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561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docx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

(一)歌唱教学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一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原则对于大多数幼儿教师,现在似乎一点也不陌生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仍然感到难以将这些理想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往往在努力试图将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目标相互渗透或交织时,结果又往往显得勉强,师幼双方都不能感觉到经验整合共鸣的快乐。

在歌唱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在预设教育目标时,应突出不同活动的学习重点问题,在预设、引导师幼互动的走向时,应强调以审美感动为核心。

我们幼儿教师应该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怎样在突出审美感动的前提下落实全面发展。

(二)怎样提高幼儿歌唱的艺术水平

1.共鸣位置与歌唱的美好音色。

帮助儿童获得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美好自然声音的方法主要有:

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轻声入手,养成有控制的情感表达习惯;从较高音区开始,从上逐渐向下唱。

(1)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

“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一方面,是中国母语语言发音最自然的方式:

另一方面,也是获得童声清澈明亮音色的最自然的方式;再一方面,更是使幼儿避免将声音压在喉咙里或压进胸腔里的最自然的防范措施。

(2)轻声入手和有控制地进行情感表达

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声喊叫”。

在幼儿用喊叫的方式歌唱时,他们身体的大部分共鸣腔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参与共鸣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发音器官通常都处在非自然的过度紧张的状态之下,甚至会因为胸部、颈部肌肉过分紧张而造成如下现象:

一方面压迫血管,使颈部血管向外暴起,大量血液非正常地涌向脸部;另一方面压迫气管、阻碍气息顺畅地通过咽喉;再一方面引起泛化性的整个肌体的紧张——脸部、头部躯干和四肢都会出现不自觉的强直状态。

全身性的强直状态,可以由非自然的发声方法所引起,成为非自然舒适的内部状态的外部信号。

这种非自然的体态和非自然的声音,不但会通过内部的反馈循环造成歌唱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而且还会造成倾听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觉。

(3)从较高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

有关研究表明,婴幼儿最先获得的音区是在与口面腔共鸣相适应的中音区。

新生婴儿刚开始学习发音时音区还要稍稍偏高一点,通常的共鸣位置都在眼睛附近。

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婴儿的声音比较“尖亮”一些。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幼儿的共鸣位置会逐渐下移。

到了3岁左右,有的幼儿讲话唱歌的位置会掉到喉咙里甚至喉咙以下。

由于幼儿下面部位的共鸣腔成熟得比较晚,幼儿应用下面部位共鸣腔的能力也成长得比较慢,所以,有关专家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建议:

在对3岁幼儿进行集体歌唱发音教学时,应从“重新唤醒”他们婴儿时期的高位置发音感觉开始。

6.由游戏开始的设计

历史上有许多传统的幼儿游戏活动都是伴随着歌曲进行的。

在早期的传统教育中,这种游戏歌曲也都是在学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

后来不知何时教师习惯了把游戏和歌曲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内容来教授,也就把原本自然的活动人为地弄得不自然了。

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事情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游戏开始”或“游戏在前”。

如《丢手绢》:

7.由“填充参与”开始的设计

可以使用“填充参与导入”方法的歌曲虽然并不多,但对合适的歌曲恰当地使用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可能使用“填充参与”方法的歌曲的主要特点是:

歌曲中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的词曲动机。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时,幼儿就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

幼儿参与的部分主要是歌曲中不断重复的那些部分。

如《顽皮的杜鹃》:

“当我走在草地上,咕咕,听见杜鹃在歌唱,咕咕,当我轻轻走过去,咕咕,杜鹃飞向小河旁,咕咕,我又赶紧跑过去,咕咕,它又飞向远方。

咕咕,咕咕,咕咕……”

8.由副歌开始的设计。

“副歌前置”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提出的。

由于“副歌”通常都是为增加气势、强调主题而特别设计的,所以,在创造手法上也更强调重复。

换句话也就是说“副歌”一般都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激发情绪、也更加容易“上口”和容易记忆。

所以,先学会唱“副歌”,然后再在教师范唱整首歌曲时邀请幼儿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参与,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副歌开始”或“副歌在前”。

9.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设计。

所谓“无意义音节”是相对有意义的歌词系统来讲的。

有的时候,我们邀请幼儿用“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哒哒”的方式或邀请幼儿用唱乐谱唱名的方式来玩玩唱唱,往往也可以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难的效果。

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有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有的时候也可以由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创造。

