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8674661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doc

2010届郑州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卷分析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一、命题思路:

1.体现三大特点,形神模拟高考。

二测与一测一样,仍然体现以下三大特点:

题数题型同高考,答题形式仿高考,作文评卷似高考。

(1)由于2010年《考试大纲》与2009年《考试大纲》一字不差,加上面对的又是新课改高考前的最后一次高考,二测命题从试卷结构到考试内容仍然考虑的是与09年高考全国卷Ⅰ保持一致。

(2)与一测一样,仍然采用网上阅卷,按高考的形式分别设计了试题卷和答题卡。

(3)这次作文评卷,与高考一致,采用了两人分别打分取平均分的形式。

一、二评打分误差在8分(包括8分)以内的,取二者的平均分;一、二评打分误差超过8分的,三评,三评分与一、二评分接近者(8分以内)取平均分;三评分与一、二评分均超过8分的,上交组长仲裁。

2.体现阶段复习,规范复习安排。

我市毕业班第二阶段复习(2010年元月中旬—2010年4月上旬):

专题复习阶段

教学指导思想:

(1)第六册新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必考内容,不可忽略不教;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专题复习要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要关注一下课改省区的高考试题),按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复习。

需要注意的问题:

(1)第六册新教材教学要以第四单元文言文的教学为重点;第一单元社科文部分,可用做高三阅读题的形式去处理;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背熟。

(2)本阶段复习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配以综合测试题组织复习。

教学内容与进度:

(1)高中第六册新教材教学。

(2010年元月中旬~2月下旬)

(2)专题复习。

(2010年2月下旬~4月上旬)

考试安排:

2010届第二次质量预测(2010年4月上旬)

因此,二测命题我们有意识地体现该段复习特点,如13小题“名篇名句”默写考查了第六册第15课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中的句子。

3.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

选材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这一特点在第一大题2、3小题句子的选择(涉及央视春晚、第21届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拜年短信、高房价等内容),第二大题有关“双酚A”的自然科学类文章(另见博文《饮料瓶当水杯用,可能酿“杯具”》),以及第六大题18小题谈你对“南天一柱”更名的态度等处都有所体现,从而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4.适当降低难度,突出考查重点。

由于一测难度系数理0.63/文0.60[高考语文试卷理想难度值在0.60~0.65之间,全省试卷难度值07年0.62、08年0.62、09年0.66(理0.68/文0.65)],难度略大。

二测命题时我们考虑适当降低难度,以贴近高考。

试卷总体难度预测为理科0.66,文科0.63——从现有数据看,二测全卷平均分93.17,难度值0.62。

同时,我们有意识地在二测命题时突出考查重点。

如我们在第一大题只考查了字音、成语运用、病句辨识、语句衔接四个知识点,并没有考查字形、近义词辨析、标点符号等内容。

另外,文言文我们还是选了史传文(与高考全国卷选文保持一致),作文仍然出了个“新材料作文”,作家作品也没有单独出题。

有些二测没有考查到的内容在三测时我们会加以考查。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复习建议:

各大题得分如下:

(一)基础知识平均分8.45(5.58),得分率70.42%(46.54%);

(二)科技文小阅读平均分6.27(6.85),得分率69.67%(76.07%);(三)文言文阅读平均分6.54(7.55),得分率72.67%(83.89%);(四)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11.60(13.91),得分率50.43%(60.48%);(五)散文大阅读平均分8.72(9.80),得分率39.64%(44.55%);(六)语言运用和表达平均分9.70(8.96),得分率64.67%(59.73%);(七)作文平均分41.90(39.65),得分率69.83%(66.08%)。

(一)第一大题“基础知识”(平均分8.45,得分率70.42%)——较易(09高考平均分5.30)

[答题情况]

1.考查“字音”。

答案为C项(A.券quàn;B.拾shè;D.谄chǎn),得分率69.06%;学生选A项的占4.94%,选B项的占23.12%,选D项的占2.93%。

2.考查“成语使用”。

答案为D项(形近词混用。

“不厌其烦”意为“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意为“烦琐、啰嗦得使人受不了”。

A.“驾轻就熟”比喻对所做的事很熟悉,办起来很容易。

B.“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C.“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得分率72.24%;学生选A项的占7.31%,选B项的占7.77%,选C项的占12.72%。

