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06316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docx

蛋白质的电化学化学研究

蛋白质的电分析化学研究

王惠凯

摘要:

生命现象的许多过程皆伴随着电子传递反应,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生物体系的电子传递及其相关过程是揭示生命本质的较好途径。

本文从酶生物传感器、蛋白质修饰电极和免疫传感器3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蛋白质的电分析化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酶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蛋白质;电分析化学

中图分类号:

0657.l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l000-0720(2006)0l-0ll4-09

蛋白质属于生物有机大分子,是决定生命存在和运动的最重要的一类物质。

从极其复杂的具有多细胞和组织、器官分化的高等动、植物,到简单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甚至无细胞的分子生命形式病毒,一切生命体的繁衍、代谢、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在构成有机体和完成体内精确的生化代谢和机体多样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蛋白质的代谢和利用是维持物种关系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蛋白质作为一种主要的有机氮存在方式,它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出现和演变对生命的起源和物种的形成、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人类来说,蛋白质作为基本营养成份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所以对蛋白质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用电化学手段研究蛋白质和酶的电子传递过程,引起国内外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因为氧化还原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过程更接近生物氧化还原系统的原始模型[l]。

l.电化学和氧化还原的电子传递过程或氧化还原反应均包含异相的电子传递过程;电化学过程发生在电极-溶液界面,而生物氧化还原过程则发生在蛋白质(酶)-体液之间;2.电化学反应能模拟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即形成仿生界面):

如可将pH、离子强度、温度、反应进行的非水环境等调节至生理状态;3.进行电子传递之前,蛋白质的亚基分子以特殊构象定位于电极表面,而在生物体内定位于酶的活性位点。

实现生物大分子与电极之间电子转移必须将生物大分子的电化学活性中心与电极距离缩短到lnm[2],或使生物的分子与电极表面活性基团键合,以形成电子传输通道[3]。

多年来科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各种途径,探讨蛋白质快速电子传递反应过程,以实现体内蛋白质生理反应过程的电化学模拟,为揭示生物氧化还原系统中电子转移机理奠定基础。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提高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与电极之间电子传递的速度和可逆程度。

本文将对酶生物传感器、蛋白质修饰电极和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研究现状和进展及相关技术进行评述。

l、酶生物传感器

酶作为一类典型的生物大分子和特殊的催化剂,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呼吸链中生物氧化和新陈代谢是靠多种酶的共同作用才完成的,研究酶的直接电化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酶与电极之间直接电子传递过程更接近生物氧化还原系统的原始模型,这就为揭示生物氧化还原过程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另外,酶的直接电化学的研究可望为推断生物氧化还原系统中电子传递反应的特异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l.l酶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酶生物传感器是由一个固定化的生物敏感膜和与之密切结合的换能系统组成,它把固定酶和电化学传感器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独特的优点[4]:

(l)它既有不溶性酶体系的优点,又具有电化学电极的高灵敏度;

(2)由于酶的专属反应性,使其具有高的选择性,能够直接在复杂试样中进行测定。

因此,酶电极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酶电极浸入被测溶液,待测底物浸入酶层内部并参与反应。

大部分酶的反应都会产生或消耗一种可被电极测定的物质,当反应达到稳态时,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可以通过电位或电流模式进行测定。

因此,酶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电位型和电流型两类传感器。

电位型传感器是指酶电极与参比电极间输出的电位信号,它与被测物质之间服从能斯特关系。

而电流型传感器是以酶促反应所引起的物质量的变化转变成电流信号输出,输出电流大小直接与底物浓度有关。

电流型传感器与电位型相比具有更简单、直观的效果,且灵敏度也较高。

l.2酶生物传感器的发展阶段

酶电催化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以氧为中继体的电催化,基于人造媒介体的电催化和直接电催化,以葡萄糖氧化酶(GOD)催化葡萄糖(giucOse)为例可说明如下:

以氧为中继体的电催化(第一代生物传感器)

溶液:

GODOX+giucOse!

giucOnOiactOne+GODred(l)

GODred+O2!

