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46186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

2019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

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

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

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

“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

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

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

“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

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

“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份不同,因此存有“三正论”。

C.秦始皇为表达“占据天下”之意,更改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从此“正月”之“正”就有了“正统”的意思。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案头清供

张中行

①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

如果略去多占地方这个缺点,书案以宽大为好,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

书案宽大,面上可以放各种用物,写写画画,以及钻研经典,攻乎异端等等;其下还有抽屉多个,不宜于摆在面上的,可以韫椟而藏。

藏了,以不说为是;单说面上的,放什么,如何放,似乎也有学问,至少是习惯。

记得多年以前,大学同学卢君以懒散著名,书案上的东西一贯是多而杂。

有一次,我在场,他想吸烟,找烟斗和烟包,到堆满半尺高杂物的书案面上摸,费半天力,以为摸到烟包了,拉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只袜子。

这是放物多的一个极端。

还有放物少的极端,是已作古的友人曹君,书案面上一贯是空空如也,他说图看着清爽。

我是中间派,实用和看着兼顾。

都放了什么呢?

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

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时。

②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

这是北京通用的称呼,其他地方,如东北称为包谷,我们京东称为棒子,正名或是玉蜀黍吧。

名者,实之宾也,关系不大,还是说来源。

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县乡下去住几天。

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

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感兴趣的,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我可短时期偿与鸟兽同群的夙愿。

人,古今一样,虽是逝者如斯夫,却愿意留些驻景。

古人办法少,即如李杜,也不过写几首诗。

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

我用照相法,请驴来,我紧贴在它身旁,照,成功。

请鹅来,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只好说声遗憾,作罢。

活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照一张,胜利结束。

几天很快过去,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

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

③清供的第二件是个鲜红色椭圆而坚硬的瓜,我们家乡名为看瓜,顾名思义,是只供看而不能吃。

也要说说来源。

是今年中秋,承有车阶级某君的好意,我到已无城的番河县城去过中秋节。

吃各种土产,寻开天旧迹,赏月以证“月是故乡明”等等,都是题外话,可不谈。

只说这个看瓜,是一位有盛情的杜君请我到他家吃自做的京东肉饼,在他的窗台上看见的。

他说是自己院内结的,大大小小十几个,如果喜欢,可以随便拿。

窗台上晒着一排六七个,我选了个中等大的,也总可以压满手掌了。

返京的车上,还有家乡产的月饼等等,我把这看瓜放在最上位,因为有老玉米的成例,它是清供,下车之后理应高踞案头的。

④清供的第三件是个葫芦,不是常见的两节、上小下大的,是两节、上下一样粗的,据说这是专为制养蝈蝈的葫芦而种的,比较少见。

也由来源说起,这回是由远在异县移到近在眼前。

是同一单位的张君在单位院内种的,夏天我看见过,没注意。

秋天,霜降以后,一次我从他的门前过,看见北墙高处挂着一排葫芦,也许因为少见,觉得很好看。

我也未能免爱就想得到之俗,敲敲门走进屋。

他热情招待,指点看他的鸟笼和鸟,已经制好的蝈蝈葫芦。

我问他今年结了多少,有不成形的,可否送我一个,摆着。

不想他竟这样慷慨,未假思索就说:

“摆就得要好的,我给您找一个。

”说着就上墙,摘个最大最匀称的给了我。

我拿回屋,放在案头,使它与老玉米和看瓜鼎足而三。

⑤鼎足而三了,我当然会常看。

是不是也常想,或曾想,这有什么意思?

如果追得太深,也许竟是没有意思。

所以为了不至落得没有意思,最好还是不追得太深。

或者哲理与常情分而治之:

坐蒲团时思索哲理,起身走出禅堂或讲堂时还是依常情行事。

我是常人,因而也就如其他常人一样,有想望,也有寂寞。

怎么处理呢?

