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3762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docx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

浅析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

绪论

自计算机出现,互联网兴起,网络开始扮演着文化传播的一个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角色。

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的是,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其影响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见一斑。

随着电子产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网络的客观载体愈加多样化,因此各类文化开始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逐渐将网络媒介文化传播推上了顶峰。

网络文化的功能有很多,其中传播功能、娱乐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在我国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网络媒介文化传播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正是亟需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双刃剑作用也同样昭然若揭。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也尽显无遗,下面本文就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网络传播的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高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为一体的文化形式。

历史上以纸为媒介的“纸文化时期”已经持续了近两千年,以纸为首的文房四宝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电子这种新媒体远比纸媒体优越,既便于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借助高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形象生动。

而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接近了,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瞬时化、生产自动化,全面突出了一个“快”字。

实际上网络文化不是静态的网络,而是相互作用的。

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互动关系。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电脑空间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网络提供了一个任意存取的环境。

此外,网络文化使得志趣相投的成员可以再电脑空间中组成虚拟社会,自由交流。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既跟大众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有着一致或相通的地方,但又跟这些传播类型有着很大的区别。

或者,如果我们以大众传播参考的理论视角去衡量网络传播的话,网络传播就显得很特别。

这种特别表现在:

第一,就某些网络媒体而言,网络传播可以拥有大量的受众,也可能只有很少量的受众,甚至只有一个受众;

第二,网络传播不仅是媒体对受众的传播,也包括受众对媒体的传播,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传播,还包括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传播;

第三,网络传播不是把信息大批量地“推”给受众,而是受众根据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境中“拉”出来享用,这种“推”、“拉”之间的变化是本质性的;

第四,网络传播不仅可以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个体与大众之间、组织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并且这种传播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

那么,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就能概括出网络传播不同的特点,其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从信息内容角度看,网络传播的特征有两个方面:

(1)信息容量大。

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大众传媒版面以及频率、频道承载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将全世界的各种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形成了海量数据库,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平台。

(2)信息保存便捷。

网络媒体的信息具有可存储性、易复制性与易检索性,整合了传统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真正实现了各种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

2.从传播方式看,网络传播的特征表现在:

(1)迅捷性。

即网络传播的速度很快,如即时聊天、播客、电子邮件等。

就网络新闻传播而言,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如每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等,都是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媒体传送给受众的。

(2)全球性。

就范围而言,网络传播的范围更加广,具有一种全球性。

这意味着,不管谁发明了网络媒体,网络属于整个人类,至少从技术上来说,网络不存在中央控制的问题。

(3)互动性。

网络媒体的受众可以突破大众传播反馈慢的劣势,对传

播者的信息作出及时反映,不仅即时提供反馈,还可以在传播者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信息,比如评论、意见以及观点,传播者与受传播者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3.从信息受众角度看,网络传播的特征在于:

(1)自由性。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与传播者在完全不同的地点接收信息,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以及其他信息。

(2)个性化。

网络传播的内容是一种真正个性化的传播,从内容的设计到信息形式的编排以及受众的消费方式均可以做到“量身定做”,真正符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博客,不仅以日志的形式写下受众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还可以设计自己的界面、可以上传各种图片或文章。

4.从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看,网络传播的特征在于:

网络情境虚拟性。

网络传播构建了一个更加媒介化的“虚拟世界”。

网络传播既有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性,也有人际传播乃至自我传播的特性。

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使部分网络受众对其的依赖与迷恋日益加深,网上看新闻、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游戏等都营造出一个类似于现实世界却又根本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情境。

网络世界的虚拟特性使人们找到了一种投射自己真实、隐秘的欲望和情绪的新鲜方式,比如即时聊天、博客、播客等传播形式,但是也使一部分人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二、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

网络媒介已经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且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看新闻、交友、娱乐等等,网络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多样化,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以网络媒介为渠道的文化传承效应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同时,网络传播的一些弊端也暴露无遗。

(一)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有利影响

1.为文化传播开创了更多的渠道

网络传播拓宽了现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开拓了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为文化传播开创了更多渠道。

与时俱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运用于网络,使得网络媒介传播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显现出明显的优势。