3.考查“病句”。

答案为C项(A.递进关系的复句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B.成分赘余,应删去“有支付能力”;D.暗换主语,“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的主语应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而非“社会热点事件”),得分率64.34%;学生选A项的占9.84%,选B项的占8.54%,选D项的占17.26%。

4.考查“句子衔接”。

答案为B项(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得分率76.01%;学生选A项的占5.79%,选C项的占8.18%,选D项的占10.06%。

[复习建议]

(1)不留盲点,突出重点。

从05年开始,《考试大纲》取消了加※号的内容,意味着高考可对所有考点进行选择性考查,所以学生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复习到;而必考的“成语使用”“病句辨析”题、这几年连续考查的“辨析字音”“句子衔接”题等应作为下段复习的重点。

(2)针对问题,查缺补漏。

要针对今年二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字音”“辨别病句”得分率较低)进行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3)总结规律,掌握技巧。

指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知识点的命题规律,并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解题技巧。

如在辨析成语时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辨析语义,切忌望文生义。

②辨析对象,切忌谦敬错位和张冠李戴。

③辨析色彩,切忌褒贬失当。

④辨析语境,切忌重复或矛盾。

⑤辨析位置,切忌搭配不当。

“句子衔接”题解题思路如下:

①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统一性。

②看语句顺序,考虑思维的合理性。

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空间顺序(观察角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和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等;如果是复句的话,分句之间的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选择等)。

③看关联词语,考虑句间关系的吻合性。

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系。

④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⑤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⑥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⑦看上下文压韵,考虑音节的和谐性。

音节的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句式的对称;二是上下文的押韵,平仄相对。

⑧看标点符号,考虑语段结构的层次性。

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分清语段的结构层次,确切理解语段的性质和意义。

(二)第二大题“科技文小阅读”(平均分6.27,得分率69.67%)——略易(09高考平均分5.27)

[答题情况]

5.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案为B项(混淆概念,不是“双酚A”,而是“含双酚A的聚碳酸酯塑料……”),得分率62.62%;学生选A项的占10.39%,选C项的占1.38%,选D项的占25.63%。

6.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为C项(扩大了下达禁令的范围),得分率71.62%;学生选A项的占3.78%,选B项的占17.93%,选D项的占6.69%。

7.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答案为C项(“含有更多的双酚A”错,应是“能析出更多的双酚A”),得分率74.52%;学生选A项的占6.59%,选B项的占10.54%,选D项的占8.38%。

[复习建议]

(1)树立整体阅读观念。

首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进而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自然科学类文章抓主旨,抓信息;社会科学类文章抓观点,抓材料)。

(2)坚持“三字方针”:

读(题干选肢,审清题意)、找(即“对题读文”,找出选肢在原文中的位置范围)、比[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现象——此物变彼物(张冠李戴),或然当必然(说法绝对),将来变现在(时态不当),部分成全部(以偏盖全),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指此却是彼(指代不清)等]。

(三)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平均分6.54,得分率72.67%)——适中(09高考平均分6.03)

[答题情况]

8.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为B项[输:

缴纳(赋税)],得分率60.84%;学生选A项的占6.04%,选C项的占12.30%,选D项的占20.79%。

9.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答案为B项(①是“前令”所为;③是李信圭移风易俗),得分率90.71%;学生选A项的占0.82%,选C项的占3.88%,选D项的占4.60%。

10.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答案为D项(李信圭死在处州知府任上),得分率66.43%;学生选A项的占4.93%,选B项的占9.98%,选C项的占18.63%。

(四)第四大题“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11.60,得分率50.43%)——略难(09高考平均分13.95)(请外语学校陈敦贤老师发言)

11.古文翻译[平均分4.91,得分率49.10%。

]

[评分细则]

