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693737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筑构造特征.ppt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与特征,王从新2008.4.25,主要内容,一、中国古建筑发展阶段与分类二、中国建筑材料及其特点三、木构架的种类与结构特征四、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中国建筑发展阶段与分类,按历史发展分:

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和封建社会阶段三个。

从建筑结构分:

第一阶段的原始穴居巢居阶段、夯土墙和夯土台为承重主体的木框架阶段、成熟的科学完美的木框架结构系统三个阶段。

从建筑形制分:

创始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成型阶段(春秋到南北朝)、成熟阶段(前半期隋唐,后半期五代宋辽金)和程式化阶段(元明清)、衰退阶段(1840年后)。

大致类别:

宫廷建筑、寺庙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1.原始的穴居巢居,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岩洞是当时用作住所的普遍方式。

氏族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穴居依然是主要方式,不过人工洞穴取代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其平面多为圆形,随着原始人经验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右为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以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地区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近年考古发现一批原始祭坛神庙,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石器时代陶屋,真正建筑诞生,农耕社会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

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右图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及其复原图甲,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及其复原图乙丙,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及其复原图甲,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及其复原图乙丙,南方干阑式民居,南方潮湿地区,“巢居”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主流,我们可大胆将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

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

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及其用法,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2.奴隶社会夯土墙、夯土台建筑,夏代建筑已发现的最早建筑是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

此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折进一角。

整个庭院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30.4米,南北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商代前期城市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面积约1.1平方公里。

已发现3座坐北朝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址。

下为盘龙宫殿复原图:

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上层宫殿群的营建是先筑成高大的夯土台基,再在上面修筑宫殿。

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下图殷墟博物苑建有仿殷大殿,大殿夯土台阶,重檐草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古朴凝重。

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城市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充分证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繁华大都市。

“宫殿区”发现54座王宫建筑基址,宫殿的建筑物都建在厚厚的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

西周城市建设:

洛邑王城遗址已荡然无存,依考工记等推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说明西周时君权已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中国宫殿的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

西周宫殿建筑,山西岐山凤雏建筑基址:

分两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1469平米,高台建筑。

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

此处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

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

岐山宫殿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

堂是构图主体,最大进深达6米。

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

室内外空间通过廊作为过渡联系。

各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

这种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

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山西扶风召陈建筑基址:

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

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

召陈遗址5号建筑复原图和平面图,周朝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右:

东周瓦当右下:

东周瓦钉及其用法,铜建筑构件“釭”,或称“金釭”。

周代榫桙技术还不成熟,在木结构的结点上须加釭进行加固,或用其连接木构件。

釭上通常有精美的纹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后来木结构技术有了进步,釭不再是必须物,但作为一种装饰物它却保留了下来,并发展为一种装饰性的釭。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从春秋战国始,中国就有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春秋时,各国兴建大量城市和宫室。

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

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

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图为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

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

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从墓中出土的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左),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可知原规划意图。

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

中山王陵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体制最崇,从地面算总高有20米上。

封土后侧有四小院。

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

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多采院落式的内向布局,也有外向性格较强者,中山王陵虽有围墙,但墙内高台建筑耸出于上,外向性格就很显著。

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使很远就能看到,适合旷野的环境,有很强的纪念性格,是一件优秀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战国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左:

半圆瓦当1、2左下:

战国漆器上建筑形象下:

中山王墓铜案的斗拱,下:

战国大木床古人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

商代出现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装饰上。

战国时家具的制造水平大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如鲁班)。

木制品大部分以漆髹饰,一则为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则是对木材起保护作用。

上:

战国漆器上建筑,二、中国建筑的材料及其特点,1、主材是木材,基本特征是比重轻,其次是材质软但强度大韧性好。

材质软便于加工可切割成各种造型,因此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在世界上堪称一绝。

强度大韧性好又决定了可以建造跨度较大的框架结构,空间处理也比欧洲古典建筑灵活。

2、木材创造了大跨度框架结构,也造就了结构复杂多变,造型玲珑剔透、勾心斗角、轻盈舒展等特征。

除欧洲哥特式建筑具备此特征,其他均不具备这种独特造型语言。

3、木材造就了中国建筑的装饰装修特征,木构件精雕细刻,品种繁多,木饰彩面彩画灿烂辉煌,形成了中国建筑色彩热烈而庄重、美丽而深沉、华贵而不浮躁的特点。

4、中国建筑不足之处:

木材怕天火(雷击)又极易腐朽,导致目前存留的大多为唐宋后建筑。

地基浅,基础多在冰冻线以上,几经冻裂,稳固性大为脆弱。

不擅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房屋框架基本为长方形,因而一倾斜或倒塌。

三、木构架的种类与结构特征,1、大木作:

中国建筑的承重形式是以木构架承重为主体,以其他材料做围护的基本特征的建筑体系,承重骨架主要以柱、梁、檩构成,这三大构件成为大木作,是中国建筑的主体。

(也包括椽和斗拱,门窗隔扇栏杆等为小木作)2、种类:

