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苏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50187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 苏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二 苏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 苏联.docx

《二 苏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 苏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 苏联.docx

二苏联

一.蘇聯簡介

蘇聯,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個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儘管憲法規範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是其政府權利高度集中,並且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推行‘改革新思維’,對於東歐各國在1989年的巨變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

他的政策使得東歐諸國蘊蓄已久的不滿情緒的表面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東歐的巨變反過來又對於蘇聯證據的動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特別是使蘇聯內部的民族分離主義急劇膨脹起來。

1990年3月10日,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

30日,愛沙尼亞制定了向獨立過渡的方針。

接著,波羅的海另一個共和國拉脫維亞也採取了相同的措施。

儘管蘇聯中央政府對於波羅的海三國的單方面行動不予以承認,但是這個民族主義的浪潮確實蘇聯無法獨立阻擋的。

緊隨著波羅的海三國之後,蘇聯其他加盟的國家都紛紛發表主權宣言,宣佈本共和國的憲法和法律高於一切。

這使得蘇聯中央政府駕馭各共和國的能力被大大削弱。

面對這種情況,1991年4月戈爾巴喬夫總統同俄羅斯共和國領導人葉利欽達成協議,組成由九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加上戈爾巴喬夫執掌蘇聯最高權力的所謂‘9+1’體制。

同年8月14日,蘇聯公佈新聯盟條約文本,其主要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1.把蘇聯的全稱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稱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

2.規定參加條約的各個共和國都是主權國家,它們的土地、礦藏、水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均歸共和國自己所有。

同時還規定,在國際關係中,各個共和國有權同外國建立直接的外交、經濟和貿易關係。

可以看出,這個條約一旦簽訂,就意味著至少有5個加盟共和國不參加簽署,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這個新聯盟條約後來被證明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二.蘇聯八一九政變

八月政變,又稱八一九事件,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內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並取得對蘇聯的控制,然最終未遂的一場政變。

政變領導人包括蘇聯的副總統、總理、國防部長、內政部長、克格勃局長、蘇聯國防理事會副主席等,均為蘇聯共產黨內的強硬派成員。

他們認為戈巴契夫的改革計畫太過激進,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將中央權力過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

此次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戈巴契夫其後恢復權力。

此事件本為挽救蘇聯的離心運動,但最終效果則是粉碎了戈巴契夫對蘇聯可在鬆散體制下維持一體的希望,並實際上加速了蘇聯解體。

自1985年執掌大位,戈巴契夫便雄心勃勃地著手開始了改革計畫,主要體現在他的經濟改革和政治開放政策這兩方面。

這些作為導致共產制度內的強硬成員對其抵制和不信任,也造成了一些戈巴契夫始料未及的勢力和運動,即蘇聯內非俄羅斯族的少數民族民族主義動亂的增長,並出現對部份或全部的加盟共和國可能會脫離的憂慮。

在1991年,蘇聯處於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中,幾乎所有商品都出現短缺,人們甚至必須大排長龍才能買到必須品。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格魯吉亞已宣佈自蘇聯獨立。

在1991年1月,發生了一月事件,嘗試以武力迫使立陶宛返回蘇聯。

約一個星期後,拉脫維亞地方親蘇聯勢力亦以拉脫維亞一月事件類似嘗試試圖推翻合法政府,種族武裝衝突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和南奧塞梯也持續發生。

俄羅斯在1990年6月12日宣佈主權獨立並此後限制了蘇聯法律,特別是關於財政和經濟的法律,在俄羅斯領土的適用,俄羅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與蘇聯法律衝突的法律。

在1991年3月17日一次跨蘇聯的公投,波羅的海三國抵制拒投,其餘共和國內的多數居民表達了希望保留革新後的蘇聯的意願,在協商後,九個參與公投共和國中的八個(除了烏克蘭)有條件同意了新聯盟條約,此條約將使蘇聯成為一個共有一個總統和相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的眾獨立共和國組成聯邦,俄羅斯聯邦、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原預定在1991年8月20日在莫斯科簽訂此條約。

