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6387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docx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德国18世纪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康德(1724-1804)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指出:

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面向这个世界三种不同的追求方向。

人类对美的追求帮助我们架构真与善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纵观人类历史上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总结和概括:

一、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

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

(一)感性体验:

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

黑格尔说: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马克思说: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

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理性思索

所谓理性思索:

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

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

•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

《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黑格尔:

《美学》四卷本,终于从理性的层面给美下了一个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却因之过于确定化的思维和表达,被后人不断加以质疑。

第二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

(一)美学的命名

德国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因用(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科学诞生了。

Aesthetica原为感性学或感觉学的意思,日本学者中江肇民根据中国汉字“美”的含义把Aesthetica译为“美学”。

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沿用了中江肈民的译法。

(二)中国现当代美学主流

中国当代美学可以分为三个主流:

中国美学、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美学理论的建构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

李泽厚在上世纪90年代指出:

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来谈中国现代美学,就是一种逃避。

中国当代美学主流应该是受到西方当代美学主流影响的后现代美学思潮。

举例:

真正的实践层面的美学受到后现代影响非常深刻:

•讨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新版《红楼梦》的美学取向,这样的美学取向你是否能接受?

第三节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美学史上,有人把美本身(或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还有人将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作为美的研究对象。

确立一个研究对象,就可能建构一种美学形态。

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这一美学形态往往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美的本质,探讨美在人生中的价值和意义,应当是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而不是其他。

有关学说:

1、柏拉图:

“美”是“理式”,何为“理式”?

“理式”是世界的本源,是超人、超现实、超物质的彼岸世界——神的世界的产物。

它“加到任何一个事物,就使这个事物成为美,不管这个事物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美即理式,理式是美的本质、根源。

2、亚里士多德:

美在于事物本身,美在事物的形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

这一观点从超物质、超现实回到了物质现实,从朴素唯物主义,即从客观的现实中,事物的现实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根源。

3、车尔尼学夫斯基:

美即生活

4、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缺陷:

容易使美流入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辩哲学的流弊,并缺乏对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主体能动性的关注。

二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的学科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人类的美学思想是从审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是美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属于这一形态的理论学说:

如移情说(立普斯)、心理距离说(洛克)、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格式塔心理美学(阿恩海姆)等等。

一般说来,从古希腊一直到18世纪,都相信美的客观性,把美当成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

有的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属性,如形式;有的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精神属性,如理念。

但到了18世纪英国经验派以后,人们开始重视人的趣味和鉴赏力,重视审美过程中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把美学的研究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移到人的内心的主观反应,转移到对人的美感研究。

19世纪中叶以后,实验心理学勃兴起来,美感经验也从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变成了人的内心的一种意识活动,甚至是潜意识的活动。

心理距离说、移情说、格式塔心理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等等都把美感经验当成美学研究的对象。

•例“移情说”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辞》:

“质本洁来还洁去”—是花,是人,亦花,亦人,人与花的对立消失了。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此中之“柳”,皆注入诗人自我的留念难分之情。

王国维:

《人间词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缺陷:

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是建立在人与现实发生审美关系时的心理反应之上的,研究美学应该从客观的审美关系出发,容易走向为心理至上的主观臆测,美感经验不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现象,而应当具体地落实到美和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之上。

 

三美学以研究艺术为主

•该美学形态从艺术学的角度研究美学:

马克思说:

“人的解剖使我们有可能理解猴子的解剖……艺术是人类审美掌握的最集中、最高度发展的形式。

只有先把艺术认识清楚,然后才能认识一般现实生活中审美的性质。

•我国有关的美学著作:

宗白华、王朝闻的美学著作,刘钢纪《艺术哲学》、徐复观《中国的艺术精神》

•缺陷:

首先,过分强调艺术,容易使美学的哲学理论,降低为一般的艺术理论;使对于美和美感的哲学探讨,降低为对于艺术创作经验的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交叉的,而不是等同的。

