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8676565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1年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讲义1201.doc

2011年中级审计师考试网上辅导    审计理论与实务                          

第十二章 审计管理

 

  本章将以国家审计为例,简要介绍四种审计管理的内容,规定性条款比较多。

本章内容与第四章有一定联系。

考试都以客观题形式出现,分值在3分左右。

年度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合计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2008

 

 

1

2

 

 

2

2009

 

 

1

2

 

 

2

2010

1

1

1

2

 

 

3

  考生应把握以下内容:

  

(一)审计管理概述

  掌握审计管理的含义、内容、特征和主客体

  

(二)审计计划管理

  1.掌握审计计划管理的含义

  2.熟悉审计计划的种类

  3.了解审计计划管理的内容

  (三)审计质量管理

  1.掌握审计质量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2.熟悉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

  3.熟悉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四)审计风险管理

  1.掌握审计风险的含义和种类

  2.掌握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五)审计档案管理

  熟悉审计档案管理的含义、职责和内容

  (六)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了解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 审计管理概述

  一、审计管理的含义

  

(一)审计管理的概念

  所谓审计管理,是指审计机构为了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它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审计行政管理、审计组织管理等。

  

(二)审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审计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

对于每一类审计组织而言,其管理主体是指它的决策机构或领导机构。

  审计管理的客体,即审计管理的对象,是指审计业务活动及其相关的职能活动,

  (三)审计管理的特征

  1.审计管理要服从审计目标

  2.审计管理要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

  3.审计管理要贯穿于审计业务活动的始终

  4.审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例题1·单选题】(2010年)下列有关审计管理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审计管理要服从审计目标

  B.审计管理要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

  C.审计管理主要在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执行

  D.审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答疑编号2722120101]

  『正确答案』C

  

  二、审计管理的内容

  

(一)审计计划管理

  

(二)审计质量管理

  (三)审计风险管理

  (四)审计档案管理

  本章将以国家审计为例,简要介绍上述四种审计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 审计计划管理

  一、审计计划管理的含义

  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机构制定审计计划,组织计划实施,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的一系列活动。

  二、审计计划的种类

  审计计划可以按不同的标志加以分类。

  按审计计划编制机构划分,可分为国家审计计划、内部审计计划和社会审计计划;

  按计划期的长短划分,可分为长期审计计划(5年以上的审计计划)、中期审计计划(2至5年的审计计划)、短期审计计划(年度审计计划);

  按审计计划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

  以下以国家审计为例着重说明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

  

(一)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根据年度审计任务的安排,需要依次实施的所有审计项目的计划。

  

(二)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指审计机关为了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根据审计项目计划对每一审计项目在实施审计前分别制订的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关编制总体工作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编制审计过程的工作安排)。

  三、审计计划管理的内容

  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为例,审计计划管理的内容包括:

审计计划编制工作的管理、审计计划执行过程的控制和审计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和考核。

  

(一)审计计划编制的管理

  1.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

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2.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的工作步骤与项目选择考虑因素

  审计机关按照下列步骤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与第四章相同)

  第一步:

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第二步:

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第三步:

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机关从下列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7步)

  有些项目是必选项目,审计机关必须将其纳入项目计划。

主要包括:

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要求审计的项目;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的审计项目。

  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应当列入上级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下级审计机关。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对于上级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下级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授权申请,获得授权的审计机关应当将授权审计事项列入年度项目计划。

  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并向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3.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与形式(与第四章内容相同)

  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包括文字说明和表格两部分。

  

(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的管理

  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的管理应是组织和控制计划的落实及对原计划的修改和补充。

  组织实施审计项目计划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计划实施责任制,明确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实施计划的责任,使各部门及至每个审计人员,既明确审计机关总审计计划,又明确本部门和本人的审计任务。

组织实施审计项目计划还应编制计划执行进度表,以便及时了解各项目执行情况,对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分析和处理。

  1.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执行。

  2.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

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调整:

  

(1)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临时交办审计项目的;

  

(2)上级审计机关临时安排或者授权审计项目的;

  (3)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需要进行审计的;

  (4)原定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计划无法实施的;

  (5)需要更换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的;

  (6)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

  3.为了加强对审计计划执行的管理,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计划执行进度;

  

(2)审计的主要成果;

  (3)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

  (三)审计项目计划检查和考核的管理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是为了执行,执行的结果如何则需要给予检查和考核。

  对审计项目计划的检查和考核应按责任制分级进行。

首先应由承担审计项目的审计小组自查;然后是审计机构各部门的检查、考核,并做出总结;最后由审计机关负责计划管理的部门加以总考核。

  各级的检查和考核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工作是:

  1.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结果,计划目标及有关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计划完成的质量水平。

  2.对完成或未完成审计项目计划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3.对审计项目计划编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找出改进的措施。

第三节 审计质量管理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含义

  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指作为审计最终成果的审计报告的质量,二是指审计工作的质量。

审计工作质量是基础,它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而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又要通过审计报告加以反映。

人们通常所讲的审计质量,往往是指审计报告的质量,也就是审计结论的质量。

  审计质量管理是对审计工作和审计结论质量的控制。

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管理的核心,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意义重大。

  

(一)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高审计信息的质量,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全面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的对象既包括审计行为,又包括审计人员。