在1990年12月11日,克格勃局長弗拉基米爾·克留奇科夫下令對位於莫斯科的中央電視臺進行整肅,同日,他要求兩位克格勃官員準備若蘇聯進入緊急狀態時的應對計畫,其後他與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裡·亞佐夫、蘇聯內政部長伯裡斯·普戈、蘇聯總理瓦連京·巴甫洛夫、蘇聯副總統根納季·亞納耶夫、蘇聯國防理事會副主席奧列格·巴克蘭諾夫、戈巴契夫的秘書處長瓦列裡·波爾丁和蘇聯共產黨中央書記局委員申甯共同參與此政變。

在1991年7月29日,戈巴契夫、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哈薩克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聚會商量開除強硬派如巴甫洛夫、亞佐夫、克留奇科夫和普戈並用更自由派的人物取而代之的可能,此次談話被克格勃竊聽,並讓在幾個月前就將戈巴契夫設為目標110置於嚴密監視的克留奇科夫得知。

在8月17日,政變策劃者在克格勃莫斯科一間賓館內聚會並決定是時候行動了,在8月18日,禮拜日,巴克蘭諾夫、瓦列裡·博爾金、奧列格·舍甯和蘇聯國防部副部長瓦連京·瓦連尼科夫將軍飛往克裡米亞與戈巴契夫會議,同一時間,福羅斯別墅的所有對外通訊線(其由克格勃控制)被切斷,柵門增設了得到命令禁止任何人離開的克格勃安全警衛,巴克蘭諾夫、博爾金、舍甯和瓦連尼科夫要求戈巴契夫在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和辭職並任命副總統亞納耶夫為代理總統以使政變者得以在這個國家“恢復秩序”兩者擇一。

“蘇聯領袖宣言”、亞納耶夫的行政命令和國家緊急委員會的文宣在早上七點開始由國營俄羅斯電臺和俄羅斯電視臺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官方控制下播送,同時,唯一的獨立政治電臺莫斯科回音被斷線。

俄羅斯第2近衛塔曼斯卡亞摩托化步兵師和坎捷米爾第四近衛裝甲師的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運兵車陸續開進莫斯科,傘兵也參與了此作戰,四名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大代表(基於某些原因他們被認為最“危險”)被KGB逮捕並拘留在莫斯科附近的陸軍基地。

在8月17日趁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葉利欽自對哈薩克的訪問回到他在莫斯科的別墅時拘捕他的計畫曾被考量,但基於某些原因,未付諸實行。

葉利欽抵達了莫斯科白宮,俄羅斯國會建築,並且在8月19日早上九點,他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理伊萬·西拉耶夫以及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代理主席魯斯蘭·哈斯布拉托夫發佈聲明聲稱一次反動反憲法的政變發生了,督促軍方不要參與此政變,聲明內並呼籲發起總罷工訴求使戈巴契夫能向人民致詞,此聲明以傳單的形式在莫斯科傳播。

莫斯科市民在下午開始聚集在莫斯科白宮並在周邊設立路障,亞納耶夫的回應是在下午四點宣佈莫斯科進入緊急狀態。

亞納耶夫在下午五點的記者會宣佈戈巴契夫在休息,他說:

“多年辛勞使他變得非常疲倦並須要時間休息以回復健康”,亞納耶夫說國家緊急委員會有心繼續改革,不過他的軟弱姿態、顫抖的手和不安表情使他的話語缺乏說服力。

同一時間,一個塔曼摩托化步兵師坦克營受命防衛白宮的參謀長宣佈他向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領袖效忠,葉利欽爬上其中一輛坦克車並向群眾致詞,出乎意料的,此插曲也在國營電視臺的晚間新聞播出。

白宮的防守者進行準備,其中一些有武裝但多數自願者無武裝,向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領袖宣佈效忠的謝爾蓋·葉夫多基莫夫少校指揮的坦克連在傍晚離開莫斯科白宮,領導白宮臨時防衛總部的人是康斯坦丁·科別茨將軍,一位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大代表,他可運用的人包括一些自願參與防衛莫斯科白宮的將軍和高級軍官,其中一些已退役。

 

