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10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docx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

关于山水田园诗的探究

中华泱泱大国,地大物博,多少山水雄奇壮丽,令人惊叹不已!

至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由景抒情,多少山水文章令后人仰叹!

多少田园诗篇令人神往!

对于山水田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关于田园风光的描写,还有《楚辞》中对山水也有所描绘。

但是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山水田园诗,它们只是作为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不过这些对于山水风景描写的诗词,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开创了先词,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田园诗虽然与山水诗并称,但是它们并不是两类相同的题材,田园诗写农村的风光,但其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而山水诗则是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这一主体往往与旅行联系在一起。

田园诗是描绘田园风物的诗歌。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潜,至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诸人。

《诗经》中有若干此类作品,如《豳风·七月》依时序写一年的农村劳动和生活,但此后无人继续下去,一直到魏晋之际的陶渊明。

此君名潜,字渊明或元亮,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始祖,他一生中大部岁月居于山村,创作了大量的歌咏田园意趣的诗作,不过其诗中写到了农村生活艰辛和自己不得已而归隐田园的苦闷的矛盾心理,在其诗中以《归去来兮辞》与《归田园居》最能表达其心情与其矛盾的心理。

由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和官僚地主家庭,所以在其22岁时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开始出仕。

从此以后,一会儿出仕,一会儿归田,在不断出仕和归田的反复过程中,他认识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知道自己的志愿无法实现,并且感到仕途一路不顺,风险很大。

他于是采取了同当权反动统治者不同流合污和洁身远祸的态度。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写于他辞官归田之后,鲜明的表现了他厌恶卑污黑暗的官场。

不满统治者内部血腥的屠杀而热爱躬耕田园的纯朴生活,他的诗描写了田园自然和农村生活的意趣并表达了对仕途的淡漠。

代表作如五言组诗《归田园居》,其一:

少无俗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过去的仕途生活称为“误入尘网”,把辞官归田比作脱出“樊笼”,生动地呤咏“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生活的乐趣,有声有色地以轻松欢畅的笔调和写意手法,展示了恬淡、平和的乡居田园风物。

此组诗(其二)则描写他归田后的日常生活情景: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人以平实直白,如话家常的语言写情叙事,抓住特征,叙写他摒除世俗、潜居乡野、躬耕田亩,并在实际劳动中逐渐产生了和农民共同的感情和意愿。

此组诗(其三)则描写他的劳动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躬耕虽然艰苦,但其乐无穷。

表现了诗人对躬耕生活的深切体验,庆幸于实现了摆脱世俗官场的志愿。

他与黑暗污浊的现实相对抗,歌唱劳动,歌唱淳朴平和的田园生活和自食其力的欣愉。

他的诗纯是毫无雕饰的“田家语”,平直质朴,却自然流畅,精致清丽,影响深远。

陶渊明的诗大多都是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有的是通过对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的描写,来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写躬耕的生活体验,有的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有的表现战乱和灾害中的农村面貌。

他的诗质朴浑成但写景并不细腻,重在抒写情趣。

唐朝诸多诗人多无陶潜长期村居躬耕自食的经历和贫贱嗟伤,壮志不遂的情感。

作品大多只是歌咏隐逸闲适生活,如:

王维、孟浩然等。

唐人所作则写景成份渐多,王维诗笔触尤为细致,色彩鲜明画面美丽,如五言诗《涓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桨,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诸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此诗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作。

诗人以青溪之水的洁白恬淡为自己好静欲隐的心境写照,暗用严光垂钓富春江的故事来表达自己仕途失意后甘愿淡泊的心情,此诗自然、淡雅,情景交融,韵意无穷。

王维(701-761),字摩洁。

唐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二十一岁举进士,初任大乐丞。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4),张九龄为相时,任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王维也遭到冷遇,出使上,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回长安,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胁迫王维任给事中。

两京收复后,肃宗欲治伪官罪,王维赖于其弟刑部侍郎王给讲情,得从宽发落,降职为太子中允,继又升任尚书右丞。

王维的成就就有很多的方面。

但最能代表他的诗歌特色的是后期的那些山水、田园诗。

他早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意境壮阔,情绪昂扬。

后期的诗恬静自得,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其主调是消极厌世。

但这类田园、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较高,变化多彩,有独创风格。

此君还兼长于绘画画与音乐!

