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9990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8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docx

八语上册一二单元a4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理清新闻主体各部分的层次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联系新闻知识,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体会新闻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并解释词语

阻遏锐不可当

歼灭高屋建瓴

2注音

杜聿明溃退要塞荻港泄气鉴定绥靖

3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叫消息,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和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_________,有时兼有__________。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2)课文分别介绍了哪三路大军,其中重点介绍了哪路大军?

二、【学习研讨】

导语部分1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作战兵力:

(2)战线:

(3)战况:

2请用一句话概括导语:

主体部分

1读主体部分,完成下表

兵力

渡江

人数

渡江时间

(起止时间)

渡江区域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2、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三路军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3、本部分详写哪路军的作战情况?

为什么这样安排?

4、你能体会出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吗

体会新闻语言特点:

5、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6.“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

去掉它,行不行?

7.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三、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划线部分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头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时间竟精确到了“时”,这暗示了什么?

4.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和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1时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6、从下列备选项中选出适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A、摧毁B、冲破

(2)A、歼灭及击溃B、击溃及歼灭

7、分别写出新闻选段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

(写出起止即可)________________

8、“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对敌军藐视,对我军的赞叹。

9、注意文中加点的词,前文说:

当面之敌"毫无斗志";而后文却说:

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是否矛盾?

这是因为       。

10、找出新闻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四、【延伸拓展】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江苏扬州市中考题)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文化部门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法内容的电脑游戏。

记者了解到,文化部门在市场上发现的这几款违法游戏产品,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

一经发现上述电脑游戏,立即查禁、收缴,并根据线索,追根溯源,严查彻究,依法予以处罚。

五、学教反思

2、芦花荡

学习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方法:

默读把握叙事作品的人和事,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弄准下列字音并字形

提防()竹篙()疟子()寒噤()仄歪()

张(  )失措 英姿飒(  )爽转弯抹()角疟疾()蹿了一蹿()

2、本文选自,作者是,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

本文体裁是小说,其三要素是   、    、     ,其中核心要素是     。

3、初读课文,思考: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

发生了哪些事?

读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人物:

故事:

感受:

二、学习研讨

1、小说的核心要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从文中人物关系可看出老头子是本文的主人公。

他最让我们难忘的是什么?

2、书中的故事赋予老头子以传奇色彩,你能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吗?

请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加以总结。

(从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描写方法并举例:

人物性格:

3、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人物哪一性格特征?

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些特征,试从这些内容揣摩这一特征的含义及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核心特征:

体现内容:

含义:

作用:

4、《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从文中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

 

2.请着重分析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记叙了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高度赞扬了。

四、延伸

1、 说说你所知道的抗日英雄及事迹。

(不少于2个)

2. 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时期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

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的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

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老头子的心理活动:

二菱的心理活动:

五、反馈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子②寒jìn()③蹿了一蹿()

④zè()歪⑤飒()飒⑥阴惨()

2.解释下列词语。

张皇失措:

编算:

寒噤:

3、阅读课文前八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

(3)、文中写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个比喻写出了老头子怎样的特点?

(4)、“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能否去掉?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敌人的愿望”具体指什么?

(6)、“苇塘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4、阅读课文“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至文章结束,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⑵“张皇失措”的本意是什么?

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⑶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突出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⑷“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找”用得妙,为什么?

⑸写老头子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

 

六、学教反思:

 

3、蜡烛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感情。

3.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一、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读

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

请注音:

地窖拂晓耸立灯芯匍匐瓦砾

舀出灼烧腋窝肃穆鞠躬

(二)查找本文写作背景并结合前面学过的《新闻两则》,(那是两篇消息)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和前文相比,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三)整体感知课文,试复述课文故事

可先默读课文,根据课后《学习阅读记叙文》,圈画本文的六要素:

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发生的?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再复述故事。

二、学习研讨:

(一)、研读课文

1、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请试找出各有几次。

(温馨提示:

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2、从这些重复的描写中,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为什么要对这只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文中多次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课文结尾两句的含义。

(三)品味语言:

本文你认为感人的地方有哪些语句,试分析为什么会打动你。

 

三、拓展延伸:

回顾你学过的反对战争的故事或课文?

 

四、学习反思: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理解关键语句

学习方法:

以讨论为主,重在把握人物的感情态度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惊骇()晨曦()

瞥见()劫掠()箱箧()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

②眼花缭乱:

③不可名状:

④荡然无存:

⑤富丽堂皇:

⑥丰功伟绩:

3、你了解雨果吗?

你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吗?

4、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研讨

1、巴特勒上尉对远征中国有什么看法?

他征求雨果的意见是想得到赞誉还是否定?

为什么要征求雨果的态度呢?

 

2、作者如何评价圆明园?

又是如何描绘圆明园的?

作者认为圆明园的价值是什么?

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圆明园怎样的态度?

 

3、作者如何称呼英法联军?

又是如何描绘他们的行为的?

作者如何评价他们的做法?

对远征中国作者的意见是什么?

 

4、雨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品味语言

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2、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3、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体会加点词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四、练习

请你就你读完此文的感受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

 

五、学教反思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回顾历史,面向现实,表达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

2.体味文中一些一味深长的议论描写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

体味作者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议论描写词句,控诉法西斯罪行,表达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这一世界和平的主题。

学习难点:

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的深层认识和深刻警醒,对和平与幸福的期盼和维护。

学法指导:

结合背景介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预习导学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稚( )嫩纳粹( )发泄( )憧( )憬( )

赤裸裸( )血( )腥盟( )誓肃穆( )荒谬( )

杀戮(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蜿蜒:

荒谬:

  肃穆:

响彻云霄:

  3、本文作者,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全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3、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三、研读赏析——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

1、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2、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3、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

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

 

2、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五、学教反思: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指导】:

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学习过程】:

一、积累知识卡片

1、列举你知道的正义战争:

非正义的战争:

2、列举古今中外著名的军事将领:

你知道哪些战争遗址:

3、分别列举抗日英雄、解放战争英雄,并简要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

4、列举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AB

CD

EF

5、默写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1、青海长云暗雪山,。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七律·长征》)

二、合作交流

1、“铸剑为犁”的雕像象征着什么?

它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

  

2、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4、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三、学教反思

 

6、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

1、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请。

  2、学习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创造复杂性格的创作方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渴慕  霹雳  诘问  惧惮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并从每一件事中分别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事件

阿长性格

“我”对阿长情感

(1)

(2)

(3)

(4)

(5)

(6)

(7)

二、【学习研讨】

1、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对比课文前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3、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意的文字背后,你能感觉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结合课后第二题)

 

4、课文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5、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原因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3、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何这样说?

 

5、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

6、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7、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8、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9、作者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写得非常细,可是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却只字未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一)作者轶事

鲁迅逝世后,不少中外文豪撰写挽联,其中,下面两幅最著名:

1、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与姚莘农合挽鲁迅)

 

(二)作业: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

你怎样看待他们?

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教与学反思】

 

7、背影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预习导学

1、正音练习:

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交卸()奔丧()迂腐()琐屑()狼藉()

踌躇()颓()唐簌簌()蹒跚()

箸()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2、解词: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蹒跚:

狼藉:

颓唐:

3、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二、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三、师生互动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关键字眼,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3)、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作用有什么不同?

 

 (4)、“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

b:

(5)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背景如何?

 

四、品读赏析

1、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父亲对儿子的意思)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思想感情。

五、反馈训练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桔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