三.俄羅斯1993政變

開始於9月21日,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解散了俄羅斯聯邦國家立法機關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構俄羅斯最高蘇維埃,因為他們反對葉利欽所推動的新自由主義改革。

葉利欽這一行動違反了當時的《俄羅斯聯邦憲法》,在危機過後的10月15日,葉利欽舉行了公民投票通過了新憲法。

當時議會拒絕解散並且投票彈劾葉利欽,要求當時的副總統亞歷山大佛拉基米諾維奇魯茨科伊按照憲法宣誓執行總統職責。

9月28日起反對葉利欽政府的群眾走上街頭舉行大遊行,並且發生了流血事件。

當時葉利欽仍然是掌握軍隊,這決定了危機的最後結局。

軍隊包圍了議會所在之地,之後的意志對於葉利欽的反抗的舉措不斷的升級,在10月2日,反抗的聲音達到了高潮,使得俄羅斯內部差點發生了一次內戰。

在關鍵時刻安全部門和部隊的領導人支持了葉利欽,軍隊包圍了議會大樓,並且用坦克火炮轟擊大樓,使得其幾乎摧毀,但是這一招的效果非常明顯,成功的驅散了議會的成員。

一直到1993年10月5日,對葉利欽的武裝對抗開始潰散。

這十天是從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俄羅斯死傷最慘重的街頭鬥爭。

根據政府的估計,一共有187人死亡,437人受傷。

葉利欽解散議會的行為激起了民眾騷亂並且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反對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

成千上萬的市民走上莫斯科街頭試圖聲援議會。

示威者抗議自己的生活條件在日益惡化。

從1989年以來,全國生產總值在下降,貪腐成風,暴力犯罪激漲而醫療體系趨於崩潰,人均壽命也在下降。

葉利欽受到大量的指責,俄國人民感到了困惑和混亂。

其中一些人還在表達他們的抗議,俄國全境各個地區都有零星的罷工事件發生。

抗議者中有共產黨人,民族主義者以及俄國家拯救陣線的成員。

一部分‘俄羅斯國家聯盟’的退伍老兵佔領了白宮。

9月28日,莫斯科發生了第一起員警同反葉利欽示威者之間的流血衝突。

同日,內政部提議封鎖議會大廈。

大廈周邊被布上路障和封鎖線。

10月1日,內政部估計大約有600多名手持武器的人加入了議會大廈中葉利欽政敵的隊伍。

 

四.烏克蘭政變

烏克蘭議會在2014年2月22日宣佈,總統亞努科維奇無法履行其職權,議會通過投票決定撤銷其職務,並且將大選日期提前至5月25日。

當天,示威者控制基輔大片區域。

同時,烏克蘭議會高票通過關於‘履行國際義務、釋放前總理季莫申科’的決定。

對此,烏克蘭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指責烏克蘭反對派製造政變。

亞努科維奇的原話是:

“我絕對肯定,我們國家以及全球都可以看見這是一場政變。

我不會離開烏克蘭或者去其他地方,我不會辭職。

我是由民眾合法選出,我也得到公事的人員對我人身安全的擔保,我會看看他們如何履行這個角色。

我的座駕遭到槍擊,我不會害怕。

國家狀況讓我滿懷背痛,我感受到責任。

我現在正前往東南地區,那裡少一些危險,我會繼續到各地去接觸民眾,首先找出答案,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國家又該何去何從。

2013年底,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開始,起因是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簽署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

烏克蘭公眾認為該行為是總統受到俄羅斯方面的壓力。

2014年,抗議活動升級。

2014年3月16日舉行的克里米亞歸屬公投顯示絕大多數克里米亞選民讚成進入俄羅斯的動議。

克里米亞共和國隨後成立,並且已經加入俄羅斯。

但是沒有獲得烏克蘭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影響與反思

蘇聯演變包含蘇共垮臺與蘇聯解體兩層意思。

蘇聯解體20年了,對中國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隨著時間推移,可以看得越來越清晰。

