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7342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docx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近年中国通货膨胀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采用偏向经济高增长发展模式框架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组合,但部分通胀因素被压抑着。

由于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存在以及外贸汇率政策的改革完善延迟而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

尽管政府采取了回收流动性和行政干预手段,但存在回收流动性过于犹豫利率调整迟缓行政干预扭曲等问题,治理的长期效果不显著。

未来中国通胀治理的方向应该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超发;流动性;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货币超发、需求拉动、成本拉动、结构性通胀、通胀螺旋等。

具体到我国又是如何呢?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物价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势头,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定程度压力和负面的影响。

虽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究其根源在哪里?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超发。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出台。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和扩张新增信贷规模等,直接的

结果是M2(货币和准货币)供给高速增长。

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刺

激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由于信贷对物价影响的滞后期长于对GDP

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回暖的同时,经济还处于低通胀。

中国经济在

保持了一年左右低通胀、高增长良好表现之后,物价指数开始走高,

中央银行也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但不包括对新增信贷的控制,

使得M2增速仍然较高。

当前,货币政策的物价影响开始显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3月和4月的CPI分别同比上涨

5.4%和5.3%,抑制通胀和稳定通胀预期成为了中央银行主要目标。

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主要还是围绕流动性过剩展开,无论是证明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还是通过货币扩张所暴露的市场缺陷,致使通胀无法被市场吸收,都表明中央银行货币超发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

2.需求拉动。

实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开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的粗放性使用,致使潜在经济增长率已从8%增至11%;从2004年开始,随着中国对外出口的增长和投资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总供给缺口阶段,表现出较大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压力。

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1995-1999年,在投资水平增速持续下滑的过程中,通胀水平也出现了持续的下跌,2003-200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5.79%,比GDP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如此高速的投资增长也导致2006年起通胀压力加大。

具体来看,在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外汇储备地不断增加是促进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

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形成是源自高额的贸易顺差,而金融项目顺差的原因来则主要有两点。

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二是外商投资性资金的大量进入。

而在我国结汇的制度下,企业将外汇换为人民币时,银行有义务以固定汇率接受并发出人民币。

这就导致了我国货币供给管理的被动性。

由于外汇不断增加迫使央行不断地投放货币,对通货膨胀形成直接压力。

而对外贸易的顺差,除了直接使得外汇储备增加外,还间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

这主要是因为其产品供给面向国外,对国内市场并不供给,而投入则多取自国内,收益也流向国内,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

  3.从总供给方面,成本推动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左移。

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来说,主要是粮食,肉禽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

从国内来看,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几点:

粮食耕种的可用土地持续减少,近几年中国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交通运输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粮食供给成本,以及种粮的机会成本随外出打工人员工资的改善而越来越大。

从国际上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产,而粮食的需求增大。

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

农副产品产品是上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下游产品的成本提高。

就仅仅以生猪价格来讲,生猪价格的不断提高带动了肉食加工,餐饮等行业价格的提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物价提高有着持续的内在冲击。

另外,制度不完善也会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中国通胀的逻辑路径为货币资产物价,而超发的货币首先通过银行信贷进入经济中的上游部门,而上游企业在国内一般存在垄断能力,也导致国内生产的低效率化,特别是这些部门的价格扭曲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相关市场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相关初级产品及重要产品的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很大程度上会加剧通胀预期,也将带来成本上升而导致实际通货膨胀发生。

根据通货膨胀传导路径来看,越是远离最终消费的生产过程,波动越剧烈超发的货币将改变资产的名义价格,并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以及地价房租的上涨,都必将导致生活资料费用的提高,并且产品成本工人工资和商品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些成本因素将导致物价上涨,出现

实际的通货膨胀。

4.长期结构性通胀。

首先是过剩劳动力的消失。

在汇率较为灵活的国家,汇率变化能够缓解生产率增长对通胀的传导作用,因为货币升值会放慢服务业的工资涨幅。

换句话说,灵活变化的汇率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汇率变化会抵消生产率增长对国内通胀的部分影响。

然而,中国在过去十年的经历却截然不同,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仍保持低通胀。

在2001~2010年期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平均达到10.3%,但平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通胀率仅为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年的升值速度也只有0.7%。