王维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在山水田园诗派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虽然如此,但与王维处在同一朝代的孟浩然也之不相伯仲。

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方面,二人既可并驾齐驱又各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孟浩然,襄阳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做荆州长史,召他为从事。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他们相聚甚欢。

不久,孟浩然因疾复发去世。

孟浩然现存诗二百八十首,五言居多,其中五律和五排又最多,他运用格律严格的形式写了大量的山水诗,其诗清远恬淡,飘逸明丽,笔触细腻,处处见其用心。

他的诗在当时很负盛名,颇受同时代和后世人的推崇。

李白曾赞他“风流天下闻”。

杜甫亦称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足见他的影响。

孟浩然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怀念友人的诗《秋全部登兰山寄张五》,此诗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诗人于明净的山光水色描绘中,寄寓其对友人的无限情谊。

隐者悦与心随雁飞灭恰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共醉重阳的愿望,表达了诗人的情真意切。

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景清淡而优美,情飘逸而真挚,充分体现了孟诗的艺术风格。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除了吟咏山水,也注重田园风景的描绘。

他们既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又在艺术上有所进展,不但描绘出了优美的田野景象,并使普通的农家生活富有诗情画意。

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写得干净、平易、自然,眼前景、口头语,用闻一多的话说是“淡到看不到诗”(《孟浩然》)。

但是,它的朴实、恬淡、亲切,正和所描写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绿树、青山、村居、场圃、桑麻和纯朴诚挚的情谊,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风情画,韵味天成。

王维的代表作《谓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雒麦苗季,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式微》”是诗中的篇名,有可“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取“胡不归”(为何不归)志意。

王维描写初夏傍晚的农村生活的实景,充满田园牧歌的情调和浓郁的青春气息;平凡习见,又不乏乐趣,洋溢着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表达了归耕之意。

唐代田园诗大多诗中有画。

张继的六言绝句《山家》四句两两相对,多用名词构成,却写得生意盎然,别有情趣: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王建的七绝《雨过山村》是一首即情抒情的小诗,以轻快爽利的笔触,描绘了春夏之交山村的优美风光和繁忙景象,洋溢着山村生活的情趣。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唐代田园诗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淳朴人情,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是知识分子对农村的赞赏,有羡慕清静和闲适的情趣。

唐代中后期以农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诗,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到晚唐的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等人的田园诗,与上述田园诗风格不同,他们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抗议。

从王孟之后,成就较大的就是南宋范大成,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七首,则广阔描写田家景物、风俗和劳动场面,又表现农民遭受剥削之苦,使田园诗不再只是表现隐逸和美丽的画面,而且有泥土气息,显得真实亲切,是田园诗发展中的重要作品。

但是在当时不仅是有范成大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他们的主题和题材有所扩展,内容有所开拓,其主要是以诗歌为主。

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雨道上作》)共五首,组成北宋农村的风俗画。

他第一个把农村生活引进词作,其中还包含了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如其三:

麻叶层层荧叶光,谁家煮蚕一村香?

隔篱娇话络丝娘,

垂白枚怡醉眼,将看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上片描写词人乍见农民收蚕的情景,下片则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苦的关怀之情。

秦现、辛弃疾等词人也有呤唱农村风光的词。

都用白描以口语入词,宿愿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首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宋诗中的田园乡土诗,描绘的农村风光图,已不同于孟王田园诗派的平淡新奇,而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和农村人生活的繁忙景象,透着泥土的气息。

有的诗以优美的画面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纯朴的人际关系,如孔平仲的《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谷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草坡头卧夕阳。

这首田园诗写今秋季节的丰收景象,借老牛自得的精神烘托出丰收后的宽松和喜悦气象。

曾几的《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表现了诗人与农民感情的接近: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夜襟。

不悉屋漏床床湿,旦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陆游的《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丰年农村的欢欣景象,赞扬淳朴的民风:

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吹随春秋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和农民的关系,第三四两句更寄寓哲理。

南宋范成大把从《诗经》到新乐府,从陶渊明至孟王田园诗派这两个传统融合一体,以他的《四时田园群众观点兴》六十首为代表作,描绘了秀丽的农村风光、农家生活场景和风习情趣,又描写了农民忧喜悲欢,展现了在残酷压榨下农民生活的艰辛。