第一點,為中國敲響了警鐘。

蘇聯共產黨是蘇聯人民團結的力量紐帶,是其精神力量。

蘇聯共產黨垮臺,也就導致了國家的垮臺。

這一點對於中國來說要引以為戒。

第二點,是增強防範和應對外部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意識。

面對一些如美國等國家的政治攻擊時,要有沉著冷靜的姿態,從容淡定地面對。

展現自己的大國風範,不自己亂了陣腳。

第三點,是增強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的意識。

中國改革開放起步之日,正是蘇聯陷入停滯時期最嚴重之時。

一個國家的興盛和一個國家的衰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唏噓感歎。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面臨與中國相似的振興國家的歷史使命,且經受多重外部壓力。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之採取弱化其綜合國力、擠壓其戰略空間的戰略,實施北約東擴、“顏色革命”和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三部曲”,迫使俄羅斯增強與中國合作的願望。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意義深遠,上合組織的影響巨大。

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對華友好,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補、文化上互通、外交上互商,出現讓中國得以實行能源進口多元化等積極因素。

隨著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終結,中國在多極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明顯上升,以至於被外界不適當地恭維,出現所謂“美中共管世界論”。

當今世界上存在多種三角關係,影響最大的則是美中俄三角關係。

而在這個大三角中,美國雖然實力占優,但中俄關係密切。

在提供機遇的同時也招來了壓力,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始終被抨擊的一點就是社會主義。

中國實際上成為那些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者的主要防範和打擊對象,“中國威脅論”由此而生。

人們關注國外媒體渲染“中國模式”的用意何在?

三種情況:

一是認識現實,二是心存畏懼,三是製造“中國威脅論”新藉口。

八一九政變的本意在於阻止新聯盟條約的簽署,以免蘇聯分裂。

它的失敗更加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八一九事件之後,俄羅斯聯邦令大人拘捕了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成員,並且下令停止蘇聯共產黨的活動。

戈爾巴喬夫,據分析,多半是處於對政變進行懲罰的資源心裡,有些是在葉利欽的脅迫之下,辭去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並且要求蘇共中央自行解散,以至於成立了88年之久的蘇聯共產黨毀於一旦。

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和總統選舉。

選舉結果表明,有90%的人支持烏克蘭獨立,於是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克拉丘夫被選為總統。

當時,美國《華盛頓郵報》以敏感的政治嗅覺寫到,‘烏克蘭全民公決和獨立,可能導致一個新的歐洲國家和最終取消蘇聯。

’,英國的《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片題為《烏克蘭獨立是戈爾巴喬夫的末日》的文章,寫的更為直接了當,‘如果有朝一日人們真的能說蘇聯已經不復存在,這一天就是昨天。

’烏克蘭宣佈獨立的第三天,葉利欽就發表聲明承認烏克蘭的獨立,而且提出了一種‘主權國家真正平等的共同體’的設想。

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同時也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的雅爾塔格局或者稱作兩極格局真正的畫上了句號。

戰後形成的雅爾塔格局具有三個特性,即對抗性;集團性;兩極性。

東歐劇變、經互會和華約解散以及酸臉的解體,意味著集團性和兩極性的消失,而對抗性的小時實際上早在1989年的東歐劇變之前就已經開始。

美蘇對抗關係表現為國家利益的衝突、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互相爭奪霸權等種種交織在一起的矛盾。

20世紀70年代,美蘇關係走向緩和。

但是對抗仍然是兩國關係的主題。

從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美蘇關係就主要由於蘇聯方面做出許多重大的讓步而逐漸走向合作。

標誌著美蘇由對抗走向合作的轉折點,就是1989年12月初戈爾巴喬夫和布希在馬耳他舉行的首腦會晤。

在這次會晤中,美蘇雙方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第一次確認冷戰已經結束或者基本結束,今後兩國在行動中將不再視對方為敵人。

可以說,美蘇從對抗走向合作,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構成了雅爾塔兩極格局崩潰的三部曲。

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解體給歐洲大陸的另一半,即位於西歐的歐洲共同體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推動了歐共體向歐洲聯盟的大發展。

