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7324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docx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仅供参考

第一章

1.人口:

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2.人力资源:

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

人力资源也就是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那部分人口的总体。

3.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以具有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现象与人力资源现象的研究,揭示人口现象和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4.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

⑴.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具有阶级性

⑵.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具有实践性

5.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⑴.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⑵.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6.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类型:

⑴.一般规律:

即一切社会形态及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

⑵.特殊规律:

即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规律。

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是互为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章选择题(课后练习)

一、单选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一门:

社会科学。

2.人口与人力资源问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

社会问题。

3.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基础科学是:

经济科学。

4.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是:

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

6.特殊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是一般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特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特殊形态。

7.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8.学习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根本方法是:

联系和发展的方法。

二、多选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

⑴.以经济科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⑵.以具有极其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为研究对象;⑶.揭示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是:

阶级性与实践性。

3.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主要取决于如下方面:

⑴.对规律的认知程度;⑵.阶级背景

4.人口与人力资源的一般规律有:

⑴.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规律;⑵.人口再生产及其类型转变的规律;⑶.人口素质与构成趋向进步和优化的规律;⑷.人口分布于迁移的基本规律;⑸.劳动人口职业构成变动的规律

5.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⑴.联系和发展的方法⑵.科学的抽象方法

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⑷.继承与借鉴相统一的方法

名词解释:

1.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

人口与人力资源是指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人力资源的名词解释在上面已经有)

第二章

1.人口的真实内涵,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⑴.人口具有双重属性⑵.人口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⑶.人口的社会属性

2.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

⑴.两者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⑵.两者个体间的关系不同

⑶.两者的生活的环境不同⑷.两者决定性的因素不同

3.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口是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⑵.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⑶.人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

4.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

5.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1.构成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

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2.两个级数的论断。

在不限制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比人口增长要慢得多。

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

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①.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抑制);③.抑制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6.“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⑴.“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

(“两种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⑵.“两种生产”的各自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口的生产和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影响,它促进或者迟缓社会的发展.)

3.“两种生产”的各自特点。

4.“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

“两种生产”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章选择题(课后练习)

一、单选

1.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

社会属性。

2.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是:

生物属性。

3.人口的本质是:

一种社会现象。

4.动物的个体互相关系是:

纯粹生物性的关系。

5.古猿人从动物脱离出来产生人类的标志:

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6.人类增殖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

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

7.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

基础。

8.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是自然界的:

支配者。

9.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

劳动者。

10.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

一定数量的人口。

1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

物质前提。

12.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

有时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

1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最核心的内容是:

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14.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

决定性作用。

15.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6.人类自身生产特点是:

生产者、消费者与生育者的统一。

17.“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是:

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18.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种生产”互相适应是通过:

计划调整而实现。

二、多选

1.人口是:

⑴.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⑵.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⑶.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⑷.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⑸.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属于人口的社会属性的是:

⑴.社会组织;⑵.社会文化;⑶.与他人建立联系

3.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共同点:

⑴.都是由自然界提供食物、住所等生存条件⑵.都是群体生活,都存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⑶.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4.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在于:

⑴.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积极地、主动地改造自然⑵.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制度⑶.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⑷.决定因素主要是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

5.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⑴.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⑵.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⑶.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费者⑷.决定着物质资料的生产⑸.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⑴.有时促进社会的发展⑵.有时延缓社会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两者生产“理论是:

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⑵.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⑷.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基本观点⑸.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8.“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⑴.相互依存⑵.相互渗透⑶.相互制约⑷.相互影响

9.“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1.社会劳动者人数增长与社会生产资料数量增长之间的比例

2.社会总人口的增长与社会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比例

3.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城速度之间的比例

4.人口质量的提高速度与人口投资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

第三章

一、世界人口的自然构成

(1)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中的少年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青壮年组人口以及老年组人口比重逐渐升。

(2)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受不同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年轻型人口:

少年人口比重在40%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5%以下,老少比例在15%以下者。

成年型人口:

少年人口比重在30%~40%,老年人口比重在5%~10%,老少比例在15%~30%。

老年型人口:

