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5998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1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docx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

高三

2012-01-3016:

38

文言文阅读阅读复习专题3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安徽淮南二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彦博幼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

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纲常见彦博兄弟三人,咸叹异曰:

“皆卿相才也。

”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

“名实之间,理须相副。

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

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

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

”彦博进曰:

“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

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

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

”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

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

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

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

太宗即位,突厥送款,始征彦博还朝,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

彦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诏问四方风俗,承受纶言,有若成诵。

声韵高朗,响溢殿庭,进止雍容,观者拭目。

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

高祖常宴朝臣,诏太宗谕旨,既而顾谓近臣曰:

“何如温彦博?

”其见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诏议安边之术。

彦博议曰:

“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

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

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

”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之地,其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议者尤为不便,欲建突厥国于河外。

彦博又执奏曰:

“既已纳之,无故遣去,深为可惜。

”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

及薨,谓侍臣曰:

“彦博以忧国之故,劳精竭神,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

恨不纵其闲逸,致夭性灵。

”彦博家无正寝,及卒之日,殡于别室,太宗命有司为造堂焉。

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据土宇,务共安人    务:

致力

B.声韵高朗,响溢殿庭    溢:

充满

C.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  乖:

违背

D.既已纳之,无故遣去    遣:

派遣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温彦博“有口辩”的一组是(   )(3分)

①名实之间,理须相副 ②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

③承受纶言,有若成诵   ④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之地

 ⑤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⑥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

  A.①②④   B.②③⑤  C. ③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从前朝与高丽交往的情形出发,提出不必让高丽称臣,温彦博从历史和现实的角

度加以劝谏,阻止了高祖下诏。

 B.由于没能从温彦博的嘴里得到大唐国力和兵马的有关情报,突厥颉利把他关押在阴山

苦寒之地,直到后来突厥来唐讲和,才得以回唐。

C.在安置突厥的问题上,温彦博根据汉代安置匈奴的做法,主张分散安置,唐太宗采纳

了他的建议,把突厥安置在北方,其中一部分入住长安。

 D.温彦博敢于直言进谏,拥有崇高气节,清廉自守,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了自己的生

命,这在封建官吏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

译文:

(2)既而顾谓近臣曰:

“何如温彦博?

”其见重如此。

译文:

(3)恨不纵其闲逸,致夭性灵。

译文:

 

参考答案:

4.D   5.B   6.C

7. 

(1)(3分)如果跟高丽行对等之礼,那么四方夷族凭什么恭敬地对待我们呢?

(“抗礼“‘何以”“瞻仰”各占1分。

(2)(4分)一会儿(高祖)回头对近臣说:

“怎么比得上温彦博呢?

”他被(高祖)看重到了这样的地步(或程度)。

(“既而”“顾”“何如”“见重”各占1分。

(3)(3分)后悔(或“遗憾”)没有放任让他闲暇安逸,致使他过早死亡。

(“恨、夭”各占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温彦博小时候聪慧,能言善辩,浏览群书。

当初,温彦博父亲的朋友薛道衡、李纲曾见到温彦博兄弟三个,皆感叹称奇道:

“都有担任卿相的才能。

”当时,高丽派遣使者进贡土产,高祖对群臣说:

“名声和实际必须跟事理相称。

高丽对隋称臣,最终抗拒隋炀帝,这还有什么称臣可言呢?

我尊重万物,不想傲慢自贵,只愿拥有疆土,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何必让高丽称臣来妄自尊大呢?

可以立刻下诏,陈述我的这一想法。

”温彦博进谏道:

“辽东,周时是箕子的封地,汉时的玄菟郡。

魏晋以前,距今不远,高丽都在疆域之内,不能答应它不称臣。

如果跟高丽行对等之礼,那么四方夷族凭什么恭敬地对待我们呢?