GODOX+H2O2

(2)

电极:

H2O2!

O2+2H++2e(3)

基于人造中继体的电催化(第二代生物传感器)

溶液:

GODOX+giucOse!

giucOnOiactOne+GODred(4)

GODred+MOX!

GODOX+Mred(5)

电极:

Mred!

MOX+!

e(6)

直接电催化(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溶液:

GODOX+giucOse!

giucOnOiactOne+GODred(7)

电极:

GODred!

GODOX+2e

可见前两种类型的电催化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需要中继体作为电子受体(或供体)才能完成催化循环,因此属于间接电催化;而直接电催化电极本身就是电子的受体(或供体),在这里酶与电极直接进行电子交换从而完成催化循环。

图l更直观地示意出直接电催化和间接电催化的区别。

从应用方面而言,酶直接电化学的实现可用于研制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和发展人工心脏用的生物燃料电池[5]。

近年来,人们更关注酶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研究并用于构造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图l酶电催化类型

Fig.lKindsofelectrocatalysisofenzymesS,P,EOX,Ered,MOX和Ired分别代表底物,产物,氧化态酶,还原态酶,氧化态媒介体和还原态媒介体

l.3酶的固定化技术

由于生物传感器最主要的一个元件是固定化的生物传感器,因此酶膜的固定一直是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关键环节。

已有的固定化方法分为3大类:

即吸附法、包埋法的物理方法,共价法、交联法的化学方法和电化学聚合法。

吸附法和包埋法简单易行,对酶的失活作用小,但吸附法在制备过程中受pH、离子强度、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酶固定化不牢,容易脱落;包埋法则因为包埋载体网络的限制,对大分子的底物不太适用,且包埋在载体里的生物活性材料亦很容易从载体中逸出。

共价法和交联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将蛋白质等生物活性材料的游离基团共价偶联到载体上而达到固定化目的。

生物活性材料中可供反应的基团有-NH2、-COOH、-SH、-OH、咪唑基和苯酚基。

电化学键合法制备生物传感器通常在中性溶液中。

在酶、聚合单体、介体和辅酶同时存在时,通过恒电位或电位循环扫描法使单体电氧化或还原聚合在基体电极上。

聚合过程中由于吸附或静电作用,酶或介体等其他物质同时嵌入聚合膜中,与传统的固定法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l)简单,电化学聚合和酶的固定化可一步完成并直接固定于电极表面;

(2)聚合层厚度和酶的聚合量容易制得和调节,从而制得重现性好的电极;(3)有些高分子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某些物质的功能,可起到降低干扰,防止电极污染的作用。

所以电化学聚合法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方法。

穆绍林等[6]用聚苯胺类黄嘌呤氧化酶电极测定黄嘌呤,就是将电位控制在+0.65V,在阳极铂片上形成聚苯胺膜,将还原的聚苯胺膜浸入含有黄嘌呤氧化酶的缓冲溶液中,在+0.6V下将聚苯胺膜氧化,使带负电荷的黄嘌呤氧化酶掺杂到聚苯胺膜中,以达到固定酶的作用。

罗颖华等[7]用聚吡咯电化学固定胆固醇氧化酶来测定胆固醇。

Bartiett等[8]用聚苯酚及其衍生物固定GOD测定葡萄糖,获得了与聚邻苯二胺相似的结果,且聚苯酚的效果比其衍生物的效果要好。

图2酶的固定化示意图

Fig.2Schematicdiagramofimmobilizationofenzyme

图2生物传感器问世虽然仅30年,但发展却异常迅速,此项新的检测技术,以其专一、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越来越引人瞩目,已成为分析科学中的前沿课题。

今后的工作可寻找更为合适的固定方法,尤其是酶含量高,酶层薄的固化层,以制备性能优越的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

