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6901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x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

第一篇货币、信用与经济

第一章货币与经济

第一节货币的定义

理论定义:

在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支付以与债务的偿还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实证定义:

根据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货币流动性的差异来划分货币层次。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是指货币能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

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作为价值的储藏是储存超越时间的购买力。

支付手段:

在商品赊销和预付贷款时,商品的让渡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分离,货币便充当延期支付的手段。

第三节货币形式的演变

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货币依次经历过:

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与电子货币五种形式。

第四节货币制度

定义:

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内容:

1.规定本币的材料与货币单位。

2.规定本币和辅币的发行和流通。

3.规定发行的准备。

4.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与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

一、信用的定义

信用是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

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

1.商业信用:

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款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

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贴现等方式,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3.国家信用:

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4.消费信用:

工商企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5.国际信用:

是指国际间的借贷关系。

第二节信用工具

一、短期性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票据和国库券。

(一)票据行为——以承担票据债务为目的所做的必要的行为。

1.背书(Endorsement)

2.承兑(Acceptance)

3.票据的贴现(Discount)

(二)票据的种类

1.支票(Check)

2.本票(PromissoryNote)

3.汇票(BillofExchange或Draft)

二、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和股票。

(一)债券的定义:

债券是持有人可以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和到期收回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1.债券的种类:

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与金融债券

2.债券的价格:

债券的发行价格与交易价格的计算。

(二)股票

1.股票的定义:

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相应权益的所有权凭证。

2.股票的分类:

股票按股东的权利划分为:

普通股和优先股

3.股票的价格决定模型:

威廉斯估价模型:

零增长模型:

戈登增长模型:

 

第二篇金融市场

第一章金融市场概论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所谓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或机制。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沟通、传导、分配。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按融资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第二章证券市场

一、证券市场的参与者:

主体(筹资者、投资者)、中介人以与管理者。

二、证券的发行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的概念以与证券发行的方式。

三、证券交易市场:

证券交易市场概述、证券交易市场的构成、证券交易的程序以与证券上市的意义。

第三章证券的交易方式

一、现货交易:

是指买卖双方按一定的价格成交,并且立即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

现货交易的特点是交割必须在成交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二、保证金交易:

也称垫头交易,它是投资者在资金不足,又想获得较高投资收益时,采取缴纳一部分现款,其余款项由经纪商贷款解决,买进股票的交易方式。

三、远期交易:

是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事先确定的价格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四、金融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买卖一定数量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并按合约规定的价格、数量,在约定的未来某一特定日期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五、金融期权交易:

期权又称选择权合约,是指合约的购买者拥有的一种权利,即期权的购买者在合约的有效期内按合约规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的合约。

第四章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与汇率

1.外汇市场是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的市场。

2.外汇从静态意义看,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从动态意义上看,外汇是不同国家的货币进行交易的行为,借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3.汇率是指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二、汇率的决定

1.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汇率的长期变动由这两个国家的相对价格水平所决定。

实际上,其他因素如:

一国进出口需求、生产率、利率、关税与限额等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综合购买力也影响汇率的升降。

2.短期里,汇率由利率平价条件所决定,这一条件是本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等于外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

即本币利率等于外币利率减本币的预期升值率或者加上外币的预期升值率。

3.任何改变本币和外币存款预期回报率的因素,都将导致汇率的变动。

这些因素包括:

本币和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未来汇率预期的变动;影响长期汇率从而影响未来汇率预期诸因素的变动;货币供给的变动导致汇率过调,使汇率在短期中变动的幅度大于长期中的幅度。

第三篇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

第一章金融中介机构

第一节金融中介机构的经济分析

一、交易成本:

从事金融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二、信息不对称:

金融交易中,市场的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信息。

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道德风险——发生在交易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第二节金融中介的构成

一、存款金融机构:

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与信用协会。

二、契约性储蓄机构:

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和灾难保险公司以与养老基金和政府退休基金。

三、投资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公司、互助基金以与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第二章商业银行概论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

充当货币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

支付中介职能:

充当客户之间货币结算和收付等业务的中介人

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在其吸收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出新的存款,即派生存款的过程。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存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银行控股公司制以与连锁银行制。

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内容

现代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地说只有三类业务: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第三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存款理论、购买理论、销售理论。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方法:

资金库法(资金合用方法)以与资金分配法。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方法:

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以与综合性负债管理。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资金缺口管理方法。

 

第四篇中央银行与其运作

第一章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的政府管理机关。

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为: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一中央银行制;复合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以与跨国中央银行制。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其操作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为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与远期中介目标(中间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与其运用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它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与公开市场业务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它中央包括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贷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有直接信用控制(主要包括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额以与流动性比率)和间接信用控制(主要包括道义劝说、金融检查以与公开宣传)。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可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概括为四条主要途径: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信用供应可能性效应和预期效应。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内在时滞(主要包括识别时滞、行动时滞)和外在时滞(主要包括中期时滞、决策时滞、作用时滞)。

二、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

 

第五篇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第一章金融创新

第一节金融创新的含义和内容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二、金融创新的内容

1.为逃避金融管制和竞争资金来源的创新

主要有:

