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5089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docx

第八讲基础教育改革

第八讲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系辞下》

 

古语云:

“变则通,通则久”,只有适应变化不断革新,才能够保持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同样如此,20世纪见证了教育改革的汹涌浪潮,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半叶,重视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更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

广西在20世纪30~40年代由知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主持的国民教育改革,结合中国、特别是广西“穷”省的实际,以创建国民教育体系、促进社会改革、振兴民族的目的,以教育大众化为方针、爱国教育为灵魂、生产教育为内容,以广西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大建设”为外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从倡导和实践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开始,进而发展国民中学教育,创立国民大学教育,促进了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今天我们已然迈进21世纪伟大征程,如何迎接基础教育新的挑战,必须对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走向有基本的了解。

第一节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一、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思潮——几个重要文献的解读

20世纪后半期以几个重要的文件为标志,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潮,这些思潮成为指导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引论》

1965年12月,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朗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

他认为,数百年来,个人的生活被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体化的教育组织。

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1970年,朗格朗集中阐述其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出版,这本书已被译成18种文字。

其中的有关主张己成为许多国家阐述和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依据,影响极为广泛。

朗格朗亦由此被誉为“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之一”。

终身教育理论、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它本身的历史渊源,而且有着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背景,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下半期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加剧,因此,普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智力。

但传统的教育体系不包括学前阶段,而这个阶段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时期;也不包括学生毕业后的成人教育,而这些现实的劳动力必须通过再教育才能跟上迅速发展和大量增加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朗格朗看到,传统教育体系的缺陷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暴露无遗。

他主张建立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来取而代之。

朗格朗认为,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以终身应付自如的观念已经过时。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发展和作为连续经验的结果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自我实现。

由此,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首先是组织适当的结构和方法帮助人在其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同时使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真正和充分地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

这也是终身教育的总的概念范畴。

他认为,终身教育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各方面。

1.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

因此,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关键时期,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可使人生的每个过渡时间都丰富充实并使之成为人生前进道路上的进步阶梯;而教育过程本身的生命力也来自与人生发展中的时间的这种积极联系。

2.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一和种非强制性的教育,有利于进行教育革新,从而为解决当代社会严重的代沟问题提供了合理的方法。

3.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其重点就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即所谓“学会学习”。

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方法,而是提倡动用多种方法,并注重吸收校外环境中形成的经验。

4.终身教育可通过扩大人们在学习、训练、专业进修和获得资格等方面的前景,扫除现有考试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的选拔制和社会资源与人材的浪费,抑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创造等障碍。

5.终身教育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它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校内外教育组成的统一的有机体。

因此,它要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进行一系列协调工作。

总之,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关于终身教育的实施原则,朗格朗提出了五条原则:

①要防止知识的陈腐化,砍保教育的连续性;②要使教育计划与教育方法同各自社会特有的、独立的目标相适应;③要在教育的一切阶段,面向着进化、变化和变革的生活,培养活生生的人;④要解除强加于教育的传统定义与制度的束缚,大规模地调动、利用一切训练手段信息和方法;③要在各种措施(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等)和教育目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朗格朗作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倡导者,其终身教育思想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这在传统教育普遍受到抨击的年代,为开辟教育理论的发展新思路和为各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起了良好的开端作用,同时也为终身教育本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特别是饱经战火创伤的国家带来的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不少国家政治和经济都濒于崩溃的边缘,“生存”问题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头等大问题。

教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1972年,以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由此提出了战后国际教育的新潮流——学会生存。

该报告公诸于世,立即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巨大反响和震动,报告中的许多建议和意见被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采纳,大部分观点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一个具有指导性质和广泛影响的纲领性教育文献,它标志着世界教育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学会生存》提出的背景、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看,它力图解决战后教育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问题,力图解决当代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所以,它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强调早期教育(以适应知识增长的需要);确定终身教育的地位(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它要求教育担负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这是《学会生存》教育思潮的基本宗旨。

《学会生存》的基本设想

第一个设想是要说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确是正当的。

这个设想是说,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在不同的政治选择和发展程度上,存在着一个国际共同体,这个国际共同体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他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动。

