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2442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1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docx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城市总体设计规划

河南省安阳市

滑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纲要稿

说明书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年10月

项目名称:

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委托单位:

滑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81153)甲级

协编单位:

滑县城乡规划局

院长:

张京祥教授、注册规划师

总规划师:

朱喜钢教授、注册规划师

顾问:

崔功豪教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曹荣林教授、注册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

戚红年主创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曹建丰注册规划师

姚广峰工程师

赵宏伟规划师

吴鹏工程师

孙文军助理规划师

戴军注册规划师

吴未副教授

唐旭规划师

卫青春助理规划师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综论

一、县域概况

1.区位交通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与濮阳县毗邻,西与延津、浚县接壤,南与长垣、封丘为邻,北与内黄、浚县交接。

县域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44公里,总面积1841平方公里。

滑县县城位于县域西北,县城南距郑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阳市区70公里,东北距濮阳市区53公里,西南距新乡市区70公里,西北距鹤壁市区25公里。

滑县对外交通便利,新菏铁路从滑县南部经过;长济高速从县域南部通过并设有牛屯互通口;大广高速贯穿南北,在慈周寨乡和留固镇设有互通口;省道101、213、215、222在滑县交汇,县(乡)道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放射状路网连通各乡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便捷的对外交通和良好的内部交通,有利于促进滑县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地区枢纽,成为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三市地区的交通通信、商贸物流、生产要素的集散地。

2.历史沿革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滑”之地名则因滑台城而得。

滑县历史悠久,始为颛顼建都之地,继为鉏国、昆吾国、南燕国、豕韦国。

春秋时属卫国。

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

隋至明初,滑境称滑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滑州为滑县,隶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

清雍正三年,滑县改属河南卫辉府。

中华民国3年(1914年),裁并府州,滑县隶属豫北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滑县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县复归河南省,仍属濮阳专区;1954年9月濮阳专署并于安阳专区,并入安阳专区,滑县属安阳专区;1958年3月,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区,滑县属新乡专区;1962年11月,复属安阳专区,1983年9月,滑县属濮阳市辖;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至今。

3.人口与行政区划

据滑县公安局统计数,201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41.36万人,另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全县常住人口126.32万人,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滑县现辖道口镇、城关镇、白道口镇、留固镇、上官镇、牛屯镇、万古镇、高平镇、王庄镇、老店镇、枣村乡、四间房乡、八里营乡、赵营乡、大寨乡、桑村乡、老庙乡、慈周寨乡、瓦岗寨乡、焦虎乡、半坡店乡、小铺乡等10镇12乡。

2011年6月1日起,滑县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主要包括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将直接核定并监管到省直管县。

使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战略谋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4.地质地貌

滑县县域内地层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第三系、第四系构成。

分为全新统、上更新统两部分,全新统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及东南部,全新统上部的风积层分布于城关镇董固城、枣村乡南留村一带;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白道口至王道口,县城至中寺集东南一带。

第四系和第三系在滑县境内覆盖层的厚度从西向东南覆盖层逐渐变厚。

滑县全境均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自古以来,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由于河水冲力不匀和潮汐之作用,加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形成诸多残堤、陡洼。

总体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黄海高程一般53~65米,东西地面比降1/7000,南北地面比降1/5000。

地貌主要为平原故堤区、平原平坡区、平原洼坡区和其他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7.3%、49.3%、30.5%和2.9%。

5.气候

滑县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蒙古高压和太平洋高压季节性的相互影响,季风进退和四季交替较为明显,素有“春雨贵似油,夏热雨水稠,秋凉多日照,冬冷干九九”的说法。

滑县多年平均日照2368.5小时,日照率为54%,热量资源较丰富,光照较充足,冬春寒冷期较长,秋季有时降温较早;多年平均气温为13.7℃,一月平均气温零下1.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9.2℃,7月份平均气温27.1℃,极端最高气温41.8℃,全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的有225.8天;多年平均无霜期20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4.3毫米,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量最集中,平均达374.7毫米,冬季降雨量较少,只有20.9毫米,易形成春旱;县域内春、夏、秋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为4米/秒。

6.水系与水资源

滑县河流纵横分布,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水位上涨;冬春季节水位下跌,有些河流、河段出现干涸、断流现象。

西北部有卫河、长虹渠、城关渠流经,大宫河自南而北,穿越县域西部;金堤河从县域北部向东流过,柳青河、贾公河斜穿中部,黄庄河流经县域东部。

2009年全县水资源总量2.75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0.9148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1.3毫米。