尽管贸易伙伴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但从国内政策的角度来看,当局却不急于这么做。

因为过剩劳动力帮助扩大供给而不会引发高通胀。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队伍,15~64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在9.8亿左右。

在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每100个求职者只有70个工作岗位。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很多跨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这些过剩劳动力逐渐得到消化和吸收。

从2010年开始,这样的局面发生了改变。

首先,源源不断的过剩劳动力供给不复存在。

其次,不同教育背景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出现分化迹象。

那些没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最戏剧性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的这一转变提高了没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谈判权。

因为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环境,2010年劳动密集型工厂的劳资纠纷频频发生,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劳方获得胜利。

例如,2010年6月,富士康同意将一线操作工人的工资提高30%。

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而且这不能完全归因于食品涨价,因为2007年的食品价格涨幅还高于2010年。

过剩劳动力的消失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这标志着“高增长、低通胀”时代的结束。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菲利浦斯曲线一直相当平坦,因此虽然GDP增长率处于9%~14%的高速区,但非食品通胀率却较为稳定。

菲利浦斯曲线从2010年开始陡峭化,非食品通胀上升至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经济增长率却停留在不到10%的水平,这可能会导致潜在增长率的降低以及对通胀的更容忍态度。

 

其次,造成中国结构性通胀比较高的就是食品价格的上升。

即潜在产出增长降低而需求增加。

从供给角度来看,三个因素可能导致中国未来的潜在产出增长受到抑制:

一是过剩劳动力的消失会推高工资,二是其他要素价格有可能会提高,三是过去十年连续强劲增长的农业生产在未来面临下行风险。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富裕,他们对一切消费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包括从米粮到名牌手包,到高端越野车。

未来几年居民收入会加速增长,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因为:

一方面,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的工资增幅更高;另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和减少贫富差距已成为政策重点。

在这方面已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上调个税起征点。

鉴于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这种趋势对消费需求更为有利。

食品需求将在未来几年迅猛增加,低收入人群的食品收入弹性远远更高。

  然后一个原因就是和全球通货膨胀有关。

通货膨胀绝不仅仅是国内因素决定,也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利率在海外是比较低的,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和中国的利率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美国推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中国的风险就在于吸引过多的资本流入,如果在经济体有过多流动性的话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最后,政策制订者可能决定来忍受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如果我们来看人行它的货币政策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它的舆论其他发达国家的央行是不一样的,它的目的不是控制通货膨胀,而是要实现足够的增长、就业还有外部的平衡。

在接下来的几年想要避免结构性的高通胀率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央行可以收紧回来政策,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但是挑战就在于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很多这些增长性的压力都是结构性的,不管是自然资源、放松管制还是路易斯拐点,我们很难避免这些因素。

5.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可知,一国经济高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将提高很快,而该国货币的价值(实际汇率)就会提升,也即是实际汇率变化=名义汇率变化+通货膨胀的变化。

由于中国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新汇率改革从2005年7月开始浮动,但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升值还可能没有到位,并且在当前国外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国走向提高利率通道后,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日益加强,而中国国内通过压缩内需使经济减速,以试图去掉实际汇率升值的趋势但由于国内金融、运输、电信、电力等国有部门的“要素资源和资本优势”明显,在压缩信用总规模提高长期利率以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时,因私人资本受到挤压而无法涉足或集聚此类行业,这便可以预见,在试图保持实际汇率稳定的情况下,随着人民币升值,资金从实体经济中不断挤出(特别是私人部门资金挤出),很可能进一步做大虚拟市场和房产市场,导致资产泡沫膨胀从而加深通胀压力。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分析

(一)已采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1.采取回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从2009年下半年进行了动态微调,到2010年5月前就进行了三次调存款准备金率,逐步开始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货币政策;到了2011年底,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共进行了12次调整,也使得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大型金融机构为21.5%中小金融机构为18%的历史高位银监会要求减少信贷放款对融资平台进行打包检查,并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行控制,以及对房地产信贷进行紧缩,实行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进一步控制流动性,特别是对一些行业的流动性进行控制。