“无意义音节玩唱”的方法可以摆在任何程序之中,如果作为导入的程序就要安排在新歌学习的开始部分。

(四)怎样在歌唱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方法,许多年来一直都被看作是幼儿园集体歌唱法,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这类方法对幼儿的音乐成长是有益和有效的。

然而,迈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目标体系的不断发展,学习歌曲和学习歌唱的歌唱活动的仅有目的了。

在被扩充进来的教育目标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或创新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成了相对更受重视的目标之一。

于是,幼儿园的教师们开始注意到另一些非正规的、非严格模仿的歌唱活动,并开始逐步将从事这类活动的方法有机地组织到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来。

在幼儿园目前的歌唱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创造性歌唱教学主要有:

创编新歌词,创编歌表演动作,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即兴歌唱说话等。

1.创编新歌词。

在创编新歌词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几点:

一是选择简单多重复、适合于儿童创编的歌曲;二是只教授一段歌词作为创编的样板;三是必要时预先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以保证活动具有良好的创造气氛和审美气氛;四是创编中应注意集体参与创编和歌唱的密度,以保证活动中大多数儿童都有机会动脑、动口、动手;五是创编中应注意控制好编唱时间的长短,以保证活动结束时具有“余兴未尽”的气氛;六是创编中应注意适当强调创编结果的个人独创性和审美性,以保证编唱的结果能够给儿童留下美好的印象。

2.创编表演动作。

在创编表演动作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

一是即兴创编活动与引导创编应该区别对待;二是结构性动作、情节性动作、情感性动作应该区别对待;三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创编的数量以“够用”为限度;四是在即兴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反馈”的相互展示、交流等学习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五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提问和提供思考线索、提供改善建议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六是知识准备、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等与“创编新歌词”相同。

3.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

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一般都不会作为独立的新授活动来安排。

在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中一般应注意:

(1)教师提供的“感知体验处理榜样”的活动在前,教师引导的儿童进行“榜样经验迁移”的活动在后。

这是由于:

幼儿积累的歌曲处理经验很少,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向幼儿提供自己的处理榜样,以帮助幼儿大量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2)教师应注意尽量对儿童的各种独特处理,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

即教师应首先尽力帮助幼儿寻找自己处理的独特的而又合理的理由,而不应轻易地否定幼儿的意见。

即便你认为幼儿的意见确实有不太合理之处,也应该尽力选择建设性的表述方式。

(3)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同前。

4.即兴歌唱说话。

即兴歌唱说话活动,是指用歌唱或类似歌唱的方式来进行对话,讲故事或其他语言游戏活动。

这种活动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地存在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活动中和儿童的社交游戏活动中。

儿童在这种活动中不仅学习音乐、锻炼语言和交往能力,而且以幽默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歌唱说话活动完全可以在任何音乐或非音乐的活动中进行,在即兴歌要的原则就是:

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气氛。

教师与儿童同伴的良好榜样,也是影响活动教育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打击乐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

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一.教育目标与教学模式

1.从目标上看,在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体系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全面性的变化。

(传统目标):

第一:

激发幼儿对奏乐活动的兴趣。

第二:

了解一定的乐器知识,学会简单地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技能,使幼儿能在歌曲、律动曲的伴奏下,齐奏、轮奏。

第三: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第四:

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作品。

(现在目标):

第一:

让幼儿享受奏乐活动的快乐。

其中包括体验音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音响在时间流动过程中不断保持和变化的乐趣,以及体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

第二:

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展现的能力。

其中包括幼儿在自己的声部中感知整体音响效果的能力,以及与其他人、其他声部相互协调、共同创造某种既定整体音响形象的能力。

第三: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其中包括对所有音乐要素的敏感性:

如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结构感——主要指音乐横向的曲式结构,织体感——主要指多声部音乐各纵向层次之间的织体结构。

第四:

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

其中包括音乐曲调的语汇,打击乐器演奏节奏型的语汇,打击乐器的各种不同音色及其表现力的语汇。

第五:

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其他要求。

因此,对于一次集体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来说,具体目标应划成三个方面:

第一:

“音乐”素质发展的要求。

第二:

“学习”素质发展的要求。

第三:

“做人”素质发展的要求。

2.从教学模式来看:

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多声部音乐是按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关系构成整体音响审美形象的,所以,只有在整体感知、形成整体音响表象的条件下,多声部音乐的学习、表演和欣赏才会更有情趣和更有效果。

正如感知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所告诉我们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当整体中的部分发生变化时,整体亦变化而成为另一个新的整体。