可转让大面额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XX、自动转帐服务XX、货币市场利率连动存款单以与货币市场存款XX。

2.为防X风险的创新

主要有:

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利率掉换以与金融资产证券化。

3.为迎合公众理财需要的创新

主要有: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与现金管理XX。

第二节金融创新的理论流派

一、“技术推进”论

新技术的出现与其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二、“货币促进”论

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所引致。

三、“财富增长”论

格林包姆和海沃德在研究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时,提出财富增长是决定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理论。

财富增加—→人们要求避免风险的愿望增加—→促使金融业发展,金融资产日益增加。

四、“约束诱导”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五、“制度改革”论

这一学派以诺斯、戴维斯等人为代表,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视金融创新。

六、“规避管制”论

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

七、“交易成本”论

该理论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力。

第三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诱发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使金融管制更加完善。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

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金融创新产生了金融管制的松动效应,出现了金融自由化。

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又为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第四节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

1.金融创新使货币定义与其计量的难度增大;

2.金融创新使货币乘数增大。

二、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

1.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结构改变;

2.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下降;

3.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金融创新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1.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的控制能力。

2.金融业务创新导致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同质化,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

3.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功效发生变化。

第二章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风险的含义和测量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具有极大的社会扩散性。

金融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风险的测量

第二节金融监管理论

一、市场退出的社会成本

二、信息不对称性对客户的损害

第三节金融监管的一般内容

一、市场准入和退出

二、审定金融的业务X围

三、金融机构经常实施市场检查,监视和测度金融机构的风险状态和程度

四、重视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挽救

第四节金融监管理的重点

一、以直接管制为主阶段

二、以控制资本充足率为主的阶段

三、对风险全面管理的阶段

 

第六篇货币金融理论

第一章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化决定物价水平变化的理论。

一、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于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创立了现金交易说,并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

二、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创立了剑桥方程式:

M=KPY

第二节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题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货币与利息一起构成解释充分就业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货币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定律”(TheSquareRootFormula),这一定律也称为鲍莫尔模型:

二、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于1958年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

用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重新解释“流动性偏好”理论,把资产选择理论(又称风险——收益分析法)运用到货币理论中,同样反映了利率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呈反向变化关系。

第四节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主题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通胀问题。

弗里德曼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货币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二章货币供应理论

货币供应理论是研究货币供应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以与如何决定的理论。

主要掌握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

第三章利率理论

第一节利率与其种类

一、什么是利率:

利率是指占用资金所付的代价,或者是放弃使用资金所得的补偿。

二、利率的种类

1、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随物价水平预期变化而调整。

2、单利与复利

所谓单利计算法是指只以本金作为计算利息的基数:

所谓复利计算法是指以本金和累计利息之和作为计算利息的基数:

第二节利率理论

一、古典利典理论:

利息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利息由货币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均衡所决定。

三、可贷资金的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

四、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经济学家希克斯于1937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凯恩斯与古典学派》,首创著名的IS—LM模型,后经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加以说明和解释,从而建立了一种使利率与收入在储蓄和投资、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同时决定的利率理论。

第三节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对期限相同的债券而言,不同种类债券利率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违约风险;2.流动性风险;3.所得税因素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影响债券利率的另一因素是它的期限,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待遇的债券,其利率由于离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不同可能有不同。

有三种期限结构理论对期限不同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解释:

1、预期假说理论

认为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日之前人们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

2、市场分割理论

将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视为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市场。

各种期限债券的利率由该种债券的供求所决定,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投资者对一种期限的债券具有强烈的偏好。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该种债券到期之前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随供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第四章通货膨胀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度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

二、通货膨胀的测度

测度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一般有三个:

1.消费物价指数,该指数是根据家庭消费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物价指数。

2.批发物价指数,该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故又称为生产者物价指数。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物价的普遍上升。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利润以与利息)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是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导致的。

四、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促进论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

二、促退论

“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损害经济的增长。

三、中性论

“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主要包括: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

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

运用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有以下几种方式:

1.增加税收;2.削减财政支出,以平衡预算、消除财政赤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3.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要是从需求方面来抑制通货膨胀的。

三、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的增加。

其形式有如下几种:

1.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

2.强制性措施,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硬性规定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冻结在某一既定水平上;

3.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的增长。

四、收入指数化政策

收入指数化政策一般被当作是一种适应性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所谓收入指数化就是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与其他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做出调整,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并减弱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

五、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它主要是通过改善劳工市场的运行,消除劳工市场的不完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克服结构性的失业,以谋求降低与任何一定的通货膨胀率联系在一起的失业率。

六、对外经济政策

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并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制度;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

七、其他政策

除以上政策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如:

(一)增加有效供给,即供给政策

其主要措施有:

1.减税;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二)反托拉斯和反垄断行为

(三)实行币制改革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西方货币银行学》(增订本),李崇淮黄宪江春主编,中国金融,1998年版

参考教材:

《货币金融学》,米什金著,中国人民大学,第四版

考核方式

笔试

 

大纲制定者:

经济学院王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