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58435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docx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

专题限时集训答案

【篇一:

专题限时集训25文化经典阅读】

ss=txt>(建议用时:

40分钟)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由是观之,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

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踪元人、配飨若士[注]者尽多,而究意作者寥寥,未闻绝唱,其故维何。

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

暗室无灯,有眼皆同瞽目,无怪乎觅途不得。

问津无人,半途而废者居多,差毫厘而谬千里者,亦复不少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若士:

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若士。

(1)“由是观之,填词非末技”中的“词”是指________。

(2分)

(2)作者在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戏曲(2分)

(2)戏曲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与史传、诗文同源而不同流的文体,要想成功创作也十分不易。

(3分)

【参考译文】

由此看来,戏曲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与史传、诗文同源而不同流的文体。

近来酷爱戏曲,刻意学习元代作家、想和汤显祖并驾齐驱的人有很多,但是毕竟写的人寥寥无几,也没有听说什么出色的作品。

这是为什么呢?

只是因为在戏曲创作方面,只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借鉴,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

就像黑暗的房子里没有灯,睁着眼睛也像瞎子一样。

这就难怪找不到路,问不到人,很多人只好半途而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人,也并不少。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邹与鲁閧①。

穆公②问曰: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

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

‘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①邹与鲁閧:

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

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1)成语________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2分)

(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出尔反尔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2)老百姓对当官的见死不救固然不对,但当老百姓陷入困境时,当官的见死不救也不对。

当官不为民做主,又要他们干什么呢?

只有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才会出现官民和谐的社会状况。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对孟子说:

“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

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

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

“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

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

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

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

(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

(2分)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兼爱

(2)墨子认为人和人不相爱是—切混乱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

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

虽然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墨子的思想日渐从思想流变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译文】

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在郊野战斗;家庭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国君与臣子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诚;父亲与儿子不相爱,那么父亲对儿子就不会慈爱,儿子对父亲就不会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

大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

所以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这则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__观。

(1分)

(2)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仁爱(1分)

(2)①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成为“君子”。

②要成为君子,就要文

质兼修,不偏不过;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4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②不服。

’此之谓也。

【注】①赡:

足。

②思:

语助词,无实义。

(1)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不同之处为:

________________。

(2分)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2分)

(2)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

(3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

“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

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

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

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

《诗经》说:

‘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①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导学号:

74812053】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

“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

“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

“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

”邵公对曰: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王曰:

“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

”周公曰: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武王曰:

“广大乎平天下矣。

(1)出自本段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2)周公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屋及乌(2分)

(2)胸怀宽广,施行仁政。

(3分)

【参考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太公回答:

“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着厌恶他的墙壁。

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

”武王说:

“不行。

”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

“你看怎么办?

”邵公回答说:

“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

”武王说:

“不行。

”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

“你看该怎么办?

”周公说:

“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

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

”武王说:

“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或谓韩王曰:

“秦王欲出事于梁,而于攻绛、安邑,韩计将安出矣。

秦之欲伐韩以东窥周室甚,唯寐忘之。

今韩不察,因欲与秦,必为山东大祸矣。

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临韩,恐梁之不听也,故欲病之以固交也。

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韩之不与己,必折为秦用,韩必举矣。

愿王熟虑之也。

【篇二:

专题限时集训23诗歌鉴赏

(一)】

ass=txt>(建议用时:

40分钟)

1.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7分)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

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解答此题,要先明确指出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本诗颔联前一句写这场雨滋润了久旱的麦田,给农人带来好处;后一句写雨使道路泥泞,阻碍了寄信人。

一利一弊,形成鲜明对比,两句中的“喜”和“恐”直接点明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2)解答此题,要熟悉《夜雨寄北》,根据题意要分别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夜雨寄北》主要表达作者的孤寂和思念之情,《夜雨》表达的情感较复杂,须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2分)

(2)《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或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

(2分)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之情。

(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

九日登梓州城[注]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注】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1)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句,“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中“扶”的意思是“扶起”,“暗”的意思是“使?

?