他运用七言绝句体,吸收民歌风格,清新活脱,情趣盎然。

他的诗被称为“真正的田园诗”,直到清代,一直被视为田园诗的典范: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其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其七)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其八)

采菱辛苦梨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其十一)

山水诗是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的诗歌。

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勾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诗经》、《楚辞》中都有描写山水的成份,尤其是《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不仅较细致的写出了山水形貌,且具有意境。

但是这些也是如田园诗在《诗经》、《楚辞》的地位一样——并非为表现山水之美而作,只是做为背景和比兴的媒介。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呤诵这些诗篇,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赞歌。

它们又是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使人们欣赏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情操。

山水诗实在是从南宋谢灵运开始的,南齐谢眺继之,也称“大小谢”。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很高。

建安时期曹操所写的《观沧海》,开始以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如其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东临碍石,以观沧海。

水何潺潺,山岛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雨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咏志。

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所写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所指就是这么一首。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大胜,于归师四季经碣石,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这首豪迈的诗章,诗篇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

全诗以沧海为中心,动静结合,展现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壮志宏图。

以后写大海的诗,就很少能出其石者。

在魏晋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下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中国的第一批山水诗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小谢”。

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写景该划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它景为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看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

谢眺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即将远离故乡京邑(今南京)的前夕。

它通过故乡美好景色的描写,表现依恋难舍之情。

诗人笔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运用语言精密,描绘景物真切生动,成为传世名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

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国早期山水诗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山水发展熟的时期。

统一、强大、繁荣的石唐帝国,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为诗人提供了长期漫游祖国山河的条件。

盛唐社会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的时代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较前人大为开阔,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诗的特点是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寻生活的情趣,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当然,他们又不是真隐士,又有时流露出的愿望,吟咏出慷慨雄浑之音。

如孟浩然的七言诗《夜旧鹿门山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秀才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此诗为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术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

这首诗就是一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从时间来看,由渡头日落到鹿门月照,由昏暗到光明;从行来看,由喧闹的渡头到寂寥的轻松,脱离烦嚣的尘世,来到清幽的山林,人向江村,我归鹿门。

暗示两条不同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

后四句描写鹿门山清幽寂静的境界,似乎“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诗人清高超脱,怕然自得的隐士形象也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王维既善于作诗又精于书画,其作品大都以写意为主,力求神似,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代表作是《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旧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事虽写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静景色,但诗人却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语于诗中。

诗人用富声、光、色、态的语言,点染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给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

如山水画赏心悦目,清秀新丽,使人怡然自适。

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江汉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墨极浓,却雄奇清丽。

以汉江雄壮阔的景色为背景,将洁瀚的水势,苍茫的山色,构成一幅浑然一体、意象飘逸的水墨图。

中唐居易的山水诗与他的新乐府诗不同,而接近山水诗派,但更为明快、恬适。

如《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月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又如《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篇作品都描绘得色彩浓艳,景色瑰丽,富有情味。

它在艺术上用经过提炼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语,以贴近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画面中饱含着对山河的珍爱。

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在孟王诗派的支流,他们的作品大多寓情于景。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钓图,又是比兴寄托的自我人格的写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句诗如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层次,又有中心。

广阔辽远,安谧冷寂,天地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笼罩,飞鸟绝迹,渺无人迹,构成独特的意境。

诗人以渔翁自喻,身处逆境,不向恶势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赏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

山水诗派的诗,大都长于情韵。

李白擅长各种诗体的题材,他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孝超越前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山水诗与孟王诗派长于情韵不同,而充分体现盛唐的时代精神,以浪漫主义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奔放的风格,瑰丽的语言,描绘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

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情。

《蜀道难》一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随着反复吟叹的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川画卷,雄建笔力蕴含着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

他的山水风景诗,意境恢宏,构思神奇。

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构成雄伟观,那惊诧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描写大山雄奇的对峙,长江激流奔腾,它充满巨大的生命力,冲决一切阻遏前进的障碍。

青山、白帆、红日衬映,江山多娇,引人神往。

《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如行动飞鸟、猿声、山影、大江一泻千里,寄寓了作者豪迈和欢快的心情。

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拟人化,如《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又如: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处复更还。