况且中国跟夷狄相比,就像太阳同众多星星,按理不能降低尊贵身份,和夷狄同等。

”高祖于是停止下诏。

那年,突厥入侵,朝廷任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兵抵御,任命温彦博为行军长史。

在太谷跟突厥交战,唐军被击败,温彦博陷落在突厥。

突厥因为他是皇帝的近臣,就极力想审问出大唐实力和军队部署情况,温彦博始终不肯说。

颉利恼怒,把温彦博放逐到阴山苦寒之地。

太宗即位,突厥讲和,温彦博才得以回朝,被授予雍州治中,不久升为检校吏部侍郎。

  温彦博擅长当众朗读,每次奉命出使回朝,皇帝召见询问各地风俗,温彦博宣读皇帝诏令,就像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声音清晰响亮,充满朝廷;进退举止,仪态温文大方,观者莫不擦亮眼睛。

过了四年,升为中书令,晋升爵位虞国公。

高祖曾宴请朝臣,召太宗晓谕圣旨,一会儿(高祖)回头对近臣说:

“怎么比得上温彦博呢?

”他被(高祖)看重到了这样的地步(或程度)。

  当初,突厥归降,下诏群臣讨论安定边疆的方法。

温彦博建议道:

“汉建武时,安置归降的匈奴在五原塞下,保全他们的部落,能够成为汉的护卫。

这样,既不和当地风俗分开,又可乘机安抚他们。

一方面可以充实人烟稀少的地方,另一方面又可显示没有猜忌之心。

如果打发到西南,那么就违背了自然天性,所以不是包容化育的方法。

”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安置投降的突厥人到北方之地,其中进入长安城居住的将近一万家。

非议的人责备这样做是不利的,想在河外建立突厥国。

温彦博坚持并上奏道:

“已经接纳了他们,无缘无故地打发他们离开,十分可惜。

”温彦博和魏徵等人争论,多年都不断。

  温彦博自从掌管机要事务,就断绝和宾客往来,有关国家的利害,了解到的无不上奏,太宗因此称许他。

后来温彦博死了,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彦博因为操劳国事的缘故,费尽精神,我发现他精力不济,已经两年了。

遗憾没有放任让他闲暇安逸,致使他过早死亡。

温彦博家房屋没有正室,等到死的时候,灵柩停放在别室,太宗命令有司为他建造前堂。

赠授特进,谥号恭,灵柩埋在昭陵旁。

 

安徽铜陵二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

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

里中父老曰:

“此家当出贵人。

”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

颎承旨欣然曰:

“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

“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于是命颎复位。

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

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

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

颎奏曰:

“此乐久废。

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

”帝不悦。

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谓太常丞李懿曰:

“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

”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

“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

”复谓观王雄曰:

“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

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

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颎少明敏,有器局            局:

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

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寄:

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            遇:

对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3分)(  )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

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答案:

B

解析:

辞:

推辞。

5、答案:

B

解析:

①招引高颎做记室一职的是周的齐王,不是高祖。

⑥是说高颎避开权力地位,请求辞职。

6、答案:

C

解析:

皇上想成就高颎让贤的美名,曾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只是不久又恢复了。

7、答案:

(1)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

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

(或难道能让他丢官吗?

)(译出大意给3分;“高蹈”“宁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

(译出大意给2分;“滋甚”“起”“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

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

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

乡里的老年人说:

“这家要出大贵人。

”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

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

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

“愿意接受驱使。

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

”于是任丞相府司录。

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

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

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

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

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思,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

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

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

军队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

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

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

几天后,皇帝说:

“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

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

”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

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

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种程度。

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

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

高颎上奏道:

“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

”皇帝不高兴。

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

“周的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么能重蹈覆辙呢!

”那时皇帝对待启民可汗十分优厚,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

“这家伙熟知中原的短处长处、山川的地理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

”还对观王杨雄说:

“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

”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

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

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

 

 

安徽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摸底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奕畴,字书年,河南夏邑人。

乾隆四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大考改礼部主事,典贵州乡试,游①迁郎中。

五十七年,出为山西宁武知府,调平阳,有政声。

历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

嘉庆十一年,坐巡抚保荐属吏违例,牵连被议,左迁江南河库道。

   十三年,迁安徽按察使,治狱明慎,多平反。

霍丘民范受之者,赘於顾氏,与妻反目,外出久不归。

县令误听讹言,谓其妻私於邻杨三,锻炼成狱,当顾氏、杨三谋杀罪,其母与弟及佣工某加功,实无左证,五人者不胜刑,皆诬服。

奕畴阅供词,疑之,骤诘曰:

“尔曹言骨已被焚,然尚有脏腑肠胃,弃之何所?

