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8682852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级研讨活动(一).doc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学科三年级研讨活动

(一)

主要内容:

1、传达中心数学组新学期计划。

2、教材分析1-2单元。

一、教材编排特点:

1、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

本套教材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构成“情境串”,从而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即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连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走进并融入数学课程,“形成了本套教材的独特风格”。

2、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套教材不受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3、突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情境图(信息窗)中,一般设计有两类问题,一类是显性的,引导性的问题;一类是隐性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后才能提出的问题,即情境图中“……”。

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收集、选择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4、倡导探索、合作、交流式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你说我讲”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种开放、民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与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教材呈现方式本身就决定了课堂上大多只能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你说我讲”板块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红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体现算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第二个层次(绿点),让学生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信息窗)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

同时,使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5、素材选取广泛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童趣性强。

本套教材所选素材内容广泛,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这样做的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界。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认识自己的素材——“我又换牙了”,反映家庭生活的素材——“妈妈的小帮手”,反映学校生活的素材——“快乐的校园”、“小小运动会”,认识大自然的素材——“海底世界”、“海鸥回来了”,童话故事——“走进花果山”等。

特别是课本开页图“海底世界”的创意,打破了现行教材以“开学图”为素材的大一统面孔,给人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6、重视统计意识、估计意识和寻找规律意识的渗透。

统计意识、估计意识和寻找规律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本教材对它们的处理方式是位置前移(一是开始年级早,这些内容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二是在正式学习这些内容前的几个单元就开始以不同形式渗透)、领域扩展(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各个方面)、强化过程(不仅注重结果,更重体验和意识)。

除专设章节进行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把它们大量渗透于各单元教学之中,以增加其出现的频率。

7、“回顾整理”的编写“赋予传统的“总复习”以一定的新意。

本教材的回顾整理提供了一个涵盖了整册知识的综合性的大背景,引导学生从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解决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反思与深化,同时对自己的所知、所能和所会有清楚的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以一年级上册《雪山乐园____总复习》为例,依据情境图中提供线索,可以对整册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8、“我学会了吗?

”、“丰收园”等栏目的设置,将《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在每个单元之后,都设计了“我学会了吗?

”、“丰收园”等栏目;在每册书的最后,还特设了“老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想对同学说”,“我想对自己说”等专页。

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数学交流的渠道,以更好地落实数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是:

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是:

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教材中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

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

选用的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有填一填、做一做等书面形式,也有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查一查等数学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境。

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

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

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有关动物体重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蜂鸟、蓝鲸等动物质量的大小,感到好奇和兴奋,主动提出“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靠丰富的感性经验支持。

教学时,要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

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质量是1克、1千克的物体,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巩固和深化对克、千克、吨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4课时。

(三)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信息窗——动物趣闻

教材的设计图文并茂,情境图呈现的是同学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

借助几种动物质量的信息,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

教材的设计意图:

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是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贯穿其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动物质量方面的资料,说一说动物质量方面的趣闻。

如果学生没有查到教材提供的几种动物的信息,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对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绿点部分是加深对千克的感受,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克有多重”时,课前,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较轻的物品装在学具袋中,可以是课本中呈现的口香糖、花生米、硬币、黄豆等物品,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QQ糖、上好佳、巧克力、比较小的水果等。

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蜂鸟的质量”这一信息的提示,明确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测和估计生活中的哪些物品差不多是1克重。

接着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用天平称一称刚才估计的生活中的大约重1克的物品,并用手掂一掂。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出小博士的话,介绍质量单位克及用字母表示克的方法。

此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掂一掂学具袋中的物品,估计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体验1克、50克、100克、500克等有多重,为学生今后估计其他常见物品的质量提供经验。

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一些物品,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克重,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千克有多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千克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个质量单位。

买菜、买水果、买面粉等都用到千克这个单位,许多物品的标价也是每千克多少元。

生活中许多商品是以1千克为一个包装单位的,如有的洗衣粉的质量是1千克等。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列举并动手掂一掂,称一称,体验1千克的轻重;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塑料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装上1千克的水、沙子、粮食、面粉等,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小博士的话,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及用字母表示千克的方法。

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猜一猜1千克大约有多少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千克是比克大的质量单位,介绍1千克=1000克。

再通过学生交流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的有关动物质量的信息,进一步巩固对千克的认识。

绿点标示的问题是:

“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自己和同学的体重,再用健康秤称一称;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抱起来掂一掂,感受同伴的体重,了解同龄人体重的大致范围,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要适时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秤的正确用法。

第三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

“1吨有多重?

