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8927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docx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doc

 

药品安全性监测

百万公众培训工程

(教案)

 

课程名称F

授课对象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授课教师

 

教学计划

培训目的: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的宣传;熟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明确社区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的意义;通过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增强安全用药意识,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用药水平。

培训对象:

社区医疗机构ADR监测人员

培训方式:

集中授课

培训学时:

2个学时(第一部分、第二部各1学时)

培训内容:

第一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1.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重大事件回顾

2.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

3.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

4.小结

第二章加强安全用药意识,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用药水平

1.社区医疗机构参与ADR监测的重要意义

2.目前不合理用药的种种现象

3.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对策

3.1药品安全性信息获取与宣传

3.2社区用药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特殊人群、静脉给药)

3.3几种药物的合理使用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培训教案

第一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1国内外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回顾

1.1国外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讲解要点:

以回顾国内外重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说明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以及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

1.1.1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

讲解要点:

简单回顾反应停事件及其危害。

1961年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反应停”事件。

“反应停”又名沙利度胺,此药1957年首先在德国作为镇静安眠剂应用于妊娠呕吐,先后在加拿大、日本、欧洲、澳洲、南美洲及非洲等17个国家上市使用。

到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

据统计,全球46个国家有12000名“海豹肢畸形”患儿出生,其中只有8000名活过了第一年。

1962年沙利度胺在全球范围内撤市(加拿大网站)。

这就是著名的“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事件”。

事件涉及面之大及受害者之多令人震惊。

“反应停”事件使世界各国政府开始对药品安全性高度重视,现代意义上的ADR监测报告制度在各国相继建立。

 

1.1.220世纪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讲解要点:

简单介绍20世纪药害事件

年代

地区

药物

用途

毒性表现

受害人数

1890-1950

欧美亚

甘汞

通便、驱虫、牙粉

汞中毒

死亡儿童>585人

1900-1949

欧美

蛋白银

消毒、抗炎

银质沉着症>l00人

1930-1960

各国

醋酸铊

头癣(脱发用)

铊中毒

半数死亡(>1万人)

1922-1970

各国

氨基比林

退热、止痛

粒细胞缺乏

死亡>2082人

1940-

各国

硫代硫酸金钠

治类风湿、哮喘

肝、肾、骨髓损害

约1/3用药者

1935-1937

欧美

二硝基酚

减肥

白内障

近万人失明,死亡9人

1937

美国

磺胺酏剂(二甘醇)

抗菌消炎

二甘醇致肝、肾损害

358人中毒,107人死亡

1953

欧美加

非那西丁

止痛退热

肾损害、溶血

肾病>2000人,死500人

1954

法国

二磺二乙基锡

治疗疥、粉刺

神经毒性、脑炎、失明

中毒270人,死110人

1956

美国

三苯乙醇

治高血脂症

白内障、阳萎、脱发

>1000人,占1%

1956-1961

欧美、日本

沙利度胺(反应停)

治妊娠反应

海豹样畸胎

>1万人,死5千

1967

欧洲

氨苯恶唑啉

减肥

肺动脉高压

70%用药者

1960

英美澳

异丙肾气雾剂

止喘

严重心率失常、心衰

死亡3500人

1963-1972

日本

氯碘喹啉

治肠炎

脊髓变性、失明

中毒>7856人,死5%

1933-1972

美国

己烯雌酚

保胎(先兆流产)

阴道腺癌(女)

>300人

1968-1979

美国

心得宁

抗心律失常

角膜、心包、腹膜损害

>2257人

累计(1890-1980)

16种

死亡2.2万人

伤残1.1万人

1.2国内重大药品不良事件

讲解要点:

以具有代表性的苯甲醇致儿童臀肌挛缩、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药物性耳聋、环丙沙星导致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的介绍,使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更深刻地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及开展药物风险管理措施的必要性。

1.2.1苯甲醇作为注射溶媒可致儿童臀肌挛缩症

2004年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某乡495人(2-29岁)因使用过苯甲醇,出现臀肌挛缩症,临床表现为跛行、八字腿、蛙行腿、难翘“二郎腿”、下蹲受限、臀部肌肉凹陷等。

