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744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doc

捷程教育个性化辅导中心

RoyalroadPersonalizedEducationDevelopmentCenter

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高三的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迫近的高考,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

  一、高三学生的三种类型

  1、信心型:

这部分学生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台,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

  2、迷茫型:

这部分学生思想上渴望升入理想的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波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自感考大学的难,对前途感到迷茫。

  3、放弃型:

这部分学生基础太差,或者虽经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升学没有希望”的误区,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二、高三学生的四种心态

  1、焦虑、浮躁的心态。

随着高考的迫近,高三学生心理负荷不断加大,从而引起明显的反应,这就是焦虑、浮躁。

由于升学愿望强烈,学生急于提高成绩,常常是急于求成,一味地求多、求快,当现实和愿望产生矛盾的时候,便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情绪,而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常常失眠、厌食,学习不能深入,安不下心来,需要长时间调整。

这种心理在成绩中等的学生当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被考试所左右,随着成绩的波动,学习时紧时松,影响了学习效率,甚至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士气。

  2、易激动的心态。

高三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感情的潜意识长期受压抑,情绪易激动,同学之间易发生矛盾冲突,一旦有了矛盾,往往会一开口,就可能跟着动手,严重者会发生恶性事件,既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分散了师生的精力,还给班级管理来了困难。

  3、“饥渴”的心态。

高三学生学业繁重,学习、生活十分单一,课外活动少,缺少交往和交流,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亲友的指导,因此学生渴望和老师交流,不少同学主动找老师交谈,希望能从教师的话语中得到安慰、激励。

  4、保守的心态。

高三第二学期,随着各种考试的增多,学习竞争特别激烈,致使不少学生恐怕别人超过了自己,学习上保守,不仅不回答别人的疑问,不向别人提供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有了疑问也不问别人,把“问”视为浪费,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保守的心态,使同学之间缺少了合作,不能激活学习,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高三学生的两种现象

  临近毕业,不少同学热衷于组织照纪念相,赠纪念品,写留言等活动,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照纪念相的形式越来越多,纪念品越来越贵重,形成消极的攀比风。

学校必须对这些行为加以引导,对学生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风。

2、有些同学对学校的制度、纪律,对班主任的管理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快毕业了,我怕谁!

”的思想,因而行为自由散漫,遇事易和班干部冲突,导致班干有顾虑,不敢大胆管理,甚至放弃管理。

这是毕业班第二学期班风建设十分不利的因素。

第二阶段:

高三上学期

第一个学期,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复习,历时长;对学生来说,是完善、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时期。

这一阶段里,学生也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开学考试后

刚开学,大多数同学自我感觉都是良好的,都想要在高三好好奋斗一年,以前成绩优异的,想要延续过去的辉煌,以前成绩不理想的,想要一扫颓势,重振旗鼓。

但一般开学时,学校都会进行一个摸底考试,以便让老师了解学生状况,并提醒学生收心。

虽然学生能在暑假进行较好的复习,但毕竟是自学,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能取得特别理想的成绩,至少不能达到预期的成绩。

于是有些同学开始失落,开始怀疑自己,开始不自信,开始紧张。

他们都眼巴巴地看着老师,想要从老师那儿获得一点信心。

这时候老师的鼓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失败,多强调客观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失分点,与自己复习的状况结合。

比如,有一类同学,假期没有好好利用,没完成老师假期前定的任务。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就要告诉他:

“你看看,你复习到的章节,相关题得分是多少?

没复习的,一分不得,也不用怕,因为我们还要复习,到时候……”这些也许看起来有点避重就轻,但是在这个时期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感觉到:

“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只是开始,我只要像某某一样好好努力,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考到好的大学!

让学生学会从失败中找到信心,找到勇气,定下自己的目标。

有位老师在开学后,跟他的学生说:

“高考是一个省力杠杆的支点,在支点这边使力,我们的人生将会轻易改变,进入很高层次。

我们要想在今后有大作为,对社会对国家有大贡献,现在努力吧!

高考前多努力都不为过,都会有所得。

”他还让他的学生在开始的时候都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高高的,要进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一流学府深造。

因为这不是教学生自欺欺人,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因为只要努力奋斗,一年的时间足够成就理想了!

有时候觉得这有点像“赶鸭子上架”,但这件事必须由老师推动去做!

(二)开学考试后到“十一”长假前

在开学后的几周内,用同学的话说“刚上高三的新鲜感和紧张感支持着每一个人,自习课变安静了,中午打球的人少了,课上专注的人多了”。

大家都不想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

但是之前的动力如果说是来自于老师和同学这些外在的因素,那学生渴望的、真正的、持久的动力就要来自于自己,来自于实实在在的“复习成果”。

所以,老师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协助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复习成果”。

从物理学科来说,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确保同学能有“复习成果”。

其一,教会学生具体的复习方法。

比如,做题,可以将题分为A、B组题,A组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后完成,B组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做三遍,第一遍,自己研究;第二遍,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同学解析;第三遍,周末在家认真消化、吸收、总结。

其二,复习的总体原则,是“讲得慢一点,讲得细一点”,目的就是让同学充分理解、消化。

其三,达标验收。

每一单元复习完,老师都要有一个达标验收,考题来源于练习,来源于课堂教学,只要认真听讲,认真完成练习,一定都能取得合格的成绩。

有了这三点做保障,同学一回味,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一用心学,复习就很有成效!