也就是说,美学应当研究艺术,但不限于艺术。

艺术集中地反映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人类的审美意识,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人类的审美意识却不限于艺术。

四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事实上是以客观的感性世界为中介,丰富地展开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不仅不断地改造自然,而且再生产着整个自然,从而不断地发展人与现实的关系。

随着人对现实的关系的扩大,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在不断扩大,因而美学研究的对象也不断扩大。

这样,美学研究的对象,就不仅仅是某种物态化的审美意识形式,如艺术;而是审美关系本身,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自由创造。

•缺陷:

将人的本质问题与美的本质问题混为一谈,进而把美的本质问题与美学研究的对象混为一谈。

一方面,忽视了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他们忽视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或艺术这样具体的审美现象,而不是审美关系的本身。

第四节美学研究的方法

一、美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出发点

何谓方法:

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适应对象的客观规律,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

它既是实践的指南,又是思维的方式和认识的能力。

一方面,它联系于客观的自然和社会,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精神能力,有助于我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哲学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整体和全部的学问,是探讨人生安身立命的最根本的问题的学问。

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其中很多根本问题都与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相关,都直接关系到人生的根本。

因此,美学永远都离不开哲学。

我们学习美学,实际上就是以哲学的眼光,来思考美和艺术,来审视人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从而思考和审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形而上学》,一直影响着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美学思想。

•培根的《工具论》和笛卡尔的《方法论》,分别影响了18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和德国理性派美学。

•康德的先验逻辑和黑格尔的辨证逻辑把美学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通过艺术研究美学

•由于艺术差不多和人类的文化一起诞生,有了人类的文化就有艺术,人类的审美意识很早就诞生在艺术之中。

因此,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常常就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以及人们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之中。

这样,艺术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很早就诞生了。

比如诗学、画论、乐论等等,都是通过艺术学来研究美学的。

•举例:

画论与书论

“何为物物相需?

如作密树,需要云气以形其蓊郁……是云与树之相需也……横与直相需……有处与无处相需……此物与彼物相需……”“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

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写也。

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

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即思一面生发,则时时留余意而有不尽之神。

•“作画发笔有欲直先横,欲横先直之法,作画开合之道亦然。

如笔将仰必先作俯势,笔将俯必先作仰势,以及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收先放、欲放先收之属,皆开合之机。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从内在的心理结构去研究我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

(四)自然科学对于美学的学习和研究,也非常重要。

二、美学研究方法概述

基本可以划分如下两类:

(一)基本方法

(二)学科方法

(一)基本方法: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演绎与归纳思辨与实证

1、自上而下的形而上研究方法(演绎思辨)

关键词语:

形而上概念命题推演知识体系逻辑体系演绎性思辨性

例证:

(1)柏拉图由“理式”推演出其理式论美学

三种床:

理式的床生活的床文艺的床

(2)老子由“道”推演出其道家论美学

道:

无名、无言、无为、无形、无欲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不言,自然而然

2、自下而上的形而下研究方法(归纳、实证)

关键词语:

从具体的经验现象和对事实的归纳中概括其本源和本质规律

现代试验美学的归纳法研究:

火的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旗的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血的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故,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二)学科方法

关键词语: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例如:

心理学研究方法符号论研究方法生物进化论研究方法神话学研究方法发生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把审美活动分成若干分支:

如格式塔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美学发生学美学

形态学美学社会学美学

三、针对我们自身的研究方法

(一)综合比较的方法

中国古代美学方法,长于当前感受,灵思妙悟;而西方的美学方法,则长于逻辑分析,精密周到,我们可以将它们加以综合,寻求一种既有灵感又有分析的方法。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二)扎实的材料收集与分析的求实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宗白华:

《美学散步》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周宪:

《美学是什么》

第二讲对美的探讨专题

第一节对于“美本身”的探讨

一、美是具体的物体吗

我们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一般都会从唯物的角度开始切入,从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的发展源头来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起源的探讨:

——羊大为美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起源的探讨:

——美就是漂亮小姐

(一)何谓“羊大为美”

如何理解“羊大为美”:

(1)从生理的角度理解:

味甘、味美

(2)从文化起源的角度理解:

代表生殖崇拜的祭祀活动

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与“每”同源,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

《庄子·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

钱钟书曾引了伏尔泰一段话:

“何谓美?