酶的直接电化学和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已成为生物电化学研究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尽管如此,迄今只能获得少数酶的直接电化学,尚未找到一种较普遍的方法来实现酶的直接电化学,同时对直接电子传递反应机理的研究还欠深入。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更多酶的直接电化学;通过研究酶的直接电化学以进一步揭示生物体系氧化还原过程;制备性能优越稳定可靠的第三代生物传感器,以满足生物医学,环境检测和工业快速分析的需要;必将成为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2、氧化还原蛋白质修饰电极

氧化还原蛋白质在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它们在生命体内的电子转移机制和生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但迄今为止,只观察到极少数氧化还原蛋白质可在裸固体电极上表现出电化学活性。

实现氧化还原蛋白质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并非易事。

首先,根据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两氧化还原电对之间电子传递的动力学特性由以下因素决定[9]:

推动力(如电势的差异),重组能(定性反映氧化还原物质的结构)和氧化还原中心间的距离。

通常,由于氧化还原蛋白质的辅基(生物活性基团常常为电化学活性基团)被多肽链所包裹,其与电极表面的距离较大,因而难于进行电子传递。

第二,氧化还原蛋白质结构复杂且具有各向异性,它们的活性中心并不正好位于蛋白的中心,此外蛋白质分子表面还呈现电荷分布不均匀性。

因此,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取向是实现蛋白质-电极电子转移的重要因素。

蛋白质的电化学研究常常不得不借助于某些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媒介体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实现蛋白质与电极之间间接的电化学反应。

采用适当的方法在电极表面固定蛋白质,是目前蛋白质电化学研究的热点。

蛋白质在电极表面具有良好的取向是实现蛋白质-电极之间直接电子转移的前提。

除了对电极进行表面修饰,是蛋白质处于适宜的取向外,另一重要途径是采用化学方法或生物学技术对蛋白质分子进行人工改造,设计和构造有利于电子传递的新的蛋白质体系。

2.l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固定

2.l.l蛋白质-裸电极蛋白质在金属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通常是不可逆的,但当金属电极经一系列预处理后,可得到准可逆甚至可逆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如细胞色素c在处理过的金和铂电极上发生可逆或准可逆电子传递[l0],在经抛光和电化学粗糙化银电极上也发生直接电子传递[ll]。

实验表明:

蛋白质和金属电极之间能否进行电子转移和蛋白质与电极间的化学微环境及结构有关。

而电极表面的清洁度直接影响电极表面疏水/亲水特性。

如金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强烈的亲合力,趋向于使表面疏水,清洁的电极表面则显亲水性。

电极表面可形成有序的水分子内单层和稍无序的第二单层,水合的电解质离子浓缩在水分子内单层附近以平衡电极表面电荷,细胞色素c的赖氨酸残基与位于内单层吸附的分子间存在着氢键,从而形成了电子传递的通道。

氧化还原蛋白质能在金属氧化物如掺氟氧化锡、氧化钌、氧化铱、掺锡氧化铟等电极上发生电化

学反应。

这是蛋白质与电极界面静电吸附从而实现电子转移的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溶液的离子强度和pH对蛋白质电子转移影响很大,因为金属氧化物电极表面的羟基具有两性:

MOH+H+!

MOH2+带正电荷(pH较低)

MOH!

MO-+H+带负电荷(pH较高)

调节溶液的离子强度和pH,改变电极的静电特性,使蛋白质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更接近电极表面,依靠静电吸附作用,蛋白质能与电极间进行快速的电子转移。

所以选择合适条件,无论带正电荷的细胞色素c还是带负电荷的铜蓝蛋白、红素氧化蛋白、质体蓝素等在氧化物电极表面有较快的电子传递速率[12]。

经不同氧化步骤预处理的碳电极表面存在一系列C-O功能团,如羧基、羰基、酚基和类脂基团等。

为氧化还原蛋白质进行直接电化学反应提供良好微环境,与氧化物电极相似,电极表面的静电特性以及某些功能团的质子化或去质子化影响蛋白质的静电吸附,从而影响电子转移的速率[13]。