針對烏克蘭政變,到底是不是烏克蘭人民的選擇。

本人覺得未必如此,鬧事的不過是幾萬人,而且大多數烏克蘭人處於一個沉默的狀態,也有很多人公開站出來支持政府。

種種跡象表明,烏克蘭政變得到了美國人的大力支持。

美國議員親自到基輔廣場發表演講支持反對派;美國前發言人紐蘭在電話中連誰當烏克蘭總動都指手畫腳,足以認識到美國人介入得非常深。

鬧得最兇的‘突進黨’領導人長期在美國打職業拳擊賽。

因此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美國人而不是烏克蘭人製造了這一場政變。

為什麼發生在索契冬奧會期間而不是其他時間。

我們知道,索契冬奧會正在俄羅斯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一起抵制了這次冬奧會。

現在看,他們抵制這次冬奧會不僅僅是要普京難堪,還要普京感到無助和刻骨銘心的痛。

隨著亞努科維奇與普京簽署200億美元的援助協定,西方一致驚呼在歐俄爭奪烏克蘭的博弈中,普京獲得了勝利。

對此,西方顯然是無法接受的,美帝也是無法接受的。

而恰在此時,冬奧會在俄羅斯舉行,這被美帝等西方看作了反撲的機會。

一方面,俄羅斯需要索契冬奧會成功,藉以展示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的回歸;另一方面,在普京集中全國力量,包括軍事力量、政治力量舉辦冬奧會的情況下,無暇他顧。

於是,西方決定在冬奧會期間動手,儘管奧運會章程呼籲奧運期間無戰事。

但是,西方才不管這一套,他們首先通過抵制索契奧運把自己從“奧運道德”中擺脫出來,給自己在奧運期間動手提供道德便利;其次,不受奧運牽扯的西方擁有了製造烏克蘭政變的閒暇,相對於忙於奧運的普京擁有了絕對不對陳優勢,於是,毫不猶豫的動手了。

烏克蘭政變究竟會給全球地緣政治帶來什麼影響以及前景如何尚有待觀察。

烏克蘭事件的背景複雜,既有民族矛盾,也有俄歐矛盾、俄美爭奪。

從民族矛盾看,大約1/3的烏克蘭人講俄語,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密切聯繫;2/3的烏克蘭人講烏克蘭語,傾向於更親近西歐。

從俄歐和俄美矛盾看,俄羅斯不希望烏克蘭成為北約東擴的橋頭堡,因為那將使北約勢力徹底逼近俄羅斯邊界;而西方也不希望烏克蘭繼續處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之內,因為,一旦俄烏聯盟,則將使北約東擴圖謀徹底破產。

所以,烏克蘭今天的狀況實際也是俄西博弈的集中反映。

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宣佈暫停與歐盟聯繫國協定成為導火索的原因。

如果說200億美元協定是普京的回合的話,那麼,烏克蘭政變可以視為西方的勝利。

但是,這是不是事件的結束呢?

青衫老祖認為,一定不是。

普京目前應當是十分憤怒的,這等於在普京集中精力做正事時被流氓瞅冷子踢了襠。

索契冬奧會勝利閉幕之日,一定成為普京反撲之時。

俄羅斯已經做出口水上的強烈反應。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已經強烈要求德國、法國和波蘭約束反對派的行為;俄羅斯高官亦警告,烏克蘭一旦分裂,俄羅斯將派兵保衛駐有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戰略要塞--6成人口為俄裔的烏克蘭東南部自治共和國克裡米亞。

中國很為難。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與中國關係不錯,此前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了一個好的協議,烏克蘭支援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計畫,中國承諾對烏克蘭提供核安全保障。

現在,亞努科維奇被美國搞下了台,烏克蘭的未來政府將是一個什麼樣的政府很難判斷,中烏協議能否得到貫徹落實增加了不確定性。

因此,青衫老祖認為,烏克蘭政變對中國地緣政治利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中國似乎也不能表現得太激烈。

第一,那裡畢竟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中國不好說得太多;第二,為烏克蘭與歐盟鬧僵也不符合中國利益。

從實際情況看,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依然是:

第一,最終烏克蘭人民的選擇;第二,希望烏克蘭穩定發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