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9739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纲目.docx

社会心理学纲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五节:

态度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心理学&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更,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研究

国际上核心的学术刊物是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国际上核心的学术刊物是美国社会学会(ASA)的《社会心理学季刊》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习得行为

2.亲社会行为

3.反社会行为

4.人际合作与竞争

5.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数。

靳温: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做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

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

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

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表现出的特征

1.研究领域拓宽。

2.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许多”小理论”。

3.开展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4.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访谈法、问卷法

三、档案法:

四、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1.早期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是个生物学概念;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冲突

角色内冲突:

同一主体,多个角色。

角色间冲突:

同一角色,多个期待。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2.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积极的自我暗示)。

3.自我概念的功能:

⑴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⑵解释经验⑶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⑴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⑵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⑶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述的形成: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是一种高级需要。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成功/抱负

詹姆斯:

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3.影响自尊的因素:

⑴家庭中亲子关系⑵行为表现的反馈⑶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⑷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物知觉

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

归因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应:

⑴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⑵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⑶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

⑶加权平均模式⑷中心品质模式: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其常见策略有:

⑴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⑵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⑶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⑷投人所好。

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第三单元归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

(美)罗特

外控者:

(不符合社会期待)

内控者:

(符合社会期待)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海德

折扣原则凯利

协变原则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2.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两低一高,内归因)

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

若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外归因;

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自我防卫策略

2、自我价值保护

动机性归因偏差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自然动机

动机

社会动机

二、动机过程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解功能

四、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1、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2、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内曲线;

3、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4、每种活动都有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活动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比较简单任务的中,活动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二、成就动机

三、权力动机

四、侵犯动机

五、利他动机

一、亲合动机

(一)亲合的起源

亲合起源于依恋

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二)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情绪因素

高恐惧,高亲合;

高焦虑,低亲合。

出生顺序

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美)麦克利兰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二)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1.积极的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

2.消极的权力动机

1.社会控制的需要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2.对无能的恐惧

*四、侵犯行为

(一)侵犯的构成

1.伤害行为

侵犯2.侵犯动机

3.社会评价

1.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

广义的侵犯2.亲社会的侵犯

3.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

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洛伦茨:

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升级”,应当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

2、挫折-侵犯学说要点:

⑴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⑵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⑶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多拉德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米勒

挫折也可以引起挫折以外的结果(如退缩),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伯克威茨

挫折导致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

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2、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的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增加侵犯行为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

呈正相关。

⑴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⑵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⑶大量研究表明,侵犯与去个性化有密切的联系。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

五、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二)利他的原因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⑴自然环境⑵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⑶时间压力⑷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⑴心境⑵内疚⑶人格。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七、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2.嫉妒。

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具有如下特点:

⑴针对性⑵持续性⑶对抗性⑷普遍性。

3.羞耻与内疚。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和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

1.认知成分(C)

2.*情感成分(A)3.行为倾向成分(B)

(三)态度与行为

(四)态度与价值观

二、态度的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四)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属性

1.方向

2.强度

3.深度

4.向中度

5.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凯尔曼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说服模型)

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的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2.畏惧

3.信息倾向性

4.信息的提供方式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

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

(四)情境

1.预告警告

2.分心

3.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平衡理论

(二)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

(三)霍曼斯社会交换论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1.量表法

2.投射法

3.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沟通的概念

1.人际沟通

沟通

2.大众沟通

二、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三、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

2.思想交流、情感分享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5.协调群体行动、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3.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4.单身沟通与双向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五、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双向、双箭头)

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单身、单箭头)

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单线式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三、姿势与装饰

*四、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0.5米

2.个人距离0.5—1.2米

3.社交距离1.2—3.5米

4.公众距离3.5—7.5米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特点:

1.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程度的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

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情感需要

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

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2、被动包容式

3、主动支配式

4、被动支配式

5、主动情感式

6、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人际需要的满足

对成年后的影响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情感需要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2、相似性

3、互补

4、外貌

5、才能

6、人格品质

第五单元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

竞争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概念

功能

类型

1、真从众

2、权宜从众

3、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体人格因素

3、情境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

1、结伴效应

2、观众效应

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惰化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概念

意义

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发展

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概念:

分类: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社会感染

概念

特点: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分类:

个体间大众传媒大型开放群体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概念

爱情与喜欢

发展阶段

形式

三角形理论

第二单元婚姻

概念

婚姻的动机:

经济、繁衍、爱情

夫妻关系的类型

1.爱情型

2.功利型

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4.建设型

第四单元家庭

家庭:

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家庭的特点:

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家庭结构要素

1、家庭成员的数量

2、代际层次

3、夫妻数量

家庭结构模式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其他家庭

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

2性的功能

3.生育功能

4.抚养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

6.感情交流功能

7.休闲与娱乐功能

家庭生命周期

只适用于核心家庭;

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家庭。

郑州市田园职业培训学校

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