Hiii等描绘了蛋白质与棱面裂解石墨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示意图[14],并提出蛋白质-电极间的相互

作用模式。

2.1.2蛋白质-促进剂-电极促进剂可以用来修饰电极表面或对电极进行处理,也可加入到溶液中,以加快氧化还原蛋白和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

它在所研究的电位范围内本身是非电活性的。

1987年,Hiii等发现4,4*-联吡啶能促进细胞色素c在金电极上的电子转移[15],此后还发现了一大批细胞色素c在金电极上电化学反应具有促进作用的修饰剂,并提出促进剂必须具有X-Y结构且含有双能团的模型[16]。

这里X是能吸咐于金属电极表面的表面活性功能团,Y是阴离子或碱性基团,它与细胞色素c分子分布于一侧,与血红素裂隙附近质子化的赖氨酸残基发生键合作用,形成了离子键、盐桥或氢键,而这种键合被认为是进行电子转移的先决条件。

近来研究表明[17],只具有单一功能团的有机小分子如吡啶、噻吩、咔唑等对蛋白质的氧化还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生物大分子、无机物、聚合物以及生物小分子如氨基酸、糖分子等对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化学反应也有促进作用。

这些结果突破了Hiii等提出的模型。

这说明促进剂分子的结构不是产生电催化的唯一因素,还要考虑促进剂分子在电极表面吸附能力的强弱,以及促进剂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关于促进剂分子的结构及其在电极表面吸附能力强弱与电子转移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1.3蛋白质-媒介体-电极媒介体在所研究的电位范围内是具有电活性的。

通过加到溶液中或修饰在电极表面,在生物大分子与电极之间起电子传递桥梁作用,也就是催化生物大分子氧化还原的催化体。

1971年,Kuwana开创性地在染料修饰石墨电极中得到血红蛋白的催化反应[18]、为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子转移提供了有效的研究途径。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发现了一批能加

速蛋白质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的媒介体,而且大多数是有机染料。

就能加速蛋白质电子转移染料修饰电极来说,有以下特点:

1.光谱电化学方法的应用[19]。

大多数氧化还原蛋白质都具有灵敏的光谱吸收信号,在染料修饰电极上,通过对染料分子、蛋白质分子特征光谱的同时监测,可更深入地揭示染料分子对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及蛋白质氧化还原反应机理,而且光谱电化学方法不受光电电流和残余电流的影响,可方便地进行蛋白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2.染料修饰电极应用的广泛性[20]。

!

多种染料分子修饰电极能促进蛋白质分子的氧化还原如亚甲蓝、亚甲绿、甲苯胺蓝、灿烂甲酚炼、亮甲基蓝、天青A、健那绿、甲基紫精、甲酚固紫等。

"同种染料修饰电极可加速多种蛋白质分子的氧化还原,如亚甲蓝修饰电极对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细胞色素c3种蛋白质的氧化和还

原过程均具有加速作用。

#基于染料修饰电极对蛋白质中血红素基团还原及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残基氧化的催化作用。

染料修饰电极作为流动注射分析(FIA)和液相色谱(LC)的电化学检测器,应用于氧化还原蛋白质的检测,克服了蛋白质分子在电极上具有不可逆的电化学反应,电位大的缺点,而且检出限较低。

3.导电聚合物包埋染料能更快地促进蛋白质氧化还原反应[21]。

如血红蛋白在亚

甲绿、聚吡咯修饰电极上的式量异相电子转移速率常分别为1.75X10-5cm/S和11.8X10-10cm/S,在聚吡咯-亚甲绿修饰电极上为8.76X1O-5cm/s,而且克服实验过程中部分染料分子会从电极表面脱落,从而导致电极活性降低的缺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4.双媒介体染料修饰电极克服单一染料修饰电极只能使蛋白质氧化或还原的弊端,既可加速蛋白质的氧化过程也可加速其还原过程[22]。

