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0.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740473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6.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肿瘤标志物0.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肿瘤标志物0.ppt

《肿瘤标志物0.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标志物0.ppt(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肿瘤标志物0.ppt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免疫学实验诊断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免疫学诊断的定义:

用抗原、抗体结合的技术对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如免疫增殖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自身免疫、传染病、恶性肿瘤等作出辅助诊断或特异性诊断。

应用意义:

1.直接测定免疫功能2.检查致病因子3.参考作用,第一节肿瘤标志物检测,张某某,男,72岁,以“胃癌术后化疗后8个月,发热两天”为主诉于2006年5月23日收入我科。

8个月前因胃脘部不适,在我院门诊做胃镜示:

胃癌,到北京中国协和医院救治,胃镜加活检示:

胃贲门低分化腺癌,即行胃部手术,术后分别于去年9月11月至今年1月3月在我科住院2次,共4个月,用5FU加奥沙利铂化疗6个疗程,病情好转出院,一月前,因发热住进我院呼吸内科,经18天治疗,病情好转出院,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20C,为进一步治疗又来我科住院,入院症见:

发热,乏力,泛酸,消瘦,夜眠欠佳,大便干,数日一行,小便正常。

既往史:

糖尿病病史30年,口服达美康80mg,隔日二次,病情稳定,高血压病史30年,寿比山口服,隔日一次,1粒/日,病情稳定。

体检:

无特殊可载。

入院诊断:

中医:

1.胃贲门癌(气滞血淤)2.发热西医:

1.胃贲门低分化腺癌术后化疗后2.反流性食管炎3.高血压4.糖尿病,胃癌,一、概述1、概念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s)是标志肿瘤存在的一些生化物质。

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它们主要是指那些在血浆或其他体液中可以检测到的有关物质。

2、肿瘤标志物研究的三个阶段,1)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第一阶段1846年Bence-Jones蛋白19281932年提出与肿瘤有关的异位激素的存在如ACTH,hCG等。

1933年和1959年报道与前列腺肿瘤有关的同功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及组织分化同功酶。

1960年Newell发现肿瘤的畸变染色体(philadelphiachromosome)。

上述成果可视为对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第一阶段。

当时尚没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这些发现难于在临床诊断中推广。

2)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第二阶段六十年代AFP和CEA的发现是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第二个阶段。

伴随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成熟,使AFP和CEA的测定达到很高的灵敏度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肿瘤相关抗原的进一步研究,使具有不同组织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相继发现。

3)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第三阶段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第三阶段,是糖类肿瘤抗原,包括糖脂和糖蛋白。

CA-125、CA19-9及CA-50的发现是肿瘤标志物研究第三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建立是这些重要发现的前提,故我们可以把1975年Kohler与Milstein首次制备成功单克隆抗体作为肿瘤标志物研究第三阶段的起点。

3、肿瘤标志物分类肿瘤标志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1)由肿瘤组织产生包括分化抗原(淋巴细胞表面标志);胚胎抗原(CEA及AFP);同功酶(如NSE及PAP);激素(如hCG及ACTH);组织特异抗原(如-乳清蛋白及PSA);癌基因及其产物(如SrC,N-myc及H-ras);粘蛋白或其他糖蛋白或糖脂(如CA-125,CA19-9,CA-50及CA15-3);多胺及唾液酸等。

2)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而产生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而产生或称为宿主反应标志物。

包括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急性期蛋白,同功酶(如LDH,GDH,CK-BB即乳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酸BB同功酶),和反应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活力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eceptor)、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及新喋呤(Neopterin)等。

4、实验室常用免疫学技术散射及浊度测定技术免疫单扩散技术免疫火箭电泳EIA和RIA区带电泳技术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固定技术免疫印迹(WesternBlot),单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对流电泳火箭电泳,血凝实验,补体固定实验,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测定,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免疫固定电泳,二、肿瘤标志物实验室常用检查内容,

(一)、甲胎蛋白(AFP)测定,1.原理AFP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在胎儿肝细胞内合成,其浓度从胎龄6周后逐渐上升,至1620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出生后1周即消失。