其中一种可行的是如清代词人项莲生所说: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其实,这意思还可以说得积极一些,即如我这些案头清供,有时面对它,映入目中,我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而也常常,我的思路和情丝就会忽然一跳,无理由地感到,我们的周围确是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①段由书生的书案谈起,谈及书案上的物品,对比了朋友们的案头布置,最后才引出自家的案头格局,引出叙述中心——案头清供。

B.本文的案头清供指的是没花钱的而让“我”很喜欢的摆在案头的三样东西:

大老玉米、看瓜、葫芦。

它们既普通又特别,成为作者记忆的纽带。

C.本文第⑤段引用项莲生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明清供本是“无益”的,只不过是用来打发时光的,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开头表达了对案头清供的喜爱,中间三段分述三件清供的来源,结尾处则借物抒情。

全文叙议结合,意蕴丰富。

5.本文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6.结合全文,说说文末作者产生“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这样的感悟的缘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

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

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

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

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

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位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

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

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

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

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

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

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

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

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

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

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

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

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

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9.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

请结合材料作答。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

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

后复入谷沈黎郡,使领郡钱谷计。

以廉称,察廉为河南太守丞。

用宽和为名。

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

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积三岁乃出。

上擢霸为扬州刺史。

以贤良高第为颍川太守。

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

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内。

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

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

“甚苦!

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釐不敢有所隐。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

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咸称神明。

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

“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B.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C.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D.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所易新吏又未必贤/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钱,缴纳钱财,下文“入谷”义为纳谷于官府,汉有以入钱入谷买官的传统。

B.同产,同母所生,亦指同母所生者。

文中黄霸因亲兄弟犯罪而被罢免侍郎谒者。

C.高第,考试及考核官吏成绩优秀。

黄霸因品德贤良、考核成绩优秀担任颍川太守。

D.邮亭,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看起来像一个亭子,所以称为邮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霸爱好学习,有所追求。

他年少时就学习法律条令,喜好为官;后来与夏侯胜一起被下交给廷尉去审罪,在狱中他求教夏侯胜学习了《尚书》。

B.黄霸为官廉洁,宽和公平。

掌管沈黎郡的钱、谷出入,因廉洁被称道;明知夏侯胜有大不敬的言行,却从不检举弹劾;为廷尉正,被认为判案公平。

C.黄霸注重教化,明于治政。

他制订条令教则,由各方父老、基层小吏颁行于民间;与官吏民众交谈时,反复推求,掌握很多隐秘之事,以资参考。

D.黄霸体恤百姓,关怀属下。

他任颍川太守时,让邮亭乡官养鸡、猪,以赡养贫苦之人;不愿因老病辞退属下,治内户口逐年增长,治绩为天下第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

“甚苦!

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2)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

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

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

“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④积石,山名。

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

⑤长虹,《史记·邹阳传》:

“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试题“边庭落日”。

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15.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在《赤壁赋》里,苏东坡与客人在江面上饮酒,引吭高歌,朗诵《诗经》中的章节的句子是“,,。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

(3)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班很多人长袖善舞,而我一无所长,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书法,音乐等等一概不会,春晚时我可怎么办啊?

②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③终于到了野炊之地,这里空气清新,不远处有一个寺院,里面传出超凡脱俗的音乐,我们煮豆燃萁,忙得不亦乐乎。

④在中航工业展区,一个大比例歼-31战斗机模型的展台前人满为患,不少外军嘉宾,排队目睹这款中国四代机的风采。

⑤该剧团三年前就开始排练农村群众爱看的地方戏,很受欢迎,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已经演出了几百场,搞得红红火火。

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下水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形容为“中国崛起的象征”,不仅国人有口皆碑,而且外国网友也纷纷点赞。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根据研究报告指出,工业国家的人均寿命一再升高,到203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寿命可能超过90岁,并且男女寿命的差距在减小。

B.长春市教育局发布工作任务清单,其中涵盖了贫困家庭及低保边缘家庭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种补助措施,确保其不会因贫失学。

C.连日来,印度大吉岭地区局势持续紧张,谋求独立建邦的廓尔喀人示威者接连两天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造成至少数名警察受伤。

D.在确保现场通信畅通的同时,当地基础电信企业还利用手机定位积极协助搜救工作,设立便民服务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免费服务。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尊敬的班主任老师:

我偶感贵恙,不能参加今天下午的周测,特向您请假。

(请假条)

B.本人获悉贵单位欲招聘新职员,特此自荐,希望您能与我洽谈。

(求职信)

C.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2点举办高中生辩论赛,诚邀您拨冗莅临。

(邀请函)

D.在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我们倡议大家务必高度关注心理健康。

(倡议书)

20.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5分)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内容相同。

(6分)

示例:

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科技成就文学贡献

屈原岳飞白居易沈括杨靖宇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战沙场驱敌寇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抵御外侮感怀时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