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2670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

参考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参考)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考向解读】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高频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

中频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低频考点:

环境保护

【命题热点突破一】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网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

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例1.(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变式探究】(2015·海南高考)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 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依题意知,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故答案选B。

【答案】 B

【变式探究】

图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不会引起(  )

A.水华现象

B.a和b的数量增长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答案】 D

【命题热点突破二】借助图示考查能量流动

与能量流动有关的三个易错点

1.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的关键词:

(1)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2)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

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效率:

(1)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范围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

①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能量的比值。

②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③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3.确定食物网中的“最多”“最少”问题:

(1)低营养级“最少”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

需选择最短食物链和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

(2)低营养级“最多”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少”增重多少:

需选择最长食物链和最低能量传递效率10%。

例2.(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

(1)样方法S

(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因为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变式探究】(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B

【变式探究】

一科研小组对某人工鱼塘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能量单位:

J/cm2·a,除表中所列的消费者外,其他类型的消费者忽略不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生物

不同能量

生产者

植食鱼类

肉食鱼类

……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14.0

B

0.24

……

A

22.9

3.9

2.0

……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1

0.6

0.06

……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

2.0

5.0

……

储存的能量

70.0

9.0

5.2

……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A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D.不考虑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按照表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肉食鱼类增重M千克,需消耗生产者55M

【答案】 B

【命题热点突破三】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考查

1.忽略了“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这个重要关系式,在回答设问

(2)“甲图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时漏答a。

2.混淆g和h所表示的含义,把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即h误认为粪便量,造成设问

(2)第一个空易错答为h,或者把第二个空错答为“粪便”。

例3.(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变式探究】(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变式探究】

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生存有卷叶螟及其天敌—青蛙等生物,甲图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乙图表示卷叶螟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次级消费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①、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______内的能量。

(3)由甲图可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的能量。

(4)图乙中,e点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_;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之前。

(5)当看到卷叶螟明显减少时,青蛙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5)卷叶螟和青蛙为捕食关系,当看到卷叶螟明显减少时,青蛙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 

(1)青蛙 呼吸作用 

(2)a或g 遗体、残骸 (3)e/b ghi (4)K值(环境容纳量) c (5)信息传递

【命题热点突破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等知识的综合考查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辨析

(1)实例

①河流:

②森林:

(2)基础: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例4、(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5·山东高考)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高考真题解读】

1.(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

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

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答案】C

【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

【考点定位】生物与环境

2.(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

【答案】B

【考点定位】生产者

3.(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故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

4.(2016课标1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

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不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产生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所以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

16.(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考点定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7.(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质

(2)N、P(3)五点取样法各种害虫(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群密度调查

18.(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

(1)样方法S

(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

【答案】B

2、(2015·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

(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头/250km2=2.2头/km2;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头/250km2=2头/km2。

(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

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

(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

(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

3.(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4、(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流入下一营养级,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D错误。

【答案】D

5、(2015·安徽卷,29Ⅱ)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