AFP的生成量和胎儿肝脏或肝脏再生时分裂细胞数呈正相关,故认为AFP是分裂增殖的肝细胞制造的。

健康成人血中也含有微量AFP,因肝细胞已失去合成AFP的能力,其来源尚不清楚。

(一)、甲胎蛋白(AFP)测定,2.参考值CLIA,RIA,ELASA:

血清25g/L,

(一)、甲胎蛋白(AFP)测定,3.临床意义原发性肝癌明显升高,AFP300g/L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程度AFP升高但常300g/L。

生殖腺胚胎性肿瘤血清AFP升高妊娠,

(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1.原理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是一种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酶,为单链糖蛋白,正常人血清中PSA含量极微,在前列腺癌时,前列腺腺管破坏导致血清PSA水平明显升高。

(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2.参考值RIA法和CLIA法:

PSA为4.0g/L。

(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3.临床意义PSA是高度的前列腺组织特异抗原,90%97%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明显升高;手术后降至正常,若再次升高,应考虑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PSA也可升高(一般不超过20ng/ml)PSA检测可作为男性中老年人的普查工具,(三)、癌胚抗原(CEA)测定,1.原理癌胚抗原(careinoembryonicantigen,CEA)最初发现于成人结肠癌组织中,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

胚胎期主要存在于胎儿的消化管、胰腺及肝脏,出生后组织内含量极低。

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可发现CEA含量有异常升高,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它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复发判断有重要价值。

(三)、癌胚抗原(CEA)测定,2.参考值ELISA法和RIA法:

血清5g/L。

3.临床意义CEA测定无特异性,也缺乏早期诊断价值,临床主要用于:

(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

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乳腺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

CEA随病程的进展而升高,对判断疗效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如结肠癌术后24天CEA即可下降至参考值范围,如术后CEA持续不降或尚未降至参考值范围又再回升,提示肿瘤有残存或复发。

(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CEA在升高者不超过9%,而转移性肝癌CEA阳性率高达90%,且绝对值明显增高。

故CEA对鉴别原发和转移性肝癌有帮助。

(3)其他:

膀胱癌、尿道癌、肺癌、前列腺癌等CEA可能增高。

CEA轻度增加也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以及吸烟者和老年人。

(四)、癌抗原125(CAl25)测定,1.原理癌抗原125(csncerantigenl25,CAl25)为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存在于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内。

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恶性浆液性卵巢癌、上皮性卵巢癌,亦用于卵巢癌的疗效观察。

(四)、癌抗原125(CAl25)测定,2.参考值RIA法:

血清中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2.5万U/L,2040岁女性4.0万U/L,3.CAl25临床意义,卵巢癌病人血清CAl25水平明显升高,其阳性率可达97%,故CAl25对诊断卵巢癌有较大临床价值,尤其对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较为灵敏;其他癌症,如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胆道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阳性反应;,3.CAl25临床意义,非恶性肿瘤,如良性卵巢瘤、子宫肌瘤、肝炎等病人血清CAl25也会增高,但多数不超过10万U/L。

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CAl25明显增高。

(五)、癌抗原15-3(CA15-3)测定,1.原理癌抗原15-3(cancerantigen15-3,CA15-3)是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属糖蛋白.对乳腺癌的诊断及术后随访监测有一定的价值。

(五)、癌抗原15-3(CA15-3)测定,2.参考值RIA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血清25,000U/L。

3.CA15-3临床意义,乳腺癌时30%50%的患者可见CAl5-3明显升高,但在早期乳腺癌时,它的阳性仅为20%30%左右。

乳腺癌治疗后复发及乳腺癌转移后阳性率可达80%;,3.临床意义,其他恶性肿瘤,如转移性卵巢癌、结肠癌、支气管癌、原发肝癌等,CAl5-3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妊娠妇女,血清CAl5-3水平也可增高。

(六)、组织多肽抗原(TPA)测定,1.原理组织多肽抗原(tissuePolypeptideantigen,TP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体外实验时,有丝分裂期间的增殖细胞TPA分泌活跃。

因此,血清中TPA增高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迅速增殖的恶性肿瘤,且在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上敏感性较高。

