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411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材

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

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

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

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

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教学

重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

措施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课时

安排

第1课时平均数

(1)……………………………………………1课时

第2课时平均数

(2)……………………………………………1课时

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1)…………………………………1课时

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2)…………………………………1课时

活动课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

教案

序号

46

课题

平均数

(1)

课型

新授

主备

教学

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备课

时间

月日

上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信息)

(1)四

(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

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

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

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

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

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

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

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

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

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

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

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

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

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

什么是平均?

生:

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

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

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

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

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师:

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

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

师小结:

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

板书:

平均数的求法:

(1)移多补少;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板书

设计

第1课时平均数

(1)

移多补少法:

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52÷4=13(个)

教学

反思

教案

序号

47

课题

平均数

(2)

课型

新授

主备

教学

内容

教材第91页例2、第92页“做一做”第2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4-6题。

备课

时间

月日

上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教学

重点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教学

难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

小明和小刚俩是同桌,小明有课外书5本,小刚有课外书9本,怎样才能让他们两人的课外书一样多呢?

生:

可以将小刚的课外书给2本小明。

师: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动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那应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学生回顾交流。

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和平均分: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那么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

(2)。

【新课讲授】

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说说题中所给的信息。

1.出示例2情景图。

男生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女生

2.分析信息。

师:

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

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

生:

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

师:

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

生:

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

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

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

生:

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

师:

大家讨论一下,对不对呢?

生:

对。

师:

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

生:

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

3.解决问题。

师:

谁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

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男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85÷5=17(个)

女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76÷4=19(个)

因为17<19,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

师:

通过计算你知道应该怎样比较几组数据的成绩呢?

生:

用平均数。

[设计意图:

再次回到学生生活信息中,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说一说平均数的意义,亲自求一求平均数,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求法的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和计算的正确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愉悦。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求平均数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

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如果两队人数不相等,就用两队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第5~6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板书

设计

第2课时平均数

(2)

例2:

男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85÷5=17(个)

女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76÷4=19(个)

因为17<19,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

小结:

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可以求出平均数再比较大小。

教学

反思

教案

序号

48

课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1)

课型

新授

主备

教学

内容

教材第95-97页例3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备课

时间

月日

上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看懂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历把两组数据集中在一个图中进行比较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引进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

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复习:

师:

我们学过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那怎样来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呢?

生:

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导入:

师:

好,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吧。

板书课题: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新课讲授】

探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单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师:

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

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

师:

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

生:

两个。

师:

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

绘制好了吗?

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

学生展示。

师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质疑

师:

我要想知道1980年这个地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看一张图行不行?

那怎么看?

生:

不行,要两张图一起看。

师:

你觉得这样操作方便吗?

生:

不方便。

师:

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

可以将两张图拼成一张图,我在电视上见到过。

(2)实验

师:

把两张统计图并成一幅图,这个主意真不错,想不想实践一下,把两幅统计图合并一幅统计图。

(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要求:

想办法让人一眼就读懂你做的统计图的意思。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生:

尝试动手绘制,师巡视。

全班交流,师将收集到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

师: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绘制的呢?

生:

和绘制单式统计图一样,只不过再重复步骤把他们画在一起。

师:

比较刚才这幅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

方便比较、简洁。

师:

假如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图呢?

生:

统计图。

师揭题:

在数学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它是竖着画的,又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大家想一想,该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相互讨论后交流。

小结: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板书

设计

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1)

单式条形统计图:

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复式条形统计图: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更直观、清楚、整齐美观、易于比较……

教学

反思

教案

序号

49

课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2)

课型

新授

主备

教学

内容

教材第95~96页例3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备课

时间

月日

上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看懂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

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复习:

怎样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回顾交流。

2.导入:

我们学习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那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

学生讨论、猜测。

师:

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新课讲授】

探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师:

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

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

师:

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

生:

两个。

师:

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

绘制好了吗?

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

生:

展示。

师:

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讨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那能不能把两个横向的单式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实验

小组合作操作,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

大家想想,该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和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

小结: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3)分析

师:

从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

哪年的城镇人口最多?

哪年的乡村人口最多?

生:

哪年的城镇与乡村总人口最多?

师:

那分别是多少呢?

生回答。

师:

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生:

这个地区这几年的城镇与乡村人数差距。

生:

这个地区城镇人口在逐年增加。

……

小结: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两种,纵向和横向,制作步骤一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

小结: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②在纵轴上分配直条的位置,宽度和间隔;③在横轴上确定单位长度;④按照数据大小画出直条,并注明数量。

板书

设计

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2)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两种,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制作步骤一样。

优点:

清楚直观、便于比较。

教学

反思

教案

序号

50

课题

活动课营养午餐——第二食堂

课型

新授

主备

教学

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内容。

备课

时间

月日

上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4.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学

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

那么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一般我们的中餐吃什么菜呢?

生:

鱼、豆腐、红烧肉、青菜、海带汤……

师:

你知道这些菜的营养高不高呢?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进入《营养午餐》。

板书课题:

营养午餐。

【新课讲授】

师:

一份好的午餐除了满足好吃的要求之外,有足够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什么样的午餐最有营养?

生:

味道好、有营养。

师:

如何判断午餐是否合乎营养标准?

生:

我通过阅读,知道了10岁左右的儿童应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

教师板书: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师:

你真不错,已经预习了。

那“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1:

我是这样理解的,“不低于”是必须大于2926千焦。

生2:

也可以等于2926千焦。

生3:

“不超过”是必须小于50克,或者等于50克的意思。

师:

那今天中午的菜肴是下面这些。

课件出示:

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表。

师:

那么学校搭配的三份菜谱的营养含量总和分别是多少?

生:

A:

热量总和:

1254+899+911=3064(千焦)

脂肪总和:

19+15+11=45(克)

蛋白质总和:

20+16+7=43(克)

生:

B:

热量总和:

2462+1020+564=4046(千焦)

脂肪总和:

25+16+12=53(克)

蛋白质总和:

6+13+1=20(克)

生:

C:

热量总和:

1033+1095+497=2625(千焦)

脂肪总和:

18+23+7=48(克)

蛋白质总和:

7+11+3=21(克)

师:

请你判断一下,这几份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生1:

A热量3064千焦>2926千焦

B热量4046千焦>2926千焦

生2:

A脂肪45克<50克

C脂肪48克<50克

生3:

午餐A的两项都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脂肪超标,午餐C热量不达标。

师:

如果让你配菜,你会搭配出多少种营养午餐?

从中选出6种喜爱的方案。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然后根据这6种喜爱的方案画出条形统计图。

师:

哪一种所含蛋白质最多?

按实际作答。

师:

我班有几位同学的身材偏胖,还有偏瘦的,大家现在了解一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

生:

偏胖的同学喜欢吃荤菜,食量较大。

生:

偏瘦的同学挑食、厌食。

生:

偏胖的同学不爱运动,常常坐着不动。

……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对他们提出好的建议?

生1:

多运动,多锻炼。

生2:

平时不要挑食、偏食、厌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板书

设计

活动课营养午餐——第二食堂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不小于大于或等于≥)

脂肪不超过50克(不大于小于或等于≤)

讲究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多运动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