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69589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

中国新闻传播史,黄瑚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史,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第二编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第三编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第四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第二编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第五讲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第七讲新闻事业在民初的全面发展第八讲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兴起,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第三节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二、中华民国的创建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的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法令的颁行,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一、北洋军阀政府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宋教仁案戒严法等报纸条例:

1914年4月2日,系以大总统名义发布的教令。

出版法:

1914年12月5日发布,系法律第十八号。

黎元洪(左)段祺瑞(右),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癸丑报灾”1913年下半年,袁世凯乘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大肆迫害与查封革命派及其他异己报纸。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地位的上升

(1)概说内因:

袁世凯和各派反动军阀的新闻文化专制政策。

外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时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

上海得天独厚:

全国金融的中心、租界的特殊环境,使历史悠久的申报、新闻报等资产阶级商业性大报率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地位的上升

(2)史量才、张竹平等与申报申报在1912年时销量仅7千多份,至1922年平均日销5万份。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聘请张竹平任经理。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

除大力在本市推广外,并向外埠发展。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用70万两白银于1918年建起高五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从美国购进最新式印报机等。

1918年10月,申报馆大楼启用。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地位的上升(3)汪汉溪与新闻报新闻报销量由1914年的2万份增加到1921年的5万份。

资金短缺,总经理汪汉溪采取借款购进大量纸张,伺机出售,从中牟利。

1922年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及时译出,用“本报国外专电”电头,抢先刊发。

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备。

汪汉溪,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地位的上升(4)大公报新记公司大公报在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后,于1926年9月1日复刊。

吴鼎昌独自投资5万元并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一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

吴鼎昌(上)胡政之(左)张季鸾(右),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三节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言禁政策,报纸、报人生怕因言论而贾祸,各报在言论上已无所作为,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新闻报道上。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

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三节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二、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

“报界之奇才”黄远生(18851915),原名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江西九江人。

辛亥革命后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

在新闻业务上,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在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三节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二、名记者的出现

(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原名振青,浙江金华人。

1911年后来到杭州先协办、后主办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讯社。

1916年春回国后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

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在北京独力创办大型日报京报,并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1925年在北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26日凌晨被奉系军阀枪杀于天桥刑场。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面发展,第三节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二、名记者的出现(3)其他名记者林白水刘少少、徐彬彬胡政之、张季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