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8672875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PPTX 页数:90 大小:2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讲座.pptx

中国经济问题之中国经济问题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专题主讲:

徐宝林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联系电话:

13606922448电子邮箱:

1主要阅读文献n李扬等(2009):

新中国金融6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n王广谦等(2008):

中国金融改革:

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n李扬、王国刚等(2008):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n吴晓灵主编(2008):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n胡汝银主笔(2008):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n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2002):

金融系统演变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n徐洪才(2009):

大国金融方略:

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机械工业出版社n江曙霞等(2007):

中国金融制度供给,中国金融出版社n郑振龙、陈国进等(2009):

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起点3

(一)历史上的中国金融发展n中国历史上以银钱业银钱业为代表的金融发展向现代金融(银行)业的转变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很多,在转变之后也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之路。

n大约在4000年前,货币开始出现,并形成了灿烂的古代货币文化。

n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信用和信用机构。

n在13-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几百年间,中国的经济社会仍然在强大的封建政权控制之下。

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业仍延续此前几千年的惯性发展模式。

4n货币制度方面:

n从早期的贝币、布币、刀币、到秦代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以及到明代中叶逐渐过渡到以银两、制钱为主。

n此间也有多次的纸币发行,但总体上还处于币材、币种的变化时代,而且是多种货币并存,最后是以低值铸币为主要通货。

n信用机构及业务:

n以经营抵押放款的质库质库(当铺)为主,客户借用钱款主要是用于周转生活困难,与生产关联不大。

n同时,钱庄钱庄(钱铺、银号、账局)和票号票号逐步发展起来,业务范围除钱币兑换外,还涉及保管现银、鉴定银两、存贷款n总体上看,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当时的货币制度是银两、制钱并存,且二者比价经常变化。

信用机构是以钱庄、票号为主,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银行。

51、18401911年的中国金融n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并逐渐控制中国金融n最先进入银行:

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OrientelBank)在香港设立分行,在广州设立分理处,之后,其分支机构扩展到福州、厦门、天津、澳门等地,1892年倒闭清算n在汇丰银行(1864年成立于香港,1986.5上海分行)成立之前,丽如银行在远东的地位被形容为“几乎像英格兰银行在英国的地位”。

n期间,外国在中国设立营业机构的银行约40多家,到清代结束时,继续营业的有11家:

有利、麦加利、汇丰、德华、横滨正金、华俄道胜、东方汇理、花旗、华比、荷兰和台湾n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和银号也取得相对快速发展6n中国近代银行产生n清政府设立n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光绪年间,盛宣怀),最先发行银行券的银行。

n1905和1908年,又先后成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n官商合办的地方性银行:

直隶省银行1902,浚川源银行1906,浙江银行1909,福建银行1911.n纯粹的私人银行:

信诚银行1906,浙江兴业银行1907,四明商业银行1908等n从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到1911年止,中国开办过的银行总计20家。

这是中国近代银行兴办的第一次高潮。

72、19121927年中国金融:

动荡中的快速发展n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间,外国银行组织了多次银团贷款,并以此支配了中国关税的存管权,外国银行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n一战后,外国银行对中国金融的控制相对放松,一些外国银行撤出,但同时日本和美国乘机扩大了势力n1916-1917,日本的住友、三井、三菱等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在东北地区设立更多的中小银行n1916年在中国的日本银行达27家(包括总、分行)1925年增加到55家n中国自身的银行,发展迅速n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业务量快速增长n民族资本商业银行出现第二次高潮n1912年新成立14家,1913年又成立11家,1919-1921年的7年间,全国新设银行达124家。

8n还兴办了一些省银行、信托公司、储蓄会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其中保险公司发展最快n中国人自办的保险公司始于1876年的保险招商局和1886年仁和与济和保险公司n到1917年,累计设立的保险公司已有27家。

1917年后,又有中华保险、中央信托公司保险部、永宁、公安等13家保险公司成立。

n证券交易所的创建和金融市场的开拓n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外商股票,后来才有华商股票,债券也是一样n证券交易所也是先由外商建立,后由华商建立n1891年外商证券经纪人组建了“上海股份公所”,1904年改组为“上海众业公所”,在香港注册。

n1918年3月,在华日商举办了“日商取引所”。

n中国自己举办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于1918年6月正式开业,1920、1921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立。

n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改变了股票债券转让在茶会自发进行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93、19281948年的中国金融:

快速发展中走向垄断n金融机构(四行二局一库)n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直接控制的中央银行,作为特权银行后,1935年又增资成为全国资本最大的银行n1935年,修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章程完全控制这两大银行。

n同年,又在豫卾皖赣四省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政府控制的中国农民银行,成为垄断广大农村金融的大银行n同年,成立中央信托局,垄断了信托业务;成立邮政储金汇业局,把具有庞大分支机构业务广泛的邮政储蓄纳入垄断体系n1946年,国民政府又成立了中央合作金库10n金融制度上n1933年“废两改元废两改元”,这是中国货币制度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统一货币发行奠定了基础n1935年币制改革,成立法币集团币制改革,成立法币集团。

法币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的历史性进步n1938年开始对外汇实行统制,减少了外国银行的活动n1939年成立“四联总处”,加强对其控制的四大银行的业务协调n1940-1942年分布“非常时期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和对钱庄的限制措施,进一步控制了非垄断金融机构的发展n外商银行的业务逐渐减少。

除日本在东北占领区之外,新设银行已明显减少,调整、合并、撤出的银行较多。

1941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美英荷比等国的银行被日本接管清理。

二战后,这四国银行复业,战败的日、德银行退出中国n到1946年底,以“四行二局一库”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银行的存款达到54,881亿元,占比高达91.7%,贷款比重从1936年的51%,到1947年6月的93.3%,民族资本银行的存款比重降到8.3%,贷款比重更是降到6.7%11

(二)新中国计划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发展n1949-1978的中国经济是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的。

n作为该经济体系的有机部分的中国金融业,其主要任务就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配置机制的需要,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12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19491952)n国民经济整体上处于恢复阶段。

在金融方面的重要工作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建立新中国的金融体系n1948.12.1,在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当日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n“边接管,边建行”n通过逐步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建立起了独立和统一的货币制度n同时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业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13n改组接管的金融机构,n如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以及国民政府的省市银行全部并入人行。

n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私股权益被保留,官股没收,分别成为人行领导下的专门经营外汇和工矿交通事业长期信用业务的专业银行n在华的外国银行继续营业须服从政府(中国银行)管理n1952年后,多数外国银行退出中国,继续营业的只有汇丰和渣打(麦加利)两家英商银行n1952年,对私营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n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办理私营工商业存贷款业务的专业银行14n同时,又对新建立的金融体系进行了调整n中国银行从独立经营改变与人行的国外业务局合署办公n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由财政部领导n撤消了农业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中华合作联合总社划归人行领导n1949-1950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总管理处均由上海迁入北京n集中管理外汇n建立外汇指定银行的管理制度n制定统一的人民币汇率n实行供汇和结汇制度n独立的人民币制度、统一的金融机构体系和严格管理的外汇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

152、“一五”时期高度集中(“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953-1957n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时期n围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服务于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需要,金融业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管理体制16n在金融机构方面,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开始建立n1954年10月,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立n人行设立农村金融管理局,管理全国农村金融业务n1955年成立的中国农业银行,1957年8月撤消,经办的农贷业务转交人行统一负责办理n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的发展,到年全国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万个,全国.的乡建立了信用社,基本实现农村信用合作化n将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人行体系n另外,1954.6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人行的区行也随之撤销,形成了人总行对全国金融活动的统一、垂直、集中管理和领导的体制n至此,中国“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已初步形成17n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核心:

“统存统贷”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n“存款往上交,贷款看指标”n全国由上到下,所有的信贷资金不论是来源或用途,完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存统贷下管理;n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上缴总行统一使用。

n银行的各种贷款则由总行按核定的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各级银行在其指标内发放贷款。

n国家还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由人总行制定,报国务院审批后执行)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制度(统收统支,以收定支,不准买卖外汇)183、“大跃进”及其后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n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跃进”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金融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n人总行在此期间下放了信贷管理权n实行“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的管理方法,削弱了人行的管控,致使出现了信用膨胀;n盲目变革金融规章制度,造成一些金融秩序的混乱n改国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为财政拨款,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体制提供n停止办理国内保险业务n撤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撤撤并并。