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1)叠梁式(抬梁式),我国应用最广的结构形式,尤其在北方。

梁柱结构体系。

应用很广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构成形式:

基础上立柱,柱间横向与纵向由梁连接,每间梁上放小立柱(瓜柱),纵深方向在瓜柱上再置梁,梁两端再承接檩,依次层层叠加。

房屋进深越大,叠层越多。

叠梁式的基本构件,柱:

角柱、檐柱、中柱、金柱、山柱、瓜柱;梁:

由所支承在上面的檩木根数而命名。

承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檩:

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

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致。

有檐檩、脊檩、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挑檐檩。

(2)穿斗式(立贴式),檩柱结构体系。

在南方使用很普遍。

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故有时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叠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

穿斗式的基本构件,柱:

每根柱都落地,多见于川、滇等地。

有些柱落地,有些不落地,而插于下层穿枋之上,多见于湘、鄂等地。

穿枋:

穿过横向柱间将柱联成排架式屋架的构件。

挑檐:

用挑枋穿过柱子,承托挑檐(檐檩),其尾穿入内柱,或是置于穿枋之下,也可用穿枋出头挑檐构成墙倒屋不塌。

构成形式:

基础上立柱,柱距密柱径细,落地柱与短柱相结合直接承檩,柱间不用梁架连接而是用穿枋联系,出檐则由柱上伸出的挑枋承接。

左:

湘西穿斗式右:

穿斗式实景,(3)井干式,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

大多于林区,外观厚重而原始,应用范围窄。

如广泛应用,自然环境将不知破坏到何种程度。

井干式建筑,3、木构架的结构特征,

(1)梁柱结构抗震能力强。

榫卯的穿插结构,抗拉力由伸缩的余地。

(2)空间的单元组合有极大的灵活性。

中国建筑以“间”为单元,能组合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形象,也就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提出的流通空间理论的先导,也是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的基本条件,依据不同的气候地理,空间可围可透,给灵活组织空间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是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潮流的根本所在。

(3)中国木框架结构技艺上经过数千年的繁复演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梁柱作为承重构件,墙面犹如皮肉附于骨架可有可无,空间既有灵活性也有通透性。

与欧洲古典的厚墙和石梁板绝然不同,即便哥特建筑也不如中国构架来得纯正。

4、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中国建筑从形制上也可分为两种:

一是大式建筑,其特点是因有斗拱而称,相反没有斗拱称为小式建筑。

大式主要构件即柱梁珩和斗拱。

小式构件基本一样,不过珩称为檩,少了许多步架,两者统一为叠梁式建筑。

四、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作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独特体系,中国建筑自汉代开始形成一个繁荣时期,并初步形成定制。

至唐宋达到全盛,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开始出现尺寸规格化,就是古老的模数制出现了。

唐代建筑体现的艺术风格是真实的成熟,显现出泱泱大国的风采。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宋),宋代建筑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科学技术较大发展,建筑品种多样化,商业城市的出现冲破了唐代的礼坊制,模数制成熟,政府颁发建筑规范营造法式。

宋朝建筑无论屋顶造型组合,还是装修色彩都大大发展。

结构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风气,给人明朗豪放的清新感觉。

唐宋建筑给人整体印象是浑然大器,雄浑博大。

故宫乾清宫,明清建筑由宋的舒展开朗向严谨稳重过渡,有些构件从功能性向装饰性发展,结构的合理性渐渐失去,代之而起的是逐渐繁复的装饰风格。

官式建筑的装修和彩画日趋定型,门窗隔扇天花基本定型,彩画花纹较宋代活泼,明家具发展成熟享誉世界,成为中国家具的代表。

中国建筑四大优点,1.木构架建筑自身框架的结构就具有结构美的天然因素,它的美天然而朴实。

右为山西万荣县飞云阁,2.轻盈玲珑的翼角结构,复杂的起翘与出冲技术,它的美是舒展而上扬的。

图为湖北武汉黄鹤楼,结构复杂的斗拱技术承载了屋顶,加大了屋顶的上出,增强屋顶与墙身相接的美感,过渡自然舒缓,并增加了建筑的深度与层次图为山西应县木塔及其斗拱局部,4.由于防腐的需要而产生的彩绘技术是建筑色彩更加绚丽多彩,辉煌夺目。

建筑欣赏黄鹤楼,湖北黄鹤楼以“千古名胜、天下绝景”饮誉天下,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以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千古流传。

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经1700余年,屡毁屡建,至清光绪10年(1884年)间的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后,百余年内未曾重建,至1981年时才开始重建。

古黄鹤楼“共分3层,计高92丈,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

新建的黄鹤楼主楼高50多米,五层,攒尖楼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建筑欣赏滕王阁,始建于653年,为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因元婴曾被封滕王,故名。

今之滕王阁乃仿宋建筑。

1108年,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范围更为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

1942年,梁思成偕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第29次重建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式设计。

滕王阁主体净高575米,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

台座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瓦件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

台座下有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

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滕王阁水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