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题22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0457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试题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测试题2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试题222.docx

《测试题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试题22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试题222.docx

测试题222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

满足。

②融然:

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

同“蓄”。

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

答:

2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答案:

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阅读《陋室铭》,完成6-10题。

(15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选文的作者是代。

(2分)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有仙则名()②斯是陋室()③谈笑有鸿儒()④)无丝竹之乱耳()

8.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9.翻译句子。

(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10.请你引述典型例子,谈谈你对“唯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

(2分)

答案:

6.唐刘禹锡(2分)7.出名这学识渊博的人奏乐的声音(4分,每空1分)

8.C(3分)9.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呢?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

(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分)

答案:

8.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9.第一问:

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0.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11.第一问: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

(1)源中生活安宁,

(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

尝语人曰:

“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

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13、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1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

(2分)

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

(2分)

答案: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

(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13、告诉(1分)

14、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

(2分)

15、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2008济宁市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子曰:

“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谈笑有鸿儒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分)

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3分)

答案:

8.①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②无法忍受。

9.答案: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10答案:

托物言志倾听、思考、记忆11.答案:

刘禹锡:

陋室不陋;颜回:

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0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

牧童。

竖,童仆。

 ②跑:

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2分)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2分)

1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1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答案:

12.B 1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4.D 15.开放题:

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2008太原市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

“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③曰:

“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

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

查看。

③上:

指唐太宗。

④炀帝:

指隋炀帝。

⑤乂(yì):

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

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黔东南州(09贵州省)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2分)

 口技(节选)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3)几欲先走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7、(每词1分,共3分)

⑴夹杂;⑵说出;⑶跑;

8、(6分)

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3分)

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方能给3分)

  9、(3分)B

转帖于:

中考_考试吧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www.fain

  乔山人善琴

  清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④,曰:

“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

媪曰:

“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

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

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

老妇人。

④阕:

止息,终了。

⑤款扉:

款,敲;扉,门。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D.今客鼓此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2.试设想一下:

【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2分)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分)

  A.觉:

睡醒。

B.走:

逃跑。

  C.叩:

问。

D.鼓:

弹奏。

  9.(2分)D

  10.(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11.(3分)第一个场面:

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

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

失火、救火。

(意对即可)

  12.(2分)开放性试题。

(能围绕文章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3.(2分)例子:

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好处:

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上一页

蚌埠二中(09安徽省)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分)

  ⑴甚蕃________________⑵亵玩________________⑶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蚌埠二中(09年安微省)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5分)

  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8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每小题1分,共3分)

(1)蕃:

(2)亵:

亲近而不庄重(3)宜:

应当

  2.(4分)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2分)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2分)

  3.(5分)示例:

相同点:

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分)不同点: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2分)

  4.(8分)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第一空两个要点各1分;默写题每空1分,每句出现一个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转帖于:

中考_考试吧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