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692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docx

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六下第五组备课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

课题

第五单元导读课

设计者

指导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学,初步解决生字词,疏通课文,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的大意。

2、通过对单元导语的学习,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单元导语的学习,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的大意。

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学习导语,明确任务。

1、学生自由学习导语。

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语文学习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流览本单元的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1、学生流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要求:

能读通课文,读到不明白的词、句打上“?

”初步知道每篇课文的大意。

2、请学生说说每篇课文的大意。

3、师提示。

《跨越百年的美丽》(玛丽·居里):

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国航天人员):

主要写我国的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用三个事例证明了自已的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之后。

《我最好的老师》:

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三、认读下列词语。

侵蚀、头衔、玫瑰、魄力、驳倒、隐退、领域、概括

卓有成效、见微知著、积劳成疾、风华正茂、司空见惯

四、作业。

1、课后认真去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板书

教后摘记

 

 

日期:

     星期:

课题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设计者

叶海莲

指导者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

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搜集居里夫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出示居里夫人照片,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美丽端庄的女士是谁吗?

学生答,简介居里夫人。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学生交流。

3、听了大家的介绍,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居里夫人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较难书写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同桌互批

二、解读“美丽”

解读美丽(执着追求)(3---6自然段)

1、读课文,想一想除了美丽的容貌外,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3—6自然段,文中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最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请你用直线画出来。

2、出示句子:

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1)读句子,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2)生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刚才我们读3—6自然段,哪段让你的这种感觉最深?

(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执著追求的句子画下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生汇报,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5、根据学生汇报出示: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1)“可能”是什么意思?

(也许能,也许不能。

(2)从“可能”这个词语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

(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们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从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感受到的是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她知道研究有可能失败,但她决不放弃。

(3)说明他们有一种什么精神?

(板书:

执着追求)

解读美丽(献身科学)

1、你还从那些地方感受到这份美丽?

2、出示句子: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

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1)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体会。

(2)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居里夫人实验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环境非常的恶劣。

(3)指导朗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一锅只能冶炼20公斤,而且就这样一锅一锅的经过了几万次的提炼,才炼出镭。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3、刚才几名同学的回答,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非常的——恶劣,实验过程又非常的——复杂,在这一锅一锅的冶炼、溶解、沉淀、分析中,还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我想不仅仅是失败,而且还可能会面临外界别人怎么看待她?

会怎么说他呢?

同学们想象一下。

(嘲讽、冷言冷语)

4、出示句子:

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1)读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2)“成吨”是多少?

那0.1克镭是多少?

请关注你们的笔尖,笔尖上的一小点那么大就是0.1克。

这在写法上叫什么?

(对比)

(3)指名读,你们还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体会到了他们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实验过程的漫长而艰辛。

解读美丽(淡泊名利)

1、出示句子: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1)读句子,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背诵这句话。

2、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

(淡泊名利)

3、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

交流有关句子。

三、解题释疑,升华美丽(全文整合)

1、出示句子: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1)读句子,思考:

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2)生交流。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我想现在你们一定有更深刻的理解。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美丽?

3、为什么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呢?

四、作业

朗读课后“阅读链接”,进一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魅力。

 

板书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执著追求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

献身科学

教后摘记

 

 

日期:

     星期:

课题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设计者

叶海莲

指导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

2、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出示课题,解题,质疑

1、说说课题字面的意思,特别理解“圆”的意思,“圆”就是使完满,使周全的意思;

2、质疑,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归类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问题:

千年的“梦”是指什么?

千年“梦”是怎么圆的?

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

3、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什么梦?

怎么圆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4、“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

5、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6、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

“神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

(播放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

把“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7、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8、谈谈神州七号升天的情景和我们全国人民的激动场景。

当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9、如果把我们“神七”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你想怎么写?

10、交流评议。

四、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关于航天事业的成就或者你对航天英雄的了解,做一张手抄报。

并进行展览。

 

 

板书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教后摘记

 

 

日期:

     星期:

课题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者

周文姿

指导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能仿写课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能仿写课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能仿写课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呢?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为什么么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吗?

 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找到了真理。

难怪有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对这句话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指导书写“械、逆”两个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学习给课文划分层次。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作者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5、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1、书写课文生字

2、摘抄对自己有启示的句子

3、形近字辨析

澡()械()枚()域()逆()

噪()戒()玫(  )或()塑()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吧。

  

(一).自学课文2-6段,学习三个事例,感受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二)反馈交流填写情况

1、小组讨论

2、这三位科学家能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真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他们身上领悟到了什么精神?

同学们的看法正如课文第二段中写到的: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文字

这里的“?

”和“!

”指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怎样才能把“?

”真正换成“!

”,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1、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二、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3、摘录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

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

3、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指名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追根求源

教后摘记

 

日期:

     星期:

课题

21最好的老师

设计者

周文姿

指导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小学的六年生活即将结束了,在这六年中,你一定遇到不少的老师。

他们当中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

板书:

我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

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

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

“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

“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

“我闻到了,是香味!

”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

“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

“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 

阅读短文,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板书

21、最好的老师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教后摘记

 

日期:

     星期:

课题

回顾拓展课

设计者

沈涛

指导者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A、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

居里夫人在日复一日的烟熏火燎中从一吨多工业废渣中提取0.1克镭,以此证明了放射性元素镭的存在并把它分离出来(本组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是一种刚毅、顽强、执著、热忱的科学精神。

炎黄子孙几千年的飞天梦,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于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变成了美丽的现实(本组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

这是一种和衷共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怀特森先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种科学精神: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本组课文《我最好的老师》)。

李四光幼年时对村头的大石头的来源产生了疑问,数年后由此发现了长江流域的第四纪冰川活动遗迹(三年级课文《奇怪的大石头》)。

这是一种“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科学精神。

爱迪生聚光救母亲(二年级课文《爱迪生救妈妈》)。

这是一种善于动脑、急中生智的科学精神。

伽利略年轻时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了比萨斜塔……(四年级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一种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B、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首先回顾自己已经阅读或听说过的有关科学家、发明家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故事,试着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概括其科学精神。

然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或上网搜寻等方式先搜集一两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再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概括其科学精神。

C、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

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

(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