在音乐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像是化学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二.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

1.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可以让幼儿接触到多声部音乐形式,因此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目的除了通常强调的培养节奏感、音色感和集体观念外,还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到多声部音乐的特点。

多声部音乐是由许多声部构成的一种音乐,它的美妙之处体现在整体音乐形象上。

就像幼儿用积木来搭房子时,搭房子的乐趣在于能搭出各种各样的房子,而不在于每一种房子用了几块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积木。

2.如果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能了解和掌握多首打击乐曲的整体音响形象,那么就不仅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质量,使以往让教师和儿童都感到枯燥、困难的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富有乐趣。

3.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然后再合起来演奏,并在合奏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奏,以免受到干扰。

而整体教学法则首先要求教师要尽力帮助儿童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演奏时的整体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奏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

三.变通总谱

“变通总谱”是针对通用总谱,也就是我们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

由于通用总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比较复杂,使用这种总谱,不但不能对儿童的整体感知过程有所帮助,反而会人为地增加儿童的认知负担,影响儿童感知音乐的快乐,但是不用总谱,儿童在学习中的记忆负担又太重。

“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

其中有“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

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上这些变通总谱中,幼儿所要作的仅仅是跟着旋律做动作、看图和朗诵,并不需要看旋律和节奏谱。

例:

木瓜恰恰恰。

四.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的程序及方法

1.“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

(适合于各声部间交错进行的结构、整体音响上较为单纯的作品。

程序:

(1)导入,引出兴趣。

(2)欣赏或进行简单的节奏活动。

(感知情绪、风格、拍子)

(3)模仿学习或创作变通总谱的具体内容。

(横向,纵向结构)

(4)在掌握总谱的基础上,进行分声部徒手练习。

(倾听、配合)

(5)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

(6)教师指挥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练习。

(7)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

(可以改变原定的配器方案)

(8)改进的练习。

2.“累加”的程序。

(适合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整体音响较为复杂的作品。

程序:

第一、第二步与第一种程序相同。

第三步是模仿或创作一个最有特色、最复杂、最有独立性的声部,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横向结构。

第四步在充分掌握该声部的基础上,将其他具有伴奏性质的声部一一加入;或等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掌握后,再加入到这个独奏声部。

第五步到第八步可参考第一种程序。

五.打击乐曲的编配:

配器原则:

第一:

适合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

(简单多重复)

第二:

有一定的艺术性。

配器步骤:

第一:

熟悉原音乐作品。

第二:

揣摩、分析。

抓住主要矛盾。

第三:

安排节奏型和音乐作品的布局。

第四:

试奏和调整。

第五:

记谱和转换为幼儿可以使用的变通总谱。

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常规

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椅子下面取出或放回。

2.活动进行的常规

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进行交流。

交换乐器时,先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自己的椅面上,再迅速无声地找到新的座位,将乐器放在腿上。

七.打击乐器演奏的指挥

1.幼儿指挥者应明白如何用动作表示:

准备、开始、结束。

2.在指挥时应将两腿稍稍分开,站稳,便于身体灵活地转动。

3.身体倾向被指挥者,能用体态和表情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

4.在声部转换之前,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

八.打击乐器演奏的空间处理

常规的打击乐器演奏应该有“碎响音色”组(铃鼓或串铃)

“圆润音色”组(碰铃或三角铁)、“脆响音色”组(圆弧响板或木鱼)、“混响音色”(大鼓或大钹)。

1.半圆形或单马蹄形。

2.双马蹄形。

3.品字形。

4.满天星形。

例:

土耳其进行曲

集体舞

幼儿园的“集体舞”是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的,强调在对形中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舞蹈类型。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为了确保圆满完成“人人与乐”和“在队形的空间变化中进行人际交流”的教育要求,其他音乐和动作方面的困难应该被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

在集体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给幼儿一定的创编机会,但与“创造性律动”不同,在“创造性律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给幼儿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幼儿想出与他人不同的动作。

而在集体舞蹈的教学中,只要有足够合适的动作可用来跳舞,教师就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创造不同的动作上面。

圆圈舞是幼儿园集体舞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队行有“单圈”和“双圈”两种,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可注意采用以下方法:

一、用“面向圈里”和“面向圈上”来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指示语,以表示两种特定的圆圈队行状态。