(1)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

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冲”(交通要冲)、“日”(日日、每天)、“动”(动辄,动不动)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

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或”(有时)、“赍”(携带,带)、“俾”(使,让)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

1.“得分点”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答题情况]

两题得分点涉及到实词和虚词,两题中关键词有难有易,“日”“或”较容易,“冲”“赍”“俾”有一定难度,不过根据语境不难推断,总体上设置难度适中或稍难,区分度较好,改卷时大体上按照“得分点从严,大意从宽”的原则。

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问题一:

常用文言词语积累不足,对句中得分点词语或其他关键词语不能准确翻译。

冲:

交通要冲,交通要道,大道交叉口。

“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汉书·郦食其传》)“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

”(《左传·昭公元年》)要冲(交通要道会合的地方),冲衢(交通要道);冲途(要道;大路);冲境(冲要之地;交通发达地区),首当其冲(处在要冲的位置,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译成“冲垮”“冲激”“冲走”,“被洪水冲刷”“常有水灾”“受大水冲蚀”“有河水流过”等,不给分。

译成“地理位置重要”“位置险要”“地势冲要”给分。

日,日日、天天、每天。

动:

动辄,动不动,常常。

译成“动用”“劳动”“出动”,不给分。

赍:

①送物给人,赠予。

《孔雀东南飞》: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发(资助),~赏,~盗粮(把粮食送给盗贼,喻帮助敌人做坏事)。

②携带,带着,带。

~持(拿着)。

译成“积蓄”“存放”“收获”不给分。

俾:

使,使得,让。

《聊斋志异·促织》: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有同学不会翻译,译成“俾女”“奴俾”等。

其它关键词:

瘠:

贫瘠,不肥沃。

译成“贫困”“贫乏”“贫穷”等未扣分,译成“地广人稀”不给分。

艘:

本义是各种船的总称。

船,船只。

舫:

本义两条并连的船。

泛指船,《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衔:

相接。

《盐铁论·力耕》:

“衔尾入塞。

”役夫:

行役之人。

《兵车行》: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改卷时对这些词语未做太多要求。

“得分点”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如:

县里贫瘠但地理险要,官吏的船每天都有来的,被征用当役夫的人很多很多。

——前两个得分点给2分,大意后句给1分。

有些同学根本没有古今异义词相关知识,致使以今义解古义。

“或遇快风,步追不及”有同学译成“有时遇上大风,跑都来不及”,及,应是“赶上”。

问题二:

答题技巧不足,不会根据语境梳通文句,不会字字落实准确直译。

有些同学没有语境推断意识。

“或”应译成“有时”,却有不少同学译成“有的”“有的人”。

“没”译成“没有”“淹没”不得分,也有据语境译成“克扣”“扣押”得分。

“赍”有同学译成“赠送”,不得分。

不少同学只凭感觉大意翻译,不会直译。

“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有同学译成“县里有一条河,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土地被水冲得很贫瘠”“官船每天打捞”等。

“或遇快风,步追不及”有译成“有的时候遇到上级催促要求加快速度的命令,按正常速度走来不及”。

问题三,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翻译时不能做到准确流畅(“信”“达”),错别字现象时有发生。

有同学译成“用来搬船的役夫成千上万”“官吏就淹没了他们”“他们受尽了寒冷的气馁”“有时遇上大风,速度追不上风速”等,明显讲不通。

有同学译文出现错别字。

如“征兆”(句意应为“征召”)、“俾女”等。

[问题反思]

(1)积累文言知识,尤其是课本文言文课下注释。

(2)语境推断意识。

(3)直译原则。

(4)先起草再誊写。

[复习建议]

(1)回归课本。

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读、诵、理等。

高考命题“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建议把六册课本常见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主谓倒装等)]等,以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掌握答题技巧。

①信息筛选——厘清题干,区分两他。

做这类题,首先要厘清题干,看准筛选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其次要注意区分两“他”,即“他人”和“他事”。