2.1.4蛋白质-纳米粒子-电极纳米粒子具有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亲和力强的特点,用于固定生物组分备受关注。

用纳米憎水Au颗粒、亲水Au颗粒、憎水SiO2颗粒以及Au和SiO2颗粒混合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构成复合固定酶膜基质,用溶胶/凝胶法固定GOD制备纳米增强型葡萄糖传感器。

实验表明,纳米颗粒可以大幅度提高固定化酶的催化活性,认为是通过Au颗粒的作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辅基FAD与铂电极间直接进行电子传递[23]。

将纳米金自组装至三维硅凝胶中,可实现HRP的直接电化学反应,构筑第三代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4]。

纳米TiO2膜电极不仅具有生物亲和性和相容性,而且能加快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子传递速度[25]。

利用Hb/TiO2电极的光电特性,可研究蛋白质光氧化还原现象,检测水溶液中微量的一氧化碳[26]。

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媒介体,可作为酶与电极之间电子传递的开关,制备由磁场控制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27]。

碳纳米管对Cytc的电子传递也有加速作用[28]。

随着纳米粒子与蛋白质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各种新型纳米粒子的制备,特别是量子点的引入及制备微型传感器和芯片实验室技术的发展,可望从分子水平动态研究生物体系,揭示其内在规律。

2.1.5蛋白质-DNA-电极DNA和氧化还原蛋白质同存在于线粒体内,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与DNA的作用,对理解生物呼吸链能量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

DNA在金电极和碳电极表面能形成稳定的薄膜,可用于基因杂交指示剂的选择和DNA损伤检测[29,3O]。

RusIing等采用逐层组装的方法,将DNA-mb和DNA-CytP45O固定在电极表面,得到Fe(!

)/Fe(")电对的可逆电化学反应,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与转化[31]。

用DNA固定HRP于石墨电极表面,加快了HRP与电极的直接电子传递速度,用于H2O2的检测[32]。

表面活性剂膜、双层类脂膜和DNA膜具有独特的类生物结构和生物相容性,为电化学模拟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生物功能创造了条件。

寻找适当的载体和基体电极以形成稳定的蛋白质膜层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1.6蛋白质-仿生界面-电极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磷脂分子结构的两性特征决定了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双分子层排列及其与各种蛋白质相结合的特性。

表面活性剂具有类磷脂两性结构,它们在电极表面能形成稳定的膜[33],并能促进氧化还原蛋白质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34]。

制备蛋白质-表面活性剂修饰电极有两种方法:

1.在电极表面蘸涂含表面活性剂的氯仿溶液,氯仿挥发后,形成表面活性剂膜电极,该电极可从溶液中吸附蛋白质;2.将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的微囊分散混合,取混合液蘸涂至电极表面,空气干燥。

基体电极以棱面裂解石墨、金、铂电极为佳,而膜在掺锡氧化铟和银电极上的稳定性较差。

在表面活性剂膜中,蛋白质保持着原始构象不变,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速度大大加快。

肌红蛋白(mb)[35,36]、血红蛋白(Hb)[37]、细胞色素P45O(CytP45O)[38]、辣根过氧化物酶(HRP)[39]、过氧化氢氧化酶[4O,41]、细胞色素c氧化酶[42]等含有血红素的蛋白质,都可实现Fe(!

)/Fe(")电对与电极之间直接、可逆、快速的电子传递过程。

在表面活性剂膜中,蛋白质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性[43]。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所带净电荷对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取向有一定影响[44]。

双层类脂膜在结构上与天然生物膜相似,能将生物分子嵌入其中同时保持其生物活性。

利用各种固相载体支撑的自组装双层类脂膜或混合层类脂膜的高度有序且稳定性良好的特点[45],作为仿生膜,可以模拟氧化还原蛋白质生物代谢过程的特性[46]。

将细胞色素c氧化酶固定在双层类脂膜中,与金电极之间直接传递电子,且能氧化溶液中的Cytc[C47,48]将HRP固定于盐桥支撑的双层类脂膜中,实现了直接电化学反应及对H2O2的催化还原[49]。

2.2蛋白质的分子改造

蛋白质全新设计是对蛋白质进行模拟,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O,51]。

WiIIner等将含有两个血红素辅基的4肽螺旋束共价键合至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表面。

两个血红素辅基由于与电极表面的距离不同,其氧化还原电势也不同,分别为-O143V和-O136V(!