19n在-年的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且重新重视银行的作用n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变信贷管理体制的通知等,对银行信贷管理作了若干具体的规定。

金融管理体制又重新恢复到过去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204、文革时期金融体制的混乱n.-.,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其对金融体制的冲击和破坏十分严重。

n金融机构受到冲击,不少银行补合并,保险业也逐步消失,保险机构名存实亡n放松金融管理,银行贷款发放失去控制且挪用严重,货币发行过多,储蓄、国外保险业务和侨汇业务等金融业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n这一时期的金融体制处于无序的变革之中。

n年国务院所属各部、委、行、局精简合并,人总行并入财政部合署办公,直到年月。

其分支机构也并入地方财政系统,使集中统一的金融体系解体。

n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并入人行,被第二次撤消。

.该行又被第三次恢复成立,但仍旧隶属于财政部n财政部承担了大量本该由银行承担的信贷任务。

n人总行的各职能司局被撤并,中保留政工和业务两个大组,银行指挥体制严重消弱。

n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撤撤并并,没有相对的稳定215、改革开放前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整顿n年月,十年动乱结束。

中国的经济及金融进入了全面调整、整顿时期。

n尽管在此期间的调整、整顿,仍没有跳出传统体制的束缚,但是金融业在-年为期两年的整顿基本上理顺了运行秩序,并为从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n.,国务院发文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重新明确人行是全国信贷、结算和现金活动中心n人行与财政部分设。

人行工作,实行总行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以总行领导为主,做到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制度、统一资金调度和统一货币发行22(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金融体制运行的特点及其改革的必然性n1、传统计划体制下金融体制的基本特征:

集中的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n金融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大财政、小银行)n计划决定一切,银行的作用受到限制n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n形成一家银行,一种信用形式的金融体制n2、高度集中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性23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的历史回顾24

(一)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从单一机构到多元化体系的建立n1、19781993: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探索与架构初建n在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便拉开了序幕。

25n恢复或新建4家独立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n1979.2中国农业银行恢复,3月中国银行从人行中分离出来,同时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1982年改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并入人行,1990年又从人行分离出来);n为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将绝大部分财政分配渠道的资金改变为由银行分配渠道进行再分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获得了独立(1985)n1984.1.1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办原由人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由此,中国人民银行也初步完成职能转变,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n自1986年7月开始,国务院开放商业银行准入,恢复交通银行并确立其全国性综合银行后,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

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于1987年成立,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1988年成立,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1992年成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3年26n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n证券公司:

1987.9,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主要业务:

各种有价证券买卖和转让、投资咨询。

1988年新成立的证券公司达33家。

这一时期各地金融机构均发起组建证券公司,业务以代理国债和企业债发行、兑付与买卖为主。

1990年底,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证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01993年,证券公司数量激增n保险公司:

1979年4月25日,人行决定恢复和加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明确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是人总行领导下的企业单位。

1983.9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

1986.7.15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1992年更名为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专门经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内部的种养业保险。

n信托公司:

1979.10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

到1987年底,全国各大中城市都相继成立了信托投资公司,主要办理委托、代理、租赁、咨询、见证、担保等业务。

27n城市信用合作社:

1983年开始在郑州、沈阳、长春、武汉、邯郸等城市在银行支持下试办的具有集体性质的城市信用合作组织。

1986年7月,人行颁发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此后城信社迅速发展起来,到1989年城信社的分支机构达58,418个,仅次于国有专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

同年,人行对其进行了清理整顿。

此后,人行对城信社的机构设置计划指标管理。

n此外,一些沿海地区也出现了外资银行机构的身影n1979日本输出入银行获准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机构。

n1981.7我国开始批准外国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1982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

n1990.8上海成为除特区外率先获准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n1991年,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和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

截止1993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有76家,资产总额89亿美元28n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292、1994年至今: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深化与架构完善阶段n改革目标:

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化30

(1)金融监管机构体系改革与“分业监管”架构的形成n1993.12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将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自1994年开始,人行加快了改革步伐和职能转换n1995.3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

不仅确立了人行的央行地位,而且确立了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发展与监管思路。

31n央行机构设置:

1998年对人行分支机构设置作出重大调整.全国设9个一级分行和2个营业管理部。

2005年增设上海总部。

n央行职能调整:

从1998年开始,金融监管职能逐步从人行分离出来。

n1998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撤销,其职能并入中国证监会。

n同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n2003.4,成立中国银监会,负责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

n2003.12.27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通过,人行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32

(2)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与竞争格局重构n1995.5,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大量新的改革措施付诸实施:

n完善统一法人制度n完善内控制度,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和授权授信制度n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n改革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准则n加大机构调整力度n充实资本金。

1998.8,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8%n政府主导下的不良资产剥离:

1999年,对应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一部分不良资产33n2003年开始,在前期资产负债表重组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尝试通过注资与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把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以及股份化改制与上市作为机构改革的重点n2003.12.30,国家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改制成功。

n随后几年内,交行(2005.6/2007.5)、建行(2005.10/2007.9)、中行(2006.6/2007.4)、工行(2006.10,A+H)、和农行(2010.7,A+H)纷纷在香港和内地A股市场成功登陆,标志着这项改革已经取得成功34n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试点、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中国境内其他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通过上市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其资本结构和提升竞争力n此外,自1994年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数量及其业务范围也得以不断拓展n1994.8,北京、沈阳、西安、成都、合肥、苏州、昆明、武汉等11个城市允许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n1996年底,人行审查批准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深圳开展人民币业务试点。

1998年之后,试点地域进一步放宽到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和湖南。

n2001.12.1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并允许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经营人民币业务n2003年,外资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已没有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也在迅速扩大n2006.12.11起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对象限制。

n此后,中国银监会批准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

35(3)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n证券公司。

从1996年4月开始,随着证券业经营环境的改善,证券公司业务经营增长迅速。

n1999.7.1证券法正式实施,对证券公司实行分类管理:

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n自2003年8月起,我国开展了券商综合治理2003年8月起,我国开展了券商综合治理。

截至06年9月,有29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券商等到稳妥处置n2004年1月,南方证券南方证券被接管;2004年9月,德恒证券被托管;同年10月,闽发证券被托管;2005年,大鹏证券也倒下n2004年以来,证券监管部分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业务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

截止2005.12.31,共有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和规范类证券公司各15家n2006年6月,证监会出台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

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证券公司监管条例明确融资融券业务实行集中化模式,设立证券金融公司,作为转融通中介。

2010年3月31日,沪深交易所开始试点融资融券交易。

36n保险公司。

1995.6保险法的颁布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以及保险机构的改革确定了基本规则。

n1996,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制为(集团)公司,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和中保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n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平安保险的产险、寿险业务实行了分别记帐、分别核算、分别管理。

n1996年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华泰财产等3家全国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安财产(深圳)、永安财产(西安)两家区域性保险公司成立n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三家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37n信托公司。

1995年,信托投资公司开始同其所属银行脱钩,坚决清理违规和越级批设的信托投资机构,严格市场准入。

n1999年人行开始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n2000年全国信托投资公司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合规性检查工作完成,基本明确各省信托投资公司的分类处置方案,全国239家信托投资公司的撤、转、并、留方案基本确定n2001,信托法公布。

2002,人行出台了多项信托公司业务制度和监管规章。

04年,银监会颁布了有关信托业的监管政策38n基金管理公司。

1997.11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

n1998.3,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

此后,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平衡增长。

n同时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约占40%n随着2002年,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2006年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的引入,中国目前的基金管理业正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39

(二)金融市场:

从融资补充到资金运行的大舞台n在传统体制下,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n当时,金融市场的活动多处于萌芽的、自发的、朦胧的状态n1985.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在人行的指导和管理下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横向的资金融通,促进资金市场的逐步形成,就此拉开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序幕。

n1986年中国开始了建立金融市场的试点工作。

401.金融改革中的货币市场n

(1)同业拆借市场:

最早形成的有组织的货币市场n开始提上日程n1984.10.18,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颁布允许资金的相互融通;n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被引入,n试点n1986年国家体改委和人行作出开放和发展同业拆借试点的决定n最初在广州等5个城市试点,后在全国铺开n逐步规范n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