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70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9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苏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docx

《苏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联.docx

苏联

苏联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苏联国旗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

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简称苏联,是一个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解体。

苏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占有东欧的大部分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等国接壤。

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中文名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英文名称:

UnionofSovietSocialistRepublics

简称:

苏联(SovietUnion)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莫斯科

主要城市:

明斯克,基辅,列宁格勒

国庆日:

11月7日

国歌:

《牢不可破的联盟》(1944-1991)

国家代码:

USSR

官方语言:

俄语

货币:

卢布(SUR)

时区:

UTC+3至+11

政治体制:

苏维埃制

国家领袖: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人口数量:

286,730,817(1991年估计)

人口密度:

12.8人/平方公里(1991年)

主要民族:

俄罗斯族

主要宗教:

东正教

国土面积:

2240多万平方千米(1939年)

国际电话区号:

+7

国际域名缩写:

.su

国家格言: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苏联加盟共和国

创始成员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自俄罗斯分设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分解后新设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德战争期间占领新设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目录

简介

国名

国旗

国徽

国歌

民族

宗教

地理

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行政区划

简史

列宁时期

斯大林时期

赫鲁晓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

安德罗波夫时期

契尔年科时期

戈尔巴乔夫时期

政治

法律

制度简史

死刑问题

行政机构

概述

联盟的行政机构

加盟共和国的行政机构

外交

军事

武装力量

军队建制

经济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科技成就

领导人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展开

简介

国名

国旗

国徽

国歌

民族

宗教

地理

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行政区划

简史

列宁时期

斯大林时期

赫鲁晓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

安德罗波夫时期

契尔年科时期

戈尔巴乔夫时期

政治

法律

制度简史

死刑问题

行政机构

概述

联盟的行政机构

加盟共和国的行政机构

外交

军事

武装力量

军队建制

经济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科技成就

领导人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国名

  汉语: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英语:

UnionofSovietSocialistRepublics(USSR)

  俄语:

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 

  法语:

UniondesRépubliquessocialistessoviétiques 

  乌克兰语:

СоюзРадянськихСоцалстичнихРеспублк 

  白俄罗斯语:

СаюзСавецкхСацыялстычныхРэспублк 

  拉脱维亚语:

PadomjuSociālistiskoRepublikuSavienība 

  爱沙尼亚语:

NoukogudeSotsialistlikeVabariikideLiit 

  乌兹别克语:

SovetSotsialistikRespublikalariIttifoqi/СоветСоциалистик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иИттифои 

  吉尔吉斯语:

СоветтикСоциалисттик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Союзу 

  塔吉克语:

ИттифоиРеспубликаоиСоветииСотсиалист 

  土库曼语:

СоюзРадянськихСоцалстичнихРеспублк 

  摩尔多瓦语:

UniuneaRepublicilorSoveticeSocialiste/УниуняРепубличилорСоветичеСочиалисте 

  另外,卡累利阿-芬兰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卡累利阿语(芬兰语)的写法为:

SosialististenNeuvostotasavaltojenLiitto。

国旗

  苏联国旗启用于1923年,是一面由镰刀、锤子和闪耀五角星组成的红旗。

苏联及其各加盟共和国国旗(18张)

锤子象征工人阶级;镰刀象征农民阶级,两者组合,是工农联盟的标志,也是共产党的标志。

五角星既象征工、农每一只手的五指(劳动力),亦代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黄色则是革命光芒的颜色。

国徽

  苏联国徽启用于1923年,由苏联传统的锤子和镰刀和地球上的红星,以及用苏联各社会主义共和国语言写成、按宪法提及的顺序倒排的苏联国家格言缠绕的两束麦穗组成。

苏联及其各加盟共和国国徽(18张)

国歌

  [1]1918年1月,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国际歌》作为国歌,1922年苏联成立后它成为苏联国歌。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苏联宣布社会主义胜利后决定更改国歌。

经过几番争论,1944年斯大林拍板《牢不可破的联盟》成为国歌。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苏共党内批判个人迷信的运动中,《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歌词被改动,剔除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成分,歌词如下:

  自由的共和国组成牢不可破的联盟,

  伟大的俄罗斯永久地团结起来。

  以人民的意愿在斗争中建立,

  是我们统一而强有力的苏联!

  (副歌)

列宁宣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歌唱我们自由的祖国,

  人民兄弟般的友谊是坚固的堡垒。

  列宁的党,人民的力量

  指引我们到共产主义的胜利。

  自由的阳光穿过风暴鼓舞我们

  沿着伟大的列宁引领的新的道路前进:

  因为正义的缘故他领导着人民,

  鼓舞他们劳动,勇敢前进!

  (副歌)

  在共产主义不死理想的胜利中,

  我们看到了亲爱祖国的未来:

  为了她那飘扬的鲜红旗帜

  我们将永远忠诚无私地站立。

  (副歌)

民族

  苏联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为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

  苏联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除斯拉夫语之外的其它印欧语占8%,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

宗教

  苏联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有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

编辑本段地理

地理位置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及中部。

东西最远距离达10,000多公里,南北约5,000公里。

面积2,240.22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世界

苏联地图(中文版)

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它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

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日本相望。

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和朝鲜相邻,其中同中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区有7,300多公里的边界线。

气候特征

  苏联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别占20%。

叶尼塞河以西主要是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以东主要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80%地区属温带,16%属寒带,4%属亚热带。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秋季短,气温年较差较大。

苏联地处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全国有58%的国土位于寒带,有20%的国土处于北温带,只有南部将近五分之一的国土位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另有2%的国土属亚热带。

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增高,绝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和欧洲部分北极圈以内地区,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夏天。

行政区划

  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1936年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3个加盟共和国。

1940-1956年,还存在过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这个时期的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编辑本段简史

列宁时期

列宁

[2]

  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

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并存的局面。

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

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3]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

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

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

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

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

  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

乌克兰独立后,许多政治家和学者认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斯大林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参考条目:

冬季战争、卡廷惨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

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1年9月30日,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

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4]。

  1943年初,苏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4年10月,苏联强行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纳粹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参考条目:

苏德战争)为赢得卫国战争胜利,苏联人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14%)牺牲的代价。

[4]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五十九万四千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次年,外蒙古独立。

  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令苏联倍感威胁,相对地成立华沙公约组织。

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后,他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

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6年他主持召开苏共20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组织了对过去某些案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

1961年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开垦荒地等。

在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提出两个社会经济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原则。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5]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

(参考条目:

加加林、东方1号)

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

勃列日涅夫

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

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

  勃列日列夫统治中期,即1975年,苏联国力达到巅峰,国民生产总值由美国的23%上升至53%,核力量也由美国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过美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但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因为苏联式福利政策和军费开支巨大而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

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

安德罗波夫时期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

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

但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慢性肾病逝世,终年69岁。

契尔年科时期

契尔年科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是73岁的契尔年科。

  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

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

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

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

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所谓“开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

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

  (参考条目:

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

编辑本段政治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证章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

首都为莫斯科。

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

1922年底苏联建立后,政府沿用人民委员会名称。

1946年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

苏联部长会议对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

其职能是负责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国家安全、外交事务、预算财政等。

苏联共产党长期为苏联的唯一政党。

1898年建立。

前身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

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党代表大会。

代表大会选举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负责党的日常工作。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

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

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

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

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

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

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克格勃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

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

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

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

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

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

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

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

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

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

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一定非得去上班不可。

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

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

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

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克格勃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

克格勃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

事实上,“克格勃”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后有显著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

《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摒弃了斯大林主义。

编辑本段法律

制度简史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法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制定法律的工作。

在列宁的参加和指导下,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