“他人”是指行事品德是他人的,非所考人物的;“他事”是指行事品德虽是所考人物的,但非题干所考方面内容。

②分析概括——注重细节,事人时地。

文言阅读试题的分析和概括题,考查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概括文章内容;二是分析人物品德行事。

试题采用“选非”的形式,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我们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事之有无、事属何人、事发何时、事发何地”四个方面和原文进行比照,注意抓细节,找出不同点。

③文言文译——牢记“五字法”,做到“四注意”。

“五字法”即“留”(保留原文中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意义已发生变化的文言词语)、“删”[删去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语气、或表停顿、或凑音节、或表连接)的虚词]、“补”(增补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及被省略的成分)、“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留、换、删”是用于解词,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

“四注意”即①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②注意特殊句式;③注意词类话用;④注意译文通畅。

(3)坚持“直译”原则,培养语境意识。

理解翻译句子时注意要逐字逐句直译,要字字落实;要联系语境理解句意,高考考查词语句子都离不开具体语境,即“动态意义”,非“静态意义”——词典中的意义。

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2.古诗鉴赏[平均分3.30,得分率41.25%。

]

[评分细则]

(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诗意解说1分)。

(学生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并合理分析也可)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情感2分,其中分号前后各1分,加点词语(或近义词)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2)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作者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

(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2分)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2分)

[答题情况]

问题一:

古诗词鉴赏整体能力较差造成理解偏差。

很多学生只读诗句,又不能读诗句中的关键词,不会从题目、注释中获取信息,致使读不懂诗歌。

题目中“岁除”,注释中“大年三十”“奉诏回朝”等信息,对理解诗歌非常重要。

要注意诗句中的关键词。

从“空更岁月频”“客愁新”“乡梦破”“想得在家小儿女”等信息可看出“功业无成华发早生”“思念家乡亲人”“羁旅之愁,旧愁添新”,再从注释可读出“喜悦,希望”等主旨信息。

不能字斟句酌读析诗句,不会根据语境推断理解,致使理解发生偏差。

如“从姑娘们的柳眼桃腮上想像到家乡的春天,进而想像到家中的儿女”;“下半句用借代手法将‘柳眼桃腮’代指欢喜过年的少女领略到将要到来的无限春光,写出了作者经闽北渔梁村路途的所见所感”;“身在异乡,由于皇上的恩准,能回乡探望家人禁不住对道旁行人诉说此事,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与喜悦之情”等。

理解太浅太泛,不会设身处地知人论世理解诗意,读不透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白云、山雪、柳树、桃花的美丽,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运用拟人手法,把山上的白云、柳树、桃花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等。

分析牵强,误认为诗歌句句有深意有象征。

如“颔联中爆竹比喻皇帝的诏书,诏书一下,将自己归隐山林的乡梦震碎了”;“爆竹声声迎新年,暗示着作者遭受的打击终于结束……”。

文言词语知识积累不足,影响诗意理解。

不少同学不明白“行人”“岁除”等关键词意思。

行人:

出门远行的人;出征的人。

《孔雀东南飞》: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岁除:

亦叫“除日”,农历年终的一天,除日晚上叫除夕。

有的将“颔联”与“颈联”弄混,致使不得分。

诗意理解

从诗后注释上看出,本诗是作者黄公度乙亥年年三十奉诏回朝经渔梁村年所写。

首联以感怀开篇。

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阅历既多,自以为是谙练世情老马识途了,但又觉得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用“似觉”点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感。

在旧岁将尽的年终,诗人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就自然兴起了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

“空更”(更,ɡēnɡ,经历之意),表达了诗人当时无限凄惘的心境。

颔联:

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诗人辗转客程失去了家人团聚的欢乐,便到梦境中云寻求,却被爆竹声惊醒了。

“爆竹”这一含有特定意义的意象渲染了节日气氛。

接着写在漫漫长夜中,诗人独自面对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窗外又不时传来辞岁的爆竹声,旧愁逢岁末又添了新愁,表现了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

颈联用拟人手法写天气,上句描绘彤云密布、雪意渐浓的实景,进一步映衬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下句联想到冬尽春来,写出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