少年人口比重在30%以下,老年人口比重在10%以下,老少比例在30%以上。

二、旧中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高出生率的原因

(1)经济原因

(2)旧伦理观念的影响(3)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

(4)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

2、人口高死亡的原因

(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

(2)贫穷困苦和繁重的劳动折磨

(3)灾荒和疾病(4)溺女婴风气盛行

三、人口结构的含义

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的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四、人口结构的分类(37页)

人口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的地域结构—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划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

—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的产业结构

—劳动力资源结构

—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

—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在业人口的科学技术等级结构

—人口的非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

—人口的婚姻状况结构

—人口的家庭状况结构

—人口的阶级结构

—人口的民族结构

—人口的宗教结构

五、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比西方国家晚,但是它的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

(2)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

(3)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所有的现象,也就是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

第三章选择题(课后练习)

一、单选

1、人口范畴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2、据不完全估计,公元前全球人口不超过2000万人

3、联合国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确定世界“60亿人口日”的时间为1999年10月12日

4、当前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是,发达国家老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5、少年人口比重在40%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5%以下、老少比重在15%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6、少年人口比重在30%~40%,老年人口比重在5%~10%,老少比重在15%~30%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7、少年人口比重在30%以下,老年人口比重在10%以上,老少比重在3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8、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一般而言,在低年组中通常是男多于女

9、目前世界上约有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10、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全世界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近80%

1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人类居住有文物可查的历史有4000年之久

12、中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已达到相当规模,据史书记载,在公元2年就有近6000万人口的规模,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6分之1

13、从总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口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总是不断增加

14、旧中国溺女婴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的旧伦理观念的影响

15、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为12.6亿人

16、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称为人口的性别比

17、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根据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

18、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关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多选

1、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条件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旧中国人口高出生率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经济原因、旧伦理观念的影响、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教育事业的落后、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

3、旧中国人口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有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贫穷困苦和繁重的劳动折磨、灾荒和疾病、溺女婴风气盛行

4、旧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是城市失业现象极其严重、亿万农民贫困破产、人口再生产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处于停滞乃至减少的状态

5、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是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人口性别比偏高,男性多于女性、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6、一般来说,人口结构按照其结构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分为的大类是自然结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

7、下列属于人口的非经济社会结构的是文化程度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

8、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必须具备的前提是农业要能够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剩余粮食、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

9、从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人口城镇化模式可划分为同心圆辐射模式、扇形扩展模式、多核心板块对接模式、带状联结模式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包括内力自生型、中心辐射型、资源基地生长型、政经中心扩展型

名词解释:

人口自然增长:

出生于死亡是人口自然变动的两个基本因素,两者之差便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结构:

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的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或者说,它是人口总体内部依据本身具有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关系

人口自然结构:

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属性的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人口地域结构:

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它既有反映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一面,又有反映其社会经济环境特征的一面。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城乡结构

人口社会结构:

是根据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人口的社会属性的各种质的规定性,是按一定的经济特征或社会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

人口产业结构:

是指在业人口按三次产业划分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态;严格来说,它是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

人口文化结构:

是指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形成的比例关系与结合状态。

因而人口文化结构实际上就是人口文化程度结构,更确切地说是人口教育程度结构

人口城镇化:

是指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增长所形成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更严格的说,它是指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地区的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四章

六、人口城镇化的客观趋势(论述)46页

人口城镇化、又称人口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增长所形成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城镇化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集聚和居住在城镇,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脱离农村而转向城镇。

2、在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的同时,城镇数量随着增加并逐渐形成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

3、随着非农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绝对多数,城镇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心,对乡村地区以至全国产生日益强大的影响。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一是农业要能够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剩余粮食,以满足非农业劳动部门人口的需要;二是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从事非农业部门的劳动。

这两个前提的关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七、人口的自然变动

是指由出生与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以及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

八、TFR

TFR指标所表示的是:

育龄妇女如果按计算年度各年龄组妇女生育水平度过其一生的生育过程,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当总和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通常指TFR=2.1个孩子)时,表示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采取简单再生产模式;当总和生育率高于更替水平(TFR>2.1)时,人口再生产规模趋向扩大,采取扩大再生产模式;而当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TFR<2.1)时,人口再生产规模趋向缩减,采取缩减再生产模式。