首先,在文化传播方式上,网络文化传播集多种媒介于一体,图文并茂、绘声绘色,使得文化传播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几种形式。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受众获益,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不同信息的获取方式的选择,从而使传播效果有所改进。

在网络生活中,输出网络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视频、音频、flash等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运用,同时配以精彩的内容展现给受众,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观刺激,并引起读者互动参与的欲望。

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正是网络信息对读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正是因为这样,网络汇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到网络的感观刺激。

例如,在网络中受众可以搜索到电影、电视剧、动画影片、文本等多种形式的同一作品,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作品的信息。

2.为不同人群提供了立体化交流空间

网络传播为不同年龄、民族、行业的人群提供了思想文化的立体化交流空间。

在信息传播还以报刊为主的时期,约翰弥尔顿就曾指出:

报纸应该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

而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沟通以及不同文化的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各种网络社区,如贴吧、论坛里,人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话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尤其是面对多元化的文化,人们需要一个特殊的交流平台,来整合不同人的各种想法和见解,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洽和进一步的结合。

网络新闻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于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传播展现出了多层次化的立体效果。

与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传播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新闻信息数量以及阅读空间,它一方面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安排、结构的选择等方式,使新闻报道达到了“最佳状态”,以便于读者对新闻事件获得多层次的认识,更清晰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另一方面,读者的意见、建议或态度能够及时地反馈给传播者,读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的状态,从而使新闻的立体传播效果,在网络文化传播的环境中得到更为深刻的演绎。

网络媒介的新闻文化传播方式顺应了信息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改变了传统媒介多年不变的文化传播方式,把文化传播的展现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化、层次化。

这的确是文化传播媒体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其直接产物的网络文化,将以其独特的立体化传播模式的魅力,给广大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因而吸引越来越多的网上读者。

3.为个人发表意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网络传播为个人发表意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也增强了文化交流的互动性。

网络的迅速发展在一定层面上消除了民众参政议政、发表个人看法的阻碍。

通过网络这一新兴平台,政府部门能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各方面要求,对相关政策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重大事件所持有的态度,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加快收集、整合和处理信息的速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近年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各行业、各领域的人大代表都会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征集民意,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作为人代会上提议重大政策、议案的依据和参考。

温家宝总理也曾通过网络平台,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沟通,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

现在,我国各地方政府也逐渐健全了当地的政府网络交流平台,希望通过网络媒介听取民意,以完善政府政策措施。

无论是国内、国际还是涉及科学、教育、卫生、文艺的话题,网络用户都能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且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发表意见。

如互联网上的新闻专题版块会随时更新网民的文章或帖子,将网民的心声向全世界范围传达。

在电子公告板上,网络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帖子,参加讨论。

最关键的,参与网络跟帖是匿名性质的,因此任何人都不会知道用户的真实身份及重要的个人资料,这也是网上论坛能够极其活跃的根本原因。

还有可以进行即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

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

在聊天室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化名,所有人就像坐在茶楼里一样,天南海北地畅聊,对时事各抒己见。

4.使文化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网络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使文化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网络最初的载体是计算机,人们可以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取得信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平板电脑、手机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又一迅猛发展的载体。

人们不用再守在计算机旁搜索信息,摆脱了地点、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手提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查询信息,获取最新的信息动态。

网络媒介的兴起,使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也使所传播的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如一些经久流传的著作,从传统的书籍传承,到影视剧的多次改编,这些著作所经历的每一阶段的形态变化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看到。

电子版的著作更加方便人们随时随地阅读,而被改编的不同版本的影视著作也都可以在网络中搜寻到,从而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知名著作各种形式的认知和探索。

因此,方便和快捷的网络媒介文化传播是现今时代所推崇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

5.引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自从步入网络时代,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人们利用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协调和分配。

网络购物、网上招聘、电子商务以及网络广告等现象已经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相信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传播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享受。

网络传播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带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文化的方法也随之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此外,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看综艺节目、聊天等都成为现在人们上网娱乐的重要内容。

这种大众娱乐带来的好处是:

对一些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群来说,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为他们缓解了现实压力,让他们心情放松愉快,同时在无形中受到了文化的感染或者是熏陶。

