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59772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14 文言文二则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文章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两人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主要讲两小儿与孔夫子讨论太阳的远近问题的故事,体现了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的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2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

16 表里的生物

本文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2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本文主要写了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上学方式的不同,表现了玛琪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憎恶,对充满快乐的老式学校的向往。

表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

1

口语交际:

辩论

了解辩论的一般常识及技巧。

1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了解科幻故事的写法;想象丰富、内容具体,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了解常用的学习方法;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欣赏书法;积累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1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训练要点是:

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事例,并分析事例,让学生明确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观点的。

授 课

方法探究

14 文言文二则

根据课题质疑、解疑,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研读三个具体事例,着重理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16 表里的生物

由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引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接着找出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个性。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比较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异同。

教学过程典案

14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学  弈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题质疑、解疑,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

(出示插图)“学弈”是什么意思?

(弈,下棋)学习下围棋。

3.根据课文题目质疑: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弈的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一书主要由孟子的言论汇编而成,是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的。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由题目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按朗读节奏读准课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2.本课生字。

援、俱、弗、辩

3.读一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yìyǔjùfúyǐhuìhónɡhúzhuóyú

学弈 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诲 鸿鹄 弓缴 弗若与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通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出示课件,自学提纲。

(1)小组合作,疏通文义。

(2)小组内把不懂的字、词记下来。

2.学生汇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点拨。

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

擅长。

(2)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

教导。

 弈:

下棋。

(3)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

引,拉。

 弓缴:

弓箭。

(4)弗若之矣 弗若:

不如。

4.说说文中的“之”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

(弈秋的教导)

(2)思援弓缴而射之。

(鸿鹄)

(3)虽与之俱学。

(前一个人,专心致志者)

(4)弗若之矣。

(前一个人,专心致志者)

(5)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

(6)惟弈秋之为听。

(助词)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

小组交流理解古文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二人学弈的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引导学生理解:

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事情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有可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设计意图:

与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运用这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下一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学  弈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生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神游》《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的)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由题目质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设计意图:

在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太阳的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大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出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设计意图:

了解两个小孩争辩的原因。

4.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你想对他说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精神。

三、拓展。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观点     依据

经过

角度不同

结果:

孔子不能决(实事求是)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研读三个具体事例,着重理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2.总结写法,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题目中“问号”和“真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并齐读,)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这是一篇议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我们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有《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由科学家的精神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读课文,用自己常用的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不能解决的做上标记,以备交流。

2.读课文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课文的完成情况。

(1)指名读课文,听读正音。

出示生字:

域、惯、圃、盐、溅、蕊、魏、搜、蚯、蚓、阶

(2)出示新词,齐读强化读音。

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独有偶、无聊、不可思议、吻合、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

设计意图:

读准本课的生字词,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通过紫罗兰遇盐酸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例

子,证明了一个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文章是通过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想一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

2.理解句子:

“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1)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预设:

“?

”的含义是: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

”含义是:

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这样表达能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

进一步理解题目意思,及“?

”和“!

”直观形象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过程,那么三个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真理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发问发现真理

追根求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三个事例中发现真理的过程;

2.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今天我们要学的三个事例就经历了“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找到真理”的过程(板书)。

设计意图:

回顾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感悟。

1.学生读文、填表,也可以同桌交流。

人物

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

发现真理(!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2.学生反馈,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

(1)波义耳: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就是科学家在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就是在追根求源。

(2)魏格纳:

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从“认真地研究”“大量”“搜集”可以看出魏格纳在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思考,只有锲而不舍地研究才能发现真理。

(3)阿瑟林斯基:

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反复”体现出阿瑟林斯基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思考,最后才得出结论。

3.这三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只要说的有理就可以了,重点指导学生,必须不断研究,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发现真理,真理不是坐等而来的。

4.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

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点。

(1)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2)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3)三个故事都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

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或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设计意图:

找出三个故事的共同点,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领悟课文、拓展延伸。

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发明了雷达。

2.这些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3.科学家华罗庚告诉我们:

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4.这也印证了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拓展思维,了解许多科学家都是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现真理的,培养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

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2.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设计意图:

谈收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读读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说说科学家的精神。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2.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1)勘测线路

①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詹天佑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体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②交流、讨论。

(2)开凿隧道。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

詹天佑又是怎样开凿隧道的呢?

遇到了哪些困难?

默读第5自然段。

a.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遇到了哪两个大难题?

(居庸关,八达岭)

b.居庸关什么特点?

八达岭什么特点?

c.学生画詹天佑的开凿方法。

(板演)

d.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

(3)设计“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创造了开凿隧道的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这是他杰出才华的表现,他还有更杰出的表现呢!

那就是他还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演示火车上山的过程。

3.最后,京张铁路全线竣工,从中我们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

具有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

六、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设计意图:

拓展练习,延伸到课外,进行小练笔。

引导学生练习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方法。

【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

问题——找到真理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16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是怎样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证实自己的观点的,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猜想观点,推测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证实自己的观点的,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

这是什么?

(板书:

“表”)

2.问:

表里面有什么东西?

(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3.教师总结:

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

“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段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由表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出示生字词。

生字:

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新词:

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1)全班齐读 

(2)指名读

3.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根据这个提示来说一说。

(出示提示)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4.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

(1—9):

写“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关着一个生物。

第二部分:

(10—21)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设计意图: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是如何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

(1)“我”有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2.学生汇报。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三弦声”

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我”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16 表里的生物

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2.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表里的生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

2.文章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