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1693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docx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教案示例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这种领先局面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明朝。

这一时期,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划时代的科学巨匠和著作。

同时,明清的小说、戏剧、书法、绘画同样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和世俗文学。

(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安排学生阅读教材121~122页。

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已经了解了明代著名的科学巨匠及其代表作,那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4)明代科学巨著各有什么特点?

  [答]《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是著名的地址、地理学著作。

  (5)明代科学家创作科学著作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6)请同学们回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分别列举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作者)、科学技术著作(作者)。

[答]略。

  二、明清古典小说(板书)

  明朝文学中,以古典小说的成就最为显著,成为明朝文学的主流。

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有不少故事至今还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我们的同学也一定知道、甚至读过这几部书。

(出示小黑板)请一位同学上来填写出每部书的作者和你最喜欢的主人公。

(表格附本教案后)

  (判断答案并订正错别字)

  (根据表格小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强调所揭示的思想)但是,我们在阅读这几部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把愚忠愚孝、江湖义气学来,更不能迷信神佛。

  至今,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人民仍然喜爱这几部书的精彩故事,孙悟空这个形象连欧美人民也很喜爱。

而《红楼梦》则被翻译成30几国的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三、繁荣的戏剧(板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城乡人民需要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戏剧在明朝有了很大发展。

明朝戏剧家中最著名的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是他最负盛名的剧作。

《牡丹亭》全剧长55,描写了壮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的女儿,不满封建礼教,游园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后思念成疾而死;托梦给柳梦梅。

柳梦梅精心调护,杜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汤显祖通过这部戏,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提问)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并将原遮着的《牡丹亭》一栏露出。

)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都有反封建的内容。

  小结

  明朝有哪些科学巨匠?

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

  明朝的古典小说、戏剧等在继承前人传承之上,有所发展。

其中不少小说、戏剧都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这是由于明朝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明朝有哪些特点呢?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的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分析 题目中的四部作品是明清时期的著名古典小说,要求归类,给的内容限制是“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解答时既可以从肯定入手,也可以从否定入手,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要以对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作为基础。

A项《红楼梦》就是通过对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B项《水浒传》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反封建思想跃然纸上。

C项《西游记》更是借一个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来反映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可见,只有D项《三国演义》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它主要是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答案 D

  例2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A.都有丰富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B.都描绘人间的爱情故事

  C.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D.都有反封建思想

  答案:

D。

该题意在考查考生比较选择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共同点”,题项摆出类似点,经辨析可知:

A、B、C三项不具备同点之意,“反封建思想”是共同点。

习题精选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

  A.吴承恩 B.施耐庵 C.罗贯中 D.汤显祖

  2.吴承思创作的神话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牡丹亭》 C.《西游记》 D.《水浒传》

  3.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

  A.《水浒传》 B.《牡丹亭》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4.明朝时期,文学的主流是(  )

  A.小说 B.戏剧 C.诗歌 D.散文

  5.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A.《三国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B.《牡丹亭》

  6.《水浒传》取材于(  )

  A.唐朝晚期的农民起义 B.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

  C.南末晚期的农民起义 D.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7.吴承恩塑造的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是(  )

  A.宋江 B.刘备 C.杜丽娘 D.孙悟空

  答案:

1.C 2.C 3.A 4.A 5.A 6.B 7.D

扩展资料

曹雪芹

  曹雪芹(1715?

~1763?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

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

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管理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

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

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即雪芹曾祖父)开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

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

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

曹家与皇帝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是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工诗词,又兼作戏曲。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

雍正五年(1727),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

次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

大约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复苏,但不久便彻底败落。

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

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

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

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

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

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吴承恩和《西游记》

  吴承恩(约1500—1582),号射阳山人,江苏山阴(今淮安)人。

出身在一个小商人家庭。

“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观)之风。

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人物志》)。

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直到45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地方官学选送国子监学习的生员)。

六十多岁时,因家贫母老,无以赡养,谋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

由于不愿向上司折腰,不久又拂袖而归。

晚年写了《西游记》。

其他诗文著作很多,死后大多散失了。

后来,他的亲戚邱正纲收集他遗存的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

  宋、元以来,唐僧取经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逐步脱离真实的史实,加入了神怪的成分。