”囚不能对,惟伏地哭。

奕畴慨然曰:

“是有冤!

”使干吏侦之,至陈姓家,言正月十五夜受之曾过宿,而谳曰被杀在十三日,乃缓系诸囚,严缉受之。

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今始闻大狱起,乃归投案也。

事得白。

奕畴故无子,狱既解,乃生子铭皖。

民间传颂,至演为剧曲。

就迁布政使。

十八年,擢浙江巡抚。

时近畿教匪未靖,或言严、衢两郡匪徒传习天罡会,诏奕畴严治。

奕畴逮讯叶机、姚汉楫等,实止愚民相聚诵经祈福,无逆迹,坐罪首犯数人,株连皆省释。

安徽、江西游民来浙租山垦种者日众,言官请禁。

奕畴疏陈势难遽逐,请分年遣令回籍。

上悟曰:

“兹事不易言。

游民皆无恒产,驱之此省,又转徙他省,断不能复归乡里。

”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

寻授漕运总督,在任五年,运务无误。

奕畴固长者,待下宽,坐滥委运弁降四级,命以吏、礼二部郎中用。

复以运弁纵容帮丁索费,被劾,降主事。

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奕畴以尚书守护昌陵。

道光二年,原品休致。

十九年,重宴鹿鸣②,加太子少保。

明年,会榜重逢,子铭皖适登第,同与恩荣宴,称盛事焉。

二十四年,卒,年九十有一。

《清史稿》

  [注]:

①游:

古同“荐”,再,屡次,接连。

②重宴鹿鸣:

为中举后六十周年皇上御赐庆典大宴,获此殊遇得此殊荣者寥若晨星,很是罕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典贵州乡试                  典:

主诗、掌管

   B.治狱明慎                    治:

审理

   C.当顾氏、杨三谋杀罪          当:

理当

   D.坐滥委运弁降四级            滥:

随意、任意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奕畴治狱明慎的一项是(   )(3分)

   ①奕畴阅供词,疑之             ③奕畴使干吏侦之

   ③狱既解,乃生子铭皖           ④株连皆省释

   ⑤请年遣令回籍                 ⑥在任五年,运务无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奕畴在山西先后任宁武、平阳知府,在当地声誉很好,后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因为巡抚保荐所属官吏违例,李奕畴受到牵连被降职。

[来源:

Zxxk.Com]

   B.李奕畴任安徽按察使时因平反顾氏冤案被民间传颂,在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时,得知只是百姓聚集在一起诵经祈福,于是只给几个首犯判了罪。

   C.李奕畴任漕运总督时因为随意委派运粮官被连降四级,后又因为运粮官纵容帮丁索取钱财,奕畴被弹劾,降为主事。

   D.道光十九年,奕畴获得朝廷重宴鹿鸣,加太子少保衔,第二年儿子李铭皖好中第,父子一起参加恩荣宴,当时人们称为盛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县令误听讹言,谓其妻私于邻杨三,锻炼成狱。

(3)

 

 

  

(2)久之,受之忽自归,则以负博远避,不敢使家人知所在。

(3分)

 

 

  (3)命徐谋教养,俾流亡者变为土著,乃得安。

(4分)

 

参考答案:

4.C(当:

判罪)

5.B(③是李奕畴治狱明慎的回报⑤是李奕畴宽厚待民⑥与治狱无关)

6.B(审理叶机、姚汉楫教匪案是李奕畴任浙江巡抚时的事。

7.

(1)县令误听了流言,认为范受之的妻子和邻居杨三私通,拷打折磨成冤案。

(“私”、“锻炼”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过了很久,范受之突然自己回来了,原来是因为赌博输钱到远方去躲避,不敢让家里人知道他在哪里。

(“以”、“负博”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于是命令慢慢想办法教养他们,使这些流亡的游民变为土著居民,于是地方得以安定。

(“徐”、“俾”、“乃”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安徽合肥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

“他日救时宰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帝大悦。

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

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

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

“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

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

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

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

启王宣谕曰:

“顺等罪当死,勿论。

”众乃定。

谦袍袖为之尽裂。

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

“国家正赖公耳。

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

列举

   B.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授:

授官

   C.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

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起:

起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3分)    (   )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

   ③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

“顺等罪当死,勿论。

” 

   ⑥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

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

“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