”由于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建立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然后让学生估计“1吨有多重”,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根据学生猜测的情况,教师再向学生介绍1吨=1000千克。

这时可让学生算一算:

如果一个小孩子的体重是25千克,多少个孩子的体重大约是1吨?

如果一袋大米重10千克,多少袋大米大约重1吨?

通过推算,感受到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初步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随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吨的认识。

小常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这是一个拓展内容,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这里提供的有天平、台秤、磅秤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辨认教材中展示的都是什么秤,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种秤的用途。

知道哪种秤是称很轻的东西的,哪种秤是称一般物品的,哪种秤是称很重的物品的。

学生交流时,还可以谈见过的其他的秤,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自主练习第1题是引导学生学会看秤上和包装上的质量标示数的题。

练习时,应多让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在实践中学习。

第3题是课堂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练习时,准备充足的物品,让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习。

第4题是千克、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解决第一幅图中的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问题,理解1000千克就是1吨,再让学生说一说几头猪的质量大约是1000千克。

对于第二幅图中的问题,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了解一般情况下13人的体重不超过1000千克。

最后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以吨为单位。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深化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第5题是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题。

这是对信息窗教学内容的扩充。

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相互交流进行订正。

第7题,既让学生在填写单位的过程中,分清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又让学生了解有关动物体重和速度的常识。

练习时,填好单位后,再让学生讲一讲上、下两种单位的不同。

第11题是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性题目。

练习时,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第12题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小调查的题目。

练习时,应让学生想好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去活动。

活动后注意交流评价。

“我学会了吗”栏目通过解决超市内的有关问题,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时,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可适当扩展练习内容。

注意指导学生做好记录,为后面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二富饶的大海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

位)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口算。

2.结合现实情境,学会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能够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掌握连乘、乘加、乘减(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意义,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交流,总结口算、笔算的方法,能有条理地说明算法的合理性,并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选择合适的算法。

2、能根据以往的经历,对新问题(因数中间、末尾有零)提出解决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3、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分析、类比等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目标:

1、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能用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能主动参与和同学共同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有三个:

一是表内乘法;二是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三是倍数概念的理解。

2、教材的地位。

有四点:

l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学习和完成阶段;

l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开始和完成阶段;

l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

l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

这是一个大单元,共设有5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

如下:

l信息窗1:

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

l信息窗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l信息窗3: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l信息窗4:

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l信息窗5: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

合运算

四、单元学与教建议:

1.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本单元的重点虽然是笔算教学,但教材有

意识地凸显和强化口算和估算。

口算要数形结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

估算要引导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不要单纯用算式进行机械训练。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培养探索能力。

对于计算教学的算理和算法,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索计算方法。

例如:

对乘法竖式的写法要让学生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最后形成简便写法。

3.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先导,使计算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列出混合运算的算式解决问题。

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应和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实际情境逐步体验运算顺序先与后的道理,体会小括号对于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12课时。

五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信息窗1——出海归来

本情境图呈现的是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的热闹场面。

码头上停泊着许多渔船,渔民们正在卸货并用秤称鱼、虾、蟹等海产品,一辆汽车正在等待外运。

大海的富饶可以通过本图直接映射出来。

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以远处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教材的设计意图正是如此:

即让孩子感受收获的喜悦,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人们的劳动场面。

情景图中的信息。

由于劳动的场面比较大,所以信息也比较多,感觉乱一些,仔细研究可分为如下几类:

有关船的:

有4排,每排20条;有关鱼的:

普通鱼200千克,每千克卖4元。

带鱼312千克,每千克3元;有关虾的:

2筐,每筐13千克;有关蟹的:

每千克29元。

只有里清了这些信息,才能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完成第一个红点与绿点部分及自主练习1、2题。

教材编写意图:

教学呈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算法:

先用小棒摆一摆,这种方法就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借助数学的学具来思考,后面的几种方法其实都是看着小棒图思考出来的,教学时,一定让每个学生都用小棒操作一下,再想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得出了一共有多少条船。

可能会想每排船只数是2个十,4排乘4就是8个十;还会直接想4个20是80……

教学建议:

(1)先整体出示情境图,从大海的物产入手,介绍大海的富饶,最后再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把课本信息窗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观察信息窗中有哪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再局部放大与船只有关的情境图,寻找解决有关船的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2)列出算式,然后说一说列算式的理由,明确20表示每排有20船,4表示一共有4排。

(3)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先以小组为单位,一定让学生利用好小棒这个学具,用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可能出现教材呈现的几种想法,还可能出现20+20+20=20=80这种方法,还可能出现2×4=8,所以20×4=80这样的想法,不论学生如何解决,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应给予鼓励。

第一个绿点标示的问题,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

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第一个红点的知识通过迁移解决,然后交流算法。

教学完前两道例题之后,教师可以补充一组整十数乘、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会算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他们想到可以把这类题目转化成表内乘法来算。

然后让学生计算14页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表内乘法类推出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结果。

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然后练习14页第2题。

第二课时:

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完成第二个红点部分及自主练习第3题。

教材将估算放在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后面,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又便于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材通过提出:

“买6千克螃蟹,200元钱够吗?

”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

当然,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估算,因此遇到计算的问题时一概用笔算。

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算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他们估算意识。

第二个红点例题是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200元钱够吗?

只需回答够还是不够就可以了,自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这显然是一个估算的题目。

这里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学生会把因数中的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算就行了。

就是要算算买6千克螃蟹大约需要多少钱,再与200元钱进行比较。

也就是要先看29乘6大约是多少,所得的积是不是在200元之内。

不直接计算怎么知道29乘6大约得多少呢?

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

怎样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算法得出最接近的结果?

一般来说学生会想到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30来计算。

关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教材在例题中未出现,但在14页练习3中出现了。

教师可以在例题之后,再出示几道“试一试”的习题,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来计算,也可以直接出示第3题,重点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怎样想的。

练习题量偏少,教师可以再创设一些仿例题的练习。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完成第三个红点和第二个绿点部分及自主练习4、5、6

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估算要求,让学生估一估2筐虾一共多少千克?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通过估算知道了积一定大于20,再通过思考“还能怎样算”?

学生去思考其他的方法,用小棒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想到,教师一定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具来计算,发挥出学具的作用,根据小棒图学生就能想到先分别算2个10和2个3,再把20和6合起来。

教材及时把后一种算法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写出来,既是口算的过程,也是13×2的竖式计算过程,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竖式的算理与算法。

口算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策略,因为《课标》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没作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的竖式作铺垫。

在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再出示竖式的一般写法。

教学这道例题时,要领会教材的意图:

1、在学生摆小棒出现第二种算法上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算法,然后再把这种算法演变成竖式;2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竖式的算理与计算,不要急于出现竖式的一般写法,避免学生机械接受。

第二个绿点标示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无论是乘的顺序、积的书写方法,都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致,可以放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第三个红点中的计算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可以在比较之后,说一说“乘法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第四课时可以进行巩固练习。

完成15页7----9题,可针对本班学生学习口算、估算、笔算的情况酌情补充相应的练习。

信息窗2——海水养殖

本情境图是由4幅小图组成的,图中呈现的是渔民在海水养殖场的劳作场面。

有种植海带的、有放养螃蟹的、有运送虾饲料的、有放养扇贝的。

情景图的立意有两个:

一是体现生产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二是让学生认识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财富。

情景图中的信息。

图中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信息,简单、明了、非常清楚。

海带:

3条绳子,每条绳子夹29根海带苗;螃蟹:

一笼养8只共112笼;虾饲料:

4袋,每袋41千克;扇贝:

5个笼子,每笼装125只。

本信息窗可以分为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一个红点及第一个绿点问题,完成自主练习1-----4题。

教材编写意图:

第一个红点问题,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估算与笔算。

教材将估算与笔算并列安排,提醒老师们要注意估算的重要性。

要培养学生在进行准确计算前能先估算的习惯。

估算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在笔算前先用估算,也便于把握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