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2075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docx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2013试题猜想(13)

第二章教育功能(17)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18)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19)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21)

■2013试题猜想(22)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24)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5)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的影响(28)

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3)

■2013试题猜想(34)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36)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37)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39)

第三节中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任务(41)

■2013试题猜想(44)

第五章教育目的(47)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48)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50)

第三节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54)

■2013试题猜想(55)

第六章教育制度(57)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58)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59)

第三节我国的现代学制(61)

第四节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63)

■2013试题猜想(65)

第七章学生与教师(67)

第一节学生(68)

第二节教师(69)

第三节师生关系(74)

■2013试题猜想(77)

第八章中学课程(80)

第一节课程概述(81)

第二节课程目标(84)

第三节课程设计(85)

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87)

第五节我国中学的课程(90)

■2013试题猜想(92)

第九章中学教学(96)

第一节教学概述(97)

第二节教学过程(99)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102)

第四节中学教学方法(105)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08)

第六节教学评价(111)

第七节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114)

■2013试题猜想(116)

第十章中学德育(120)

第一节中学德育概述(121)

第二节中学德育过程(123)

第三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26)

■2013试题猜想(132)

第十一章班主任与班级(135)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36)

第二节班级管理(140)

第三节班级活动(144)

■2013试题猜想(148)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52)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153)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54)

■2013试题猜想(156)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58)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59)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160)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162)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64)

■2013试题猜想(167)

第三章学习理论(169)

第一节学习概述(170)

第二节联结主义学习理论(171)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174)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78)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79)

■2013试题猜想(180)

第四章学习动机(184)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85)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187)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90)

■2013试题猜想(191)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95)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96)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97)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199)

■2013试题猜想(200)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203)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204)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206)

第三节知识的遗忘与保持(209)

■2013试题猜想(211)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213)

第一节技能概述(214)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216)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218)

■2013试题猜想(220)

第八章学习策略(223)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224)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225)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229)

■2013试题猜想(231)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234)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235)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238)

■2013试题猜想(242)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44)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245)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46)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249)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50)

■2013试题猜想(252)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255)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256)

第二节心理评估(258)

第三节心理辅导(260)

■2013试题猜想(263)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265)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心理(266)

第二节教师的成长心理(270)

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271)

■2013试题猜想(273)

第三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276)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原则及方法(277)

第二节心理学的主要流派(279)

■2013试题猜想(281)

第二章认知(283)

第一节注意(284)

第二节感觉(287)

第三节知觉(289)

第四节记忆(291)

第五节想象(297)

第六节言语(299)

第七节思维(299)

■2013试题猜想(305)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307)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308)

第二节意志(310)

■2013试题猜想(313)

第四章个性心理(316)

第一节个性(317)

第二节能力(318)

第三节气质及性格(320)

■2013试题猜想(324)

第四部分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章教学口语与书写技能(328)

第一节教学口语(329)

第二节教师书写技能(332)

■2013试题猜想(335)

第二章教学设计技能(336)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337)

第二节教案的编写(338)

■2013试题猜想(341)

第三章教学实施技能(343)

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344)

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347)

第三节课堂提问技能(349)

第四节教学板书技能(350)

第五节教学结束技能(353)

第六节作业布置与批改(354)

■2013试题猜想(356)

第四章多媒体教学技能(358)

第一节多媒体教学概述(359)

第二节多媒体教学的使用(359)

第五章教育教学管理技能(362)

第一节学生管理概述(363)

第二节班级管理工作(365)

■2013试题猜想(368)

第六章教育写作技能(370)

第一节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371)

第二节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372)

第三节试卷分析的写作(373)

■2013试题猜想(374)

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376)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概况(377)

第二节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377)

第二章教育观念与学习方式的改革(380)

第一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改革(381)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改革(383)

第三章课程组织的改革(385)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改革(386)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改革(387)

第三节课程评价的改革(389)

第四节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391)

■2013试题猜想(393)

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论(396)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97)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398)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401)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03)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04)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405)

■2013试题猜想(406)

第七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410)

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411)

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411)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412)

第四节教育法律救济(416)

第五节依法执教(417)

第六节教师违法行为预防(418)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3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439)

《教师资格条例》(44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4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52)

■2013试题猜想(456)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六章教育制度

第七章学生与教师

第八章中学课程

第九章中学教学

第十章中学德育

第十一章班主任与班级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及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及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趋势,典型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侧重于考察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内容要识记,可能会出现主观题。

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

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单选】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

这个基本点是()。

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B.教育是增长人的知识的活动

C.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的活动D.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

【正确答案】A。

四、教育起源的学说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

教育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判断】相对于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更能反映教育起源的本质。

()

【正确答案】√。

五、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适应自然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教育,分为原始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并没有改变。

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

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2.古代学校的教育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其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的传说:

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为“成均”,最早见于《国礼》、《礼记》。

董仲舒第一个指出其为五帝之大学,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里提到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成均”和“庠”、“序”、“校”虽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教育与国家政治事务密不可分。

【单选】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A.夏B.商C.周D.秦

【正确答案】A。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人讲学之风大兴。

当时,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

同时,顺应私学的潮流,在齐国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所集讲学、著述、育人为一体并兼有政治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突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直接促进并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

稷下学宫也成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

【单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句话反映出古代教育的典型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目标明确

C.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D.鲜明的阶级性

【正确答案】D。

秦朝,是按照法家的思想模式建立起来的。

因此,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颁“挟书令”、“焚书坑儒”,推行“吏师制度”,百家争鸣从此结束。

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也成为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佛的玄学、史学等,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对于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体裁,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很大限制。

一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的场所。

中王国以后,出现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

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但是,农民子弟、奴隶子弟和学校是无缘的。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严厉。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几乎为教会所控制,因而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是以培养僧侣人才为目的的教会教育,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主要是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区学校主要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教育。

这一时期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进行的。

骑士教育是一种综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为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纵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育从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活动。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控制,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

教育的等级森严,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辩论和死记硬背。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阶级性B.道统性C.功用性

D.专制性E.刻板性

【正确答案】ABDE。

(二)近、现代学校

1.近代社会的教育

(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3)教育的世俗化

为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2.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计划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

(1)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所以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对我国教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不少处于下层的人士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

《论语·子张》中说“学而优则仕”,则表现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

(3)教育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