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虽然他们也有一些暂时的分歧和冲突。

第二个设想是对民主主义的信仰。

这意味着,一个人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自己未来的权利。

这样理解的民主主义的关键是教育——教育不仅是人人可事受的,而且它的目的和方法都是已经重新考虑过的。

第三个设想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帝和有创造性的理想象,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最后,第四个设想是,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三)《学会关心:

21世纪的教育》

《学会生存》一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解决了教育与物质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进步。

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学会生存》一书自身先天也存在着重大缺陷,它把注意力主要投向了教育与社会物质文明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国际上一些新的社会因素,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社会暴露出诸多弊端,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是不同于以前的新背景,这些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朋)的精神生活和道德面貌方面。

第一,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精神生活极度空虚。

第二,社会治安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日益严重。

第三,卖淫、色情、“性自由”泛滥成灾。

第四,家庭观念薄弱,人际关系冷漠。

上述情况表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这段时间内尽管在经济领域和物质生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却存在巨大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即

(1)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与精神文明相对薄弱的问题;

(2)社会的迅速进步与个人个性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3)学校智育与人的素质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4)严重的竞争对立和生态失衡的问题。

上述新情况、新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再次思考,“学会关心”—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出现了。

《学会关心:

21世纪的教育》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的主题。

它是21世纪教育所致力的目标,是继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学会生存”后,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与更新,它标志着世界教育的发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然,它也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针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相对薄弱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新构想。

《学会关心》认为,在教育哲学观上,21世纪的教育需要强调一种全球合作精神,这种精神需要发展各种更有关心特征的文化成果。

在学习观上,21世纪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并学会合作”;在社会观上,21世纪的教育要强调“全球合作”精神,倡导“国际合作”和“国际文化”,唤起人们关心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推进全球社会的发展。

第二,针对社会的进步与个人个性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学会关心》建议推行一种进行以下重点转移的新的教育体系,即“从促进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促进教育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促进竞争转变到促进合作;从狭隘的民族观点和忠诚转变为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到强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

第三,针对智育与德育脱节问题,《学会关心》提出以下建议:

重新提出教育为全体人而不是只为部分人的目标;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护照”,这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强调自知、自尊和信心,以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促进发展人际关系,支持年轻人发展与他人联系的能力。

第四,针对严重的竞争和高度的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学会关心》号召“向一个全球社会推进”,并提出“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地球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问题取得的进展不应该以牺牲其他物种为代价”。

总之,“学会关心”力图弥补“学会生存”的缺陷,试图解决二战后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及生态危机,改善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环境,同时努力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生活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这可以说是“学会关心”的根本宗旨。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体现了二战后国际教育发展的宏观脉络,体现了二战后国际教育战略重心的转移。

当然,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并不意味着后者对前者的替代,并不意味着只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

相反,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表明了人类对社会、教育与自身认识的完善和深化。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既是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也是促进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

“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是二战后相继出现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是二战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航标。

它们既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潮流,又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教育潮流;既是二战后教育发展的总结,又是21世纪教育理论的先导。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

(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50周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了一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其中《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内容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以当时欧盟主席雅克·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亦称德洛尔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世界教育的考察、在迎接新世纪的社会变迁中对教育的未来进行总体性思考的一部经典之作,堪称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

德洛尔报告着眼未来的大目标,从全球范围内透视教育问题,视野广阔,并且针对当代发展,指出了对教育的要求和预测,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另一个突出方面在于它的超前性,它试图回答21世纪将遇到的挑战和应当遵循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教育社会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德洛尔报告见解独特而深刻,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

1.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德洛尔报告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进行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

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大支柱”的思想是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提炼出的未来社会的最基本要求,高度概括且内涵深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将有不同的新的含义,它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本质的认识。

据悉,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均以此为参照,全力推进各自的教育改革,可以说这种理论的提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正确选择,它回答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而学习的关键是掌握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一精神与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并可以互补互进。

2.深刻阐述了终身教育观

德洛尔报告中对终身教育的论述是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尤其是“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这一定义,表达了人类社会对这一现代现象的客观规律的最深刻的理性认识。

并且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它提出“应重新思考和扩大‘终身教育’这一观点的内涵”,提出了“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的科学论断。