“柳眼”指初生的柳叶,(元稹《寄浙西李大夫》四首之一:

“柳眼梅心渐欲春。

”)“桃腮”指桃花,(《剪灯馀话 秋千会记》:

“正桃腮半吐,莺声初试。

”》这两句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时间跨度极大,表达了作者想以未来欢乐的憧憬消解当前旅愁的愿望。

作者在长期贬谪之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起会,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残冬将尽,春天正向他走来,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然而诗人毕竟摆脱不开现实生活的羁绊,绵绵的乡愁使诗人展开想象,尾联从对方落笔,说儿女们围坐地炉边念叨着自己,生动亲切。

作者以情出景,以景喻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在时空的跨越中,开拓了诗的意境,虽无大波澜,但用词鲜明,质朴真切。

诗人入朝以后,因秦桧党羽仍然把持朝政,只得了个考功员外郎的闲职,没过多久,赍志而殁,终年才四十八岁,他所憧憬的春天,最终也没有来临。

问题二:

做题不讲技巧。

不懂技法。

要么不懂鉴赏术语。

要么堆砌滥用。

如“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对偶的手法,”“尾联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两者有区别)等。

答题思路不清,不会看分值,理步骤,明思路。

(1)题手法1分,答拟人、虚实结合、互相映衬均可;诗意解说1分,解说要包含颈联上下两句;情感占2分,分前后两个内容。

(2)题颔联、尾联各占2分,其中手法、内容各1分。

颔联重点要扣住“衬”字,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景衬情”得分。

尾联答“想象”“从对方落笔”“虚写”“从亲人的角度”等得分,答“诗人想起了……”不得分(只是翻译)。

题目问“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虽无“分别”(加上最好),但两联中间隔了一联,更适合分别作答,绝大部分同学是分别作答的。

也有合在一起答的,最多得3分。

如“颔联:

新的一年到来了,家乡梦破碎了,独自一人客居他乡。

尾联:

梦想着家中小儿女,正对着炉火说行人。

颔联是实景,尾联是虚景,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重回朝廷的喜悦之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分)

答题语言不规范,不会分析解说,只会翻译。

个人看法。

(1)题思想感情占分有些多,两题都考技法似重复,设问步骤应更具体有层次。

优秀试卷。

试卷一:

密号5903试卷:

(1)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手法。

通过对“云”“山”“柳”“桃”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冬日即去春日将来这个黑暗与光明交接的时刻奉诏回朝心中既忧虑又愉悦的复杂心情。

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所摹写景物或喜或忧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对偶使诗句工整亮丽隽永。

(解说诗意有些少)

(2)颔联以乐景衬哀情,写爆竹声惊醒了作者的乡梦,永夜残灯下旧愁添新愁,实指秦桧的死或许可以动摇黑暗的现状,但恶势力根深蒂固不免让诗人为此担忧。

尾联通过对此刻家中亲人的想象,表现出对家人的思念。

这两联表现出诗人年华不再对国家现状前途的隐忧,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对手法运用的分析有些少,情感分析深刻全面)

试卷二:

“颔联以年三十热闹景象反衬诗人的孤寂,只有永夜残灯相陪而不能梦回故乡。

尾联诗人想象家中儿女傍炉对坐谈说自己,巧妙表现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言简意丰)

[问题反思]

(1)常读常练,读懂诗意。

(2)规范答题步骤:

审清题干,分清步骤,规范鉴赏术语。

[复习建议]

“古代诗歌”复习要注意:

1.对课内必背名篇要熟练理解背诵,对课外诗词名篇有一定积累。

培养语感,提升诗词素养。

2.做题练习中培养三种意识:

(1)培养审题意识。

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下笔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

(2)强化解题流程、鉴赏步骤:

诵读(了解大意)→解题(知人论世,了解背景)→释句解词(找意象)→入境(品情思)→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章法结构、表现手法的优劣高下等)。

(3)规范答题意识。

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

比如: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性语句(点评特征、手法技巧、情感意境等);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又如“炼字”题的答题顺序:

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探讨一下该字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