总体来看,这次调控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力度上有些不足,措施上也欠全面。

首先,减少货币流动性方面不坚定为了协调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在货币增加调控方面比较被动如2010年10月以后,由于政府担忧经济减速,所以在货币调控方面出现了松动2010年11月末M2同比增长19.5%,增幅比上月高1.51个百分点;M1余额25.94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与上月持平M2增速继续反弹,M1增速未能如期下降,反映了近期货币调控有所放松。

尽管与上年同期相比,货币供应量增速有大幅下降(M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M1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2.5个百分点),但同过去十年月度货币供应量增速相比,M1和M2均位于较高水平到了2011年4月,由于通胀压力显现,M2增速相对缓慢,但是10月份之后紧缩的货币政策开始微调,央行又开始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其次,利率调整相对迟缓中国负利率状况已相当严重且存在很长时间,CPI从2010年2月已至2.7%,16个月以来首次高于2.25%的基准利率,到了10月份CPI超过4%,负利率使民众存放于银行的财富不断受到通胀侵蚀,货币购买力下降,削弱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了刺激消费改变经济结构的难度虽然存贷款利率经过五次上调,达到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分别提高至3.5%和6.56%,但相对于当前的通胀率而言,利率调整仍有空间,而且负利率本身也已成为通胀的关键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有赖于利率及货币政策的及时调整和改革。

2.行政干预。

第一,打击热钱炒作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超发货币主要流向房地产市场以及农产品,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后,热钱对农产品进行炒作,发改委发出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警示,并公布相关处罚规定,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成效第二,直接干预物价政府为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必要时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政府推行限价令直接干预物价,并且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做出修改,修订后的规定细化了对多种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加大了对有关操纵市场价格造成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对于其他一些措施而言,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物价方面短期效果明显,但是仅仅依靠行政手段难以长期稳定物价,反而可能导致价格信号失灵。

而只有通过发展改革及结构调整等措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升供给,改革和完善流通环节,扩大储备投放,而非人为限制和降低各消费物品价格,尤其是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通货膨胀还有虽然房地产价格未在CPI中体现,但房地产泡沫也是中国通胀的另一个核心问题。

面对房地产等资产泡沫,政府虽然尝试使用了许多方法(包括一些极端的行政手段),但效果始终有限。

又由于担心拖慢经济活动,利率调整一再被搁置,这也使得出现了一方面继续激励发展商利用低成本资金,从供应角度使房地产进一步升温;另一方面负利率环境也鼓励居民将资金投入资产市场,以求资产升值,从需求面使楼价继续上升。

这也造成居民消费和物价稳定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未来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方向和措施

由于中国目前还是过于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改善的发展模式,所以在考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应继续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在降低通胀压力和保持适度经济增长以及推进结构调整方面给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短期看,治理通胀就是利用相关政策实现对流动性过剩进行控制;但从长期来看,要缓解长期通胀压力还是要加快供给层面的改革(也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状态,转变以牺牲民生而带来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应适当降低以往过快的数量增长速度,而应由以往的粗放式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长方式向着追求高附加值的减少资源耗费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及保民生扩内需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适度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和经济结构合理的发展路径,辅以稳健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2.积极推进货币政策改革。

第一,利率改革为了防止经济增长下滑,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空间不大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利率政策,所以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完善利率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这样通过利率市场化或者在当下利率调整中,能有助缓和负利率情况,鼓励居民长期存款,减缓存款活期化,缓和居民对股票和房地产资产的投资性需求;也能收窄银行长期贷款的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抑制银行过度追求较长期贷款的冲动,降低信贷风险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第二,汇率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强调货币政策的对外独立性。

由于当前汇率政策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升值两难选择,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通过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让投资和消费内部失衡所致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个结果慢慢地解决,通过容忍一定的通货膨胀来实现人民币缓慢升值,可通过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海外投资,以及允许人民币FDI等方式建立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和使用相关投资渠道来消纳多余的人民币,减缓升值压力并实现低通胀发展。

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加强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以构建灵活有效的逆周期的金融管理政策性框架,实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三)政府减少行政手段干预。

政府应发挥服务性功能的特征,减少价格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出加强管理通胀预期和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强烈信号,给市场一个良好的预期;继续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物价的人为扭曲,充分认识过度价格管制的弊端;除非是重大经济危机期间,或者是市场严重失灵的非常时期,否则政府不宜直接干预物价。

此外应加大对垄断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尽量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