其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在臀部开一个3到4厘米长的口子,对其挛缩臀肌进行松解。

手术费3000元/人,一个乡148.5万元;治愈后会留下清晰的疤痕

苯甲醇在临床上多用于局部麻醉和消毒防腐,20世纪后期广泛用作青霉素钾盐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疼痛。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均表明苯甲醇作溶媒肌肉注射后可致肌肉挛缩。

SFDA要求,凡含有苯甲醇的注射液的处方或使用苯甲醇作为溶媒的注射剂,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苯甲醇注射液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项应增加“反复肌肉注射本品可引起臀肌挛缩症”;禁忌项增加“肌肉注射禁用于学龄前儿童”。

1.2.2药物性耳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的不可逆耳神经毒性。

大家熟知的“千手观音”舞蹈,21名聋哑演员中有18名是药物致聋的。

据1990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在我国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约100万人是由于用药导致的,并且还在以每年2~4万人的速度递增。

究其原因主要是抗生素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药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占80%。

新霉素滴耳、冲洗伤口也可致耳聋,此外,红霉素、阿斯匹林等药物均可发生耳毒性。

1.2.3环丙沙星导致皮下出血

讲解要点:

通过以上事件的回顾,提出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从而过渡到有关基本概念的授课内容。

以上严重事件给我们的思考:

药品是治病防病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事件?

以上事件是药品不良反应在作怪,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给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下面从“基本知识”入手,加深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与认识

2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

2.1相关基本概念

讲解要点:

为授课重点。

讲解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群体不良事件等相关概念,其中重点讲解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和群体不良事件,并辨析药品不良反应与假劣药、用药差错、治疗失败、医疗事故等的区别。

2.1.1药品不良反应

(1)药品不良反应(ADR):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它不包括假劣药、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用药差错和治疗失败所引起的反应。

ADR概念所表达的涵义:

合格药品(依法审批、合法生产、经营、储存,符合法定质量标准)排除了假劣药事件;

正常用法用量(符合说明书及医嘱要求)排除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用药差错;

与治疗目的无关(非预期的疗效)排除了治疗失败的情况。

(2)药品不良事件:

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包括使用某药物期间出现的病情恶化、并发症等。

强调与用药有关。

  举例:

“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假药事件,二甘醇代替丙二醇,流向全国8个省份,造成64人肾衰,11人死亡。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群的用药风险,本着“可疑即报”原则,对有重要意义的ADE也要进行监测。

注:

ADR与ADE区别:

药品不良反应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而药物不良事件是超剂量用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用药不当以及假冒伪劣药引起的对人的伤害。

所以,药物不良事件的包含面更宽广,发生的问题更严重。

(3)群体不良事件

(4)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5)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6)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尽早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和诱发因素,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有关不良反应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达到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的目的。

药品风险管理是为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并在风险发生后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2.1.2ADR分型

讲解要点:

了解分型情况,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征。

常用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型、B型、C型三型。

(1)A型(量变型异常):

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

特点:

①常见(大于1%);②剂量相关;③时间关系较明确;④可重复性;⑤在上市前常可发现。

举例:

应用琥乙红霉素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剂量越大不良反应越重。

(2)B型(质变型异常):

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包括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特点:

①罕见(<1%);②非预期的;③较严重;④时间关系明确。

举例:

应用青霉素治疗量或极少量均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3)C型:

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其发病机理:

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患、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有些机理不清,尚在探讨之中。

特点:

①背景发生率高;②非特异性(指药物);③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④潜伏期较长;⑤不可重现;⑥机制不清。

举例:

妊娠期服用已烯雌酚,子代女婴至青春期后患阴道腺癌。

2.1.3ADR发生机制

讲解要点:

并非授课的重点,作为了解内容。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的概念和实例,并注意区分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中毒,根据情况可选择常见的一二讲,见附件1。

 

3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

讲解要点: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不良反应报告的原则,向谁报告?

如何报告?