不需要赶时间去观看某个节目,也不需要从紧张的工作生活中艰难地挤出时间去实践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活动。

(二)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弊端

互联网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推动着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发展机制的不健全、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致使网络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其显现出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

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虚拟平台,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问题是困扰网络用户的一大难题。

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网络侵权问题,包括非法链接(盗链)、非法转载、刊登等等。

当然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迄今为止,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对于网络侵权问题都还没有提出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造成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除了人们的版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之外,还有两个很主要的因素:

一是网络侵权非常容易,其成本也十分低廉;二是相关方面的立法滞后,在很多领域还存在模糊地带,使侵权者有空子可钻。

例如,2004年,文化界对图书开始进行大规模数字化,谷歌在没有经著作权所有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全球尚存有著作权的近千万种图书收入其数字图书馆。

谷歌的这一举动,激起了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应。

2005年4月27日由法国国家图书馆牵头的欧洲19所国家图书馆负责人,在巴黎发表联合共建欧洲数字图书馆的声明,以对抗谷歌的“文化入侵”。

2009年10月13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称,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大范围侵权中文图书,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获悉,570位权利人17922部作品在XX已被谷歌扫描上网。

谷歌公司面临中国权利人的侵权指控。

2010年8月,中国教育网发表《中国新闻网报道:

网络侵权成重庆知识产权案件热点》文章,文中提到:

2009年,重庆法院系统所收的知识产权案件类型主要集中于著作权、专利、商标侵权领域,同时还出现了涉及网络域名、网上下载音乐和电影作品、民间文学艺术等新类型案件。

其中,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增幅较大,是近年来民事审判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011年年末,日本知识产权保护组织“不正商品对策协议会(ACA)”宣布:

日本警方于2011年11月28日至11月30日在日本全国47个行政区划中采取了文化创意产业著作权侵权的集中取缔行动,取缔对象包括电影、动画、游戏、音乐、商业软件等作品及商品的网络非法上传等,行动规模达到日本史上最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大型盗版网站约有十多万家,中小型盗版网站有数百万家,而正版网站只有区区十数家。

包括门户网站经营的网络文学业务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盗链和盗贴等方式侵权的问题。

2.虚假信息泛滥影响媒介公信力

网络传播中“恶搞”成时尚,散布虚假信息泛滥现象严重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

低俗恶搞流行、网络凶杀暴力游戏非常突出,网络色情泛滥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网络文化传播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网络交流平台对于参与者没有什么限制和要求,因此准入门槛低了,文化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一些记者为了追求速度或轰动效应,热衷于报道一些缺乏事实依据或尚未证实的独家新闻,使得网络中所传播信息的整体可信度骤降。

网络中的谣言和不完全的真实信息的传播误导了读者,致使文化传播事业产生隐忧。

很多受众在获取一些信息的时候,盲目附和,以讹传讹,致使虚假信息风行,产生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

(2)虚假信息传播降低网络媒介公信力。

网络和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匿名性,人们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和消息以致虚假信息遍布整个网络空间,严重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

网络恶搞和网络流行词语大多都是从贴吧和论坛中诞生的,其影响人群多集中在相对固定的圈子中。

但最近几年,网络恶搞和网络热词呈现出了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大、数量多的趋势,主要原因就在于微博的风靡。

微博诞生后,一张图片、一个词语、一个人物在一夜之间就会传遍网络世界的每个角落。

从“馒头血案”到“小月月”,从“打酱油”到“俯卧撑”,从“羊羔体”到“咆哮体”,从一个“囧”字的诞生到“三类青年”的横行,每一次网络流行文化都会引发类似的争论,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保存着无数网友的共同记忆。

2012年3月底,几张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杜甫插图的涂鸦现身微博,这也许启发了有些人的艺术灵感,也许触发了很多人对高中生活的怀念。

而在这次被网友称为“杜甫很忙”的恶搞中,杜甫插图被涂鸦成各种形象,时而脚踏摩托,时而手握篮球,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化身思想者,时而化身舞者……恶搞杜甫像随即风靡微博,并逐渐蔓延至整个网络。