"SCE)。

这一性质可应用于制备生物电子整流器。

另外,这种模拟蛋白质可以作为硝酸根还原酶或CO(")原卟啉重组血红蛋白的电子媒介体,催化还原NO3-或催化2-炔-丁二酸加氢[5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氧化还原性蛋白质模块(如电子传递模块)与功能性蛋白质模块(如生物催化模块)融合,显著改善蛋白质的应用特性,形成新型多功能蛋白质。

GiIardi等使用黄素蛋白作为电子传递蛋白模块,以Cytc555和CytP450cam作为催化蛋白模块,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用肽链联接一种蛋白的C末端和另一种蛋白的N末端或者引入双硫键桥,使两种蛋白融合。

实验表明,黄素蛋白的引入,加速了Cytc555和CytP450BM3与电极的电子传递速度c555和CytP450BM3与电极的电子传递速度[53]。

定点突变技术可以有目的地对蛋白质中的少数氨基酸残基进行替换,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能基本维持不变。

HRP的表面存在8个糖基化位点,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l8%。

这些碳水化合物有如一道屏障,阻碍了酶的氧化还原中心与电极的电子传递。

Gorton等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得不含糖基化位点的HRP突变体;另外在其基础上,制得分子表面含有6个组氨酸分子的突变体,由于组氨酸与金较强的亲和力,使HRP定向固定于金电极表面。

这两种突变体的电子传递速度由lS-l分别增加到4.7S-l和7.5S-l[54]。

利用组氨酸与金属离子较强的亲和力定向固定蛋白质的原理也运用到铁蛋白:

NADP+还原酶的突变体[55]。

将肌红蛋白中的组氨酸(H64)用甘氨酸或亮氨酸取代,其直接电子传递速度大大增加[56]。

HiII等将CytP450cam分子表面的5个半胱氨酸全部突变为丙氨酸,而将与电子传递相关联的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独立地突变为半胱氨酸。

半胱氨酸的—SH与金电极表面键合,定向固定蛋白质,使电子传递通道与电极表面接近[57]。

他们研究了定点突变蛋白质(CytP450cam、天青蛋白和Cytc)的电化学特性,用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电极表面蛋白质的结构和形貌[58]。

应用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技术设计和改造蛋白质分子,不仅对于理解生物体内电子传递机理、生物代谢过程,而且对于发展生物传感器均具有重要意义。

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为:

(l)深入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子传递过程,弄清反应机理;

(2)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蛋白质化学修饰等技术,合成新的酶,寻找新的酶促体系;(3)发掘酶的催化活性,提高酶促反应的效率;(4)人工酶模拟研究,发展特异、高效、稳定的非蛋白质结构的电催化剂;(5)制备寿命长、价格低、使用方便的电化学酶传感器;开发生物能源电池、计算机生物芯片。

3、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是一种以抗体-抗原反应为基础的生物传感器。

基于这类反应的高度亲和性及专一性,免疫传感器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且使用简便,成本低。

目前它的应用已涉及到临床医学与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工业、环境检测等广泛领域。

3.l免疫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将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技术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结合起来,用以监测抗原-抗体反应的生物传感器称作免疫传感器[59]。

免疫传感器分为两类:

非标识免疫传感器;标识免疫传感器。

将抗体固定在传感器表面上,在其上进行抗原抗体复合体的形成,测定这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就可直接检测抗原的,称之为非标识免疫传感器。

比较适宜用于血型判定及梅毒血清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