李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诗,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祖国河山的赞歌,表现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

后人如苏轼等吟咏山水虽也受李白的影响,但始终达不到他那样的气势和神韵。

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

他青年时代的《望岳》共三首,以咏东岳泰山的这一首最具艺术魅力,为千古传诵: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写远望之景。

“岱宗”是泰山的尊称,作者设问:

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然后回答:

从齐到鲁都可以望见它的颜色。

“走了”即“未尽”。

次联写近望之势。

“造化”指大自然,“钟”是集的意思,这一联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

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阳早晚,一个“割”字写出泰山莽苍苍地矗立的高大形象。

三联是细望之景。

仔细一看,山中层云叠起,使人的心胸为之激荡,鸟儿飞归山林,越飞越小,使人望穿双眼也望不到底。

末联写极望之情。

登泰山顶峰极目远望,其他的一些山都显得那样小。

景象极为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

他还有许多登临、凭吊、纪行诗,都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

平常风景一经他妙手点染,便风采生动。

如风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明丽喜人,对仗工整、功力深厚。

晚唐诗人的山水风景诗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李白的豪迈,也不似杜甫的沉郁。

杜牧、李商隐,湿庭筠都有写景名篇,以杜牧的绝句最为清秀,流传最广,如其《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诗,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丽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在赞美中,又浮起对历史的感慨,《山行》则写出迷人的秋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幅动人的山林秋景图,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题在第四句:

夕阳晚照、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火红、还艳丽。

写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唐朝的山水诗题是历代以来艺术成就最高的。

这其中不仅仅是于唐朝的国力兴盛,诗人们能够览遍祖国广大河山写下优美壮丽的山水诗,还因为这一时期的人才辈出,但是,山水诗的发展是没有年代所限的。

从总体看,宋代山水诗的数量质量不及唐代,宋词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更少。

但是也产生了一批描写山水风光的名诗。

北宋王安石、苏轼,南宋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山水风景诗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各具特色。

王安石的诗喜欢用前人的诗句,但经他点化,常能构造出新鲜的意境。

他晚年在隐居生活中写了不少的山水小诗。

如《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写晚年罢官,临近金陵瓜洲渡口的所见所感。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思乡之情、王安石的诗,学杜甫的克扣锤炼,而并不沉郁苍凉;学王维的诗情画意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他还善于在小诗中发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中。

苏轼的诗词风格,有李白的飘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郁苍劲,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丽之下,“出新意于当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

他的山水诗以明丽的形象,浓郁的抒情、清新而独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见长,尤以小诗最精彩。

如他咏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时,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下湖比西子,淡浓扶总相宜。

这首诗并没有笔墨直接具体地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敛滟”“空濛”两个特征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赞叹,然后把西湖与西施媲美,欣赏和肯定西湖:

下施所共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那种本色美,诗人在诗中努力创造的是意境美。

他的《六日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雨景:

黑云翻墨未遮断,白云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云天。

小诗对雨景作了跌宕生姿的描述,诗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来的乌云,乌云袭不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见青山俏影:

把雨点比喻珍珠纷纷跳入船舱,绘声绘色,是急雨:

一阵急风卷地而起,吹散乌云,雨过天晴,望湖楼外的西湖更加浩瀚汪洋,开阔如天。

诗人在酒醉之后,以矫健的轻捷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风雨突变的大自然美景。

曾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描绘了君山与洞庭的优美景色:

满川风雨独凭栏,缩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云山堆里看青山。

诗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水的锋峦双作湘妃头上的十二发鬟,富有情韵:

三四句想象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观。

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云: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诗云: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

黄庭坚化用刘、雍两人诗意,融化如同己出。

三峡是天下奇景,历代颇多吟咏。

陆游六十八岁时吟咏三峡风光有七绝组诗九首。

下面是最具欣赏力的《三峡歌》: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鸣啼明月中。

上两句心青山入云,飞舟彩翠从开而降,满空飞舞,景象宏丽。

李白写三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传诵千古。

陆游化用棂白诗句,天衣无逢。

他把这一特色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两岸猿啼,哪里有朝云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罢了。

情景交融,感慨寓于景中,意味深长。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斋诚体”,写山水风光,观察细致,描绘深动,立意新,有现实感。

如七律《过杨子江》:

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淆函百二关。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