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10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莫高窟》教案解析.docx

《莫高窟》教案解析

莫高窟教案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

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

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

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

这一段写什么?

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

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

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

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

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

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

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

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

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

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

背诵二、三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

   1.谈话解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

(板书:

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

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

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

正确、通顺、流利。

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

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板书:

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10)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读中心句并思考:

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

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

   3.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具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5)

   1.教师谈话:

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

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⑴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⑵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

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

    ⑶学生感情朗读。

   2.教师谈话:

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⑴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

教师讲述:

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⑵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⑶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

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8)

   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些,你感悟到了吗?

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0)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

   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第5小节

  [教例]:

  师:

请大家默读第5小节,边读边动笔,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或重要的词句,在行间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动笔批注。

  (评:

默读有利于学生不受外界干扰,静思默想,与文本充分对话。

咬文嚼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长此以往,何愁语文能力不提高。

  师:

刚才老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地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并且写出了自己的理解。

现在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虚心倾听别人的理解和体会。

  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师参加讨论。

  (评:

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合作学习,使得每个人在小组交流的时候都有话可说,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导训练,合作学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师:

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交流讨论的结果。

  生1:

我从第二句话中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可以看出莫高窟内的文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也很多。

  生2:

我从第二句话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

  生3:

第二句中的一个“曾”字说明了以前莫高窟内有很多文物,但现在都没有了。

从这个字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奈。

  生4:

第3句话中的“大量”和第4句话中的“仅存”对比非常强烈,这两个词语充分说明了莫高窟内的损失非常惨重。

  生5:

我从第3句话中的“掠”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和无耻。

  (评:

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效果非常明显。

  生6:

我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列在故宫等处的部分经卷现在会不会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师:

你们认为会不会呢?

  (评:

巧妙地将问题“踢”给学生。

  生1:

我认为不会,因为以前那些文物被掠走,是因为清王朝腐败无能,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保护这些文物。

  生2: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强大了。

他们即使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

  (众笑)

  师:

大家说得很对,现在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保护我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物品,要是谁敢侵犯我们,我们将和他们斗争到底。

  (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者及时抓住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莫让课改停留在形式上

——从《莫高窟》教学片段谈起

佚名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

(一)

  师: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

千姿百态

  师:

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

形态万千

  师:

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

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

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

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

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

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

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

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

“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

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

”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

”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

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

(二)

  师: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2、你读了,有何感受。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

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

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

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

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

“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

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

  片段(三)

  教师:

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

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二、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

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

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

片段

(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

(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从《莫高窟》教学片段谈起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

(一)

  师: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

千姿百态

  师:

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

形态万千

  师:

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

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

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

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

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

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

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

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

“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

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

”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

”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

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

(二)

  师: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2、你读了,有何感受。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

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

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

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

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

“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

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

  片段(三)

  教师:

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

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二、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

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

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

片段

(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

(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