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05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docx

高中生物复习试验必修13江苏省

试验部分--必修1-3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1一P18)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的颜色。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

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

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

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注意盖盖玻片时如何防止气泡产生:

将盖玻片的先接触装片中央的水滴,再将盖玻片慢慢放下)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

配制、储存,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溶液颜色:

浅蓝色→棕色→色(沉淀)

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水浴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则可缩短。

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再用吸水纸吸去酒精。

酒精用于洗去色,若不洗去,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

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

,盖上盖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质的鉴定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制备组织样液。

(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

鉴定。

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

鉴定时

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

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OH)2沉淀,而失效。

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蛋清要先稀释。

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附: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1一P61“探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

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呈色,易于观察。

也可用水绵代替。

0.3g/ml的蔗糖溶液。

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三、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

在载玻片上,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在水滴中展平(也可挑取几条水绵放入水滴中)。

盖上

(步骤:

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盖盖玻片应让盖玻片先触及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放平。

防止装片产生气泡。

2.观察洋葱(或水绵)细胞

可看到:

液泡大,呈紫色,

紧贴着细胞壁。

观察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

及原生质层的

(P62的“方法步骤”)

液泡含花青素,所以液泡呈紫色。

(不是叶绿素等)

先观察正常细胞,便于与后面的“质壁分离”起对照作用。

3.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从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镜检。

观察到:

液泡由大变小,颜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从处先开始分离。

此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空隙之间充满。

重复几次

糖液浓度不能过高

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液泡和原生质层不断收缩,所以发生质壁分离。

为了使细胞

糖液浓度过高会使细胞,看不到质壁分离的复原。

4.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在另一侧,重复几次。

镜检。

观察到:

液泡,颜色由深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

发生质壁分离的装片,不能久置,要马上滴加清水,使其复原。

重复几次。

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所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因为细胞失水过久,也会死亡。

为了使细胞完全浸入。

实验讨论答案: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

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为什么?

答:

不会。

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1一P78、P83)

一.实验目的:

1.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二.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实例2: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

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三)方法步骤:

操作

注意问题

解释

取3支试管,编上1、2、3号,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另取3支试管,编上1′、2′、3′号,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将1、1′;2、2′;3、3′作为甲、乙、丙3组,分别放入沸水、热水(约600C)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不能用不同温度只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

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避免反应温度

而影响实验结果。

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的淀粉溶液中(如将1′倒入1中;其余类推),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保持各自温度时间不能太短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需要一定时间

在混合并维持相应温度一段时间后的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碘液不能滴加太多

防止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1.中的溶液变蓝色,因为。

而中不变蓝色的原因是。

2.这里最后的鉴定不能使用斐林试剂,因为使用斐林试剂需要才显色。

那会使原先在冰块中的混合液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将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麦芽糖,从而也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这样就无法说明在00C时。

用表格的形式显示实验步骤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A

B

C

a

b

c

1

可溶性淀粉溶液(A、B、C)

2mL

2mL

2mL

/

/

/

新鲜淀粉酶溶液(a、b、c)

/

/

/

1mL

1mL

1mL

2

保温5min

600C

1000C

00C

600C

1000C

00C

3

将a液加入到A试管,b液加入到B试管,c液加入到C试管中,摇匀

4

保温5min

600C

1000C

00C

5

滴入碘液,摇匀

2滴

2滴

2滴

6

观察现象并记录

(下表所示的实验中,鉴定时所用的是斐林试剂。

这是因为,下表中,2、3号试管中的碱性及酸性已经使酶失去了活性,使用斐林试剂时的加温不会对失去活性的酶有作用;1号的淀粉已经被催化分解成还原糖,加热也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改变)

实例3: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操作步骤:

用表格开式显示实验步骤:

(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1

2

3

1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馏水

1mL

/

/

3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

1mL

/

4

注入盐酸

/

/

1mL

5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6

600C水浴保温5min

7

加入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2mL

2mL

2mL

8

水浴加热煮沸1min

9

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变记录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1一P97)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溶解色素并经过过滤方法叶绿体中色素和用纸层析法色素。