  全面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管理,二是业务管理。

  一般管理:

是指不直接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管理,目的在于为保证审计质量提供先决条件。

例如,对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独立性的管理,对保证和提高审计人员技能的管理,对有效审计方法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对技术咨询、法律咨询及其专家利用的管理,对检查监督工作的管理等。

  业务管理:

是指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管理,目的在于保证和提高项目审计的质量。

业务管理应当实行全过程管理。

  

(二)全过程管理

  审计工作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工作质量都会对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审计质量管理应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

  (三)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

  外部管理主要是指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管理。

内部管理是指各种审计组织对自身进行的管理。

  (四)多层次管理

  多层次管理是指多种管理主体对审计业务的综合管理。

例如,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的自我管理,审计组组长对审计过程的管理,审计业务部门对审计组工作的管理等。

  三、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

  分层次分阶段质量控制法是按照审计机构的内部层次和工作顺序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审计机构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阶段的审计人员首先应根据质量管理的责任目标,对本层次和本阶段审计业务活动进行质量控制。

  国家审计准则将质量控制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对每一个层级的职责和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通过分层级的控制体系来保证审计质量。

  

(二)关键点质量控制法

  所谓关键点是指对审计质量具有重大和直接影响的审计业务环节。

不同的审计,不同的审计项目,其关键点不尽相同。

在一次审计的各个审计阶段,其关键点也不相同。

  (三)质量检查控制法

  质量检查控制法就是专职或专门的检查小组(或人员)对正在进行的审计活动或已经结束的审计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或例行的检查和评价。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制度,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和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

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查阅有关文件和审计档案、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方法,检查下列事项:

一是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二是审计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情况;三是与审计业务质量有关的其他事项。

重点关注审计结论、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内部审计机构要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质量管理,除了通过事务所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控制,还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检查,对国家审计机关监督对象的单位实施审计的,还要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四节 审计风险管理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与种类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作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是:

  1.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

  2.审计活动自始至终存在着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即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虽偏离了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但没造成不良后果,没引发追究审计责任的行为,审计风险只是停留在潜在阶段。

但是,这并不是说明审计风险是不存在的,一旦造成影响,引发追究行为,潜在风险就会转化为实际风险。

  4.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表明:

审计风险虽然存在,但可以加以控制。

  

(二)审计风险的分类

  审计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前两种风险也可合并称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从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还可将审计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1.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是指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

例如,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工作态度、审计方法选用、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管理等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

  2.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是指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引发的审计风险,包括被审计单位内外两种因素,外部因素如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内部因素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程度等。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审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控制审计风险,而控制审计风险关键在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

  

(一)自我保护法

  对于可以控制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尽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

  其主要做法有:

  1.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2.遵守审计准则;

  3.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4.签订业务约定书,取得管理当局说明书;

  5.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6.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二)风险回避法

  审计人员应尽量回避风险大而自身又无法加以控制的审计项目。

如会计账目混乱、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管理人员缺乏正直的品格等。

  (三)风险转移法

  审计人员尽量分解引发风险的责任,将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应负的责任划分清楚。

  (四)风险承受法

  对于不可控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比如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办理职业保险。

  【例题2·多选题】(2009年)下列有关审计风险基本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B.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C.审计风险是可以消除的

  D.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E.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全过程

  [答疑编号2722120102]

  『正确答案』ABDE

  

第五节 审计档案管理

  一、审计机关的审计档案及其审计档案工作

  审计档案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纸质、磁质、光盘和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录。

审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档案工作是指审计机关建立审计档案并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统计、鉴定和移交的活动。

审计署主管全国的审计档案工作,同时接受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档案工作,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审计机关应当设立档案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审计档案工作。

  二、审计档案的建立及保管

  审计档案的建立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

立卷责任人应当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并在审计终结后及时立卷归档。

  审计文件材料按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个卷或若干卷,不得将几个审计项目合并立为一个卷。

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年度立卷。

  应归入项目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是:

  

(一)立项性文件材料,如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

  

(二)证明性文件材料,如审计证据(含承诺书),审计工作底稿;

  (三)结论性文件材料,如审计报告、审定审计报告的会议纪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复核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听证告知书、审计文书送达回证;

  (四)其他审计备查文件资料

  审计案卷内文件材料按结论性文件材料、证明性文件材料、立项性文件材料、其他备查文件材料四个单元进行排列。

  审计项目案卷的归档,应当以审计项目案卷为单位进行交接,归档时间不得迟于该审计项目结束后的次年4月底。

  审计档案的借阅仅限定在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关以外的单位不得查阅。

有特殊情况需查阅审计档案或者要求出具审计档案证明的,须经该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批准。

  审计机关应及时对本机关和本地区的审计档案收进、移出、保管、利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按规定向上一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档案行政部门报送审计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例题3·多选题】(2008年)下列各项中,应归入项目审计档案的有( )。

  A.审计通知书

  B.审计实施方案

  C.审计工作底稿

  D.审计人员个人信息

  E.审计报告

  [答疑编号2722120103]

  『正确答案』ABCE

  

第六节 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审计管理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依据。

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一般应包括:

  一、审计人员的管理

  二、审计方法的开发和管理

  三、审计手段的开发与管理

  四、审计信息管理

  五、审计统计管理

  六、审计法制管理

      第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