昏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湖风把柳树扶起,江雨使山楼昏暗”,景物的阴暗,烘托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

(2)分析思想感情要重点抓住诗句中的抒情句,包括直接抒情句和间接抒情句。

可从“客心”“宾雁”“共赏重阳节”等分析出诗人作为游子的思乡之情;“酌酒”“祛忧”直接抒情,写出了诗人借酒消愁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

(1)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

(1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

(1分)

第一联“客心”“宾雁”言游子远行。

第二联“共赏重阳节”则写与家人(朋友)登高望远之情,表达诗人游子思乡之情。

第四联则直抒胸臆,借典表达诗人“聊祛南国忧”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3分)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莺梭

[南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1)这首诗抒情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

(2)这首诗构思精巧,试作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作者以“梭”喻“莺”,以“锦”喻“花”,要将洛阳三月这幅画面纺织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爱惜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的构思布局。

整首诗歌以“梭”喻“莺”展开,继而以机杼之声喻莺叫之声,以“锦”喻花,层层铺陈,独具匠心。

【答案】

(1)对春天由衷的喜爱

(2)这首诗的构思,妙在巧用比喻。

作者把柳莺的飞上飞下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为织布机的声音,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为锦锈。

三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后两个比喻由第一个比喻扩展而来,可谓独具匠心。

4.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谒金门

程垓

春夜雨。

催润柳塘花坞。

小院深深门几许。

画帘香一缕。

独立晚庭凝伫。

细把花枝闲数。

燕子不来天欲暮。

说愁无处所。

(1)“小院深深门几许”一句让人联想起欧阳修《蝶恋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柳堆烟,帘暮无重数”句。

(2分)

(2)怎样理解“说愁无处所”一句?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典型事物“小院”,可联想出“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

(2)本词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

抓住词中的关键信息“独”“闲”“不来”“欲暮”等,可知作者孤独寂寞,百无聊赖,无人相伴的处境和情形。

结合着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庭院深深深几许

(2)“说愁无处所”就是说自己的愁绪无人可诉:

词人伫立寂静庭院,无人可诉衷肠,又饶有兴趣地细数花枝,却增内心愁绪;本想有燕子相伴,可天色快暗了,燕子也不来。

百无聊赖之情溢于言表。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①临前庭,嗷嗷②晨雁翔。

高志局③四海,块④然守空堂。

壮齿⑤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①披轩:

开窗。

②嗷嗷:

哀鸣声。

③局:

局促。

④块:

孤独。

⑤壮齿:

少年。

(1)这首诗在表情达意上,先后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表情达意”意味着从“怎样表达”的角度思考,“表现手法”意味着从“情景关系”或“叙事抒情”两个基本写作方式思考。

认真分析每

一个诗句可知,全诗在内容上明显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具体描写秋天的景物,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后六句中,“高志”“局”“块然”“岁暮”等是明显抒发情感的词语,属于直抒胸臆。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2)解答此题,应分析并挖掘诗句的深刻意蕴。

重点是思考诗人为何“披轩临前庭”,“雁翔”“嗷嗷”意味着什么,“局”“块”“守”“不恒”“慨慷”这些词语的内涵是什么。

“高志”表明诗人有远大的志向,“岁暮”表明诗人已老。

明确了这些内容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2)表达了诗人独夜难眠、抱负未施展而老之将至的愁苦,悲伤和无奈之情。

诗人独夜难眠,望月徘徊兴叹,诗人志比天高,放之四海都觉得不足为用,可叹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岁暮”而功业未成,心愿难了。

这种壮志未酬就走向暮年的失落悲凉,怎不叫人焦虑忧伤呢?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重别梦得①

柳宗元

二十年②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答柳柳州

刘禹锡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注】①唐朝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召从各自的贬所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命为远离京城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两人一同赴任,至衡阳分别时相互赠诗。

②二十年:

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至此已有二十多年。

(1)两首诗第二句都写到了岐(“岐”同“歧”)路,但写作角度有所不同,柳诗用一个“________”字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而刘诗则用“悠悠”二字表现了________。

(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

专题限时集训15散文阅读

(一)】

ss=txt>(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20分)

【导学号:

74812036】

午后书房

林文月

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

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

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

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

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

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

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

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

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

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

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

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

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

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

这次,我把《洛阳伽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