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色素。

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

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

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三、实验材料:

幼嫩、鲜绿的菠菜叶

四、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提取色素

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SiO2、CaCO3和10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研磨。

(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

加SiO2

加CaCO3

加无水乙醇

迅速

加SiO2为了。

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受到破坏。

 

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减少研磨过程,减少有毒性的丙酮挥发。

2.收集滤液

漏斗基部放一单层尼龙布,研磨倒入漏斗内挤压,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

尼龙布起过滤作用。

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是为防止丙酮挥发。

3.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滤纸,顺着纸纹剪成长10cm,宽1cm的纸条,一端剪去二个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划

笔线。

(不能用圆珠笔划,为什么?

干燥

顺着纸纹剪成长条

画一端剪去二个角

可吸收更多的滤液。

层析时,色素分离效果好。

可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4.划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

划出细、齐、直的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次。

滤液细线越细、越齐越好。

重复三次。

防止色素带之间。

增加色素在滤纸上的附着量,实验结果更明显。

5.纸层析法分离色素

将3mL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划线一端朝下)插入层析液中,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纸条。

棉塞塞紧试管口。

防止色素

层析液中的苯、丙酮、石油醚易挥发。

6.观察实验结果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叶绿素a(蓝绿色)

扩散最快的是

,扩散最慢的是

,含量最多的是

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五:

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就不会出现。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注意点是什么?

答:

提取叶绿体色素的注意点是:

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注意点是:

一是滤液细线要,而且要;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线。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1一P9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

2.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三.方法步骤:

→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

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别放入锥形瓶B(500mL)和锥形瓶D(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

甲:

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

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0C的环境中培养8-10h。

这是探究酵母菌进行。

A中加入的物质其作用是

C、E中还可以用鉴定CO2的有无。

如果为检测酒精的存在与否,则将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加入到C、E中吗?

说明理由

3.检测洒精的产生

各取2Ml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

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其中能出现颜色变化的是装置。

甲、乙两装置中只有一个变量,即。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

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三.实验材料: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

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四.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一、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3~4天,让洋葱放在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清水。

根长约5cm时可用。

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二、装片的制作

(→→→)

1.解离:

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3~5min。

解离时间要保证,细胞才能分离开来。

同时解离时间不宜过长。

目的:

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开来。

此时,细胞生命。

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

2.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

目的:

洗去解离液,便于

3.染色:

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显微镜下颜色

,无法观察。

龙胆紫等为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

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

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

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上边的载玻片,使细胞开来。

要弄碎根尖,再垂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不可移动盖玻片,

目的:

使细胞,避免细胞,便于观察。

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

把装片放在倍镜

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区细胞。

2.高倍镜观察:

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准焦螺旋和反光镜、光圈调节视野,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

如果是这样,可以,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

细胞呈

,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二P91)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3.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三.方法步骤: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其程序是: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确定课题→分头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如右流程图)

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的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

3.

案例: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调查对象()A.随机确定的人群B.一定数量的家族

方法步骤:

1.分组:

将班级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

每组都调查一种类型的双亲组合及其子女的情况。

如,甲组调查的双亲类型是“父正常”、“母患病”;乙组的是“父患病”、“母正常”;丙组的是“父正常”、“母正常”;丁组的是“父患病”、“母患病”

2.确定课题:

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3.分组调查、记录、研究

4.每人撰写本组的调查报告

如果你是其中的乙组成员,请画出调查时使用的记录表

5.交流、汇总调查结果

只凭一个组的调查结果不能确定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必须将四个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如果你是四个小组的最终协调和汇总人,请设计一张表格,能用于汇总四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

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三.方法步骤: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

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

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

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

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

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能、不能)继续使用。

5.选择插条:

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

实验室用插穗长5~7cm,直径1~1.5cm为宜。

6.处理插条:

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

处理方法:

1)浸泡法:

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

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7.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注1:

可先设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缩小的实验。

2.实验材料:

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

3.实验用具:

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实例如下:

1.提出问题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

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3.预测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

(1)制作插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