孙行者这个形象已被创作出来,虽然是一个白衣秀士的模样,却已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猴王了。

吴承恩将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加工再创作,写成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这部小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历史(第1回至第7回);第二部分写唐僧取经的缘起(第8回至第12回);第三部分写取经的经过(第13回至第100回)。

整部作品,想像丰富,布局严谨,笔力雄健,语言流畅,第一和第三部分写得尤其引人入胜。

作者借助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的现实。

小说描写了各种妖魔的凶狠残暴和西天佛国的贿赂公行。

写唐僧到了西天,从如来佛手里取来的佛经是无字的白纸,唐僧只得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给佛祖的侍者,才取得了有字真经。

小说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大闹龙宫、大闹地狱,把神鬼界的尊严、权力、秩序打得粉碎。

如来佛问孙悟空: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

”孙悟空干脆回答说:

“常言道: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作者通过各种神化了的人物,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权力,敢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

但是,《西游记》描写的是取经的故事,书中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宣扬了因果报应、宿命论的思想,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施耐庵和《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相传为江苏兴化人,曾在钱塘做过官,但无确证。

又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至顺(1330—1333)中过进士,卒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75。

当代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水浒传》为罗贯中所著。

  早在南宋时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出现了《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和其他戏曲。

到了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水浒故事的杂剧,以描写黑旋风者为最多。

元末明初,施耐庵就在民间传说和话本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水浒传》。

这部小说问世后,许多文人不断进行加工修改,出现了100回、110回、115回和120回等等不同的本子。

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截取前七十回,卷首添段引子,后面加卢俊义惊噩梦的尾巴,又出现了一个70回本。

  《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以宋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在权贵、贪官、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从进行个人反抗到聚义梁山,向封建统治阶级展开武装斗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

作者继承发扬了话本的优秀传统,长于写人叙事,并善于用从群众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进行描写,使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朴实通俗,雅俗共赏,因而赢得广泛的欢迎。

作品用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强烈的爱憎,勾画出高俅、蔡京、童贯、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等许多权贵、贪官、恶霸地主贪婪残暴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激起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仇恨,同时塑造了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阮氏三兄弟、解珍、解宝等一批农民起义的英雄好汉的形象,鼓舞着农民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它尤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长期流传。

当然,由于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水浒传》对封建制度不是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流露出浓厚的忠君思想。

此外,小说还渲染封建迷信和小生产者的“义气”。

所有这些,都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尽管如此,《水浒传》仍不失为一部古典小说的杰作。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留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只知道他是一位很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

写过戏曲,但主要精力则从事于小说创作,相传著有《十七史演义》。

不过他的作品,多经后人增损,原作反被湮没。

较能保存他原作的面目的,还只有他编撰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

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

李义山《骄儿诗》即云:

“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

”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

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

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惊人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的诸葛亮、刚烈勇敢的关羽、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由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

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

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教案示例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图,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下搜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小辩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

前者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的对外关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后者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重点: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难点:

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导言部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

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罗盘针的使用等。

  通过归纳,使学生学会联系前后知识。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介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放一段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录像,同时强调学生要从片中抓取重点信息。

  然后每一学习小组派代表就所抓取的信息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所经过的地区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通过读图,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教师强调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情况,制成对比表格,从时间、船数、航船大小和随航人数上来对比。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由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归纳完成。

  事件链接:

介绍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发行的四枚邮票和有关西游村。

  二闭关政策

  1.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表现

  学生阅读书中相关的材料,试分析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归纳闭关锁国的表现。

  2.闭关锁国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能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避免教师“一家言”,可将全班分成两部分,以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通过两方的辩论,从而客观地、全面地评价闭关政策的历史影响。

  根据各班的学习情况,可以引导学生从唐朝实行开放到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国际组织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反馈练习:

课后的练习题和目标检测题。

典型例题

  例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分析:

该题旨在考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程度,四个选项意思非常接近,教材对闭关政策的含义并无明确表达,但从教材中叙述的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等情况来看,A、C、D均不符合事实,应排除,答案为B。

  例2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根本原因是:

  A.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B.清政府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

