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0512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docx

专题八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

专题八 滚动检测试题(教师备用)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湖南联考)宋代吴处厚曾说:

“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

”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

2.(2014咸宁四校联考)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3.(2013宁波测试)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

(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4.(2013皖南八校联考)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5.(2014湛江二模)明朝曾有官员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6.(2013南京调研)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7.(2013淄博二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分裂》中写道:

“(1840年)素有印度的曼彻斯特(英国纺织工业中心)之称的达卡,已从一个非常富庶的城市衰败为异常贫穷的小镇……这种衰败不仅发生在达卡,而且发生在其他所有地区。

”“这种衰败”在中国的表现是(  )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十分猖獗

B.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南沿海妇女纺织业半数停工

C.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比1845年降低四分之一

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异常艰难

8.(2014泉州五中模拟)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

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

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上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9.(2013广东百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

船只数

吨位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49

331

133

142357

52547

1855

437

157191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10.(2014福州模拟)当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过程

B.中国的近代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C.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由工业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D.“中体西用”是中国经济领域开始近代化的突出表现

11.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

“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12.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13.(2014顺德期中)21世纪初的一份研究成果认为1920~1936年间中国民营工矿业“顽强地有突出地发展”,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之为中国民族工业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

下列表述不可以作为以上观点史实依据的是(  )

A.民间开始出现办厂热潮

B.棉纺业、面粉业继续发展

C.新兴工业部门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D.部分国产产品出口日本

14.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15.《江南造船所纪要》载,1920~1921年,该所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分别是“官府”“天朝”“东方”“震旦”号。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进步

B.“一战”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为美国所造的四艘万吨轮船带有中国文化元素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16.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条例》,规定:

“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依铂新尺、新原器为标准。

”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

这些措施(  )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C.为官僚资本发展提供了便利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17.(2013南平模拟)如图是民国30年(1941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

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18.下表是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依据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1912~1949年中国内地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民国前期

1912~1920

13.4%

一战后

1921~1922

-4.5%

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

8.7%

抗战时期

1937~1945

-2.45%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0.68%

A.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B.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国内外战事直接制约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19.(2013衡阳六校联考)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0.(2014九江三模)阅读和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相关图表

西北地

区工矿

企业

工厂数量

企业资本

企业工人

个数

占全国

比例

万元

占全国

比例

人数

占全国

比例

1937年

19家

0.48%

305.2

0.82%

5787

1.26%

1942年

546家

20.56%

16931

8.8%

33074

13.7%

根据图表信息变化,以下分析不当的是(  )

A.此种现象的变化直接受到了抗战的影响

B.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失衡有了质的变化

C.抗战时期的西北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D.西北工业亦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3福州调研)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

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新中国成立“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8分)

答案:

(1)宋代:

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明代:

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6分)

(2)新现象:

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分)

(3)主要原因:

计划经济。

过程:

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