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016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成都七中届高三模拟考试

成都七中2016届高三历史暑假检测题

时间:

100分钟总分:

100分2015.7.25

一、单项选择题(28题,每题1.5分,共42分)

1。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

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贵族等级制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2.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⑧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马克圭认为“原则民主”指把民主当做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

而“程序民主”指把民主当做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

据此,下列文献中集中体现“原则民主”的是

A.《权利法案》B.《1787年宪法》C.《人权宣言》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

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

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

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

5.读下图。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②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③诸侯在本国内是小宗④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大夫一士”等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7.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维护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皇帝统辖百官治下的郡县制D.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8.何谓历史?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下列古代官职与该解释相符的是

A.西周太史B.秦朝御史C.东汉剌史D.明清都御史

9.近代有学者称:

“‘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

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漭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

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A.儒学独尊B.国家财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12.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

章奏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黄宗羲主张恢复宋朝的政治制度B.黄宗羲主张设参知政事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黄宗羲主张通过设立宰相制约君主权力D.黄宗羲主张的宰相制度与明之前没有区别

13。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

如《厩苑律》规定:

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

考核领先的,饲牛者可以免除一年更役,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

这则材料可以说明

①秦朝法律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②秦朝时已经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⑧秦朝法律受到百姓的广泛认可④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4.范镇奏章: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

”范镇揭示了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

15.“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A.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B.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D.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

16.《后汉书·章帝纪>记载:

“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7.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祉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

18.“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

19.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同平章事B.枢密使C.参知政事D.三司使

20.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

21.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在管理边疆、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清朝的经验值得借鉴。

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是

①因地制宜处理好民族关系②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

⑧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A.①②⑧①B.①②④C.①②⑧D.①⑧④

22.商埠之开,始多迫于条约,继则自保利权,轮舶走集,货物填委,其附近各地及与之关联者,罔不仰通商大埠之鼻息。

而此通商大埠,又听命于世界各大商场……恒多不能自主。

”材料表明晚清时期的商埠

①既有被迫开放,也有主动开放②带动了口岸附近地区经济发展

⑧逐步收回了被列强侵夺的主权④成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接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在十八世纪末年的中国,纹银一两兑换制钱七八百文,19世纪初年,为一千文上下,1821至1838年,由一千二三百文,以至一千六百余文,四十年间,银价上升一倍。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合理解释是

A.中国白银产量锐减B.美洲白银大量流入C.鸦片走私入口激增D.富有之家囤积白银

24.清朝末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政治。

五大臣在考察报告中提到德国时说:

“德国以威定霸……立国之意,专注重练兵。

故国民皆有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

……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盖其长处,在朝无妨民之政,而国体自尊;人有独立之心,而进步甚猛。

”材料反映五大臣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是

A.赞赏,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且成为强国,这是清王朝向往的

B.否定,让国民尚武、“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有违中国传统礼教

C.否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利“有独立之心”,不利于加强专制统治

D.赞赏,德国用武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富强,并在一战中取得主动

25.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出现于《辛丑条约》签订后B.领事官行使行政管辖权

C.体现国际法中主权平等原则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6.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

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

有力焉。

”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思想是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

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8.傅斯年在《新潮》发刊词中,要青年学生“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

”这里主要反映的是

A.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思想

B.洋务派李鸿章等人的“中体西用”思想

C.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新文化”思想

D.毛泽东等人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共58分)

29.(24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捍)城。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一一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一一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效性。

一一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

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

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

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一一丛日云((“一”与“多”:

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

有何优越性?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10分)

30.(14分)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

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

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1)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4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

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

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

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

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

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世家。

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

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

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

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仕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

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