二、在“面向圈里”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前”“向后”和“向上”“向下”的运动,即尽量避免做“左右”运动,以降低左右分辨,左右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在“面向圈上”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右”、“向左”的运动,而尽量避免向上、下、前后的运动,降低前后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三、教师在示范的时候以及与幼儿共同舞蹈的时候,应该与幼儿一样站在圆圈上,以便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看到教师的动作,并感受到教师与所有的幼儿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

四、双圈舞蹈的教学应该从单圈队行开始。

在双圈队行的空间状态下交换舞伴时,应该采取单圈顺时针移动,每次移动一个人的位置方法。

可用其他形式。

五、集体舞教学一般先从舞蹈的大轮廓开始,尽可能早地加入音乐,(应从教师口唱伴奏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琴声伴奏,最后再过渡到录音音乐伴奏),

并在舞蹈的过程中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逐步将舞蹈动作和结构复杂化。

也可将难点前置,将舞蹈中复杂的队行在日常活动中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会。

或将一个集体舞分两课时完成。

既先欣赏音乐,再跳舞;也可边学舞蹈边加入音乐。

六、所有集体舞蹈都应该是简单而多重复的,一般在一个八拍中不要变换动作,如果有明确的持续性同方向的动作,下一个八拍还应该在反方向再做一次,以求得平衡感。

一个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一般是一个,最多不要超过两个,应该以基本动作变化来求得舞蹈作品整体统一的审美感觉。

尽量将舞蹈动作情节化,并设计一定的游戏情节或游戏的口吻,提高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舞蹈顺序。

七、由于集体舞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人际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体态交流、目光交流的技能并同时享受人际交流的快乐。

帮助幼儿自己学会控制队行的理想状态,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推桑或拉扯幼儿的急燥行为,教师应逐步退出。

圆圈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花之舞》、《葡萄丰收》、《筷子舞》、《红手绢》、《花环舞》等。

除了圆圈舞蹈以外,还有“行列舞蹈”、“方阵舞蹈”、“链状舞蹈”等。

集体舞在创造性律动的基础上研究的,创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幼儿之间的人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可能通过集体舞效果更好。

幼儿园的舞蹈往往是跳给别人看的,孩子并不快乐,集体舞应达到自娱自乐目的,一般舞蹈越跳越累,而集体舞则应越跳越快乐。

一.集体舞的材料选编

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性质是其两面性的对立统一。

“贴近(适应)”儿童和“离开(挑战)”儿童,作为同一类处理技术在宏观上是统一的。

我们还知道,感觉的好坏都离不开一个“度”字,凡事一过了“度”感觉就不好。

下面,我们就从音乐、动作、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来谈谈有关把握“贴近”和“离开”幼儿生活经验的适应度的问题。

1.音乐:

选择轻松愉快,性质较柔和以及重复性较强

2.动作:

生活动作、律动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3.内容:

具有象征意义的和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

二、集体舞活动的教学程序设计

1,从队形开始的处理

幼儿园的舞蹈队形学习是发展儿童空间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渠道。

有些从基础队形开始进入的集体舞蹈教学设计,能够迅速的帮助幼儿了解舞蹈的整体“骨骼”和“轮廓”,形成舞蹈形象的整体感和与众多同伴共舞的集体感。

范例:

家庭之舞(以色列)

2,从动作开始的处理

动作是舞蹈作品的“血肉”与“色彩”。

动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模仿”、“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

分为从动作观察、动作模仿、动作迁移、动作探索、动作创编

3,从音乐开始的处理

从音乐开始的处理可以参照其他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方式进行。

可以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声势节奏、语音节奏)开始,也可以从音乐的某一局部(动机、乐句)开始,还可以从有音乐伴随的画面(舞蹈表演、配乐美术作品、动画片)欣赏开始等等。

 

三、集体舞中的空间位置

1,教师教的方面看空间处理

(1)教师站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站位的主要功能是:

示范。

在圆圈状态下,教师与幼儿同样站在圆圈上。

在双圆圈的空间状态下,教师一般应该站在内圈上。

并正面迎向幼儿。

在方阵或行列的状态下,教师可与幼儿相向而立。

(2)教师移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移动的主要功能是调节。

2,幼儿学的方面看空间处理

(1)幼儿站位

(2)幼儿移位

四、集体舞中的标记运用

1,空间问题

2,角色问题

3,审美想象问题

4,符号运用问题

音乐欣赏

一音乐欣赏的研究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

从85年开始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

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迹。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

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

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

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

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

如果说在这以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

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

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

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任务。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确立了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

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

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

“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人不同”。

“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

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

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性的教育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