(六)、组织多肽抗原(TPA)测定,2.参考值RIA法130U/L。

3.临床意义,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PA水平均可显著升高,与肿瘤发生部位和组织类型无相关性。

多见于膀胱转移细胞癌,其次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恶性肿瘤经治疗好转后,TPA水平降低;若TPA再次增高,提示有肿瘤复发。

3.临床意义,TPA与CEA同时检测可有利于恶性与非恶性乳腺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肝炎、胰腺炎、肺炎及妊娠后期等血清中TPA亦可升高。

(七)、糖链抗原19-9(CA19-9)测定,胰腺癌和消化道癌的主要辅助诊断,(八)、癌抗原242(CA242)测定,消化系统尤其是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恶性肿瘤时检出率可达6080、且含量较高,(九)、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母细胞瘤的特异标志物SCLC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标志物,肺癌,(十)HCG在恶性葡萄胎、子宫内膜癌、妊娠时会显著升高。

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也会升高。

另外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囊肿也会升高、需鉴别。

(十一)生长激素HGH增高:

垂体肿瘤、支气管癌、肢端肥大症、肾癌等,(十二)铁蛋白Ferritin非器官特异性标志物,存在于各种组织和体液中,一般情况下与肝癌、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有关。

在色素沉着、炎症、高铁血症、肝炎时也会升高、需鉴别,癌抗原CA72-4癌抗原CA-50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异常凝血酶原APTa-L-岩藻糖苷酶AFU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第二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功能(immunefunction)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T细胞(T-cell)补体(complement)细胞因子(cytokines),免疫球蛋白定量散射及浊度测定技术原理是根据抗原和抗体形成的复合物粒子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度来判断待测抗原的量。

测定散射光强度的方法称为nephelometry,测定吸收光强度的方法称turbidimetry。

两种方法均可采用速率法(rateassay)即反应开始第1分钟内的光散射或吸收度或终点法(end-pointassay),即反应终止时(一般为30min)的光散射度或吸收总量。

通过微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即可知道被检蛋白质(Ig)的含量参考值:

IgG815g/L,IgA0.93g/L,IgM0.52.5g/L,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升高非特异性多克隆升高特异性单克隆升高免疫球蛋白减低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免疫球蛋白缺陷病:

选择性IgA缺陷症、选择性IgM或IgE缺陷,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肝病自身免疫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DS,第三节血清补体检测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单个补体成分定量C4经典途径B因子旁路途径C3经典和旁路途径临床意义:

补体减少:

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补体缺陷病。

补体增加:

少见,如肿瘤。

第四节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的新技术。

流式细胞术集激光术、微电脑、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色素化学于一体,形成了快速、准确的分析和细胞分选技术方法。

FCM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免疫表型分析、DNA含量分析和细胞分选三个方面。

其中免疫表型分析在细胞免疫功能测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FCM原理用细胞表面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细胞作用,再利用荧光结合的第二抗体与之作用。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使阳性细胞标上荧光,此为间接标记法或将特异性单抗先标记上荧光再直接与细胞结合发光,此为直接标记法,当细胞流经流式细胞仪,激光束(488nm)对高速通过的细胞流照射,使荧光染料产生不同波长的散射光,光信号收集后经由PMT(光电倍增管)放大并加以分析处理,在短时可获取细胞大小、核质比、荧光强度和阳性百分比等数据。

FCM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主要用于1、细胞分群和细胞亚群的分析利用CD45/CD14可以分出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内利用CD3、CD19、CD20、CD3/(CD16+56)+等标记进一步可分出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

在T细胞内又有CD4/CD8标志的T辅助/诱导和T抑制/杀伤亚群利用CD4/CD29、CD8/CD28标志可以将T4、T8进一步分出各亚群。

FCM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主要用于2、检测淋巴细胞的活化CD3/HLA-DR、CD3/CD25、CD69等都是活化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另有C17单抗是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标志物。

其比值的改变对病情监测,疗效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一些特殊的标志如CD4/CD8比值是AIDS、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监测的重要指标。