大部分地区属黄河支流—金堤河流域,西部和北部边界地带属海河支流—卫河流域。

地下水资源量1.9415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深≥8米。

另外,南水北调通水后给滑县每年分配水量为5080万立方米。

滑县地下水流向基本和地势一致,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总的呈下降趋势,局部出现漏斗。

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较差;深层地下水较好,稍加处理即可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靠地表自然降水渗透,地下水流向为北、东方向。

7.土地资源与土壤

据县国土局2005年末土地调查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78405.03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143202.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27%;建设用地面积28333.26公顷,占15.88%;未利用土地6869.38公顷,占3.85%。

滑县土壤历史成因为古黄河冲积物。

全县土壤总面积219.21万亩,分潮土和风沙土2大类。

潮土类有7个土属,占土壤总面积的97.6%,风沙土含2个土属,占土壤总面积的2.4%。

潮土类是滑县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在沙丘、沙垄区以外的所有用地,包括黄潮土、褐土沙土与盐化、碱化潮土3个亚类。

风沙土类分布在沙丘、沙垄区,包括冲积性风沙土1个亚类,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风沙土两个土属,风沙土类质地粗,结构差,保水、保肥能力弱,作物很难生长。

8.动植物资源

滑县气候适宜暖温带各种动植物生长,县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植物种类达180余种,有农作物、林木、中药材、花卉、野菜野草等种类;动物种类达100余种,有饲养动物、野生动物和水生动植物。

9.旅游资源

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县域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95处,其中水域风光5处,生物景观1处,遗址遗迹7处,建设与设施56处,旅游商品19种,人文活动107处;按国家等级划分有四级旅游资源4处、三级旅游资源46处、二级旅游资源145处。

10.矿产资源

滑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据地球物理勘探二公司和中原油田地质资料公司的资料表明,赵营、老庙、八里营、高平等乡镇,属东濮凹陷南坡,地下1700-3500米处,具备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条件,但储量尚未探明。

老庙乡北部郑村一带已发现沥青层,但储量、油质尚未探明。

11.经济社会发展

2000-2010年滑县地区生产总值由34.08亿元增长至135.98亿元,2000-201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29.9%。

2010年滑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35.98亿元,同比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为38.5:

39.9:

21.6。

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2亿元;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2.97亿元;农户固定资产投资8.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2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6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527元。

近年来滑县教育事业发展良好,全市各级各类学校410所(含教学点34个),有教职工9726人,在校生177638人,其中小学332所,初中53所,高中7所,职业高中4所;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931所,病床位2792张,执业医师850人,每千人拥有医师0.67人;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入户率86%。

二、规划修编背景

1.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中原大粮仓

2004年12月中央政府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鼓励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

滑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属于国家级农业主产区,是国家粮油生产大县、河南省农业大县和区域发展中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又是河南省首批省直管试点县之一,国家将在财政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滑县的扶持力度。

为了提升滑县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落实部署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时,要重新审视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关系和定位,立足现有基础,做好“中原粮仓”的同时,更好地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2.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2011年10月,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显著提升了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在“十二五”期间具备一定的区位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全面发展,以波动效应辐射全省,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从河南省域层面看,滑县处于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并处于“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滑县可结合自身优势,吸收并整合区域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相关产业集群,打造中原经济区特色产业基地。

3.加强区域合作,加紧区域联系,建成豫北新秀

当前,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周边150公里的中原城市圈雏形,以北京为核心辐射周边300多公里的华北城市圈框架也已经基本完成,以环渤海经济带为依托的东部城市圈也正加速形成,而豫北地区安、濮、鹤三市恰好处在这几个城市圈和经济区的外围,有边缘化的危险。

为了更好的引进项目,吸引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缓和由于竞争带来的资源紧缺,把上述几个城市组织成为一个跨市域的经济联合体,并由此辐射其他三省交界城市已势在必行。

2011年9月,河南与北京两省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开创了京豫携手合作的新局面,这一决策进一步拉近了河南省与北京的距离,对河南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北京和河南两地资源互补性很强,在两省市合作的过程中,被誉为“豫北粮仓”的滑县也将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契机。

4.利用政策优势,做大做强滑县城市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河南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形成相匹配的财力与事权关系。

滑县成为本次15个省管县改革试点之一,赋予了其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

滑县应当把握机遇,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域发展步伐,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使其作为一个体制创新下的示范性基地,在区域环境中具有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做大做强滑县城市。