3.1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讲解要点:

重点内容,从法律、组织、技术三方面详细介绍,按照幻灯内容讲即可。

讲解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是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律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及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3.2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

3.2.1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范围、时限要求

讲解要点:

按照幻灯内容讲即可

(1)报告程序:

依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即基层单位(包括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发现的可疑不良反应病例均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按《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所在行政区域的要求报告省级ADR监测中心;省级ADR监测中心进行核实,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分析,提出关联性评价后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国家ADR监测中心按规定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报告。

个人发现药品引起的新的或严重的ADR,可直接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ADR监测中心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2)报告范围:

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

报告发现的所有可疑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生产企业:

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群体不良反应均应上报。

(3)报告时限:

一般病例逐级、定期报告,应在发现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上报工作;

发现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及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ADR监测中心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应立即以有效方式(书面、电子文本、传真等)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以及ADR监测中心报告。

 

图:

报告程序、范围和时限要求

 

3.2.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原则(什么情况需要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原则:

可疑即报。

如“齐二药”“欣弗”事件,验证了“可疑即报”的必要性。

同时,也体现了医护人员增强“药物警戒”意识的重要性。

3.2.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获得和填写

讲解要点:

重点讲解纸质报表的填写,在线报告了解。

包括个案报告的获得、填写及群体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

幻灯内容即可。

附件2资料作参考。

第二章加强安全用药意识,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用药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医疗服务,它是一种主动的服务,需要医务人员主动进入社区,主动了解社区居民的情况,这就增加了医务人员了解居民的用药情况,可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社区医疗机构参与ADR监测的具有以下的意义,监测的目的在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社区服务的医疗质量。

1社区医疗机构参与ADR监测的重要意义

讲解要点:

了解内容,非重点,主要从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来讲,其他作为了解。

以下资料为参考。

(1)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为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服务:

由于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存在局限性:

1)病例少(Toofew):

Ⅰ期临床试验20-30例,Ⅱ期临床试验100例,Ⅲ期临床试验300例以上;2)研究时间短(Tooshort):

一般只有几个月;3)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Toomedium-aged):

不能选择老人、儿童、孕妇或病情严重且有合并症的病人;4)用药条件控制较严(Toohomogeneous):

有特殊情况的排除;5)目的单纯(Toorestricted):

观察指标只限于试验所规定的内容,未列入试验内容的一般不予评价。

因而,被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隐性”的携带着不良反应,一些意外的、未知的、发生率低的不良反应只有在上市后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中才能显现。

(2)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注意选用比较安全的品种,避免配伍禁忌,从而提高了合理有效用药水平。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注意选用比较安全的品种,避免配伍禁忌,从而提高了合理有效用药水平。

过去几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一些死亡新生儿的肺和肾中存在钙-头孢曲松钠沉淀物,其中一部分新生儿以不同给药途径在不同时间分别使用了头孢曲松钠和含钙溶液或药品。

因此,2007年7月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罗氏公司共同发布信息,提醒医疗卫生人员注射用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sodium,商品名:

Rocephin)的说明书已经更新。

更新的说明书对头孢曲松钠与钙、含钙溶液或含钙产品同时使用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警示。

(3)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依据,为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药品有效性、药品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研究。

作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的组成部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在对药品安全性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

开展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对于药品的研制和开发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研制高效、低毒的药品是新药开发的必然趋势。

5、及时发现重大药害事件,防止药害事件的蔓延和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这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上述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功能的外延,通过开展此项工作可以发现任何与药品安全性相关的问题(如质量问题、假药问题、不合理用药问题等),是国家政府部门进行上市后药品安全信号发现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通过分析、评价、研究等方法,及时发布信息或采取措施,避免同类药害事件的重复发生,以保护更多人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2目前不合理用药的种种现象

讲解要点:

罗列目前不合理用药的种种现象,进行合理用药的广泛宣传。

2.1用药不对症

腹痛用什么药?

止痛药?

止泻药?

消炎药?

胃药?

