先后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类社会保险新增参保229万人次。

城乡低保和大病救助标准不断提高。

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7922套。

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工作提前一年完成。

  各位代表,事实充分说明,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积极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步跨越的五年;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也是我市在省内、国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的五年。

  过去五年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必须立足菏泽实际创新工作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现“四个发展”,建设“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繁荣发展服务业等工作思路,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更符合菏泽实际,也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好、落实好。

二是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大项目建设。

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生命线和首要任务。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骨干企业培育,是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结构、改变欠发达面貌的根本途径。

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这样才能实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推动“四个发展”的重要保障。

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分工负责、督查调度、大项目季度观摩、考核奖惩等保障和促进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行了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电话公开三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保证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为民是各级政府的崇高使命。

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力量所在。

五是必须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人心齐,泰山移。

风正才能气顺,心齐才能劲足。

只有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同心、同向、同力,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前途才会更加辉煌。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拼搏奉献、扎实苦干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菏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菏泽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令人鼓舞,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

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人均占有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企业大项目不够多,自主创新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转型期,也是乘势而上、加快赶超的关键期,更是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攻坚期。

我们既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决心更大、劲头更足、作风更实,“十二五”发展的动力更强、环境更优、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为实现“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勤奋工作、努力奋斗,孜孜以求、开拓奋进。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这条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认真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扎实推进“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在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4%。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

经济总量达到山东省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0∶55∶35,二三产业比重提高9.2个百分点。

“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基本建成。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全市城镇人口达到440万人左右,其中市区人口10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45%以上。

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农村建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优势更加明显。

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5%,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菏泽、绿色菏泽的新形象进一步展现。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翻一番,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95%和8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

  工作中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

把扩大优质增量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措施,狠抓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不断膨胀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着力营造产业竞争优势。

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争得主动,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和重点乡镇为主体,基层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城镇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发展协调、人口加快聚集的发展格局。

  四是坚持绿色增长,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污染防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继续深化政府机构、财税、投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六是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幸福和谐社会。

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菏泽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大有作为的五年。

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扎实苦干,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奋斗目标,力促经济发展再创新优势,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三、2011年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以上;千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5%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削减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提升大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跨越

  突出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必须靠优质增量做支撑,靠高质量、高水平的大项目来实现。

今年必须把提升大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推动项目建设尽快由“多、快”向“多、快、大、好”转变。

确保全年新开工、续建亿元以上大项目300个以上,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其中竣工投产100个以上。

  集中精力招大引强。

加强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财团发展方向、投资重点的跟踪分析研究,搞好对接合作,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

每个县区力争引进5个投资10亿元以上、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

研究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明确和落实市级领导以及市直相关部门的招商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严把新上项目质量关,低水平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坚决避免质量差的项目占用宝贵的生产要素和资源。

进一步完善大项目考核办法,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产业链高端项目、利用境外资金项目,观摩评比和年终考核时增加相应分值,以此引导投向,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

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全力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确保郓城煤矿、华润电厂(一期)、日东输油管道、玉皇化工8万吨稀土顺丁橡胶、巨润玻璃(二期)、铁雄新沙(二期)、富海化工、鑫泽铜业等100个大项目投产达效。

扎实推进万福煤矿、张集煤矿、陈蛮庄煤矿、东明石化300万吨重质油综合利用、玉皇化工20万吨丙烯和碳酸二甲酯等100个续建大项目建设,确保如期竣工,尽早发挥效益。

抓紧完善东药药业22.5万吨丁辛醇、洪达化工15万吨己二酸等大项目报批手续,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

  提高项目策划水平。

围绕我市“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精心策划编制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以及其他财源项目,确保储备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投资达到300亿元以上。

  加快园区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园区软硬件配套建设,着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积极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园区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清理整合园区内不符合产业定位、没有效益的项目和企业,腾出有限的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

加快推进市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进一步扩大面积,完善配套,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加快向市区转移,着力提高市区首位度。

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高标准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煤化工、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林木等十大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以上。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增长35%以上。

立足煤炭、石油等资源优势,以建设绿色、生态化工基地为方向,着力打造西起东明、东至巨野的重化工产业隆起带,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全力推进“1655”企业成长计划,努力培育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力军

  转方式调结构,关键在企业,重点在企业,希望也在企业。

“1655”企业是我市工业的主导力量,是振兴菏泽的希望所在,必须坚持政银企联手,配套联动,着力培育真正立市立县的百亿强企。

确保“1655”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增长50%以上;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加大调度督导力度。

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到县区、企业。

充分发挥工业运行指挥部的作用,坚持定期调度和现场办公制度,强化运行分析,完善应急预案,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供给,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实现最大效益。

  企业要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有大企业家才能有大企业。

充分发挥李湘平、王金书、余庆明、马效坤、徐承秋、赵步长等优秀企业家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企业家提升境界,拓宽视野,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大手笔策划论证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建设支撑企业做大做强。

要大力开展对外重组和经济技术合作,加速膨胀步伐。

要利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加快提升现有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

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60亿元,增长30%。

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切实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要充分认识上市对于规范企业管理、解决融资难题、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品牌和形象的重要意义,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

  强化政策扶持和服务。

继续落实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快“1655”企业发展的意见,在立项、财税、科技、土地、能评、环评、安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实施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高端创新产品生产基地,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

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银企对接,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力争新增贷款150亿元以上。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曹县等3县区村镇银行开业,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新增各类担保公司20家以上。

  (三)全力加快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步伐,努力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力度和气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推动我市驶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工程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争取省级以上重点项目达到35项,实施重大专项10项。

着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