另外,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给予了滑县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机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粮食主产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这对于作为全国农业百强县的滑县来说,是要紧紧抓住的机遇,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5.通过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2012年2月27日,河南省正式下发《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按照其确定的目标,将力争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

这对于滑县来说是一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好时机,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提质增量。

使滑县打破了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旧模式,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广的平台,走上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道路。

6.滑县自身发展要求

随着滑县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建设和城市规模拓展较快,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版的滑县县城总体规划)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滑县“十二五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要求,政府主导的“富民强县”计划正在实施,滑县城市的发展将进入快速时期,将经历从地方小城市到有区域影响力的中等城市再到区域次中心城市(大城市)的巨变过程,这将对城市格局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变以及滑县城市自身发展需要,滑县需要重新审视发展思路和轨迹,必须通过规划政策的调整,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因此滑县亟需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

基于此,滑县以方案招投标方式组织了《滑县城市概念性规划》,旨在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寻求思路。

通过各家方案比选后,确定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来承担滑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

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调研和初步方案沟通,开展了滑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三、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原经济区和省直管县体制改试点县的战略机遇,立足滑县为农业大县的优势,加快向农业强县转变,依托工业小县的现状,努力向工业大县转变,加速富民强县的步伐;

(2)以打造“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明大县、商贸名城”为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对外开放战略,强化产业支撑和城市支撑;

(3)以打造“豫北区域次中心城市”为目标,集约、节约使用土地,促进空间布局模式由分散走向紧凑集中,突出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

(4)着重发展生态高效的绿色农业,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努力打造“滑县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把滑县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5)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批发贸易和农业生产资料批发贸易,强化与周边交通路网无缝衔接,建设市场体系健全、流通设施完善、市场功能齐全、规范化运作、现代化水平较高、辐射力较强的豫北商贸物流中心;

(6)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风貌,走低碳化城市发展之路,建设全国生态宜居城市,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高滑县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力;

(7)挖掘城市文化特色,以运河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等为重点,进行深化与提升,增强滑县城市文化特征。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4;

5.《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建部令[2010]3号;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3;

8.《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9—2030)》;

9.《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11.3;

10.《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11;

11.《滑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2006;

12.《滑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0-2030)》;

13.《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14.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等。

五、滑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实施评价

1.县城发展现状

滑县县城是全县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在县域位置偏于西北,对全县的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与浚县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在逐步加强。

县城建成区北至北环路,南至产业集聚区南边界,西至卫河,东至城关镇建设边界,建成区面积2341.61公顷,常住人口21.73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7.76平方米。

县城大体上由道口镇区、城关镇区、小铺集镇区和南部产业集聚区组成。

道口镇的解放路集中了县城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

老城区的景观相对较差,土地利用混乱,城中村分布较多,城区目前逐步向东发展,基本上已与城关镇区连接。

城关镇区和小铺集镇区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基本上还是大集镇风貌。

南部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推进较快,但自成体系的建设影响城市的协调发展。

2.滑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简介

(1)县城性质

县城性质:

滑县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农工贸协调发展的中等生态城市。

(2)规划期限

近期2005年至2010年,远期2011年至2020年。

(3)人口与用地规模

2005年县城现状人口15.5万人,规划2010年人口规模22万人,建设用地21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40万人,建设用地42平方公里。

(4)总体布局

城市发展方向:

两镇融合、适当东扩。

县城分区:

县城共分5个区,分别是道口区、中心区、城关区、城东区、城南区。

道口区:

主要是道口镇的管辖范围,北至道北路-北环路一线、东至人民大道、南至滑州大道、西至西堤路-调节渠-卫河一线,总面积为8.45平方公里。

中心区:

集中了县城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以及新建的居住区、商业区等设施。

北至北环路、东至滑兴路、南至滑州大道、西至人民大道,总面积为6.08平方公里。

城关区:

主要以原城关镇的管辖范围,北至北环路、东至城关河-文革渠一线,南至腾飞路-长江路一线,西至滑兴路,总面积7.43平方公里。

城东区:

主要集中了县城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部分发展用地。

北至北环路、东至东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至未来大道-腾飞路-文革河-城关河一线,总面积为11.04平方公里。

城南区:

主要集中了县城的高科技园区、规划住宅区等。

北至滑州大道、东至滑兴路-长江路-未来大道一线,南至南环路、西至西堤路,总面积为13.85平方公里。

功能分区:

主要分为经济产业区和公建生活服务区两大功能区。

经济产业区,利用滑县交通枢纽的优势,着重考虑长江路、南环路、北环路、腾飞路、东环路及未来大道在县城中的位置,结合县城的主导风向,规划了县城南部和东部的产业带。

从而在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走创新产业化道路,支撑滑县经济的腾飞。

工业园区:

规划充分考虑近期启动及远期的可持续发展,近期启动建设工业园区位于瑞昌路以北的区域,南部作为工业发展区。

物流园区:

多式联运是大宗物资运输的发展主要方向,而综合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物流基地是最好的地域组合形式;物流基地是进一步吸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县城区域地位的捷径,正在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区发展争夺的热点。

高科技产业园区:

位于华康路南侧,大宫河以东,南环路以北,滑兴路以西。

由于便利交通具有经济拉动作用,可充分利用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相对集中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

道口都市工业园区:

位于县城西北部沿卫河东岸依托现有工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规划道口都市工业园区。

公建生活服务区,利用卫河、大宫河、北环河、调节渠、城关干渠、道滑沟的开放空间资源,组织收放自如、张弛有序的空间序列。

形成城关风貌保护街区、商务会展中心区、道口商贸生活区、综合都市新区、休闲渡假区、政务文化教育综合区。

城关风貌保护街区:

依托明福寺的历史格局建设旅游文化设施,进行优化提升,打开面街景观,疏解老城压力,建立商业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的各类服务机构,为周边地区与县城服务,成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体现滑县传统特色的街区。

政务文化教育综合区:

政务文化教育新区的功能以政务、文化体育及教育培训娱乐设施为主体,并辅以居住及各类配套基础设施。

商务会展中心区:

作为县城中心区用地,按高标准建设,规划布局商务会展、办公金融等县城中心区功能。

道口商贸生活区:

改善道口商贸区的环境,使道口商贸区和生活区能够协调发展。

综合商贸区:

以路兴商、以路养商。

规划在未来大道与腾飞路、长江路交汇处建设综合商贸区,为县城及周围地区提供一个快速商贸流通的场所。

贸易流通区:

规划在县城西南规划全县以各种市场为主的贸易流通区,为全县以及地区的各种产品提供交易流通的场所。

休闲度假区:

位于中心区和城关区北部,紧邻森林公园及政务文化教育综合区,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景观并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业与服务业。

3.2005版县城总体规划实施分析

(1)县城发展方向分析

近几年来滑县基本上遵循了“两镇融合、适当东扩”的空间发展战略,按照规划布局逐步展开城市建设。

道口镇和城关镇融合发展,县城建设逐步向东推进,但规划的城东区基本上没有发展建设。

南部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较快,新区管委会、县人民医院、体育场馆、新区道路等建设对南部区域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发展的大框架基本形成。

从空间布局来看,2005年版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部工业区和目前的南部产业集聚区,使工业用地限制了城市生活居住用地向东和向南推进,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合理发展。

南部产业集聚区的快速推进,拉动了县城南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产业集聚区的自成体系发展,使新老城区未能实现联动发展。

(2)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分析

城区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5.5万人增长至2010年的21.73万人,与上轮总体规划预测的中期2010年22万人的规模大体吻合。

表1-12005版规划人口规模与现状比较表

指标

2005年现状

2005年版总体规划指标

2010现状

人口规模(万人)

15.50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21.73

15.50

22.00

40.00

资料来源:

《滑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总体上看,滑县县城近几年常住人口增长相对较慢,主要受以下2个方面影响:

一是滑县虽然地处豫北经济发展区内,但与周边县比较来看,距周边中心城市距离较远,面临边缘化危险;二是工业园区建设启动较晚,2008年以来才大规模启动了产业集聚区建设,经过2年多的发展,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

虽说发展速度较快,但从规模上看,对于滑县这个人口大县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其城镇发展的就业需要,工业发展起步晚也导致就业机会增长不多,影响城市人口集聚。

(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分析

表1-2将滑县县城2010年现状用地和2004年时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经过6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建设总用地由984.4公顷增加到2341.6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则由63.6平方米增长到107.76平方米,表明近年来县城发展空间扩展较快,已超越了2005年版规划近期确立的21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目标。

比较居住用地,可以看出居住用地拓展相对平稳,成规模开发的居住小区相比过去有很大增长;比较公共设施用地,可以看出公共设施发展也相对迅速,包括县医院新院、体育馆和温州商贸城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道路广场用地反映出近几年城区道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主要是县城南部的产业集聚区的道路建设推动较快;从工业用地可以看出近几年县城工业发展也比较快,主要是南部产业集聚区的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