3.不良信息威胁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

网络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也就为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网络信息内容复杂、数量庞大,情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充斥其间,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网络上的低俗文化将肉麻当有趣,将色情暴力、粗俗不堪当生活享受,很容易让人陷入低级趣味的泥沼之中。

由于低俗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它不但对人的心灵进行错误培育和塑造、为人的行为提供错误的价值支撑和道德向导,还会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价值观念带来一系列的冲击。

因此,网络文化传播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而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网络低俗文化淡化了青少年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低俗文化竭力倡导的只是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甚至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

部分青少年在网络低俗文化的影响下醉心玩乐、得过且过,长时期沉迷于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漠不关心,不再把志存高远,忧国忧民,读书深造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2)网络低俗文化宣扬腐朽的名利观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

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学校德育教育所推崇的“艰苦奋斗、崇高精神、榜样的力量”在一些学生的心中几乎被消解殆尽。

有的青少年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无论你多丑,只要胆子大,敢于抛头露面,再找几个懂得网络运营策划的人推波助澜一把,就能在网络迅速窜红,甚至一夜成名。

由此可见,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和错误导向已经到了腐蚀年轻一代的地步。

那些片面追求满足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极大地助长了部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滋长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梦想成名却又没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甚至连最基本的审美标准、荣辱观念也丧失了。

(3)网络低俗文化鼓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自由主义思想,倡导享乐主义。

网络低俗文化竭力刺激人们的不健康欲望,使青少年学生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暂时逃避日常单调乏味的学习和生活的责任。

久而久之,会导致青少年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最终一事无成。

4.读者过分依赖网络

网络文化传播使人们局限于网上虚拟感触,缺乏实地亲身感受,导致文化展现形式缺乏新意,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在电脑的旁边。

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个人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此外,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等原因,无法更多地参加户外活动,所以他们了解一些民族风情、异国文化的渠道便仅限于网络媒介,文字、图片、视频成为他们感触书中文化的唯一途径。

但是,文字再优美动人,图片再唯美唯幻,视频再立体真实,都比不过人们置身于那些美妙的风景之中,用心感受那些古老的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去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想,去体会书中才有的境界。

因为缺乏户外锻炼,现在大多数上班族的身体产生惰性,突然的一些体育活动会让他们无法承受。

另外,很多在人们眼中是老年才易发的疾病也逐渐出现低龄化,中轻青年人群呈现出亚健康的状态。

三、规范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环境的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的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并竭尽全力探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文化传播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坚持以高格调、高品位建设网络内容,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品牌。

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环境,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建网络的道德法律监管机制

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媒介文化传播的监管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介,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网络这一媒介的特殊性制定适合网络的管理制度;另外,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文化传播的方式更新迅速。

那么,政府部门应随着网络传播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网络文化管理制度,以防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

想要为文化提供一个健康的传播环境,政府部门就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宣传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而规范网络媒介传播环境,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进程,组建网络道德的法律监管机制。

因此,互联网企业就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要积极推进属地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互联网宣传管理整体水平。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网络、遏制和减少网络不规范行为、抵制低俗文化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手段。

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只有尽早修订相关的网络道德规章制度,组建网络道德的法律机制,才能够更好地约束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多更规范更切实可行的规范网络主体道德行为的法令法规,保障和促进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尤其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保障。

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二)提高国有网络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可持续发展性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略,不少国家更提出了“文化立国”、“文化强国”的战略,文化创意产业因此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入国际竞争,提高国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近些年来,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英国是高度重视、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和用政策激励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1997年,首相布莱尔在其上任之际就首先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亲任主席。

他的理念是“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将英国传统的“世界工厂”变成现代的“世界创意中心”。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因此获得巨大发展。

目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为12%,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两倍,占其GDP的8.2%,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吸纳的就业人数占英国就业人口总数的8%以上。

瑞典是当今世界的创意强国,约有9%的就业人口从事设计、多媒体、电影、音乐、精致艺术(包括表演艺术、平面艺术、文学)等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文化创意产业的头号强国——美国,更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呼声,其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14%,占GDP的30%以上,其年产值在国内GDP中达1/4,版权产业产值达12500亿美元,占GDP的12%,版权出口超过汽车、农业、航天,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

由美国公司生产的音乐唱片已占全球音乐唱片消费总量的60%。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

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