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1578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docx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手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学习资料专题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知识网络构建

高频考点透析

序号

考点

考频

1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2

原子内部的结构

3

导体和绝缘体

4

电路图的画法

★★★

5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

6

电流表的使用

★★★

7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

第一讲电荷、电流和电路

知识能力解读

(一)摩擦起电的定义和条件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条件:

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物质构成;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二)两种电荷

1.正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常用符号“+”来表示。

质子和正离子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2.负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常用符号“-”来表示。

电子和负离子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图所示。

(三)电荷量

1.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

符号:

Q,单位:

库仑,单位符号:

C。

2.元电荷:

把e=1.6×10-19C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1C的电荷量等于6.25×1018个电子的电荷量。

(四)电中和

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电中和现象。

注意:

发生电中和后电荷并没有消失,实质是电子从带负电的物体转移到了带正电的物体上。

(五)验电器

项目

内容

备注

作用

右图所示的仪器为验电

器,它的作用是检验物体

是否带电

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工作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使用方法

把检验物体和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如果金属箔张开,说明物体带电,并且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检验物体所带的电荷越多

检验物体所带电的电性

在已知金属箔所带电的电性时,可以检验出另一个带电体所带的电性。

如:

已知验电器带少量正电,当和另一个带电体相接触时,如果金属箔张角更大,说明检验物体带正电;如果金属箔张角变小、闭合

或先闭合后张开,说明检验物体带负电

(六)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主要内容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如图所示。

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核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所带的电荷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的电荷量都为e=l.6×10-19C。

(4)整个原子通常呈中性,原子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数相等。

(5)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束缚作用。

口诀:

原子结构有一比,形状好似太阳系。

质量集中在核上,电子绕核永不息。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十分相似。

(七)摩擦起电的原因

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荷。

由此可见,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从—个物体转移到另—个物体上。

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即电荷是守恒的。

拓展:

同种物质摩擦不起电,原因是同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相同,摩擦时不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八)带电体的性质

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九)接触带电

让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体,不带电的物体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就是电荷的转移。

(十)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一带电的物体与一不带电的导体互相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的异种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同种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的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如图所示)。

利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感应起电是电子在导体内部的转移形成的。

(十一)电流及其方向规定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形成电流的电荷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

在金属导体申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是带负电的电子,而在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2.电流方向:

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在电源对外供电时,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流回电源负极。

(十二)导体与绝缘体

1.导体与绝缘体的比较

导体

绝缘体

导电能力

容易导电的物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原因

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

常见材料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玻璃、橡胶、陶瓷、塑料、油等

用途

输电线等

电器外壳等

2.金属靠自由电子(带负电)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注意:

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导体可以变为绝缘体,绝缘体也可以变为导体。

例如:

通常情况下玻璃属于绝缘体,但当把玻璃加热至炽热状态时,玻璃就变为导体。

(十三)二极管

1.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做成的电路元件,如图所示。

2.特性:

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

但是对半导体二极管来说,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即具有单向导电性。

发光二极管中的电流正向流动时.就会发光,如果接反了,就不会发光。

生活中利用发光二极管的例子很多,如指示灯。

(十四)电路及其组成

1.电路:

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电路的组成: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部分组成的,如图所示。

项目

组成

作用

举例

电源

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用电器

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灯、电炉、电视机、电铃、电冰箱

开关

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从而控制用电器

拉线开关、拨动开关、闸刀开关

导线

连接电路元件组成电流的路径

铜导线、铝导线

(十五)通路、断路和短路

1.通路:

正常接通的电路。

通路时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能工作。

如图甲所示。

2.断路:

断开的电路,即电路中有一处或多处断开。

断路时,电路中无电流流过,用电器不能工作。

如图乙所示。

3.短路:

用导线将电源的两极直接连在一起的电路。

特别要注意:

由于短路时电流很大,会烧坏电源,并有一定的危险(发生火灾),所以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如图丙所示。

4.短路种类及危害:

短路有两种情况,一是电源正负极之间没有用电器,而用导线直接把正负极连接起来,这种情况下,发生短路的电路中电流会很大,很可能烧坏电源,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二是部分电路的短路,如果有特殊需要,在电路设计中是允许的,此时被短路的用电器不工作。

(十六)电路元件符号和电路图

1.常用的电路元件及符号如下表所示。

电路

元件

符号

另外常用的符号还有:

电铃(门铃):

电视机:

电风扇:

空调:

插座:

插头:

2.用规定的符号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画电路图要注意以下几点:

(l)电路元件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不能自造符号。

(2)电路图要画成长方形,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符号的位置要合理,符号不要画在电路拐角处。

(3)最好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着电流的方向依次画起,且在电路图中导线无长短之分。

如图所示的电路及它的电路图。

(4)要注意所画符号和实物的对应性,如:

符号中开关的状态应注意与实物一致。

解题方法技巧

(一)检验物体带电性质的两种方法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或验电器都能确定物体的带电性质。

如判断泡沫塑料球是否带电及带何种电荷可用下列两种方法检验:

方法一:

将带正电荷的玻璃棒和带负电荷的橡胶棒用尼龙细线悬挂起来,然后将泡沫塑料球分别去靠近两棒,如果都相互吸引,则泡沫塑料球不带电;如果一次相互吸引,另一次相互排斥,则泡沫塑料球带电,且与玻璃棒相吸引时,带负电。

(二)电流方向的判断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定向移动的可以是电子,也可以是正、负离子,而电流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这一点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

(三)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转化方法

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元件的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是:

数标对应法。

这种方法是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把每个电路元件符号的两端用数字标出,再把对应的实物元件两端的接线柱上标出相同的数字,最后把对应的两个相邻的数一一对应地连接起来,就完成了实物图的连接,如图甲是电路图,如图乙是它的实物图。

2.根据实物连接图画电路图

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的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是:

电流路径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电流通过的路径,按照从电源正极开始沿着电流流向连接起来,组成电流路径图;再根据电流路径图画出完整且规范的电路图。

如图丙中,电流路径图是:

”+”极→L2→S→L1→“-”极,图丁是它的电路图。

(四)正确认识短路及电路故障

1.电源短路

用导线直接将电源两极连起来。

如图所示,当S1闭合时,发生这样的情况,电路中会有很

大的电流,电源可能会被烧坏,是绝对不允许的。

2.局部短路

用一根导线将某用电器的两端

连接起来,这时没有电流通过该用电器,如图中,当S1断开,S、S2闭合时,L1被短路,这时没有电流经过L1。

3.常见的几种电路故障

连接状态

产生原因

结果

断路

开关未闭合、电线断裂、接头松脱等

电路中用电器不能工作

短路

电源短路—一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起来

轻则引起电路故障,

重则将烧毁电源,甚

至引起火灾

局部短路一当电路

中有多个用电器时,

把其中部分用电器两

端直接用导线连接

起来

被短路的部分用电器不能工作

跨越思维误区

物体相互吸引时,对带电性质的判断易出错

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中有“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一提到“相互吸引”,很多同学就认为两者一定带异种电荷,而忽略了带电体也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因此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全面分析,多角度思考。

物理思想方法

作图法

实际电路是极为复杂的,不便于研究及设计。

我们用电路图来表示它,化繁为简,直观明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作图法。

中考考点链接

(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的重点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的内部结构、导体和绝缘体及电流方向的判断;难点是电路图的画法。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和作图题等形式出现。

(二)中考典题剖析

1.电荷的综合考查

2.导体和绝缘体的判断

第二讲串联和并联

知识能力解读

(一)串联电路

用电器依次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些用电器是串联的。

如图所示,L1和L2组成串联电路。

(二)并联电路

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些用电器是并联的。

如图所示,L1和L2组成并联电路。

拓展:

在某些电路中,既有串联也有并联的电路叫混联电路。

如图所示的电路就是混联电路。

(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特点

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无分支

各用电器并列地连接在电路的两个点之间,有干路与支路之分

工作特点

任意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他用电器均不能工作

某一支路断路时,其他支路上的用电器仍能工作

开关控制特点

电路中任意位置的一只开关,即可控制整个电路的工作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所有用电器,支路上的开关只能控制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连接方法和技巧

逐个顺次,一一连接

“先串后并法”或“先并后串法”

口诀:

头头连,尾尾连,并列两点为并联。

电路独立能工作,互不影响是特点。

解题方法技巧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识别是学习电学的基础,既是电学部分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识别电路,要根据电路的基本特点判断,不能只从电路的形状判断,对于较复杂的电路,要根据电路的特征、开关的控制作用、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等画出等效(或简化)电路图。

下面介绍识别电路常用的四种方法。

1.定义法:

若电路中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此电路就是串联电路。

若各元件(用电器)“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中(“首”即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那一端,“尾”即为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2.电流法:

电流法是识别串、并联电路最常用的方法。

所谓“电流法”就是在识别电路时,让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如果途中不分流,电流始终沿一条路径,这些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就是串联;如果电流在某处分为几条支路,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这些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就是并联。

注意:

若支路上不止一个用电器,或分成几条支路后,电流又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这个电路中有串联也有并联,该电路常常被称为混联电路。

如图所示电路,均为混联电路。

3.拆除法:

拆除法是识别较难电路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原理就是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相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在串联电路中,拆除任何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中就没有电流;在并联电路中,拆除任何一个用电器,其他支路上的用电器中仍有电流通过。

所谓“拆除法”,就是基于这两个特点,逐个拆除电路中的用电器,根据电路中其他用电

器中有无电流通过来识别电路的方法。

这种方法思路简单,易学易懂。

4.节点法:

所谓“节点法”就是在识别不规范电路的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电压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以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如图所示的电路,由“节点法”知:

A、B、C其实是同一点,这点接在电源的负极上,D、E、F其实也是同一点,这点接在电源的正极上,也就是灯L1、L2、L3连接在公共点A、F之间,这三盏灯是并联的,简化后的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二)判断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的方法

判断电路连接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看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否齐全,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四个部分缺一不可;

(2)仪表接法是否符合其使用规则和要求;

(3)电路是否有短路现象,是否会烧坏仪表、用电器或电源;

