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58799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服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服装.docx

《中国古代服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服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服装.docx

中国古代服装

中国古代服装

  篇一: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演变

  摘要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几千年间,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独特的完备的服装体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饰也最为多变。

关键词中国各朝代女子服饰特点

  前言:

  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

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

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着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

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

一、中国各朝各代女子服饰发展的原因

  1、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2、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就如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在中国,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3、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魏晋,文人意欲进贤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就是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二、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从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开始建立,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服饰以深衣为主。

深衣是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上衣和下裳连属在一起,上衣下裳分开来裁并在腰节处缝和为一体,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且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然后用腰带系扎,其襟裾随身体缠绕称为曲裾,所以这种深衣叫做曲裾式深衣。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秦汉女子仍以深衣为尚,只是衣襟缠绕层数增加,衣摆宽度增加,穿此种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紧,用带子束住。

深衣以后出现了一种上下连裁的服装—袍。

到汉代袍服可以穿在外面,演变成一种宽袖外衣。

汉代妇女还喜欢穿襦(一种短衣,常与长裙配穿)裙,上襦下裙,上孺较短仅到腰际,裙较长。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这时候的女子服饰大体上还是承袭秦汉旧制,以襦、衫、裙为主,也以大袖衫为尚,流行上襦对襟(开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长。

  4、隋唐时期(581-907年):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一致,由战乱而波动,经济文明昌盛,服饰的开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出现出一派绝后绚烂的现象。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

  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细长的觉得。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开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隋唐女子好装扮。

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严惩,穿时裸露上胸。

在这段时期内,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

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

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

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盛唐时期的女俑已由初唐的清秀型向丰腆型转变,反映出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随而妇女服装的衫袖和长裙日渐加宽。

由于纺织、刺绣和印染工艺的发展,服装的色彩、纹饰及做工也日益精美华贵。

至中晚唐时期,大袖宽衣、多褶阔裙成为时装。

虽然数代皇帝多次下诏限制衫袖和裙幅的宽度,却屡禁不止。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女子着男装是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习俗,无论尊卑,皆为时尚。

其形象多为头戴幞头或胡帽,身着圆领袖衫,足着乌皮六缝靴,腰系革带,看上去与男子无异。

  女服服饰包括:

大礼服:

  ○

  1袆衣:

最隆重的大礼服。

  2褕翟:

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

  1青衣:

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2朱衣:

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3钿钗礼衣花钗礼衣:

归嫁礼服。

  5、两宋时期(960-1279年):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种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长,腋下开衩,即衣服前后片的侧缝不缝合的衣服,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女服服饰:

  ○

  1礼服:

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2常服:

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6、元朝时期(1206-1368年):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

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7、明朝时期(1368-1644年):

贵族妇女服饰都有具体规定,从皇后、皇妃到命妇(嫔妃、受封的贵妇)皆有冠服。

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与祭奠等严重仪式时运用的服饰。

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同穿著。

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装以衫、裙、袄、褙子、比甲为主。

褙子较流行,直领、对襟、小袖为平民之服。

另外,一种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的上衣——比甲,在宋元之后渐流行,而在明代成为妇女日常之服。

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的半臂有着渊源关系,清朝马甲也由此发展而来。

  8、清朝时期(1616-1644年):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乾隆帝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

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

满族妇女平时多穿长袍,下可掩足,右衽,袖口平而较大,袖端,衣襟,衣裾镶有彩色缘边,领有高有低,无领则以围巾绕领;她们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

她们的鞋子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女服服饰:

  1朝服:

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2吉服:

由外褂与袍组成。

○3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坎肩又叫马甲。

  三、总结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了解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了解世界的脉搏。

  参考文献

  

  篇二: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

  摘要:

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

历史长河中,服饰由最初的抵风御寒到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款式颜色的多样,显示出不同文化融合下,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

女性;服饰;演变

  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

华夏族衣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

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服色尚黑。

女子服饰有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

下裙拖曳及地,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名婢女提携。

到了汉朝,女性衣裙最著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三层,名曰三重衣。

女子所着贴身之衣是抱腹与心衣,抱腹:

上下有带,包裹腹部,背后和上面没有遮挡的东西;而心衣则是在抱腹的基础上用细带钩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装:

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特点是上短下长,裙长至足,腰系长带,长裙飘逸给人以视觉跳跃感。

此时女子的内衣前后均有布料覆盖,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俗称“两当”。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使得当时的思想较为开明,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

但是贵族妇女,尤其是后宫嫔妃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规格。

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

唐代宫中女子多穿半露胸式裙装,唐末出现了无肩带的内衣---“诃子”,女子穿诃子以掩胸。

  宋元离地长裙受追捧,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较为保守,衣服颜色多淡雅,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而劳动妇女或婢仆仍穿窄袖衫襦。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式样相似,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

抹胸,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纽扣或带子身后系结,是女子的亵衣。

  元代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

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这两种都是平时穿的衣服。

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

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穿的袍样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

女子内衣是合欢襟,穿时从后到前,在胸前用扣子或带子系住,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朝女装款式多样,以淡雅朴素为时尚。

从明朝起,衣服上出现纽扣,以金属或玉制成,既有复杂的雕刻,也有简约的圆形。

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

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

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着。

“主腰”是明朝对亵衣的称呼,形制和简繁程度不一,有类似抹胸,仅“束之于胸腹间”,也有吊挂、装袖,开襟或钉有纽扣等形制。

  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由于统治者一直追求满汉一家,因此,文字,服饰,礼仪等方面均有向汉文化看齐的势头。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

最初的式样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马褂一般以袖比手臂长或手臂短为标准划分为挽袖及舒袖两类。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因为有了兜的作用,可放东西,藏香。

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的服饰受西方文化冲击明显,这个时期的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的特点,使之变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式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此时旗袍式样的变化主要是在领、袖和衣长等方面,之后总的趋势是日益简便,身长及袖长大多缩短,领子亦多用低式,尤其是在夏季,大多不用袖子,并且省略了许多繁琐的花边装饰,使其更加简洁、轻便和适体。

  长期以来,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

20年代以后,中国妇女有了”曲线美”的意识,一改传统习惯,开始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服装上不仅装有垫肩、硬领,而且打有胸裥。

在款式上,这个时期的妇女上衣腰身都比较窄小,领子缩得很低,袖子也略有缩短,衣服的下摆多制成弧型,并且在领、袖、襟、裾等各个部位缘以花边。

裙子也明显缩短,从足背上升到膝下,裙褶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裙子的边缘也绣有各种花边。

  女性服饰从古至今的演变,从满足遮羞,取暖的基本需要,逐渐到礼仪,文化,身份,素养的积淀与体现,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在不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转换与风俗习惯的变革。

  篇三:

中国古代服饰

  1.纺织技术未发明时,兽皮披是服装的主要材料。

  2.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延续到清。

  3.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绣之于裳。

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4.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的深衣。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

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5.汉冠是汉代依照不同的人物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6.梁冠也叫进贤冠,是汉代文官、儒士、公侯、宗室成员所戴。

  所置梁饰用以区分等级,以梁数的多少划分尊卑等级,以三梁为贵。

  7.鶡冠相传是赵灵王所传,鶡,一种善斗的鸟。

  8.巾帼,一种戴取自如的假簪。

  9.法冠也叫獬豸冠。

  10.巾和帻:

巾子在汉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劳动者和底层人士的首服,汉末则受到王公贵族的

  青睐。

帻是汉代由巾转变为冠帽的典型。

  11.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装束,尤其是汉代,是妇女的标配。

  12.魏晋及南朝时期的官服礼冠与汉代相比,总体内容上呈现出的是前期变化小,后期变化

  大的特点。

  13.进贤冠主要作为文官的礼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被广泛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是,自

  晋代开始将表示官阶的冠梁增加到五梁,为天子行冠礼时戴的礼冠。

  14.裤褶:

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

也是魏晋南北朝时

  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

  裆:

所谓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

  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

  15.裆:

也作“两当”,是一种民服与戎服兼具,同时又可当做官服的多用途服装。

形制也

  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两当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用途最广泛的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16.竹林七贤形成了魏晋风度。

  17.幅巾:

以织物的幅宽为单位的布帛包裹头髻称为幅巾,汉魏以来多为王公大臣所用。

  古代男子的重要服装。

  18.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体现上俭下丰的特点。

  19.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

  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

紫——绯——绿——青(后改为碧)。

  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玉——金——银——鍮石。

  20.黄,在唐代以前,上下可以通服,唐代认为赤黄是日头之色,只有皇帝可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专用的颜色。

  21.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

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

  的硬脚。

  22.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

  大特点。

  23.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24.半臂: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

  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

  25.褙子:

又名绰子。

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

  长。

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

男女皆服。

  26.半翻髻:

高髻式,一种发髻。

  27.螺髻:

初唐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发髻形式。

对宋明两代的妇女发型影响很大,宋明时女

  子皆以梳螺髻为时尚。

  28.公服:

宋代将公服与常服合二为一,唐代有较明显的区别。

  宋代公服基本样式:

头戴幞头,身穿大袖长袍,腰间系革带,带饰佩鱼。

脚着乌皮

  革靴。

  29.幞头:

宋代最为常见的男子首服,上自皇帝太子,下至百官庶民都可以戴。

越长身份

  越尊贵。

展脚幞头:

为官员在朝会、谒拜、公务等场合戴用。

分为曲脚幞头、高

  脚幞头、宫花幞头、交脚幞头等等。

  30.苏轼,东坡巾是宋代较为流行的样式。

方形。

棱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较为外墙高出

  许多。

不仅在两宋流行,还影响明代。

  31.多样化是宋代妇女头饰打突出特点。

“一年景”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冠式之一。

  32.髡发:

辽代契丹族男子都实行髡发,就是将一部分头发剃掉,按一定形式保留一部分头

  发作为装饰。

清代也沿用。

  33.元代的质孙服:

奢华,质孙,汉言“一色”之意,质孙服又称“一色衣”。

它是蒙古族传统的

  服饰之一,

  34.元代的姑姑冠:

最具特色的蒙古族首服。

  35.明代皮弁服:

在明代以前,是帝王贵族和品官的礼服,明代成了皇家专用的礼服。

  36.常服:

洪武二十四年加入重要的一项:

在团领衫的前后胸后背处加饰补子。

  补子”就是一块三四十厘米见方的织物,上面按需求织绣不同的动物形象,以此达

  到区分官员等级的作用。

  文官补案: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韵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

  七品溪鸟,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雀,法官獬豸。

  武官补案:

一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

  海马。

  清代沿用明代这一制度。

  37.加网巾是明人行冠礼时必不可少的仪节,成年男子必须着网巾。

网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

  完整的产业。

网巾的作用,除了束发,还是男子成年的标志。

  38.霞帔:

大部分是宫廷命妇着装形象。

  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

  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

  39.褙子到明代达到高峰时期。

  40.比甲:

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一定的渊源。

明代多流行于

  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以至于后来的马甲

  41.明代水田衣:

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饰。

色彩相互交错

  形如水田

  42.明代披风:

披风有袖,直领,两边开衩,斗篷无袖。

  43.清代饰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

  花翎:

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

  一定品级以上官员的花翎上有“眼”,有单、双、三眼,眼越多越尊贵。

  44.清代端罩:

是皇帝、皇族及近臣、侍卫所穿。

  其他朝用服饰:

披肩、领衣、朝珠、朝带。

  45.坎肩:

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

为无袖的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

  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袍服衬衣的外面。

  46.褂襕:

为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身开

  衩,两侧开衩至腋下,前胸及开衩的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头。

  47.民国时期中山装:

由孙中山先穿得名,具有西方特色的中国服饰,称为“国服”。

四维:

礼义廉耻,确定前襟四个口袋。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查,确定前襟五个扣子。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确定袖口三个扣子。

  48.长裤、西裤、礼帽、皮鞋,是20世纪30、40年代和40年代较为时兴。

  49.文明新装:

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

  等饰物。

  50.旗袍:

又叫改良旗袍,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

  时而短及露肘,40年代时去掉袖子。

衣长时可及地,短时至膝间。

并有开衩口

  变化,富有中国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