在崇尚终身教育的新世纪,“文凭”不再是“一纸定终身”,而是认可能够获得新鲜知识,在革新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至少能够适应变革的一种潜力。

人只有掌握“学术的”、“职业性的”、“事业心和开拓性”的三张证书,才能适应和通行于现代社会。

可以说,德洛尔报告关于终身教育的论述是对《学会生存》的突破与发展。

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览

(一)美国

1.加强品德教育

从2000年以来,更加重视品德教育。

鉴于美国社会青少年和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增长,美国国家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其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六大支柱,即:

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公德。

为此,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

政府大力支持:

增加拨款,设奖,制定法规,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对政府官员、校长和家长的培训等;建立青少年品德教育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提供有效的网络咨询服务;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维护良好道德准则;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多样化,等等。

美国队青少年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

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重视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克服过去崇拜孤胆英雄的传统理念;教师、家长、大学、工商界等社会各界都应关心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建立有效咨询网络,共享教育资源。

2.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1997年以来,政府积极推动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州政府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为主要标志的提高全国教育水平的运动。

主要内容和措施是:

(1)由州政府制定统一教学大纲,严格教育标准,改变教与学由学校放任自流的现象。

(2)州政府组织统一考试:

考试增加内容,提高难度。

(3)制定明确的学业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勤奋学习:

改变传统的自动升级制度,考试合格才能升级。

优秀学生上好的大学,并可获奖学金。

(4)提高教师质量,奖励优秀教师:

1997年只有40%的中小学教师合格,要加强培训。

制定优秀教师标准并发证书。

(5)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基础教育改革:

成立百万人的义务辅导大军,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动员军队志愿人员和大学生参加义务辅导活动。

(6)给改革以充足的经费支持:

联邦政府增加教育经费预算。

3.大力推广“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意欲通过办“特许学校”,增强公立学校办学的活力。

政府法律规定,“特许学校”属公立学校性质,可享受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

与普通公立学校不同的是,管理上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采用私营企业管理模式,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

具体做法是:

学校要与地方政府签订有效合同,按合同的具体要求履行职责。

“特许学校”除必须履行各州政府制定的安全、卫生条例以外,不再受各级政府其他教育条例的限制。

可自行任命校长、聘请教师、使用经费、设置课程等,享有充分自主权。

学校还可以向私人、企业、社会团体筹款,并允许他们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最高管理机构为“学术政策委员会”,由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组成,其职责是决定学校办学方向、校长任免、教师招聘、课程设置等。

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依据与政府签订的合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州政府统一组织的考试。

若未能达到要求,地方政府有权终止合同,甚至关闭学校。

“特许学校”主要有四类:

新建立的商业、技术学校,原公立学校改建的学校,特殊(残疾学生)教育学校和“示范学校”(教改基地)。

4.开办“专门学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高智商的高中生开办专门学校。

专门学校得到政府的较多经费,课程重点在数理,兼顾文史。

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深度一般为大学低年级水平,一些选修课达到大学高年级水平。

授课方式为小班授课为主,教学人员学历水平较高,大多为博士。

特许学校的毕业生成为名牌大学的抢手货,许多大学许以高额奖学金。

(二)澳大利亚

1993年7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启动“未来学校”计划。

这是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

1.主要目的:

将责任、权利、义务下放到学校,增强公立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

2.学校章程:

每所“未来学校”都必须拟订学校章程。

章程由学校董事会同社区协商后制定,使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能适合学生和社区发展的要求。

学校董事会与州政府教育部,学校与社区之间要签订为期三年的协议,内容包括:

三年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重点,教职员工和学生行为准则,财务预算,评估等。

3.学校董事会:

每个“未来学校”必须成立董事会,由校长、教师、家长及社区代表组成。

董事会的主要任务是:

拟订学校章程;制定办学政策,推选校长,聘用非教学员工,确定学生行为准则,向社区和州教育部汇报;参与学校经费预算,负责学校建设和环保。

4.学校校长:

校长是学校的教育行政领导。

负责学校一切行政决策事务。

校长由董事会推选,与州教育部签订合同。

任期)年,可以延聘。

校长有权聘用和解雇教员,并有权根据教职员工的工作业绩,决定工资待遇和晋级等。

5.经费预算:

州政府实行“学校总预算”制度,将年度办学经费一次性拨到学校。

总预算主要根据在校学生数而定,也参考其他因素,如:

学校所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专长学生、尖子学生等。

校长可根据本校发展需要,经商董事会后,支配费用。

(三)法国

1995年9月,法国政府总理和教育部长决定成立“学校思考委员会”。

1996年6月,该委员会向政府总理提交了题为《为了学校》的最终报告,对法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其中,涉及基础教育的主要是:

1.使所有的法国人掌握最起码的知识:

能进行法语阅读、书写和能正确自如地讲话,能够计算、识别平面与立体图形,掌握比例和数量序列,能够在直接环境中确切把握时间和空间概念。

学会观察有生命的实体,组合和操作简单机器;锻炼身体,开发其感受艺术的能力;具有民主制度所需的价值观和实际行为。

2.消除过早的学业失败:

加强对有困难家庭子女的学前教育,改善教学方法,避免过早的学业失败。

3.简化教学大纲:

改变初中现行的单科教学方式,将若干学科合并为一个综合学科,由一个教师任课,使用一本教材。

4.调整小学作息时间:

课时相对减少,每周课时和全年课时的安排要更合理。

5.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

为初中学生编写人手一册的“个人计划手册”,伴随全部学习过程。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通报职业信息,加强专业方向指导。

6.实现职业文凭的多重价值:

将现行的职业文凭合并,减少种类。

7.根据教师的多重作用培训初中教师:

按照初中新课时制度和多科课程的要求,开展双文凭培训和交替制培训。

8.提高中小学校长的地位:

他们应受到更好的培训,同时在学校资金管理、教师评估、课程安排等方面,具有更大权限,其工资待遇也应有所提高。

9.加强学业指导工作:

10年内学业指导顾问的总人数增加2倍,使每所中学有1名专职顾问。

(四)英国

20世纪末以来,英国在教育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两项:

1.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政府规定,公立重点文法学校的毕业生,必须有90%的学生,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科目中,至少有五门课程得到最高层次的成绩。

英国设有教育标准局,负责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督导评估。

2、加强特色学校:

这类学校是具有专业教育性质的学校,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侧重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如:

技术、语言、体育、艺术等。

(五)韩国

韩国根据《教育基本法》,于2000年制定了《韩国英才教育振兴法》。

其宗旨是:

早期发掘卓越人才,开发其潜力,实现其自我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英才和英才教育的含义:

所谓英才,是指具有非凡才能,为开发其潜力,需要特殊教育的人才;所谓英才教育,是指以英才为对象而实施的符合其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方法。

2.设立英才教育机构:

包括英才学校、英才班、英才教育院和英才教育研究院。

英才学校、英才班和英才教育院的设立、设置标准及运营方法等有关事项,由总统决定。

英才学校:

为实施英才教育而设立、运营的高中以下的学校。

英才班:

为实施英才教育而运营的高中以下的各学校的班级。

英才教育院:

为实施英才教育在大学设立和运营的附属机关。

英才教育研究院:

为有效实施英才教育而设立的各种研究开发及执行支援业务的机构。

3.为实施英才教育,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

制定各种综合计划;改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开发、补充教育器材;任用教育负责人员;提供和增加教育经费;制定其他有关政策。

4.建立英才教育的专门领导(指导)机关:

在教育部设立中央英才教育委员会,在各市、道教育厅设立市(道)英才教育委员会。

5.英才教育对象选拔的条件:

高中以下的在校生,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超越才能和优秀潜力,符合英才教育判别标准者,可被选拔为英才教育对象:

普通技能;对学问的特殊兴趣;创造性的思考能力;艺术才能;身体才能;其他各种才能。

(六)日本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一直倡导“宽松教育”,反对知识技能的“灌输式”教育,反对使学生负担过重。

据此修订了教育课程标准,发布了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并决定从2002年开始在初中实施,2003年开始在高中实施。

主要内容如下:

1.“宽松教育”的目的:

是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