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2、古希腊:

美就是“漂亮小姐”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最早提出美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提出美就是“漂亮小姐”。

他提出:

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而是什么是美?

”也就是说,他认为美不是某一件美的东西,而是使所有美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美的共同原因。

柏拉图虽然虽然没有找到什么美的最后答案,但是却在美学史上做了一件大好事:

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美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东西。

3、将美与具体事物混淆后所引起的理解上的困难

(1)没有普遍性。

美的东西都只是各美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

是物质属性之外的意境,韵味无穷。

(5)美的东西常常会和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美可能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却必须超脱可欲。

总结:

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它可以说明一切美的东西,但却不限于某些美的东西。

参考书目: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二、美就是形式吗

(一)什么是形式?

一般说来,就事物的形式而言,含有内形式和外形式两个层面,内形式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框架,而外形式是指事物可见的外部形态和样式。

从美学角度看,形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要素关系和外在形态。

《美学百科词典》的解释是“形式作为美学的一个术语,意指一个艺术品的知觉要素,意指要素间的诸关系。

(二)美学史上对于美与形式的理解与认识

1、毕达哥拉斯:

“数”是宇宙的本原,一切都是由“数”构成的。

数的秩序造成了宇宙的和谐。

同时也提出了音乐和谐、图形和谐、“黄金分割”等观点。

柏拉图:

“真正的美来自于所谓的美的颜色,美的形式。

2、亚里士多德: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比例的原则。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靠体积和安排。

”(这里所说的“体积和安排”,所指的也是形式)

3、西塞罗:

“物体各个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做美。

4、贺拉斯:

在《诗艺》中强调“统一、一致”,强调“安排得巧妙”,强调适度和节制。

5、康德:

“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

(三)如何理解“有意味的形式”

由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而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

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克莱夫.贝尔的这句话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参考书目: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克莱夫.贝尔:

《艺术》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三、美是完满吗

(一)何谓“完满”

完美无缺,即完美。

一件事物应当符合这件事物的概念和目的美学上,完满是指感性认识而言,也就是达到了完满的感性事物,方才是美的。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写的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二)美学史上对“美与完满”的理解与认识

•柏拉图:

美是理念,真正的美是最符合美的理念的“美本身”,而个别事物的美则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完美无缺的“美本身”,应当说就是一种完满的美。

•十七世纪德国理性主义者:

整个世界都是上帝按照理性的原则,预先安排好的,符合目的的,因而有一种“预定的和谐”。

•鲍姆嘉通:

美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感性认识,二是完善。

感性认识与完善统一起来,或者说,达到了完善的感性认识,就是美。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具体的客观事物,因此,感性认识离不开具体事物。

但一般的具体事物并不一定美,而是这一事物达到了完善的程度,方才美。

(三)完满说的缺陷

1.美的东西可以是完满的,但完满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

比如癞蛤蟆。

2.完满的东西可以说是美的,不完满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

枯藤老树、断臂维纳斯。

3.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用完满来概括所有的美。

但是,完满说清的感性认识的完满,也具有正确的一面,因为美的确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但是美感认识并不等于感性认识,它也包括理性认识在内,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完满。

(四)艺术的体验:

电影《猜火车》的片段欣赏

电影《梦旅人》的欣赏

思考:

如何理解艺术对生活中丑的现象或不完美的层面表现

参考书目: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

四、美是理念吗

(一)西方哲学史上对“理念”的提出

理念是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

1、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说”。

他不满足于个别的特殊的美的东西,他要探求具有普遍性的“美本身”,即“美的理念”。

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2、罗马时代,普罗提诺继承了柏拉图的讲法,而且他把理念归之于神,开启了中世纪的神学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3、黑格尔:

一方面继承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另一方面,他又批评柏拉图的理念空洞无内容。

他强调“理念”是理与气的统一,抽象的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二)理念在宗教体现得特别鲜明

儒、释、道当中的具体理念

(三)美学体验与宗教体验的相通与相异

1、都属于精神现象的特殊领域

2、宗教体验:

直达精神的领域

3、美学体验:

借助具体的艺术或审美形象

黑格尔甚至提出:

艺术和美学最终将被宗教取代

(四)哲学与宗教和艺术的区别

•黑格尔认为,宗教高于艺术,是“绝对理念”认识自己的最高形式。

宗教的特点在于以信仰、虔诚的态度,用表象的形式去显现绝对理念。

比如,宗教里所讲的那个具有人格的“上帝”,就是绝对理念的表象式的显现。

•黑格尔又认为,哲学高于艺术和宗教。

不论是艺术的感性形象,还是宗教的表象形式,均不是表现绝对理念的最完善的形象。

这是因为,“绝对理念”本身是超感性的、普遍的、无限的精神。

哲学的特点是用唯一适合于“绝对理念”的方式,即概念形式把握绝对理念。

(五)艺术体验:

新老版《红楼梦》的赏析,如何理解不同时代的创作理念对艺术家创作风格的整体影响。

参考书目:

柏拉图《理想国》

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五、美是生活吗

(一)“美是生活”的提出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他从“尊重现实生活,不信先验的假设”出发,反对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

他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若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摄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

”这样,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宝贵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宝贵的东西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这就是生活。

凡是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

(二)“美是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大量创作指导思想都来源于这个美学观点:

1、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

2、生活是艺术和审美的表现的内容

3、是否反映生活是艺术创作评价的唯一标准

参考书目: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第二节对于“美感”的专题探讨

六、美与距离

(一)“审美距离”说的提出

直接把距离当成一种美学理论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布洛(1880一1934)。

他在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一书,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观象。

(二)“审美距离”对美感经验形成的作用

什么是“心理距离”呢?

他一开头,就举了海雾的例子,说:

“设想海上起了大雾,这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一种极为伤脑筋的事情。

除了身体上感到的烦闷以及诸如因耽心延误日程而对未来感到忧虑之外,它还常常引起一种奇特的焦急之情,对难以预料的危险的恐惧,以及由于看不见远听不到声音,判别不出某些信号的方位而感到情绪紧张……”然而,就是这令人可怕和讨厌的海雾你如果把它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去观赏,它“也能够成为浓郁的涩味与欢乐的源泉……你也同样可以暂时摆脱海雾的上述情境,忘掉那危险性与实际的忧闷,把注意力转向‘客观地’形成周围景色的种种风物”。

那就是说危险的海雾,当我们在心理上和它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可以变成美的海雾。

那么,距离为什么能够造成这样的变化呢?

可以说,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层面,在距离所创造出来的我们与审美对象的新的关系基础上将我们的经验予以精炼。

我们客观地现赏对象,对象就会对我们呈现出新的美学上的意义,也即是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

第二层面,距离所造成的“陌生化”的效应会引发我们摒弃了事物实际的一面也摒弃了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实际态度。

”这就是说,距离使我们从事物的实际利害关系中,超脱出来。

第三层面,距离会让我们在对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超然欣赏的基础之上,帮助我们宣泄内心的紧张与恐惧,从而使我们的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三)艺术体验:

对《2012》电影预告片的欣赏

思考:

我们如何理解灾难电影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灾难电影的场景

参考书目:

蒋孔阳《美学新解》

朱光潜《谈美》

宗白华《意境》《美学散步》

七、美与移情

(一)“移情说”的提出

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舍尔((1847~1933))在《论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最初提出了“移情”这一词。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二)移情作用于审美心理的特征

1、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2、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3、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三)格式塔同型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

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意思,相当于英文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

韦特默、考夫卡、库勒、阿恩海姆

阿恩海姆:

主要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