其实,擅自用哪一种都可能是错误的选择。

要知道,腹痛的原因有数十种,应明确具体诊断和原因后才能用药。

不经诊断,未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症时就随意用药。

这种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要知道许多症状可能相同或相似,其病因却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更是迥然不同。

用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延误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疗,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

中成药的使用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

比如胃痛,有脾胃不和、食积停滞、脾胃虚寒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所用药物是不同的,中药也有不良反应,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药源性疾病。

2.2给药时机不恰当

  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以乙肝的治疗为例,许多人认为,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在未查明病毒在体内复制情况时,就应立即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但有研究表明,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并不好。

其原因是:

1.体内没有病毒复制时,使用抗病毒药是无效的。

2.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麻痹状态”(免疫耐受)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3.不考虑病情,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往往可增强乙肝病毒对药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发生变异。

4.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脏发生纤维化的作用。

从小的方面来看,每天的服药时间是有讲究的。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的解热镇痛药就一定要在饭后服。

2.3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大处方

部分人有这种心态,认为将数种药物联合使用,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还可以增强疗效。

事实上,盲目的联合用药危害不小。

首先,有些药物商品名不同,其有效成分是一样的,同时服用就会导致重复用药,使剂量累加。

例如降糖药中,格列齐特与达美康是同一成分,不必同用,格列齐特与优降糖虽非同一成分,但都属于磺脲类,也不应同用;其次,有些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联合使用会导致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第三,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还会加大毒副作用。

合用的药物越多,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2.4不能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

静脉剂型的不合理使用。

2.5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便随意加大剂量;有的人病情好转,又经常忘服、漏服药物。

药物服用的剂量是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制定的,此类随意用药行为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往往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药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对老人和儿童,是十分危险的;药量偏小,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2.6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

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觉症状的好坏来决定的。

当感觉已经正常时,身体机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并未被清除。

可见,在对待用药疗程的问题上,要相信医生,而不要被主观感觉欺骗。

以下几种情况,都是用药过程中需要杜绝的:

a,时断时续 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

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对控制疾病发展不利。

b疗程不足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细菌感染性疾病需要7~14天才可治愈。

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能成为慢性感染。

糖尿病的治疗中,有时症状虽消失了,但如果不查血糖,可能血糖仍高,此时若自行停药,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c突然停药 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

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

不要擅自停药,否则会旧病复发甚至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

d随意换药 有些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病程为4周,用药(以氯霉素为例)总疗程不少于2周;抗结核病药需半年至1年。

随意换药可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2.7盲目迷信贵药、新药

……

3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对策

讲解要点:

简单介绍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合理用药原则,从特殊人群用药、静脉给药注意事项、几类药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中药、降糖药)。

3.1合理用药原则

3.1.1确定诊断,明确用药目的明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应该尽量认清病人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严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当前用药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制订适当的用药方案。

在诊断明确以前常常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症治疗,但应注意不要因用药而妨碍对疾病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3.1.2制订详细的用药方案要根据初步选定拟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全面考虑可能影响该药作用的一切因素,扬长避短,仔细制订包括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投药时间、疗程长短,以及是否联合用药等内容的用药方案,并认真执行之。

3.1.3及时完善用药方案用药过程中既要认真执行已定的用药方案,又要随时仔细观察必要的指标和试验数据。

以求判定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包括在必要时采取新的措施。

3.1.4个体化给药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面性,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

药物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既可能提高疗效,对病人有利,也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对病人造成损害。

不同病人可因其病情不同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就使情况更为复杂。

因此,用药方案要强调个体化。

除去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必要的联合用药外,原则上应抱“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的态度,争取能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少用药”并非考虑节约或经济问题,主要的是要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预和影响。

3.1.5获取使用药物的详细信息使用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通用名,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剂量、适应症、禁忌症);国家级刊物(实用外科学、实用内科学);教材;

3.2有关药品安全性信息获取与宣传(重点讲解)

3.2.1广泛获取药品安全性信息获取并积极开展宣传

讲解要点:

重点教学内容,社区医务人员了解的,通过此部分培训,使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了解有关安全信息的获取途径,并发挥广泛宣传的作用。

3.2.2社区用药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特殊人群用药

讲解要点:

附件3为参考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讲。

(2)静脉给药注意事项

讲解要点:

附件4为参考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讲。

3.3几类药物使用原则

3.3.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3.1.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3.1.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实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合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和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展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