九、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人口自然增长有着重大影响

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婴儿死亡率较高,净增的新生人口就较少,从而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比较缓慢,反之情况就反过来。

其次,一般来讲,死亡对出生可以产生“反馈”作用。

最后,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长短。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含义:

假定一个人按某一分年龄死亡率度过其生命的全过程,在活到某一年龄时,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

十、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

1、高高低人口自然增长模型2、高低高人口自然增长型

3、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十一、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可能论述)

1、政策因素2、婚姻因素

3、文化因素(可能单独出题)4、社会经济因素(可能单独出题)

第四章选择题(课后练习)

一、单选

1、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是人口自然变动

2、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就称为人口出生率

3、国际上通用的育龄妇女的年龄界限为15~49岁

4、如果总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死亡人口增长速度,即使死亡人口数量增加了,人口死亡率也有可能下降

5、能反映社会经济是否发达、医疗卫生和文化水平高低、生活质量好差的具有标志性的死亡率是婴儿死亡率

6、造成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疾病

7、母亲文化水平与婴儿死亡率成负相关关系

8、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于死亡两个相反的运动过程的综合表现

9、人口的低出生、低死亡,必然是低自然增长

10、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直接要素是出生与死亡

11、新中国成立起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属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型

12、人口规律在本质上属于社会规律

13、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是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14、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二、多选

1、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制约和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的社会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

2、人口出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多少、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高低、育龄妇女数量多而生育水平低、育龄妇女数量少而生育水平高

3、下列属于特殊死亡率的是性别死亡率、年龄死亡率、职业死亡率、民族死亡率

4、较高的婴儿死亡率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比较缓慢、伴随着高婴儿出生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5、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医疗卫生条件、婚姻关系、文化教育水平

6、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间接因素主要有国家对生育的政策是鼓励还是限制、婚姻的年龄和稳定程度、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7、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是两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特殊规律是以一般规律的存在为条件的

8、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名词解释

人口自然变动:

是指由出生与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以及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它对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人口出生率:

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来表示

生育率:

通常是指一定时期生育婴儿数和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的人口统计指标

总和生育率:

育龄妇女如果按计算年度各年龄组妇女生育水平度过其一生的生育过程,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人口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里(通常为一年)死亡人口数和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比来表示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假定一个人按某一分年龄死亡率度过其生命的全过程,在活到某一年龄时,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

一般的情况是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进行比较分析

人口规律:

是指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第五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

(一)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与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在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前提

2.人是社会化的主体,它只能生活在有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关系中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的社会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变化,归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4.人口发展受一定的人口规律支配

(三)人口的发展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1.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2.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导;3.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统一

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论述)

(一)社会经济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社会行为。

(二)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成反比关系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活质量指标越高,出生率和死亡率就越低,人口自然增产率也越低。

(三)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1.人口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分布

2.人口迁移变动同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获得生活资料的难易程度和方式有关

3.人口流动的流向和流量,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经济

(四)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1.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与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

2.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取决于社会经济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是人口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最重要的原因

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简或论)

(一)人口(劳动力人口)对生产的影响

(二)人口对收入分配、资金积累和投资的影响

(三)人口对交换、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影响

人口质量主要包括:

(多选或名释)

1.身体素质。

是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大脑的机能状况。

2.科学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一个国家居民平均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思想道德素质。

是指人口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实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社会化程度等。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第五章选择题(课后练习)

一、单选

1.下列观点不符合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辩证关系的是:

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决定人口存在和增殖的基础是:

社会经济条件

3.下面观点不符合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作用的是:

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对立

4.在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中,最为关键的条件是:

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5.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的关系是:

反比关系

6.人口的生育率、死亡率与人口的经济地位、收入和生活水平呈现的关系是:

负相关关系

7.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起着决定性影响,下列不属于此观点的是:

人口社会结构变动一般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动

8.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口数量成:

负相关变动

9.下列各项指标不属于狭义人口质量衡量指标的是:

人口生育率

二、多选

1.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人口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存在;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人口规律必然要体现特定的社会关系

2.下列各项观点符合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的有:

社会经济对人口自然变动起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分布决定了人口分布及其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对人口的社会结构变动有决定性影响

3.下列各项观点,对人口发展对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