  C.西方国家发展迅速

  D.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

  分析:

根本原因就是内因。

C是外因,A、B是落后制度的具体表现,故答案是D。

  例3闭关政策不利于清朝的统治的原因

  ①丧失外贸的主动权,阻碍手工业的进步②不同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③使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略中国的借口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④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闭关政策使清朝更加落后而无力抵抗外来侵略,故答案应是C。

  例4从资金、市场的角度来分析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①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低②商人买回置地继续发展缺乏资金③政府实行闭关政策④政府设关卡、征重税、控制手工业规模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②③④

  分析:

①②是资金方面;③④是市场方面,答案是D。

习题精选

  1.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盈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2.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C.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D.不许外国人来华

扩展资料

南洋华侨的由来

  早在唐朝以前,我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

我国的商人到南洋经商,都是乘冬季多北风的时候扬帆出海,等到第二年夏季多南风的时候才回航。

如果他们错过了第二年夏季候风的时令,就须滞留南洋,待到再下一年夏季才能返航回国。

这样的事,叫做“住蕃”,也叫做“压冬”。

一般地说,进行一次海外贸易,就须在南洋停留一年以上的时间。

时间久了,就有很多人在南洋长期居留下来,成家立业,成为华侨。

后来,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到南洋去谋取生路,构成华侨的大多数。

还有一些在国内受到政治迫害的人,流亡海外,成为华侨。

当地居民,称这些华侨为“唐人”。

到郑和下西洋时,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一地,已有华侨数千人;在爪哇,出现了一千多家华侨聚居的村落,叫做“新村”。

欧洲传教士来华

  16世纪初,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加尔文等纷纷起而反对旧天主教,另创新教。

旧教遂于1534年另组耶稣会,一面对抗新教在欧洲的发展,一面向东方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以挽回失去的优势。

当时,欧洲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需要传教士来帮助他们展开一场征服东方的“精神战争”。

于是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利用十字架来配合坚船利炮,以打破古老东方的大门。

1551年(嘉靖三十年)、1552年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西班牙人)两次进入我国广东上川岛,这是欧洲传教士进入我国之始。

但他未能踏进中国内地,便死在上川岛。

1557年(万历五年)葡萄牙殖民者进入澳门之后,使耶稣会传教士有了立足的据点,他们便力图打进中国内地传教。

1579年,意大利人罗明坚受命来到澳门学习中文和汉语,不久即进入广州,用钟表贿赂总兵,并得到一处住所。

1582年(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又来到澳门。

不久,他随罗明坚进入广州,在端州(肇庆)知府王泮支持下,在当地设堂传教。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来到北京,疏通宦官马堂,向明神宗进献天主图像、《圣经》、珍珠镶嵌十字架、自鸣钟、八音琴及《坤舆万国全图》,获准在北京设堂传教。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因传教士的活动引起明朝官员的疑虑,明政府下令封闭教堂,将传教士逐至澳门。

1622年(天启二年),明廷为对付崛起于东北的女真,又遣使赴澳门,召传教士龙华民、汤若望、阳玛诺、艾儒略北上,指导制造铳炮。

教禁无形解除,传教士又纷纷来到中国内地传教。

据统计,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可考者约近五百人(不包括随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窜入我国台湾的传教士)。

闭关政策的影响

  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

但清朝前期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规定出海商船不得超过500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乘船出海的客商、水手“各给腰牌,刻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清文献通考》卷33)。

由于禁令森严,中国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

即使有个别商人想与外商展开竞争,也因清政府的打击而无法开展业务。

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江苏巡抚张伯行诬为结交海盗,非刑逼供。

早就活动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清政府也不给予支持,如雍正帝就说:

“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流外国者益众矣。

嗣后应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

如此列贸易欲归之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卷33)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

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随之衰落下来,’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船队遂告绝迹。

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例如,在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必须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

经陆路长途运输,不仅时间长,茶叶客易变质,而且被沿途的关卡层层敲诈勒索,又增加成本,这对茶叶生产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情况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

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识,内侍中无与比者”而被任为正使,太监璟弘为副使。

他们率领一支有62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2.78万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

史书记载,郑和的宝船,船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