(4)电路是否有断路现象,是否会造成仪表或用电器不起作用;

(5)电路的连接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各元件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

(三)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方法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一般方法:

①按照电路图把元件一一地放在对应的位置。

②把所有的开关都断开。

③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各电路元件,一般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按照电流经过路径顺序逐个连接,最后接到电源的负极,也可以从电源的负极开始,以相反的顺序连接,最后回到电源的正极。

注意一般导线不要交叉。

跨越思维误区

对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辨别不清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最基本的电路,要正确地识别电路,就要抓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再对照出现的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物理思想方法

等效法

所谓等效法,即从事物间的等同效果出发,通过联想把陌生的、困难的、复杂的、用常规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熟悉的、简单的方法。

等效法是一种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例如:

研究力的合成;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改变;串、并联电路中的等效电阻、等效电路等。

识别串、并联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在有些较复杂的电路中又接入一些电表,会使电路变得复杂难辨,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等效法”,画出“等效”电路图,会使原来难分辨的电路显得简洁。

画等效电路图的关键是要学会判断电流的路径。

中考考点链接

(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的重点是串联和并联,难点是实物图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设计。

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考查电路的识别,以作图题和实验题考查按要求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及两种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中考典题剖析

1.电路连接方式的判断

2.应用电路的设计

第三讲电流的测量及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知识能力解读

(一)电流

1.电流:

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字母I表示。

2.电流的单位:

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1)如果在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C(库仑),那么导体中的电流就是IA,即1A=1C/s。

(2)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二)电流的三大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例如:

电流通过灯泡内的钨丝,钨丝会发热,温度高达2500℃,呈白炽状态而发光。

2.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例如:

电流通过螺线管时周围出现的磁场与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相似。

3.电流的化学效应:

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水溶液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叫做电流的化学效应。

例如:

电解、电镀就是利用了电流的化学效应。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各种效应就越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电流效应的程度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三)电流表

1.电流表:

用来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叫做电流表。

电流表在电路中的符号为

常用的电流

表是磁电式电流表(亦称磁电式表头),如图所示。

由于测量的需要不同,电流表分为安培表、毫安表和微安表。

2.电流表的特点:

其内阻很小,可视为0,接入电路时不影响电路电流的大小。

3.电流表的量程:

常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0~0.6A与0~3A。

若使用0~0.6A量程,读数时看表盘下一行数字,其每一大格代表0.2A,每一小格代表0.02A。

若使用0~3A量程,读数时看表盘上一行数字,其每一大格代表1A,每一小格代表0.1A。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使用规则

电路图

违反使用规则造成的后果

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如果电流表跟被测电路并联会造成短路,轻则会使被测电路中的用电器不工作,重则会烧坏电流表或

电源

电流必须从电流表“+”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如果电流表的“+”“-”接线柱接反,电流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不仅测不出电流,指针还会被打弯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如果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则指针偏转的角度过大,指针会被打弯,还可能

烧坏电流表

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电流表可以看成一根导线,若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会造成短路,烧坏电流表,并可能损坏电源

5.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原则

在被测电流不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小量程,这样可使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尽可能大些,便于精确读数,从而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要先接入大量程,将电路中的开关迅速闭合再断开,看指针偏转情况。

如果指针偏角太小,应换用小量程;如果指针偏转迅速超过最大值,应换大量程的电流表。

6.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1)看清选用的是哪个量程。

如选“-”“0.6”两个接线柱时,表示指针偏到最右端刻度线时电流是0.6A,而不是3A。

(2)根据所使用的量程,看清每一大格表示的电流值,确定分度值。

如果使用0~0.6A量程,则分度值为0.02A;如果使用0~3A量程,则分度值为0.1A。

(3)接通电路,当指针稳定后再读数,则电流=分度值×小格数。

口诀:

一看接线柱,确定量程数。

二看每小格,明确分度值。

三看指针处,正视仔细读。

(四)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1.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为:

2.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表达式为:

解题方法技巧

(一)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电流表的读数,应该看清三点:

一是看清选用哪个量程,从而知道满偏所表示的电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几个小格,以及它们各表示的电流值;三是看清指针停在哪个格上。

(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计算

首先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进行有关计算: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跨越思维误区

电流表的接法不正确

有些题目往往给定电路连接,要求用电流表测定通过某个用电器的电流,但在进行电流表连接时,常常不好判断或者出错。

物理思想方法

类比法

类比水流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示意图

特点

串联

B处的水是由A处流过来的,管中的水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增加,所以相同时间通过A处的水量与通过B处的水量相同

经过电路中的电荷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增加,所以单位时间内经过各处的电荷量相等,即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

B、C两处的水是从A处分流出来的,所以相同时间内通过A处的水量等于通过B、C两

处的水量之和

与水流相似,B、C两处的电荷是由A处流来的,所以相同时间内通过A处的电荷量与通过B、C两处的电荷量的总量相同,即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中考考点链接

(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的重点是电流表的使用及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难点是电路分析。

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探究题等形式出题。

(二)中考典题剖析

1.电路的综合分析

2.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3.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