(三)“十一”长假

长假,至关重要,承前启后。

长假中,有很多同学只想到了放松,认为放松就是要忘掉一切学习;还有部分同学赶紧把前面复习过的再一题一题,一句一句再过一遍,再提前复习下一章、下几章的知识,生怕会在开学后落下,搞的自己特别紧张。

这二者都不可取。

在这个假期,最重要的是:

学生能将前一段绷紧的神经稍放松,能从紧张的复习中跳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自己这些日子,从而找到自己复习的最佳状态,包括复习时间、复习计划、复习方法。

(四)长假后到期中考试

这个时期,由于高三后第一次大型考试在即,所以绝大部分同学都会较踏实地复习,跟着老师走。

但是随着各学科复习深入,复习内容的膨胀,难度的增加,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会开始出现问题。

一些特别认真刻苦的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在各类考试中成绩总不够理想,气馁、不自信、甚至恐惧做题的情绪出现。

有位学生她觉得自己够努力了,实际也确实如此,每道题她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三遍,但是一到考试,就出现问题。

老师通过与她的交流,和对她的了解,分析造成她这种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己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允许自己犯错,结果越怕越容易出错。

如她在做题时,由于害怕看漏条件,从读题的第一个字开始,就划线,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到有数据的条件,再用框框圈住,这么紧张,反而无法理解整个题的题意了;二是由于高一、高二底子薄,现在一旦面对这样全面的复习,不可能做到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针对她这样的状态,老师就要找时候跟她谈话。

主题之一,解压,让她意识到,压力是造成她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

她的老师告诉她,特别优秀的同学,他们已经经过了前两年的努力刻苦了,如今才能像现在这样,复习非常到位,而你可能只是在进入高三才努力的,那仅仅几周的努力刻苦,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游刃有余;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踏踏实实地积累,一定能达到直至超过他们;主题之二,老师要教她怎样做题。

老师可以拿一些题,让她从开始做,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老师再从拿到这道题到怎么审题,注意关注哪些条件,哪些条件(如质量多少,长时间多长等)只要有个印象,用到时再到题中去找,等等,让她切实体会到不同,并有所收获。

这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慢慢地放松了紧张情绪,在第二学期时,成绩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令她自己满意的成绩。

(五)期中考试后

期中考试后,同学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一贯很优秀,成绩依然很好,考后,自信心更足;第二类,高一、高二一般,但进入高三后,非常努力,取得不错的成绩,考后,激动,自信心开始建立;第三类,学得很刻苦,考得不理想,考后,非常沮丧、气馁,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第四类,学得不够用心,考得自然不理想,考后,有点醒悟。

作为毕业班的第一次大考,老师要充分点评指导,在舆论上,大力表扬第二类同学,告诉同学们只要努力,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

在个别指导中,重点关注第三类、第四类学生。

对于第三类同学,简单的鼓励是很不够的,要实事求是帮他分析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明确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建立信心。

一位老师在带高三的过程中,曾遇到这样的同学,在期中考试后,分析整个试卷,计算题总体答得不错,但是选择题,错误率较高,计算题第一题,中间步骤出现计算失误,导致失分较多,最终考试失败。

这位学生属于考试中,慢热的考生,就是考试开始时,较紧张,特别不想出错,或者总想着以前碰到过的类似的题,怎样怎样处理的,结果答题不能做到心无旁骛,出错率较高;答题越到最后,题越深入,越没时间紧张,心态反而越好,做题越专注,准确越高。

所以对于这类学生来说,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尽快进入考试状态;其次,选择题答不好,还是属于基础不够扎实,或者答选择题过多强调了“看”出答案,对于某些计算型选择题重视不够,造成了失分。

对于第四类同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以优秀同学为榜样,激励他;以帮他补前面落下的知识为代价,感动他,让他开始学起来。

(六)期中考试后到期末考试前的近两个月

前一段时间,是进入状态,整个班级、同学间学习气氛好是正常的,但是“当秋天来临,树叶纷纷落下来的时候,人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这是很多学生的心声。

在同学中至少不像开始时那么拼命了。

“戒躁”是这一时期首要任务,谁能在这一时期踏实下来,静下心来,谁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所以在这一时期多安排统练,让学生在考试中,收心,潜心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这里又要防止两种情况出现。

其一,学习被考试牵着走,复习陷入被动。

学生很重视每一次考试,所以很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周四要考数学了,于是周一、周二、周三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数学上,原本安排的其他学科的复习都被迫让路,两周不到,自己的复习被打乱,陷入被动。

这就要求老师在同学中强调加强计划性的重要性,强调主动复习、不搞突击,强调淡化分数、重视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

其二,连续考试,没时间消化。

体育训练中有一种方式叫“以赛代练”,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在实战中,是最容易暴露问题,增长经验的,而考试就是一种“赛”,所以从赛中总结经验,显得比“参赛”更重要。

所以,引导同学利用课余,挤出时间,分析试卷,查找漏洞,总结归纳,这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备考、考试、考后总结,三者的关系应该是:

不刻意备考,将备考溶于课堂、平常练习中;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在考试中,培养心无杂物,专注答题的品质,提高心理素质;考后总结,真正做到,“考一次试,提高一个层次”。

(七)期末考试

各区的期末考试,是一次全面的全区应届生大排队,这次排队的情况,虽然不是高考最终排名,但他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是寒假如何进行复习的重要依据。

所以在同学中鼓劲,让大家充分重视这次考试,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考后,依然面临着学生指导的工作,但这次指导,要说期末考试,但这不是重点,主要是指导下一阶段的即寒假的学习安排。

第4页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