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1866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学案》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8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学案2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选项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发生显著变化,A、D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得神径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错误、C正确。

答案:

C

2.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或引起的是使神经元兴奋被抑制,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

答案:

B

3.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

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所以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答案:

C

4.用连着微伏表的两个电极测试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已知该纤维静息电位为-70mV,如果微伏表上发生一次持续约1ms的电位差的变化:

由-70mV上升到0,再继续上升至+40mV,然后再下降恢复到-70mV,则刺激部位和微电极放置位置正确的是(  )

解析:

图A、图D微伏表的两个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图C微伏表的两个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内,故图A、B、C开始时微伏表上电位为0。

图B微伏表的两个电极左侧插入膜内,右侧在膜外,开始时电位为-70mV,与题意相符,B正确。

答案:

B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给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解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甲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位,无电位差,故甲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发生偏转,D正确。

答案:

D

6.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解析:

③突触小泡的神经递质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突触传递兴奋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只能由下往上传;兴奋从F到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刺激C处,A处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

A

7.如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a为神经元短的树突 ②e为组织液,当其中的Ca2+含量过低时容易导致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③c中的物质释放到e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于d的流动性 ④f处的载体能将c释放的物质运进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a是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所以①错误;e位于细胞与细胞之间是组织液,当其中的Ca2+含量过低时容易导致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所以②正确;c是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分泌到e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膜的流动性。

所以③正确;f是突触后膜,其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就被分解,不能进入肌肉细胞,所以④错误;选B。

答案:

B

8.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

B

9.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解析:

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神经中枢C的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

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即使正常情况下刺激a点也不会引起乙电位计的变化和E发生反应。

答案:

C

10.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解析: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主要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神经中枢的调节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其反射弧中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参与,形成多个突触,兴奋在多个中间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使它们先后兴奋,故A错误、C正确;在此过程中,小脑主要起到调节躯体平衡的作用。

答案:

C

11.在人脑内有一类只有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的“沉默突触”。

科学家经过研究,破解了其中的沉默之谜。

该类突触沉默的原因有两种,它们分别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无法产生神经递质

C.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D.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和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解析:

“沉默突触”有结构而无信息传递功能,神经元的细胞核存在于细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无细胞核,A不是原因,A错误;递质相结合的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没有相应的受体,故C不是原因,C错误;当信息无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可能无法释放相应神经递质,有可能在突触后膜上缺乏相应受体,D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2.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

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屈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不在大脑,所以即使捣毁大脑,仍然可以发生屈反射;由于兴奋的传导与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可以兴奋,刺激能发生兴奋从而肌肉收缩;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的特点,即只能由传出神经到腓肠肌而不能从腓肠肌到传出神经,所以神经上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2)验证反射中枢存在的部位,应设计破坏脊髓的实验组。

答案:

(1)

组别

预测结果

屈腿

不同时发生

收缩

不收缩

原因

屈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反射弧完整,可以完成反射,所以能够屈腿

从刺激到发出反应需要经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同时收缩

直接刺激效应器,效应器也可以兴奋,所以能够收缩

由于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的传递只能单向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刺激腓肠肌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

(2)⑤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的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13.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

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

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3-NP(300μmol/L)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

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受体)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________,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

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________。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________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甲图中结构①表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④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能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胆碱酯酶的含量下降,则被降解的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神经递质的相对含量上升。

由于胆碱酯酶减少,结合在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分解,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3)实验组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3-NP,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以排除生理盐水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溶酶体,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4)图乙中6~12h间P53含量增加比较快,而P53是与凋亡蛋白有关的mRNA,说明在这段时间内凋亡的细胞数目较多。

答案:

(1)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或答“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2)升高 持续性兴奋 (3)等量生理盐水 溶酶体 (4)6~12 3-NP在该时段内诱导凋亡基因表达(或答“转录量”,或答“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加速最快,神经细胞凋亡加速

14.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发现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三位科学家。

下图是囊泡膜与靶膜融合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囊泡是由单层膜所包裹的膜性结构,其基本支架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________系统。

(2)由图可知,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将物质准确地运送到相应的位点,这样的膜融合过程具有__________性,需要GTP提供________。

(3)浆细胞在分泌抗体的过程中,参与囊泡运输的细胞结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神经细胞内,当电信号传至轴突末梢时,囊泡与____________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变化。

解析:

(1)囊泡属于生物膜系统,其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

(2)图示为囊泡膜与靶膜的结合过程,由图可知,囊泡上的V-SNARE蛋白与靶膜上的T-SNARE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决定该过程有特异性,图中显示该过程中GTP变成了GDP,说明膜的融合过程需要能量。

(3)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浆细胞在分泌抗体的过程中,参与囊泡运输的细胞结构依次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4)在神经细胞内,当电信号传至轴突末梢时,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答案:

(1)磷脂双分子层 生物膜 

(2)T-SNARE蛋白 特异 能量 (3)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4)突触前膜 电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