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5865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5 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页作业5散文阅读新人教版

【优化指导】2014高考语文总复习活页作业5散文阅读新人教版

建议用时

100分钟

满分

100分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13·南昌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

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北征》《三别》《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杜甫出身奉儒守官世家,少有用世之心,但肃宗即位后,难有作为,大志落空,于是他的诗歌充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写到“文章憎命达”。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解析:

A项的问题在于“充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表达不准。

C项的问题也在于概括有

不是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

BD

2.根据文意,分析“细雨”一词在①、④、⑦三段中的作用。

(6分)

答案:

①细雨:

交待天气状况,营造沉闷气氛;④细雨:

烘托参观草堂时的心情,为下文写杜甫的人生作铺垫;⑦细雨: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3.

(1)为什么说杜甫草堂是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3分)

(2)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杜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答案:

(1)无论是杜甫来到草堂的原因,还是他寓居草堂之时所写诗歌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盛唐走向中唐那段历史的缩影。

由杜甫草堂不仅能看出大诗人杜甫生活的剪影,也能从杜甫这个典型个人身上看出那个时代的状况,所以说杜甫草堂是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2)①杜甫用诗歌真实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②从侧面让世人了解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③赋予了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④展现了中国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四点答对三点即可)

4.文中第四段最后一个句子“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该如何理解?

除了杜甫你还能举出一个历史上文人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吗?

(8分)

答案:

①所谓文章憎命达,

指人的才能受到他的坎坷命运的刺激而产生的,没有坎坷的命运,他或许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成就。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才空有济世之才与用世之志,却仕途坎坷,命运凄凉

,无用武之地(4分)。

②如屈原,满怀对楚王的赤胆忠心,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抱石沉江。

蒲松龄,一生写了一部《聊斋志异》,却连个县官都当不上。

郑板桥,一个名气超大却很失意的文人。

还有苏轼、李白、柳宗元、白居易等(4分)。

二、(2013·琼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

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

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

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

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

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

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

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

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

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

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

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

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

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

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

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

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

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

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

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

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地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解析:

B项,原因是“充满了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

“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

D项,见“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一句,文中并未涉及其风景画的色彩和线条特点。

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只是滋养了他朴素深沉的情感和艺术观。

E项,因为列宾是一位“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

作者并未对两位画家的高下做出明确评判。

答案:

AC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清凉与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意思对即可)(2分)。

“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

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2分)。

“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的教士”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2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衬托,铺垫(单纯答“衬托”“铺垫”“对比”也可)。

(若答成文中使用的其他手法

得1分,其他不得分。

)如:

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

(手法2分,举例2分,分析得当2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生活现实作简要探究。

(8分)

答案:

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2分);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2分)。

(意思对即可)

探究:

同意(1分)。

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3分)。

不同意(1分)。

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3分)。

(注:

探究时还需结合生活现实。

三、(2013·北京测试)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

(共25分)

芦沟晓月[注]

王统照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

原非泷头水,

过。

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

清代对此桥的大工役也有数次。

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

孔适当河之中流。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伟。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

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

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高

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

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于芦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

不过,单以“晓月”形容芦沟桥之美,据传是另有原因:

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

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

其实,芦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芦沟桥不如?

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芦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

你想:

“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濛,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

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发生出多少样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这“晓月”陪衬这“碧草芦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有《长亭怨》一阕,起语是:

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芦沟,短长程接),不是最相称的“妙境”么?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

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咏叹,有无穷的兴趣!

何况,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泛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注]本文作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之后,有删节。

“芦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

桑乾与浑河的合流”,只是为了引出芦沟桥下的流水的名称。

D项“芦沟晓月”在位置与景观上有自己独到的“妙境”,而并非只是重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观。

答案:

AD

2.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极富诗意?

(6分)

答案:

①它所处的位置能够与往来行旅的内心世界发生契合与碰撞。

(或:

远来的旅人在雄伟壮丽的石桥上临晓风,看残月,最易引动感喟。

②它的景色能够构成一幅佳画,“反射”多少美感。

(或:

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桥、黄流,构成一幅佳画,使行旅者各自在心灵深处产生美感。

3.概括作者写《芦沟晓月》的目的。

(6分)

答案:

作者介绍了芦沟桥的来历、历史上的芦沟桥状况(2分)、芦沟晓月的妙境以及抒发了现今的芦沟晓月牵人“清念”(2分),人们企盼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取得胜利的思想感情(2分)。

或:

作者对芦沟桥历史沿革的考证(2分),对“芦沟晓月”胜景的赞美(2分),都是为了激发、增强全国各族同胞的爱国热情和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2分)。

(意思对即可)

4.芦沟晓月是京都胜景,它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妙境,而且牵人情思。

请结合自我体验,再举京城其他一处胜景,描写它的独特景致,并抒发自我独特感触。

不少于200字。

(8分)

答案:

略(能够描绘出独特景致,3分;抒发自我感触,3分;语言表达,2分。

四、(2013·遵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

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

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

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

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

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

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

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

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

“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

我父亲是长子。

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天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

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

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

“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

所以整个小学、中学,

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

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解析:

B项,“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

D项,“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无中生有。

答案:

BD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6分)

答案:

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2分)。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2分)。

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

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2分)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6分)

答案:

①不善言辞:

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

②充满母爱:

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

做坚强的后盾,是他们用爱时刻守护在我们身旁。

(意思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