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提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7915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提升.docx

《单元综合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提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综合提升.docx

单元综合提升

单元综合提升

主题一 商周时期形成的宗法思想观念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2.负面影响

(1)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2)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3)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拓展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尝试作答】                

答案:

示例

视角: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

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审题:

题目要求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说明,不要从文字材料中提取观点或信息,文字材料是辅助说明该图的。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结构,二是家族结构。

“任选一个视角”,实际上就是要求提炼信息,可以是图直观反映的,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特征”;也可以结合文字材料,选取“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作为说明的主题。

答题: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角度,用一句话来表达,文字不要过长,也就是题目所要求的“观点明确”。

其次,要运用所学知识,“史论结合”进行说明。

如果要说明该图构成的特征,就要解释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要说明该图所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就要侧重解释所示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主题二 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

古希腊人文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相同点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

都强调道德的作用

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

不同点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

强调“个体”的人,即以个体(个人)为中心

强调“社会”的人,即以集体(社会)为中心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

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

强调社会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

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态度

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

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拓展训练]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思路点拨】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西方,结合材料二中西方的德育思想产生发展的时间段进行分析说明;中国则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发展特点进行说明。

【尝试作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思路点拨】 比较问题首先要确定比较的角度。

如本题可从中西方德育思想的内涵、涉及的对象、进行德育的方法及发展德育的目标等方面进行说明。

【尝试作答】                

答案:

(1)背景:

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

(2)不同:

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内心反省;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

分析比较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1.提取所给材料信息。

首先阅读所给的设问信息,然后带着已经掌握的设问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这种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节约做题时间。

2.联系所学知识。

对通过阅读材料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有效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课本知识冗长庞杂,还需要联系对解决本题有用的课本信息。

3.时空转换。

找准对比的核心词、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对比,切勿偏离主题对比。

4.有效组织答案。

通过阅读材料及联系课本,梳理出回答问题的素材,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素材,或者说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素材。

因此,最后一步就是要把收集到的零散的素材根据设问组织和串联起来,并用历史的语言进行作答。

 

主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文化方面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民族关系

“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

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争霸战争使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拓展训练]

3.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解析:

选C。

据材料“诸子思想激荡,交互影响”“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折射出当时政治上,从诸侯争霸到走向统一,经济上,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型,故选C项;A项只反映了诸子思想的对立,B项只是“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表面现象的体现,D项没有反映出政治上从诸侯争霸到走向统一的趋势,故排除A、B、D三项。

一、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学者李山认为:

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使华夏大地众多人群走上了统一化的文明进程,中华民族的基础由此而得以生成。

观点二 学者杨宁一认为:

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思考感悟]分封制对西周的历史作用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二、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宋代以前的辩论焦点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1.秦统一后的争论

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

其中,西晋时陆机认为分封制比郡县制更合理。

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

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

郡县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

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

2.唐朝的争论

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张郡县制。

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

“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他列举了“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等来说明郡县制的积极影响。

观点二 宋元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

李纲提出两种制度适用于不同的形势,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

“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

”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

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越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

观点三 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一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看作绝对对立的两极,而像黄宗羲所说:

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

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所以,他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尊令长之职,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即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

[思考感悟]

(1)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

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

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

(2)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

(3)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所以,无论是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解决这种矛盾。

单元质量检测

(一)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山东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

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解析:

选A。

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故A项正确。

2.周朝建立,大肆分封。

如封功臣姜尚于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封颛顼后代熊绎于楚,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县);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西周政治的稳定与巩固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选A。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周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局面,西周成为绵延数百年的强国,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的周天子没有形成专制权力,还是与贵族共治天下,故B项错误;分封制虽然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但周王室对地方只能进行间接统治,故C项错误;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

3.(2020·福建泉州阶段检测)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

“(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贵族特权B.强化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强化国家管理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宗法制依托血缘为纽带,旨在强化国家管理,巩固自身统治,故答案为D项。

 

4.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

该历史现象表明了(  )

君主姓氏

姬姓—姬姓

姬姓—非姬姓

非姬姓—非姬姓

战争次数

130

331

328

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解析:

选C。

材料中周朝各诸侯国之间,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的战争次数较多,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属于过度解读,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官僚政治与中央集权制,排除B、D两项。

5.《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

“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

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解析:

选A。

依据材料中“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反映了农业动力发生质的飞跃,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中“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状况,故D项错误。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解析:

选B。

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井田制是以村社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说明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村社”强调宗法血缘,以家庭为单位说明宗法血缘的削弱,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的户籍制度,不是土地制度,排除D项。

7.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

这说明当时(  )

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

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

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

解析:

选A。

依据材料中“需奔波数百里路”这一信息可判定当时远距离贩运已经出现,故选A项。

材料中没有讲到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B项排除;“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和“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

8.《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表明(  )

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

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

解析:

选A。

据材料“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可知,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故选A项;“郑人买履”讽刺固守教条,脱离实际的人,体现不出道德教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不涉及商业发展,也没体现要求打破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法家重视发展商业,排除D项。

9.春秋时期史书《左传》曾有记载:

“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

”这表明当时(  )

A.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

B.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巩固统治

C.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

D.中国人文理性思想已然萌发

解析:

选D。

《左传》的记载虽然将国家的兴亡与神建立联系,但是明确解释判断国家兴亡的是“德”与“恶”,同时人世的重心已经转到了“民”上,表明此时期对道德观念的重视和早期民本思想产生,体现出春秋时期人文理性观念的发展,故D项正确。

10.(2020·浙江衢州质检)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

据此判断法家重视(  )

A.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B.人主的权势

C.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D.苦干和自我牺牲

解析:

选A。

“多设耳目来侦查”“循名责实”有利于控制其他人,这说明法家重视君主驾驭臣子的方法,故A项正确;法家“多设耳目来侦查”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势,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君主驾驭群臣,故B项错误;法家重视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但题干没有涉及这一层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故D项错误。

11.《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解析:

选C。

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12.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字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摘编自《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摘编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

(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

第(3)问,依据第

(1)

(2)问综合回答。

答案:

(1)不同之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共同之处:

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看法:

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

见解:

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

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