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55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docx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共4篇〕

第1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拟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

投影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那么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

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概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

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祠下: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

“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挖苦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

“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谟陈述,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写什么内容?

明确: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

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

2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

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挖苦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

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比照〕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比照,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比照: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比照: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卑微,但并不阻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

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比照,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时机,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一〕《念奴?

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第2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

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

对,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和辛弃疾。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

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如众所周知的岳飞、文天祥等,其中还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之后带着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更不会重视,让他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

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

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

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

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安抚使。

但是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

因此辛弃疾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

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三、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问1:

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

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

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四、带着同学朗读全文,正音正句。

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五、赏析:

上片:

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

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1〕提问:

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

“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

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那么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2〕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

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3〕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4〕“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6〕~~~~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提问:

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

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

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

请用原文的话答复。

生答: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繁华景象,风流—英雄遗风〕

此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1、~~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2、刘裕:

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

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3、'想当年'三句: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曾在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但得不到认可。

在此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希望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那么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了。

4、提问:

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

两相比照,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

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

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5、提问:

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6、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

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

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总结上片:

〔同学朗读〕。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一是打败来犯者曹操,一是大举北伐中原;这与作者的处境有共同之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

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挖苦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

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隐约挖苦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

我们再看下片。

.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

'元嘉草草'句。

1、'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

当时派王玄谟出兵,攻打北魏拓跋焘。

2、“狼居胥〞:

山名,〔注释〕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单于,到达狼居胥,封山而还。

这里表示要在北伐中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

3、“仓皇北顾〞描写战败的样子。

王玄谟其实是一个光会说大话而没有真本领的人,这一仗被北魏拓跋焘打得是大败而归,狼狈逃窜。

4、~~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

5、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警告当朝: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1、“四十三年〞三句:

四十三年,是作者归宋后四十三年。

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回忆:

站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四十三年前,当年词人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

~~~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

〔没想到南归后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2、'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1〕“可堪〞:

哪堪,怎能忍受。

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

〔2〕'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3〕“神鸦社鼓〞:

写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4〕这说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说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5〕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可堪回首〞一句一语重如千钧,包含无尽悲哀,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热闹非凡,民众已安于异族统治。

小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

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

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

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第三层:

最后三句,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是本词的主旨句子。

1、凭谁问:

靠谁来问。

2、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3、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

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现在靠谁来问:

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小结:

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感慨。

六、总结:

1、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怀古

在什么地方怀古?

————京口北固亭

3、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怒不满。

板书:

孙权:

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咏史抒怀

刘裕:

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

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七、词作特色: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思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

思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

今昔对照,以事警世

〔5〕凭谁问,廉颇老矣:

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风格:

豪放悲壮

3、另外在这首词里面出现了多处的比照。

找到并体会其作用。

A:

英雄业绩和可悲的现实比照

————针对的是南宋的萎靡不振

B:

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的比照

————应吸取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C: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比照

————抒发的是忧国伤时的感慨

比照是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的委婉强烈,形象更加的鲜明生动。

熟读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赞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振聋发愤的历史教训总结。

八、作业布置:

1.填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

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始终______。

此词借______针砭现实,词风______。

〔《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

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怀古苍劲悲凉〕

2.以下各句中不是借代用法的是〔B〕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

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鼓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

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

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