常用外周血表型分析值*CD分类意义正常值()X2SCD3总T淋巴细胞65.869.60CD2花环形成细胞77.469.27CD4T辅助/T诱导亚群37.538.91CD4+/CD29-辅助性T细胞21.228.98CD4+/CD29+辅助细胞诱导亚群16.865.30CD29辅助和抑制细胞诱导亚群59.4512.49,常用外周血表型分析值*CD分类意义正常值()X2SCD8T抑制/T杀伤亚群28.0110.13CD8+/CD28-T抑制细胞亚群16.969.35CD8+/CD28+T杀伤细胞亚群11.733.44CD3-/CD(16+56+)自然杀伤细胞16.278.50CD19总B细胞11.743.37CD25IL2R链14.340.41CD4/CD8比值1.530.71,一、T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例如CD3代表总T细胞,CD4代表T辅助细胞(TH),CD8代表T抑制细胞(TS)等.,一、T细胞免疫检测参考值免疫荧光法(IFA):

CD3为63.1%10.8%;CD4(TH)为42.8%9.5%;CD8(TS)为19.6%5.9%;CD4/CD8(TH/TS)为2.20.7/L.流式细胞术:

CD3为61%85%;CD4为28%58%;CD8为19%48%;CD4/CD8为0.92.0/L.,临床意义CD3降低: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等。

CD4降低:

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CD8降低: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临床意义CD4/CD8比值增高:

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变态反应等;CD4/CD8比值降低:

见于艾滋病(常0.5)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iCD8比值增高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CD3、CD4、CD8较高且有CD1、CD2、CD5、CD7增高则可能为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B细胞免疫检测B细胞分化抗原测定应用CD19、CD20和CD22等单克隆抗体,分别与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参考值流式细胞技术CD1911.743.37%,临床意义升高:

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细胞性,具有Smlg、HLA-D表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等降低:

见于无丙种球蛋白、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

三、细胞因子检测

(一)白细胞介素2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白细胞介素中的一种。

它由多细胞来源,又具有多向性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淋巴细胞生长、增殖、分化)。

它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等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胞因子检测参考值IL-2R:

ELISA为200U/ml。

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排斥反应等。

降低:

见于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I型糖尿病、某些病毒感染等;,

(二)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分为TNFa和TNF两型.参考值ELISA法为4.32.8ug/L.临床意义TNF有炎症介质作用,能阻滞内毒素休克、DIC的发生:

有抗感染效应,抑制病毒复制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有抗肿瘤作用,杀伤和破坏肿瘤细胞.血中TNF水平增高特别对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病情观察有价值.,(三)干扰素测定参考值ELISA法为14ku/L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SLE,非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早期、急性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减低:

见于乙肝及携带者、哮喘、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等.,第五节自身免疫疾病的相关检测及临床应用,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调节紊乱,造成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这一系统疾病不下30余种,几乎临床各科均有。

其中较常见和典型的有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桥本甲状腺炎。

由于免疫调节紊乱,也影响到全部免疫环节,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补体系统、吞噬细胞系统、CIC、自身抗体等。

一、自身免疫疾病的简介,自身免疫疾病的名称是随着近代免疫学的兴起而提出的,以往的称谓是胶原性疾病和风湿病。

实际上,这是由于免疫失调而造成的一大组疾病,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诊断和治疗也是处于若明若暗。

因此,这是一组疑难杂症。

长期以来,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靠临床症状和体症,作为辅助诊断的自身抗体,也是诊断自身免疫病五种依据之一(自身抗体,遗传倾向,性别年龄,免疫抑制剂疗效,多器官发病),虽然在正常人也有一定水平,但结合临床和抗体水平及动态变化,也不失为一重要诊断指标。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的概念: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和/或致敏的淋巴细胞性免疫效应。

1、自身免疫的概念:

(1)生理性:

针对衰老或死亡的自体细胞,机体产生少量的自身抗体,以便被脾肝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生理稳定。

1、自身免疫的概念:

(2)病理性:

引起自身免疫病。

研究发现,大部分自身免疫应答是由外界异物(病原体或化学品等)结合自身成分引起,或是由与自身抗原结构有部分类似或相同的异物抗原单独引起。

2、自身免疫性疾病

(1)概念:

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的自身免疫应答失控,反应过度,直接或间接破坏自身组织,并引起相应器官或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则为自身免疫病。

内因:

遗传易感、免疫耐受性减低或丧失、调节失常、衰老体弱等。

外因:

感染、物理、化学等因素。

(2)特点患者血清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球蛋白;多数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病程一般较长,发病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2)特点有遗传倾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常有其它自免疫病同时存在;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二)自身抗体的概述,自身免疫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血清或其它体液中可见检测到一种或多种高效价的自身抗体,能为自身免疫病的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依据。

1.自身抗体的分类1).自身抗体的概念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机体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

生理性和病理性,正常人群中生理性自身抗体的存在相当普遍,其作用之一就是净化衰老或死亡的细胞。

如果使用足够敏感的方法,每个人都可检出一些自身抗体。

但通常这种的生理性自身抗体滴度很低,与相应的抗原亲和力弱,且大多为IgM型。

每一实验室应当建立自己的自身抗体检测阈值,仅当自身抗体超出次阈值时,才认为有临床意义。

2).自身抗体的分类:

抗血清成分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抗凝血物抗体等。

按照自身抗原在体内分布分为:

器官/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和非器官/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

按照检测所用基质的不同可分为:

细胞抗体(以细胞为实验基质,例如用HEp细胞所检测的抗核抗体)及组织抗体(以动物组织切片为实验基质,例如用心肌所检测的抗心肌抗体)。

细胞抗体还可分为细胞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例如抗核抗体)和细胞特异性自身抗体(例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血小板抗体等),2.自身抗体的命名自身抗体的命名尚不统一,一种自身抗体,往往有几个名称。

例如,抗丝集蛋白抗体就还有以下名称:

抗角蛋白抗体、抗大鼠食管角化层抗体、抗大鼠食管抗体、抗角质层抗体等。

现已证实其靶抗原是人类表皮的丝集蛋白,而不是细胞角质蛋白,故有人建议不用抗角质蛋白抗体这个名称。

自身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存在的位置进行命名:

抗细胞浆抗体、抗细胞核抗体、抗核仁抗体。

以靶细胞或靶组织进行命名:

抗胰岛细胞抗体、抗骨骼肌抗体。

以首先被检测到该抗体的患者名字的缩写命名:

抗Sm、抗Ro、抗La、抗Ma等。

以相关疾病的名字的缩写进行命名:

抗Scl-70、抗SS-A、抗SS-B等。

以抗原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命名:

抗DNA、抗RNA等。

以相关疾病命名:

抗天疱疮抗体、抗类天疱疮抗体.,(三)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1.对流免疫电泳(CIE)及免疫双扩散(ID)法:

主要用于自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较为稳定,临床符合率高。

但耗时较长操作不便,检测敏感性相对较低。

2.免疫荧光测定法(IFA):

可分为直接免疫荧光法(DIF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

该方法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且方法简单,几乎所有的自身抗体都能检测。

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该法检测自身抗体快速、敏感且特异性高,但对抗原的要求很高,必须使用高质量的纯化抗原,临床应用受限。

5.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assay,IB):

免疫印迹也称西方印迹。

它是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及多肽与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相结合的一项技术。

该方法常用于ENA抗体的检测。

6.酶免疫斑点(条带)实验技术:

该法是最近兴起的特异性检测抗体的新方法,将经亲和层析纯化的抗原分别包被在膜条上,然后将膜条固定在载片反应区。

该方法常用于ENA抗体的检测。

表1免疫印迹法与酶免疫斑点(条带)实验技术的比较,(四)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1协助自身免疫病的诊断;2协助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3协助进行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4用于各类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研。

与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的自身抗体被称为该疾病的标志抗体。

表2目前比较公认的部分标志抗体,二、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一)风湿病风湿病是指一大类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以损害滑膜、软骨、骨、关节、肌肉、韧带等为主,且可侵犯多个系统的全身性疾病。

可分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内分泌代谢性风湿病、感染性风湿病、退型性风湿病、遗传性风湿病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也称系统性风湿病,常见的系统性风湿病如下:

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shematosus,SLE):

(1)抗核抗体(ANA):

SLE免疫学的显著特点为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