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4596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docx

中建史复习资料剖析

一、填空题

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密檐式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楼阁式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重檐歇山)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22、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3、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

24、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26、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27、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

靠崖式、地坑窑、锢窑。

28、我国的四大石窟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三、填空题:

(每空1分,共15分)

(1)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2)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3)在清式建筑做法中,1椽径等于(1.5)斗口。

(4)晋祠圣母殿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

(5)清式石栏干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栏板)、(望柱)和(柱头)。

(6)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

在殿阁称(九脊顶),非殿阁称(厦两头)。

(7)清称为翘,宋称为(华栱)。

清称为十八斗,宋称为(交互斗)。

(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二、名词解释

平棊:

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遍施彩画的天花。

平闇:

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

和玺彩画:

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

闾里:

中国古代居民聚居地单位,春秋战国已形成,两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称里坊。

陵邑:

汉代为了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在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置了七座城市,称为陵邑,供从各地强制迁移来此的富豪之家居住。

间:

古代木构建筑由两榀屋架所围合的范围。

方上:

汉代对陵体之地上部分,即坟冢的称谓。

金厢斗底槽:

宋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

副阶周匝:

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

槫:

宋式构件,位于梁架顶端平行于屋脊的构件,承托着屋面。

偷心造:

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

扶脊木:

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

举架:

清式屋架折举的方式。

普拍枋:

宋式建筑位于柱顶和额枋上的水平构件,上置斗拱。

侧脚:

为使建筑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外檐柱在前后向内倾柱高10/1000,两山向内倾8/1000,角柱双向倾,此做法称之为侧脚。

台明:

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

庑殿顶:

即五脊顶或四坡顶,正脊两端各有两条直抵屋角的戗脊。

升起:

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步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

硬山顶:

双坡屋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

斗口:

①斗或升上放构件的槽口②清代模数单位。

材:

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度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

推山:

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收山:

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样式雷:

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

平座:

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栿、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

抱厦:

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殿宇在外突出的一间小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须弥座:

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

雀替:

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的承托梁枋的构件。

营造法原:

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著,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整理而成。

计成:

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

罩:

用于需要有一定分隔,又不完全隔死的室内空间的木装修隔断。

博风板:

悬山和歇山顶为保护挑出山墙的桁头而沿屋面坡度钉在桁头上的板件。

昂:

斗栱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

明堂:

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礼制建筑。

耍头:

顶层华栱或昂上与令栱垂直相交的构件。

插柱造:

楼阁式建筑,上层檐柱底部开十字口,插在平作斗栱内的做法

嫩戗发戗:

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

四、简答题

1、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2、

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3、

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

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

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的韵律。

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

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

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塔设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

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

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学特性。

4、

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

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前檐廊深两间,空间开阔,前檐廊柱采用盘龙柱,盘龙造型栩栩如生。

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柱间仅施一补间铺作,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上柱尤甚,使整作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

5、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6、

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

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图略。

7、

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

北京四合院:

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

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

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

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四川民居:

充分利用地形灵活布置建筑,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

布局上,主要房间仍有轴线,但左右房屋不一定对称,院落的形状也不拘一格。

房屋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墙面材料因地制宜,有砖、石、夯土、主板、竹笆等;建筑外墙多用白色,木构部分多为本色或黑色或枣红色,与高低起伏的灰色屋顶相配,形成朴素而多变的外观。

福建土楼:

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

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

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

中间建堂,共族人进行公共活动。

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8、

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

吕彦直

南京中山陵

广州中山纪念堂

杨廷宝

北京和平宾馆

王府井百货大楼

童寯

南京中山文华教育馆

董大酉

上海市政府大厦

9、

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利用地形,因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神墙”,四边设门,门外建角楼,陵前主神道向南延伸;遍植松柏,精神表意。

10、

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

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

密檐式塔:

河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单层塔: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代

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

金刚宝座塔:

北京大正觉寺塔,明代

11、

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玄奘塔,楼阁式塔,平面方形,五层。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砖石仿木,平面八边形,十一层,使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

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喇嘛塔,塔建于凸字形台基上,台上设亚字形须弥座二层,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断肥的塔身、塔脖子、十三天与金属宝盖。

北京大正觉寺塔,金刚宝座塔,它是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五座密檐方塔。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金刚宝座塔,基座较矮,仅二层,台上建一大四小喇嘛塔艺王座。

12、

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

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代。

结构技术成就:

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

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

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

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

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

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

13、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而且取材方便,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

14、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

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柱础矮平

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

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15、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

8-1:

9,清1:

10)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16、

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

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

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

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

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

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

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17、

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

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

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

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

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18、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水系规划合理

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19、

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嵩岳寺塔是密檐式塔,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的塔。

十五层,高40米。

底层转角用八边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

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

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

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突曲线,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良好配合,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20、

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有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城壕,城门之外有瓮城,上建敌楼和城楼,设防御用马面

布局开放,取消包围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取消宵禁

临街设店,聚行成街

更新建筑类型,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瓦肆。

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用以防火

四水贯都,对城市用水、漕运、排水有益。

21、

《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营造法式》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

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五、问答题(答案为要点,仅供参考)

1、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几次高潮,在何时?

①汉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到汉朝已经基本形成,确定了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木架结构。

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手法:

多用对称形式,加强纵向中轴线;以低矮的次要建筑烘托中央主体;多层楼阁式建筑以斗拱承托腰檐;在宫殿、陵墓外部使用阙,加强建筑群的隆重感。

斗拱已普遍使用,未定型化。

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顶最为普遍。

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都有了巨大进步。

②唐宋是中国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开始定型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都有了长足进步。

砖石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佛塔的建造。

园林兴盛

③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制砖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砖被广泛应用。

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缛。

在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

民间建筑的类型和数量较前加多,质量有所提高,民族建筑也有了发展。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新手法,留下若干优秀作品。

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

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

(举例说明)

地形条件:

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

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

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3.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

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

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

论述时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变化:

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取消了夜禁制度。

出现了夜市和自由形成的草市,都城内临街设店,一些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某些大寺观还附有园林、集市,成为市民活动场所之一。

②建筑艺术:

总体布局上加深了院落纵深发展的程度,建筑群体组合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建筑风格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修及装饰及色彩上,灿烂的琉璃瓦和精美的雕刻、彩画都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③建筑结构:

木构建筑结构开始简化,斗拱机能开始减弱;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便于估工备料、提高设计施工速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④建筑材料:

大量用砖(城墙、路面、砖塔、墓葬);琉璃砖瓦的生产、标准化和镶嵌方法都得到提高。

⑤书著:

出现了总结建筑建造经验的《木经》和《营造法式》两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献。

⑥园林兴盛。

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

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

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

总体布局:

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

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

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成就:

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

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

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

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

(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

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举例分析)

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

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②水处理方面:

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

④建筑处理方面:

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

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

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

唐:

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盆或莲瓣,形体较平矮。

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5米,柱比例粗矮。

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

立面多采用直棂窗,鸱吻造型简洁秀拔。

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

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

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加多。

门窗的样式逐步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

屋顶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

彩画和装饰都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

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

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揉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

斗拱结构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体风格沉重、拘禁但稳重、严谨。

一、画出下列各图:

(每题5分,共10分)

(1)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7页图5.3.2

(2)清式六架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